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限制饲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影晌(论文文献综述)
俞伟辉[1](2021)在《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研究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选用180只1日龄健康北京雏鸭,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A组(对照组)肉鸭饲喂基础日粮。B、C组日粮分别增加代谢能5%和减少代谢能5%。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高能组肉鸭皮脂率和腹脂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低能组(P<0.05)。低能组肉鸭料重比极显着低于对照组、高能组(P<0.01)。高能组肉鸭后期饲养平均日增重显着低于对照组和低能组(P<0.05)。研究表明,高能组肉鸭饲喂胴体品质和饲料利用率降低。
杨婷铄[2](2021)在《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肉用性能、肉品质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禽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消费者对鸭肉品质与深加工鸭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北京鸭是我国着名白羽肉鸭品种,其饲养已经有多年历史。目前,北京鸭育种有2个方向:瘦肉型和脂肪型。瘦肉型北京鸭胸肌产肉率高,适用于屠宰分割加工;脂肪型北京鸭皮下脂肪沉积率高,适用于做烤鸭。本试验以瘦肉型北京鸭和脂肪型北京鸭两个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雄性脂肪型和瘦肉型北京鸭各140只(56.9±0.8g),分别随机分配到10个重复笼中,每个重复笼14只。饲喂相同的商品日粮。试验期为4-6周。在第28、42日龄采取样本。比较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浆生化指标、肠道发育指标、盲肠微生物菌群等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如下:28-42日龄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结果表明,脂肪型北京鸭平均体重、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屠宰率和胸肌率极显着高于脂肪型北京鸭(P<0.01),而腹脂率和皮脂率极显着低于脂肪型北京鸭(P<0.01)。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胸肌pH24、a*值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而腿肌剪切力极显着低于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P<0.01)。电子舌分析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与脂肪型北京鸭胸肌、腿肌肉在风味上并无明显区别。28日龄脂肪型北京鸭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极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总胆红素含量显着低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直接胆红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总胆红素含量极显着低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葡萄糖含量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空肠和回肠相对质量极显着大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在28日龄瘦肉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28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四组样本中,菌群丰度最高的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盲肠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处,与生长和脂肪生成紧密相关。对比同一日龄不同品系组的盲肠微生物菌群丰度,28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低于瘦肉型北京鸭,但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高于瘦肉型北京鸭;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丰度高于瘦肉型北京鸭,但瘦肉型北京鸭盲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丰度高于脂肪型北京鸭。对比同一品系不同日龄组的盲肠菌群丰度,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的丰度高于28日龄,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低于28日龄;42日龄瘦肉型盲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丰度高于28日龄,而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丰度低于28日龄。综上所述,脂肪型北京鸭沉积脂肪的能力高于瘦肉型北京鸭,然而瘦肉型北京鸭胸肌肌肉生长能力高于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脱铁杆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的差异、梭菌属和拟杆菌属菌丰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脂肪型和瘦肉型北京鸭脂质沉积能力和胸肌肌肉生长能力不同的原因。
陈晓帅[3](2021)在《稻谷部分副产物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仔鹅上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通过饲养试验、代谢试验以及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稻谷部分副产物的饲料营养价值和在鹅饲粮中的应用,并重点研究了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鹅的促生长机制,以期为稻谷副产物在仔鹅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1.米糠粕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在仔鹅饲粮中的应用研究本试验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了米糠粕的营养成分,通过代谢试验(强饲法)测定了米糠粕的鹅代谢能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并结合28~70日龄肉用仔鹅的饲养试验,综合评定了米糠粕的营养价值。饲养试验选取300只健康的体重接近的28日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试验Ⅰ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Ⅱ、Ⅲ、Ⅵ、Ⅴ组分别使用10%、20%、30%和40%的米糠粕配制的饲粮。试验期为42天。结果表明:(1)米糠粕的总能为15.37 MJ/kg,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分别为 89.66%、16.56%、1.47%、7.57%、10.62%、0.99%和1.86%。米糠粕在鹅中的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分别为8.17 MJ/kg和8.95 MJ/kg。鹅对米糠粕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钙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 37.50%、54.80%、47.94%、31.00%、28.93%和 23.00%。(2)与饲粮中不使用米糠粕相比,饲粮中使用30%和40%的米糠粕显着降低了70日龄鹅的体重和28~70日龄鹅的平均日增重(P<0.05)。与饲粮中使用10%的米糠粕相比,饲粮中使用40%的米糠粕显着降低了70日龄鹅的体重和28~70日龄鹅的平均日增重(P<0.05)。(3)与饲粮中不使用米糠粕相比,饲粮中使用30%和40%的米糠粕显着降低了70日龄鹅的胸肌率(P<0.05);饲粮中使用40%的米糠粕显着提高了70日龄鹅的腿肌率(P<0.05)。(4)与饲粮中不使用米糠粕和使用10%的米糠粕相比,饲粮中使用20%、30%和40%的米糠粕显着提高了 70日龄鹅的腺胃指数(p<0.05)。(5)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70日龄鹅血清生化指标、体尺性状、肉品质、血清抗氧化以及肠道组织形态无显着影响(P>0.05)。在本试验的条件下,为了避免米糠粕对鹅产生负面影响,建议饲粮中使用的米糠粕含量不超过20%。2.碎米的饲料营养价值及在鹅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本试验通过化学法测定了碎米的营养成分,并结合28~70日龄扬州鹅仔鹅的饲养试验,研究了饲粮中使用碎米替代玉米对28~70日龄扬州鹅的影响。饲养试验选取健康的体重接近的28日龄扬州鹅公鹅240只,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基础饲粮),BR25、BR50、BR75和BR100组分别使用25%、50%、75%和100%的碎米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结果表明:(1)本试验所用碎米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分别为 87.59%、8.13%、1.79%、0.36%、0.01%和 0.07%;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27%、0.15%、0.65%、0.21%、0.18%、0.31%、0.70%、0.41%和0.40%。