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选择性好,是很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但在此类抗生素的主体结构中,均有一个具有一定外张力的β-内酰胺环,该环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易水解开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活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抗菌作用。因此,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在对待耐药菌的感染时,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保持甚至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舒巴坦是具有抑酶作用的典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通过对酶的抑制,保护抗生素免受破坏,提高抗菌活性。因而研究和优化舒巴坦钠的工艺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舒巴坦钠的合成分重氮化、取代、氧化、还原、成盐共五步。其传统合成路线大致分二种。第一种为:取代反应是在乙酸乙酯有机相中进行,用硫酸保持酸性条件,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反应的氧化剂,在高压釜中以镍催化还原,总收率为66.5%。第二种为:取代反应是在二氯甲烷有机相中进行,用硫酸保持酸性条件,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反应的氧化剂,甲醇为溶剂以镁粉还原,总收率为65%。本论文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以6-氨基青霉烷酸(6-APA)为原料经由重氮化、双溴化、氧化、还原、成盐制得舒巴坦钠的工艺优化。其中,取代反应的采用氢溴酸,氧化反应中氧化剂采用高锰酸钾与磷酸混合液,还原反应中还原剂采用锌粉。在实验过程中考虑了温度、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液pH值、氧化剂混合液的配比、还原剂的种类、萃取次数及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大量实验,进而确定最佳合成工艺路线:取代反应中6-APA:NaNO2:HBr:Br2的比例为1:1:13:4(物质的量比),在0℃时,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催化剂,反应3.5h;氧化反应中,溴代青霉烷酸(Ⅱ):磷酸:高锰酸钾的比例为1:1.5:1.5(物质的量比)在0~5℃、pH值为6.5的条件下反应1h;还原反应中,采用锌粉作为还原剂,溴代青霉烷砜酸(Ⅲ):锌粉的比例为1:6,pH值为4.0,后处理过程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成盐反应中,属巴坦(Ⅳ):异辛酸钠的比例为1:1(物质的量比),反应1h。反应的总收率可达69.67%(以(Ⅰ)计)。反应收率较传统工艺(收率为65~66%)提高了将近4%。优化后的工艺简便易行、成本低、收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最后用熔点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液相色谱及质谱对产物结构进行分析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