论文摘要
目的:以矮地茶的种质资源调查与整理为基础,对矮地茶的资源分布、分类地位、解剖学特性、药材性状、止咳化痰组分进行研究,探索其种质形态与止咳化痰不同组分的相关关系,为优良种质的筛选和药材质量控制的完善提供参考,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究矮地茶的药效学奠定基础。方法:以文献查阅-整理-植物调查法,拟确定矮地茶传统药用功效与岩白菜素、山奈酚、槲皮素等止咳化痰组分的相关性,运用植物学、植物解剖学、中药鉴定学知识与实验技术对矮地茶进行分类学处理与鉴定,结合天然药物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知识与实验技术,用TLC、IR定性分析不同种质的主要化学组分,用HPLC法测定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药用部位中岩白菜素、山奈酚、槲皮素的含量并进行色谱条件优化。结果:矮地茶为我国多民族较常用的传统止咳化痰药物之一,分布较广,在自然状况下产生了不同的种质,这些不同种质在形态上可以区别,但在细胞组织结构上无明显差异。TLC、HPLC实验结果均表明矮地茶不同种质都含有岩白菜素、山奈酚、槲皮素,而蔓性斜升型种质的岩白菜素含量高于直立型种质,山奈酚、槲皮素含量之和低于直立型种质。矮地茶不同种质的叶中三种组分均高于茎,而采用IR法在鉴定矮地茶不同种质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矮地茶止咳化痰功效与岩白菜素、山奈酚、槲皮素等紧密相关,其含量不同,作用效果有一定差异,而不同种质的矮地茶用于活血、利湿应与山奈酚、槲皮素、没食子酸含量有关。因此矮地茶不同种质从所含单体化合物角度分析,如以止咳为主,化痰(抗炎)为辅,蔓性斜升型优于直立型;如以抗炎为主,止咳为辅,直立型优于蔓性斜升型。从另一角度分析止咳化痰功效,矮地茶叶中止咳化痰组分远高于茎,明显优于全株入药,既可减少用药量又可缩短再生周期,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种质的保存。但种质的划分如锯齿和细锯齿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2.1 理论意义1.2.2 实践意义1.3 本草考证1.3.1 基源考证1.3.2 异名处理1.3.3 性味与归经1.3.4 功能与主治1.3.5 用法用量1.3.6 宜忌配伍1.4 现代研究1.4.1 化学组分1.4.2 药理活性研究1.5 止咳-抗炎化学组分研究1.5.1 岩白菜素的研究1.5.2 山奈酚和槲皮素的研究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1.6.1 课题来源1.6.2 研究内容第2章 矮地茶种质资源调查与整理2.1 矮地茶资源调查2.1.1 查阅种质资源相关文献与标本2.1.2 组织调查2.2 矮地茶种质资源整理2.2.1 矮地茶分布情况2.2.2 矮地茶划分种质标准第3章 分类地位确定和解剖学研究3.1 分类地位确定3.1.1 实验方法3.1.2 植物形态3.1.3 分类确定3.2 解剖学研究3.2.1 实验材料3.2.2 实验方法3.2.3 结果3.2.4 讨论第4章 药材性状与粉末鉴定4.1 性状鉴定4.1.1 实验材料4.1.2 实验方法4.1.3 实验结果4.2 粉末鉴定4.2.1 实验材料4.2.2 实验方法4.2.3 实验结果4.3 讨论第5章 TLC法定性分析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5.1 实验材料5.1.1 实验药材5.1.2 实验仪器5.1.3 试药与试剂5.2 实验方法5.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考察5.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5.2.4 薄层层析5.3 实验结果5.3.1 定位5.3.2 定性5.4 讨论第6章 IR法分析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6.1 材料6.1.1 实验药材6.1.2 实验仪器6.2 实验方法6.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6.2.2 制样6.2.3 红外光谱的测定6.3 实验结果6.4 讨论第7章 HPLC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7.1 矮地茶中岩白菜素的含量测定7.1.1 实验材料7.1.2 色谱条件7.1.3 实验方法与结果7.1.4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7.1.5 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中岩白菜素含量测定7.1.6 讨论7.2 矮地茶中山奈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7.2.1 实验材料7.2.2 色谱条件7.2.3 实验方法与结果7.2.4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7.2.5 矮地茶不同种质不同部位中山奈酚、槲皮素含量测定7.2.6 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一、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矮地茶论文; 种质论文; 功效论文; 止咳化痰组分论文; 含量测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