(2)饲粮中使用50%和75%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28~42日龄鹅的料重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使用75%和100%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42~56日龄鹅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与饲粮中使用25%的碎米替代玉米相比,饲粮中使用75%和100%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 42~56日龄鹅的料重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使用50%、75%和100%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56~70日龄鹅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使用50%、75%和100%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28~70日龄鹅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3)饲粮中使用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70日龄鹅脚蹼和喙颜色的评分(评分越高,颜色越黄)(P<0.05);饲粮中使用75%和100%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70日龄鹅肝脏和腹脂的黄度值(P<0.05);饲粮中使用75%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提高了70日龄鹅腿肌的pH值(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使用100%的碎米替代玉米显着降低了70日龄鹅的腿肌率(P<0.05)。(5)饲粮中使用碎米替代玉米对70日龄鹅的体尺性状、血清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肠道组织形态无显着影响(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使用碎米替代玉米对鹅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着影响,但是饲粮中使用碎米替代玉米会降低鹅的采食量、裸皮颜色和肝脏、脂肪的颜色。在本试验的条件下,28~70日龄鹅的饲粮中使用碎米替代玉米的最佳替代量为75%。3.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在仔鹅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70日龄仔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体重接近的28日龄扬州鹅公鹅192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玉米高蛋白质组、玉米低蛋白质组、碎米高蛋白质组、碎米低蛋白质组;高蛋白组饲粮的能蛋比为72.7,低蛋白质饲粮的能蛋比为85.8),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试验期为42天。结果表明:(1)与使用玉米低蛋白质和碎米高蛋白质配制的饲粮饲喂鹅相比,饲喂鹅碎米低蛋白质饲粮显着提高了 70日龄鹅的体重和28~70日龄鹅的平均日增重(P<0.05)。与使用玉米低蛋白质和碎米高蛋白质饲粮饲喂鹅相比,使用玉米高蛋白质和碎米低蛋白质配制的饲粮饲喂鹅显着提高了 28~70日龄鹅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2)与使用玉米高蛋白质配制的饲粮饲喂鹅相比,使用玉米低蛋白质配制的饲粮和碎米高蛋白质配制的饲粮饲喂鹅显着降低了 70日龄鹅的腿肌率(P<0.05)。(3)与使用玉米高蛋白质和玉米低蛋白质配制的饲粮饲喂鹅相比,使用碎米高蛋白质和碎米蛋白质饲粮饲喂鹅显着降低了 70日龄鹅肝脏和腹脂的黄度值(P<0.05)。与使用玉米低蛋白质配制的饲粮饲喂鹅相比,使用碎米高蛋白质和碎米低蛋白质饲粮饲喂鹅显着降低了 70日龄鹅胸肌的黄度值(P<0.05)。(4)不同处理组之间70日龄鹅的脏器指数、肠道长度、肠道重量、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组织形态无显着差异(P>0.05)。4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仔鹅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70日龄仔鹅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分组同第四章)。研究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间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处理组间盲肠中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碎米低蛋白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其他处理组。在属水平上,碎米低蛋白组的罗姆布茨菌属丰度最高。(2)通过LEfSe分析,4个处理组一共检测到7种具有统计差异的生物标志物,其中碎米低蛋白组罗姆布茨菌属和消化球菌科影响最大。(3)与之前的生长性能结合分析,表明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通过提高厚壁菌门丰度、罗姆布茨菌属水平和消化链球菌科水平提高了鹅的生长性能。5基于LC-MS/MS分析的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仔鹅肠道食糜代谢组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70日龄仔鹅十二指肠和盲肠食糜代谢组的影响(试验分组同第四章)。研究结果表明:(1)碎米低蛋白组与玉米低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了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有:盐酸硫胺素、泛酸、鸟苷酸、肾上腺素、L-胱硫醚、烟酸、乙酰羟色胺、肌酸、4-酮维生素A、原卟啉、次黄嘌呤、亚油酸、焦磷酸盐、葵酸、月桂酸、芥子酸等16种代谢产物;显着下调了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有:阿吗碱、牛磺胆酸、胆绿素、雌三醇、肌肽、柑橘查尔酮、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盐、硫酸牛磺胆酸盐、孕烯醇酮、胆红素、柠檬酸等12种代谢产物。差异代谢物富集的通路主要有维生素、氨基酸、脂类、和胆固醇代谢的变化。参与维生素代谢的物质均为上调的代谢物,包括盐酸硫胺素、泛酸、烟酸、4-酮维生素A;参与氨基酸代谢的物质中上调的代谢物包括L-胱硫醚、乙酰羟色胺、肌酸,下调的代谢物有肌肽;参与脂类代谢的物质均为上调的代谢物,包括亚油酸、葵酸、月桂酸和芥子酸;参与胆固醇代谢的物质均为下调的代谢物,包括牛磺胆酸、雌三醇、硫酸牛磺胆酸盐、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盐、孕烯醇酮和胆红素。此外,参与核苷酸代谢的物质有鸟苷酸和次黄嘌呤,均为上调代谢物;参与能量代谢的物质包括焦磷酸盐(上调)和柠檬酸(下调)。(2)碎米低蛋白组与碎米高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了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有:7-甲基黄嘌呤、咖啡因和尿囊酸;显着下调了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有:硫鸟嘌呤和庚二酸。差异代谢物富集的通路主要有核苷酸代谢和维生素代谢,其中参与核苷酸代谢的代谢产物中上调的代谢物有7-甲基黄嘌呤、咖啡因和尿囊酸,下调的代谢物为硫鸟嘌呤。参与维生素代谢的下调代谢物为庚二酸。(3)碎米低蛋白组与玉米低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十二指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硫胺素代谢、泛酸和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维生素消化和吸收、嘌呤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视黄醇代谢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显着下调十二指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牛磺酸与低牛磺酸代谢、胆汁分泌、胆固醇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卵巢类固醇生成、胆固醇的合成和分泌、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三羧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4)碎米低蛋白组与碎米高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十二指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咖啡因代谢和嘌呤代谢;显着下调十二指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生物素代谢。(5)碎米低蛋白组与玉米低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了盲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有:邻甲酚、黄曲霉毒素M1、尸胺、4-酮维生素A和磷酰乙醇胺;显着下调了盲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有:阿吗碱、脱氧鸟苷、鸟嘌呤、醛固酮和法尼基焦磷酸。差异代谢物富集的通路主要有氨基酸、胆固醇和核苷酸代谢的变化。参与氨基酸代谢的上调代谢产物有尸胺和4-酮维生素A;参与胆固醇代谢的下调代谢物有醛固酮和法尼基焦磷酸;参与核苷酸代谢的下调产物有阿吗碱、脱氧鸟苷和鸟嘌呤。此外,碎米低蛋白饲粮还引起了脂类代谢产物磷酰乙醇胺的上调。