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河南越调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河南第三大戏曲剧种,流布于河南大部地区,及周边一些省市。越调在兴旺和衰落的交替中发展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随着电视传媒、歌曲、舞蹈、小品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戏曲受到了致命的冲击,全国戏曲形势由高峰跌入低谷。以往那种单一的、全民只看戏的盛况不再出现。对于河南越调更是雪上加霜,不再有“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都有越调戏”的场面。越调举步维艰,每况愈下,越调剧团资金缺乏,新剧目产生困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传承人老龄化和贫困化,观众层的老龄化,从艺人员的流失。越调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机。所幸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南越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18日,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代表性传承人。但是,一个剧种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对河南越调唱腔的渊源、音乐体制、声腔属性、唱腔音乐与唱法特点,以及越调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河南越调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论证。第一章河南越调的生态环境概述。在本章,笔者就关于越调剧种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对此剧种的渊源提出自己合理的思考。对越调所流布的区域进行总结;另外介绍具有“戏曲之乡”之称的河南所有主要的音乐艺术类型及越调艺术的地位。第二章河南越调艺术发展概述。在本章,本人对越调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三个阶段性划分(形成期、发展期特征、现状),得出产生越调现存问题的种种原因。第三章是对河南越调唱腔音乐的探析,对河南越调的板式进行分析,得出越调板式在表现功能方面是健全的;通过分析各行当的发声方法、润腔技巧等方面的特征,笔者就越调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意。第四章河南越调的美学价值。本章从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对唱词进行分析,河南越调具有其风格与特色,再从越调的曲调上分析,越调为什么能在河南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并发展壮大。第五章越调的社会影响及传承。在本章,本人从社会影响和传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绪论第1章 河南越调艺术的生态环境概述1.1 河南越调的起源及流行区域1.1.1 河南越调的起源1.1.2 河南越调的流行区域1.2 河南主要的音乐艺术类型及越调艺术的历史地位1.2.1 河南主要的音乐艺术类型1.2.2 越调艺术的历史地位1.2.3 越调艺术的名角名剧名段的影响力1.2.3.1 越调艺术的名角1.2.3.2 越调艺术的名剧1.2.3.3 越调艺术的名段第2章 河南越调艺术发展概述2.1 河南越调艺术的阶段性划分2.1.1 形成期概述2.1.2 发展期概述2.1.2.1 "正装戏"时期2.1.2.2 "外装戏"时期2.1.3 河南越调现状2.1.3.1 河南省越调剧团2.1.3.2 许昌越调剧团2.2 河南越调艺术的音乐类型2.2.1 唱腔音乐2.2.2 韵白性音乐2.2.3 器乐伴奏2.2.3.1 文场器乐伴奏2.2.3.2 武场器乐伴奏第3章 河南越调唱腔音乐分析3.1 板式类型及特点3.2 不同行当唱腔的演唱方法分析3.2.1 二本嗓的发声方法3.2.2 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3.2.3 大本嗓与二本嗓相结合的发声方法3.2.4 真假声混合发声法3.3 民族声乐和越调唱腔的相互影响3.3.1 民族声乐对越调唱腔的影响3.3.2 越调音乐元素对民族声乐的影响第4章 美学价值4.1 角色形象的艺术美4.1.1 角色形象的鲜明性4.1.2 角色道具的人性化4.2 唱词的艺术美4.2.1 越调唱词的通俗易懂性4.2.2 越调语音方言的独特性4.2.2.1 儿化音的巧妙运用4.2.2.2 拼读习惯4.3 唱腔的艺术美4.3.1 中州韵的语调4.3.2 "毛派"唱腔艺术的似说似唱声腔特点4.3.3 "申派"独具特色的"笑里传声"4.3.4 生角的中低音演唱特色4.3.5 "女腔男声化"的角色反串特色4.3.6 生旦不挡的兼容性4.4 旋律与唱词的对位规律4.5 越调音乐曲式特点与其艺术表现特色的关系第5章 越调的社会影响及承传5.1 河南越调的社会影响5.1.1 给人民群众以独特的视听艺术享受5.1.2 广泛的普及戏曲与文化知识5.1.3 传递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善恶标准5.2 河南越调的传承5.2.1 制约越调发展的主观因素5.2.2 制约越调发展的客观因素5.2.3 创办越调艺术培训中心或相关学校5.2.4 有效的利用各种载体附件结语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河南越调论文; 唱腔音乐论文; 越调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