(6)碎米低蛋白组与碎米高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了盲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为羟脯氨酸;显着下调了盲肠内容物的代谢产物为L-抗坏血酸、吲哚、脱氧鸟苷、S-腺苷甲硫氨酸和N-乙酰神经氨酸。这些代谢产物参与的代谢通路为氨基酸代谢的变化。参与氨基酸代谢的上调代谢产物有羟脯氨酸,下调的代谢产物有吲哚、S-腺苷甲硫氨酸和N-乙酰神经氨酸。此外,碎米低蛋白组饲粮还引起了维生素代谢产物L-抗坏血酸的下调和核苷酸代谢产物脱氧鸟苷的下调。(7)碎米低蛋白组与玉米低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盲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赖氨酸降解、蛋白质消化和吸收、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和鞘脂信号通路;显着下调盲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类固醇生物合成、固醇酮的合成和分泌、固醇酮调节的钠离子重新吸收、类固醇生物合成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8)碎米低蛋白组与碎米高蛋白组相比,显着上调盲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显着下调盲肠内容物代谢产物涉及的通路为维生素消化和吸收、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和吸收、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米糠粕是一种蛋白质、赖氨酸、蛋氨酸、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较高的饲料原料,在饲粮中使用不超过20%的米糠粕对鹅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体尺性状、肉品质和肠道组织形态不会产生负面影响。(2)碎米的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其蛋白质、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比玉米的含量高。饲粮中使用碎米替代玉米对鹅的生长性能、体尺性状、血清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肠道组织形态均无不良影响,并且饲粮中使用75%的碎米替代玉米还能降低鹅的料重比。(3)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能够提高仔鹅的生长性能,其原因与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能够增加盲肠厚壁菌门、罗姆布茨菌属和消化菌科的丰度有关。(4)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能够引起十二指肠和盲肠氨基酸、脂类、核苷酸和胆固醇等代谢途径的改变,这也是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提高仔鹅生长性能的重要原因。
周彤[4](2021)在《限饲对新西兰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免疫和骨骼肌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幼兔消化道疾病的高发生率一直制约着我国养兔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一些企业通过采取限制饲喂的方法以提高育肥成活率,但生产中由于限饲执行标准不统一,往往导致出现效果不佳或限饲过度引起生长发育受阻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限饲水平对肉兔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的影响,以及限饲后经过2周的补偿生长能否获得完全代偿生长,以寻求一种科学的限饲模式。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与肉兔骨骼肌发育相关的基因,分析不同饲喂水平下家兔骨骼肌发育有关调节因子的表达特性,为探索肉兔限饲条件下骨骼肌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选取198只35日龄新西兰肉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66只,公母各半,即对照组、15%限饲Ⅰ组和30%限饲Ⅱ组,进行限饲3周、补偿生长2周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限饲Ⅰ组肉兔体重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限饲Ⅱ组体重出现显着下降(P<0.05)且2周补偿饲喂后并未出现完全补偿生长;限饲期间,限饲两组的料重比都出现了显着降低(P<0.05),且限饲Ⅰ组的健康风险指数为9.09%,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限饲期结束后,限饲Ⅰ组空肠糜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sIgA水平出现显着提高(P<0.05),而限饲Ⅱ组sIgA、IgG水平显着下降(P<0.05),补偿期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限饲Ⅰ组显着提高了回肠抗炎因子IL-10水平,而补偿期结束后限饲Ⅱ组的促炎因子IFN-y、TNF-α水平出现显着提高(P<0.05);限饲两组在试验各期均能显着降低空肠MDA含量(P<0.05),限饲Ⅱ组限饲期后T-AOC、T-SOD水平下降而补偿期T-SOD水平出现显着增加(P<0.05)。因此,15%限饲水平不会对肉兔终体重产生显着影响,相反能够显着降低肉兔腹泻率、死亡率,一定程度上提高肉兔消化和抗氧化能力,而30%限饲水平使骨骼肌发育受阻,2周补偿生长后不能获得完全补偿生长,限饲期sIgA、IgG蛋白合成受阻,补偿后由于过食应激出现炎症因子增加的现象。2.进一步分析限饲对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HE染色对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测量与统计,此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和Wes技术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限饲Ⅱ组终体重和肌纤维面积均显着降低(P<0.05),发现IGF1基因在限饲Ⅰ组中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而IGF2表达量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限饲Ⅰ组MSTN、FOXO1基因水平没有发生变化(P>0.05),限饲Ⅱ组MSTN、FOXO1 mRNA表达量分别出现极显着上升(P<0.01)和显着上升(P<0.05)。限饲Ⅱ组p-Akt、p-p70蛋白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而限饲I组p-Akt、p-p70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表明15%的限饲强度并未对肉兔的体重和骨骼肌发育造成显着影响,而30%的限饲水平影响生长肉兔的骨骼肌生长发育,该过程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实现。3.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以|log2fold change|≥1&P<0.05筛选差异基因,发现对照组和限饲Ⅱ组肉兔骨骼肌组织中存在615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425个,下调基因190个。通过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GO富集在肌肉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共计28个,包括IGFBP5、BARX2、MYH8、LMCD1和TNNI1等基因。KEGG分析发现肌肉发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等,差异基因代谢途径有丙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代谢等,包括MYC、KIT、TBCID1、PAKAG3等基因。富集分析后发现MYH8、LMCD1、TNNI1、TBC1D1、PRKAG3等基因可能与肉兔限饲条件下的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4.进一步克隆了骨骼肌发育关键基因TNNI1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N NI1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15个潜在磷酸化位点。采集3日龄幼兔肌肉组织,胶原酶消化后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成肌细胞,细胞呈明显的梭形且生长状态良好,利用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标志物MyoD、Myf5基因及Desmin呈阳性表达。进一步进行TNNI1基因过表达和干扰试验,发现TNNI1过表达后,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A NKRD2、CSRP3、MYOZ2和BARX2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5),TNNI1干扰后,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ANKRD2、CSRP3、MYOZ2和BARX2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果表明,TNNI1表达水平的改变可以引起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产生相应的变化,可能在营养调节肉兔肌肉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综上,15%限饲水平可以在保证肉兔生长性能的基础上降低腹泻率与死亡率,一定程度上提高肉兔的消化与抗氧化能力。而30%限饲水平使骨骼肌发育受阻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实现。同时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一些与骨骼肌生长发育有关的候选基因,对TNNI1基因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在营养调节肉兔肌肉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张亚茹[5](2018)在《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填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腿部肌肉出血斑现象(北京鸭腿部出血症),极大地降低了北京鸭的屠体品质,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但是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生的发病特点,以及其发病的分子机制还不太清楚。本文主要是对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流行病学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以对其进行早期的预防和防控。为研究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流行病学情况,2014~2017年我们监测了北京市某养鸭场的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率,并且剖检发病北京鸭777只。结果发现2016~2017年(填饲)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率高于2014~2015年(未填饲),其年发病率从0.27%升高至2.84%,填饲促进疾病的发生。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存在单双侧差异(P<0.001),单侧发病所占百分比为72.2%,显着高于双侧发病率。但是该病的发生并没有左右腿的倾向(P>0.05)。腓肠肌前部为主要的发病部位(P<0.001),占据58.7%。发病情况在性别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几乎占50%。屠体重高于2.9kg,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所占比例显着升高(P<0.001)。其肌肉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普鲁士蓝镜下染色可看到大片的蓝色沉淀,陈旧性出血变化。而内脏器官和发病肌肉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常见细菌感染并不是发病的必需性因素,填饲是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研究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病理生理学指标研究,将300只北京鸭分为2组,填饲组250只和对照组50只,禁食8h后采集填饲发病组及对照组各10只北京鸭的血液,检测其血液流变学、血液脂肪代谢及炎性介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发病鸭的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鸭脂肪代谢发生改变,其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极显着升高P<0.05);发病组北京鸭的血清皮质酮、活性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白介素-1(IL-1)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和肌肉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炎性介质IL-1IL-6和TNF-α显着升高(P<0.05)。血管损伤性指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含量显着升高。结果表明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引起全血粘度的升高,血液脂肪代谢改变,同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加剧血管内皮的炎性损伤。为探究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肝脏、肌肉转录组学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肝脏差异表达基因共830个,上调基因428个,下调基因402个。发病组肝脏脂肪合成能力和脂肪酸代谢显着增强,差异基因主要是富集在细胞组分中的核小体组装以及DNA-蛋白质的组装,参与代谢过程,发挥氧化还原活性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并且显着富集在27条代谢通路上,包括蛋白酶体、磷酸甘油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通路等。而肌肉差异表达基因共2893个,2020个上调,873个下调。显着富集的Go分类主要是在线粒体中,参与呼吸电子传递链、免疫系统正向调节生物学过程,以发挥氧化还原、催化和结合分子功能。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28条KEGG代谢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通路、脂肪酸代谢、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血清中的差异代谢产物有160种,以磷脂为主,尤其是溶血磷脂酰胆碱类可以作为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候选代谢产物。所有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13条KEGG代谢通路,包括:鞘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代谢。2016年和2017年发病率显着高于2014年和2015年,其变化与填饲相关。北京鸭血液粘度的增加和血液脂肪代谢改变与腿部出血症相关。同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加剧了机体的炎性损伤。机体代谢过程、氧化还原活性以及炎性反应,尤其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鞘脂代谢通路与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生相关。溶血磷脂酰胆碱可以作为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候选代谢产物。
李孟孟[6](2017)在《饲粮ω-6/ω-3 PUFA对肉鸭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测定了不同企业育肥鸭饲料脂肪酸组成,开展了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为生产中鸭的科学饲养和油脂饲料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数据;也为均衡脂肪酸比例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试验分二个部分:第一部采集8个企业的育肥鸭料,每个企业随机采集6个样品,测定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第二部分,饲养试验,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选用3168只15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公母各3个重复),每个重复88只。第1组为对照组,含2%大豆油的饲粮,日粮ω-6/ω-3 PUFA为13:1;第2-6组为试验组,通过调制大豆油和亚麻籽油(总计为2%)获得不同ω-6/ω-3PUFA比例的饲粮,分别为10:1、8:1、6:1、4:1和2:1。15日龄开始正式试验,饲养至42日龄,试验期共计28天。试验结果表明:(1)企业育肥鸭饲料中含有较多的ω-6 PUFA,ω-3 PUFA含量较少,且ω-6/ω-3PUFA差异极显着(P<0.01),UFA是SFA的25倍。(2)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BW、ADG、ADFI、F/G均无显着差异(P>0.05)。(3)饲粮ω-6/ω-3 PUFA为13:1和2:1的樱桃谷肉鸭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心脏指数在6:1组显着高于其它组,肝脏指数2:1组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6:1和13:1时胸腺指数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4)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消化器官指数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6:1时显着提高绒毛长度、肌层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降低隐窝深度(P<0.05)。(5)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血清ALB、GTP、GOT、GOT/G和LD均有显着影响(P<0.05);饲粮ω-6/ω-3 PUFA 6:1组的TG、TC和LDL含量相对较低,HDL含量相对较高。(6)饲粮ω-6/ω-3 PUFA为6:1时能相对降低3个组织中脂肪含量;肝脏甘油三脂在8:1和2:1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2:1组总胆固醇显着低于6:1和4:1组(P<0.05);13:1组肝细胞明显受损。(7)随着饲粮ω-6/ω-3 PUFA比例的降低,肉鸭肝脏和肌肉中ω-6和ω-6:ω-3 PUFA线性下降,ω-3 PUFA的含量线性增加。(8)饲粮ω-6/ω-3 PUFA为6:1时,降低樱桃谷肉鸭肝脏SREBP-1c和PPARγmRNA表达,并提高SREBP-1c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率。(9)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肝脏中FAT、LPL、ACC和FAS mRNA的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粮ω-6/ω-3 PUFA比例的降低,肉鸭肝脏FADS2,ELOVL5,FADS1和ELOVL2 mRNA的表达均呈现二次曲线增加,与其它组相比13:1组显着抑制四个基因的表达(P<0.05)。综上所述,企业育肥鸭饲料脂肪酸组成有显着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饲粮适宜比例ω-6/ω-3 PUFA(6:1)能够降低樱桃谷肉鸭脂肪沉积和生产出富含ω-3 PUFA的优质鸭肉产品,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提高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任周正[7](2017)在《种鸭及后代肉鸭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六个试验,以“种鸭-种蛋-子代肉鸭”为主线,系统研究了种鸭和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并探讨了肉鸭饲粮维生素D3水平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抗体间的关系。试验一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对种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采用2×2因子设计,主效应包括饲粮维生素水平(常规或高维生素水平,常规维生素水平为目前中国商品种鸭料中普遍使用的水平,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维生素K3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常规维生素水平),以及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的添加水平(不添加,或同时添加6mg/kg角黄素和69μg/kg 25-OH-D3)。试验以樱桃谷SM3系种鸭为模型,为期40周,考察饲粮营养状态对种鸭、种蛋和1日龄肉鸭的影响。结果显示,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种鸭肝脏(母鸭,P=0.043;公鸭 P=0.049)、卵巢(P=0.029)、蛋黄(P=0.032)、雏鸭肝脏(P=0.023)和雏鸭卵黄囊(P=0.014)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卵巢(P=0.007)、睾丸(P=0.033)、蛋黄(P<0.001)的丙二醛水平;降低了种公鸭血清蛋白质羰基水平(P=0.037);增加了蛋黄中的维生素(A和E,P<0.001)以及雏鸭卵黄囊中维生素A(P=0.003)的含量;提高了胚胎存活率(孵化后期,P=0.038)、受精蛋孵化率(P=0.029)和总产蛋孵化率(P=0.029);提高了雏鸭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08);改善了雏鸭脚胫着色评分(P<0.001)。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组合:提高了种母鸭血清钙水平(P=0.010)和胫骨强度(P=0.027);降低了破蛋率(P=0.001);增加了种母鸭肝脏(P=0.033)、种公鸭血清(P=0.047)、种公鸭肝脏(P=0.050)、蛋黄(P=0.048)、雏鸭肝脏(P=0.002)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种公鸭血清(P=0.034)、种公鸭肝脏(P=0.032)、蛋黄(P<0.001)、雏鸭肝脏(P=0.006)的丙二醛水平;降低了种母鸭(P=0.019)和种公鸭(P=0.044)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提高了种公鸭喙(P<0.001)、种公鸭蹼(P<0.001)、蛋黄(P<0.001)和雏鸭脚胫(P<0.001)的比色评分。在高维生素水平饲粮中添加角黄素+25-OH-D3时破蛋率最低、蛋壳最厚。总结起来:在常规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饲粮维生素水平,或添加角黄素+25-OH-D3,均能改善种鸭、种蛋和子代肉鸭的抗氧化状态。种鸭高维生素水平能增加蛋黄和雏鸭卵黄囊中的维生素沉积量,提高孵化性能。种鸭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可改善种母鸭胫骨和蛋壳质量,提高种公鸭、蛋黄和雏鸭的着色状态。高维生素与角黄素+25-OH-D3联用时蛋壳质量最优。试验二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对子代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待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8周时,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4个母源处理组各选择健康子代雏鸭96只,进行为期35天的饲养试验。试验分为前期(1至14日龄)和后期(15至35日龄)两个阶段。试验期间,来自所有母源处理组的雏鸭均采食相同的饲粮。结果显示,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增加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体重(P=0.006)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31);提高了子代雏鸭1至14日龄的体增重(P=0.008)和肉料比(P=0.007);且降低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肝脏丙二醛水平(P=0.005)、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P=0.032)和血清蛋白质羰基水平(P=0.011)。母源饲粮中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增加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脚胫着色评分(P<0.001)、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40)和胫骨灰分含量(P=0.010);降低了子代雏鸭14日龄时血清(P<0.001)和肝脏(P=0.018)丙二醛水平;且增加了子代雏鸭15至35日龄(P=0.014)以及1至35日龄(P=0.015)的采食量。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或角黄素+25-OH-D3的添加均能改善子代雏鸭14日龄时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但两者无叠加效应。总结起来,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能改善子代雏鸭前期的抗氧化状态和生长性能。母源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组合,能改善子代雏鸭前期的抗氧化状态、脚胫着色和胫骨质量,且能提高子代雏鸭后期的采食量。试验三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与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间的互作效应研究采用2×2×2因子设计,主效应包括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常规或高维生素水平,常规维生素水平为目前中国商品种鸭料中普遍使用的水平,种鸭饲粮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维生素K3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常规维生素水平),种鸭饲粮中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3组合(角黄素+25-OH-D3)的添加水平(同时添加6mg/kg角黄素和69μg/kg25-OH-D3,或均不添加),以及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NRC1994或高维生素水平,子代饲粮高维生素水平中除生物素以外的所有维生素含量均高于NRC1994维生素水平)。待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16周时,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4个母源处理组各选择健康子代雏鸭240只,随机分配至16个圈舍,其中8个圈舍饲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饲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试验为期35天,分为前期(第1至14日龄)和后期(第15至35日龄)两个阶段。结果显示,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改善了子代肉鸭14日龄脚胫着色评分(P<0.001)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01,当母源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且添加角黄素+25-OH-D3时活力最大)。母源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改善了子代肉鸭14日龄(P<0.001)和35日龄(P=0.022)脚胫着色评分,且提高了子代肉鸭14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40)。子代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肉鸭的体增重(1至14日龄,P=0.001;15 至 35 日龄,P=0.002;1 至 35 日龄,P=0.001)、肉料比(1 至 14日龄,P<0.001)和采食量(15至35日龄,P=0.001;1至35日龄,P=0.004);提高了肉鸭14日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P=0.029)、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38)、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06)和血清钙水平(P=0.018);提高了肉鸭35日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43)和第四主翼羽长度(P=0.019);且降低了肉鸭14日龄肝脏蛋白质羰基水平(P=0.008)和35日龄肝脏丙二醛水平(P=0.047)。当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饲粮高维生素水平可显着提高子代肉鸭1至14日龄体增重(P<0.05);而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饲粮维生素水平对子代肉鸭1至14日龄体增重无影响(P>0.05)。总结起来,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或添加角黄素+25-OH-D3均能改善子代肉鸭14日龄机体抗氧化状态和脚胫着色评分。肉鸭采食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时并不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设置肉鸭(生长前期)饲粮维生素水平时应考虑母源饲粮维生素水平。试验四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试验三的结果显示,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不论是否添加角黄素+25-OH-D3),其子代肉鸭生长前期的饲粮可设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本试验继续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维生素水平的设置方案。当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24周时,从母源高维生素水平处理组和母源高维生素水平添加角黄素+25-OH-D3处理组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健康雏鸭240只(分为16个圈舍,每个圈舍15只鸭),饲喂相同的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至14日龄;14日龄时,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8个圈舍继续饲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则换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至35日龄。结果显示,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肉鸭15至35日龄的体增重(P=0.048)和35日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P=0.031)。当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时,在母源饲粮高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添加角黄素+25-OH-D3可提高子代肉鸭35日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当母源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且添加角黄素+25-OH-D3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能提高肉鸭35日龄的脚胫着色评分(P<0.05)。总结起来,当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添加或不添加角黄素+25-OH-D3),且子代肉鸭生长前期饲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试验五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试验三的结果显示,当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不论是否添加角黄素+25-OH-D3),其子代肉鸭生长前期的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本试验继续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维生素水平的设置方案。当试验一(种鸭试验)进行至第32周时,从母源常规维生素水平处理组和母源常规维生素水平添加角黄素+25-OH-D3处理组收集种蛋用于孵化。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健康雏鸭240只(分为16个圈舍,每个圈舍15只鸭),饲喂相同的高维生素水平饲粮至14日龄;14日龄时,从每个母源处理组随机选择8个圈舍继续饲喂高维生素水平饲粮,另外8个圈舍则换喂NRC1994维生素水平饲粮,至35日龄。结果显示,子代生长后期饲粮高维生素水平(与NRC1994维生素水平相比)提高了肉鸭15至35日龄的采食量(P=0.008)和35日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P=0.021),降低了肉鸭35日龄血清丙二醛水平(P=0.043)。在母源饲粮常规维生素水平的基础上添加角黄素+25-OH-D3提高了子代肉鸭15至35日龄的采食量(P=0.040)和35日龄脚胫着色评分(P<0.001)。总结起来,当母源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添加或不添加角黄素+25-OH-D3)且子代肉鸭生长前期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以35日龄肉鸭机体抗氧化状态为评定指标)。试验六饲粮维生素D3水平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抗体对肉鸭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研究了饲粮维生素D3水平(0或400 IU/kg)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抗体(1日龄时腹腔注射对照抗体或FGF-23抗体)对肉鸭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将200只1日龄肉鸭随机分配至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圈舍,每个圈舍5只鸭。具体处理如下:1)采食不含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对照抗体;2)采食不含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FGF-23抗体;3)采食含400 IU/kg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对照抗体;4)采食含400 IU/kg维生素D3的饲粮并注射FGF-23抗体。试验为期10天,光照由无紫外线日光灯提供。结果显示,饲粮添加400 IU/kg维生素D3(与不添加维生素D3相比),有提高肉鸭体重(P=0.070)、体增重(P=0.089)和肉料比(P=0.099)的趋势;降低了血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P=0.036);但对采食量、死亡率、血浆钙、磷、FGF-23和1,25(OH)2D3水平无影响(P>0.1)。与对照抗体相比,腹腔注射FGF-23抗体增加了肉鸭死亡率(P<0.001,本试验中所有鸭只死亡均发生在抗体注射后24小时内);降低了体重(P=0.020)、体增重(P=0.019)和采食量(P=0.002);有提高血浆磷水平的趋势(P=0.059);但对肉料比、血浆钙、FGF-23、1,25(OH)2D3和甲状旁腺激素激素水平无影响(P>0.1)。两个试验因子对肉鸭体重(P=0.087)和体增重(P=0.083)有交互作用趋势,表现为:当饲粮中不含维生素D3时,FGF-23抗体降低了肉鸭的体重和体增重;而当饲粮维生素D3为400IU/kg时,FGF-23抗体对肉鸭体重和体增重无影响。总结起来,当饲粮中不含维生素D3时腹腔注射FGF-23抗体不利于肉鸭生长性能的发挥,这可能与钙磷代谢失衡有关(本试验中饲粮钙水平为0.65,磷水平为0.4%)。综合结论:1.与常规维生素水平相比,种鸭饲粮高维生素水平提高了种蛋的孵化性能,并改善了子代肉鸭前期的生长性能。2.种鸭饲粮添加角黄素+25-OH-D3改善了蛋壳质量,但不影响子代肉鸭的生长性能。3.与NRC1994维生素水平相比,高维生素水平饲粮可改善子代肉鸭(前期、后期和全期)的生长性能。4.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生长前期饲粮可设置为NRC1994维生素水平,此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5.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生长前期饲粮应设置高维生素水平,此时,子代生长后期饲粮应设置为高维生素水平。6.当饲粮中不含维生素D3时,腹腔注射FGF-23抗体不利于肉鸭前期生长性能的发挥。
朱伟[8](2013)在《饲粮精氨酸对夏季热应激肉鸭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现代集约化舍内高密度饲养方式,使肉鸭不能用水源调节体温而容易遭受热应激,尤其是高温地区或季节。本论文通过在饲粮中添加L-精氨酸(Arginine,Arg),研究了L-Arg对热应激下肉鸭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白细胞数和分类、屠体性状和胴体品质、免疫器官发育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热应激损伤的可能机制。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试验一急性热应激对肉鸭性能的影响本试验的目的是证实热应激对肉鸭性能有损害作用,为应用饲粮L-Arg营养降低热应激副作用研究提供支持。选用出壳樱桃谷肉鸭40只,饲养在4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每舱10只鸭。分别于21d、42d随机选两个人工环境控制舱进行急性热应激试验:对照舱保持正常室温(22土1℃),试验舱温度快速上升到37(±1)℃保持3h,相对湿度为7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高温使肉鸭:(1)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P<0.05)升高,处于应激状态。(2)血清ALT和AST活性、BUN升高(P<0.05),显着降低血清ALP活性(P<0.05)。(3)血液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组分比例、H/L比值升高(P<0.05),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组分比例降低(P<0.05)。(4)体重有降低的趋势(P>0.05);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重量及指数降低(P<0.05)。(5)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的绒毛高度、V/C值和绒毛表面积降低(P<0.05),隐窝深度、绒毛宽度升高(P<0.05)。试验二饲粮L-Arg对夏季高温热应激肉鸭性能的影响试验于武汉地区78月进行,每日记录鸭舍的温度和湿度,探讨L-Arg对肉鸭夏季高温热应激的缓解作用。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挑选樱桃谷0日龄健康肉鸭15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鸭。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和1.0%L-Arg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9d。试验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时饲粮中添加L-Arg:(1)不影响生长前期(d021)的ADFI、ADG和F/G(P>0.05);有提高后期(d2249)ADFI、ADG和降低后期F/G的趋势;使生长全期(d049)0.5%L-Arg组的F/G降低(P<0.05)。(2)21d、49d时,0.5%L-Arg组血清ALT和AST活性、BUN降低(P<0.05),ALP活性升高(P<0.05)。(3)21d、49d时,各试验组血液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组分比例、H/L比值降低(P<0.05),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组分比例升高(P<0.05)。(4)提高21d肝脏指数(P<0.05),21d胸腺和法氏囊指数有提高趋势(P>0.05)。(5)0.5%Arg组49d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V/C值提高(P<0.05),隐窝深度降低(P<0.05);回肠和空肠的绒毛表面积提高(P<0.05)。(6)对49d体重、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和皮脂率均无影响(P>0.05),有降低肉鸭腹脂率的趋势(P>0.05)。(7)随着L-Arg的增加,肉鸭49d肝脏水分逐渐减少(P<0.05),粗蛋白质含量逐渐提高(P<0.05)。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急性热应激对肉鸭性能有损害作用,使血清酶活性和血液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发生改变,使体重下降,使免疫器官和肠黏膜萎缩;夏季高温环境下,饲粮中添加适量L-Arg,能提高生长全期饲料转换效率,这一效果的产生可能与精氨酸对肝脏和肠道的保护功能有关。
黄学琴[9](2013)在《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两个试验研究在不同营养水平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消化器官发育、钙磷代谢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探索出该酶制剂能替代基础饲粮适宜的能量、可消化氨基酸、钙和磷的比例。试验一: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消化器官发育及钙磷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640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公鸭,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正对照组PC (1~21d:ME12.12MJ/kg, CP19.3%, AP0.4%, Ca0.9%;22~35d:ME12.12MJ/kg, CP16.0%, AP0.35%, Ca0.85%),负对照组1(NC1:在PC组基础上降低ME334.40kJ/kg、2.00%DAA、AP0.15%和Ca0.10%)和负对照组2(NC2:在PC基础上降低ME418.00kJ/kg、2.50%DAA、AP0.20%和Ca0.15%),以及在NC1和NC2中分别添加复合酶制剂(植酸酶和NSP酶,0.2mL/kg),其中PC、NC1和NC1加酶组为10个重复,NC2和NC2加酶组为5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分前期(1-21d)和后期(22~35d)两个饲养阶段,全期自由采食与饮水。试验结果表明:1)与PC组相比,NC1组肉鸭各期生长性能及胫骨Ash、Ca和P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1-35d死亡率极显着提高(P<0.01),7d和21d血清Ca含量及35d血清P含量显着降低(P<0.01),35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着升高(P<0.01);35d胸肌率和腹脂率极显着降低(P<0.01);饲粮表观代谢能(AME)、真代谢能(TME)和能量真利用率极显着降低(P<0.01),能量表观利用率显着降低(P<0.05);21和35d肝脏、盲肠相对重量、消化道各段相对长度及35d肌腺胃极显着增加(P<0.01),21d空肠绒毛高度和35d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极显着降低(P<0.01)。2)与PC和NC1相比,NC2组肉鸭各期生产性能及胫骨Ash、Ca和P含量进步极显着降低(P<0.01),1-21d死亡率达86.25%,21d后肉鸭全部死亡。7d、21d血清Ca和21d血清P含量显着降低(P<0.01)。3)与NC1和NC2相比,NC1和NC2加酶后均极显着提高肉鸭均重(BW)、阶段增重(BWG)和阶段采食量(FI)(P<0.01),NC1加酶极显着提高胫骨Ash、Ca和P含量(P<0.01),但均未达到PC组水平;加酶极显着降低死亡率(P<0.01),其中NC1加酶组肉鸭死亡率降低到PC组水平。此外,NC1加酶极显着提高胸肌率(P<0.01),显着提高腹脂率(P<0.05)至PC组水平;饲粮AME、TME和能量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P>0.05),均达到PC组水平;21d和35d肝脏、35d肌腺胃相对重量及21d和35d各肠段相对长度极显着降低(P<0.05),21d十二指肠绒隐比值、35d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着增加(P<0.05)。试验二:低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560只1日1龄健康樱桃谷肉公鸭,采用2×2+1试验设计,共5个处理,分别为正对照PC (1~14d:ME10.94MJ/kg, CP19.39%, AP0.42%, Ca0.85%;15~35d:ME11.33MJ/kg, CP16.47%, AP0.38%, Ca0.76%),负对照1(NC1:在PC的基础上降低ME292.60kJ/kg.2.00%DAA. AP0.10%和Ca0.10%)和负对照2(NC2:在PC基础上降低ME418.00kJ/kg.2.50%DAA. AP0.15%和Ca0.12%),以及在NC1和NC2中分别添加复合酶制剂(植酸酶和NSP酶,0.2mL/kg),每个处理7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分前期(1~14d)和后期(15~35d)。试验结果表明:1)与PC组相比,NC1组1-15d F/G和35d肝脏相对重量极显着提高(P<0.01),饲粮AME(P<0.05)和能量、DM、CP、Ca、P、EE (P<0.01)和Ash (P<0.01)的利用率显着或极显着降低;14d胫骨Ash (P<0.05)和Ca含量(P<0.01)显着或极显着降低。2)与PC组相比,NC2组各期BW、BWG、15~35d和1-35d FI极显着降低,1~14d F/G极显着提高(P<0.01):饲粮AME和能量、DM、CP、EE、Ash、Ca和P的利用率极显着降低(P<0.01);14d肝脏的相对重量(P<0.05)和血清ALP活性显着提高(P<0.01),35d血清P含量及各期胫骨Ash、Ca和P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3)与NC1组相比,NC2组肉鸭15~35d FI和饲能量(P<0.01)、EE(P<0.01)Ash(P<0.01)、Ca(P<0.01)、P(P<0.01)、DM(P<0.05)和CP(P<0.05)表观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各期胫骨Ash、Ca和P的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4)与NC1相比,NC1加酶后,极显着提高14d胫骨Ca含量(P<0.01),显着提高饲粮能量、DM、EE、Ash、Ca和P的利用率(P<0.05),除EE外,其余均达到PC组水平,且P利用率显着高于PC组(P<0.05)。5)与NC2相比,NC2加酶极显着提高BW、BWG和FI(P<0.01),并达到PC组水平;显着提高胸肌率(P<0.05);极显着提高饲粮AME和能量、DM、CP、EE、Ash、Ca和P的利用率(P<0.01),其中Ca和P的利用率达到PC组水平;显着提高35d血清P含量(P<0.05),并达到PC组水平;显着提高14d胫骨Ash和Ca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14d胫骨P含量和35d胫骨Ash、Ca和P含量(P<0.01),并达到PC组水平。6)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饲粮营养水平的进一步降低极显着降低饲粮AME和饲粮DM、CP、Ash和P的利用率及胫骨Ash、Ca和P含量(P<0.01)。酶制剂的添加极显着提高BW、BWG、FI及胫骨Ash、Ca和P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饲粮AME和DM、CP、EE、Ash、Ca和P的利用率(P<0.01)。营养水平与酶制剂对1~14d BWG和1-35d FI,35d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相对长度、血清P含量、胫骨Ash和Ca含量及CP表观利用率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以上两个试验结果提示,以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为主的液态复合酶制剂可明显缓解饲粮营养水平,尤其是有效磷(AP)水平降低对肉鸭生产性能及钙磷代谢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试验二的基础饲粮中添加0.2ml/kg液态复合酶制剂,能完全替代基础饲粮0.15%AP、0.12%Ca、418.00kJ/kg ME和2.5%DAA。
曹现峰[10](2008)在《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和饲养阶段划分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山东东营地区樱桃谷肉鸭饲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2次饲养试验,1.研究了不同能量、蛋白质水平对育肥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2.探讨了两阶段饲养和三阶段饲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得到的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按照二因素三水平,在饲养的三个阶段中分别设计3个代谢能水平和3个粗蛋白质水平进行配方(0-14d,能量分别为2.9Mcal/kg、2.8Mcal/kg、2.7Mcal/kg;蛋白分别为20.2%、18.7%、17.2%;15-25d,能量分别为3.05Mcal/kg、2.95Mcal/kg、2.85Mcal/kg,蛋白分别为18.5%、17%、15.5%;26-42d,能量分别为3.1Mcal/kg、3.0Mcal/kg、2.9Mcal/k,蛋白分别为17.2%、15.7%、14.2%),共27个饲料配方。选择1575只SM3樱桃谷肉鸭平均分配到9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处理1个饲料配方。通过测定各组上市体重,料肉比,并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高、中、低3个能量水平42日龄上市体重分别为3266.67±15.27g、3220.00±50g、3163.33±115.9g,各能量水平组之间的肉鸭上市体重差异不显着;(2)高、中、低3个蛋白水平42d体重分别为3246.67±30.55g、3253.33±28.86、3150±111.35g,各蛋白水平之间上市重差异不显着,而中、高蛋白组26 d体重较低蛋白组有提高的趋势(P<0.07);(3)42日龄上市重结果显示,高高水平组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体重达3280±20.10g;高中水平组3270±11.41 g、中中水平组为3270±16.22g;低低水平组生长速度最慢,平均体重3030±14.30g,极显着低于高高组(p<0.05);(4)高、中能量水平较低能水平显着降低料肉比(2.19,2.23 vs 2.30)(p<0.05),蛋白水平对料肉比没有显着影响,高能高蛋白水平组料肉比低于其他各组;(5)中能量中蛋白组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而低能低蛋白和高能高蛋白经济效益最低。本试验结果表明高蛋白高能量提高肉鸭的生长速度,在山东东营地区的饲料和饲养条件下,樱桃谷肉鸭较适宜的营养水平为:前期饲料粗蛋白水平19%,代谢能2.8Mcal/kg;中期粗蛋白17.0%,代谢能2.95Mcal/kg;后期粗蛋白15.5%,代谢能3.0Mcal/kg。试验二:通过对肉鸭划分二阶段和三阶段进行饲养,测定15日龄,26日龄,42日龄体重及料肉比,以确定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对成活率数据进行了百分数检验,对日增重,耗料量和饲料转化率数据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1)试验组成活率与对照组成活率差异不显着(98.25%vs.99%);(2)试验组与对照组上市重(42 d)差异不显着(3.50 vs.3.54);(3)试验组中期平均饲料转化率试验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2.04:1 vs.1.87:1)(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全程饲料转化率没有显着差异(2.17:1 vs 2.16:1)(p>0.05);(4)试验组平均毛利1.36元,对照组平均毛利1.24元,经济效益提高9.7%。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樱桃谷肉鸭42 d上市二阶段饲养和三阶段饲养在生产性能上没有显着差异,但结合经济效益分析,二阶段饲养较优于三阶段饲养。
二、限制饲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影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限制饲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影晌(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胴体指标 |
1.3.2 生长性能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
2.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见表3) |
2.3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皮脂率和腹脂率的影响(见表4) |
3 讨论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3.3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皮脂率和腹脂率的影响 |
4 结论 |
(2)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肉用性能、肉品质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北京鸭选育概况 |
1.2 脂肪沉积 |
1.2.1 脂肪沉积过程 |
1.2.2 影响脂肪沉积的因素 |
1.3 影响肉品质的因素 |
1.3.1 肉品质的定义 |
1.3.2 品种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3 肌肉部位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4 日粮对禽类肉品质的影响 |
1.3.5 饲养环境对禽类肉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比较分析 |
2.2.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屠宰性能比较分析 |
2.2.3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血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
2.2.4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胸肌常规肉品质的比较 |
2.2.5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腿肌常规肉品质的比较 |
2.2.6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胸腿风味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分析 |
2.3.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屠宰性能分析 |
2.3.3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血浆生化指标分析 |
2.3.4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肉品质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的肠道发育与盲肠微生物的比较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方法 |
3.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小肠各段肠道长度比较分析 |
3.2.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消化器官质量比较分析 |
3.2.3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比较分析 |
3.3 讨论 |
3.3.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消化器官发育情况分析 |
3.3.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分析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稻谷部分副产物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仔鹅上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稻谷概述 |
1.1.1 稻谷的起源 |
1.1.2 稻谷的分类 |
1.1.3 全球稻谷的生产情况 |
1.1.4 全球稻谷的贸易情况 |
1.1.5 我国稻谷的生产及贸易情况 |
1.2 稻谷副产物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2.1 稻壳 |
1.2.2 米糠 |
1.2.3 米糠油 |
1.2.4 米糠粕 |
1.2.5 碎米 |
1.3 低蛋白饲粮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3.1 饲粮中添加过量蛋白质的弊端 |
1.3.2 畜禽饲粮中降低蛋白质水平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米糠粕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在鹅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动物 |
2.1.2 试验设计 |
2.1.3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1.4 饲养管理 |
2.1.5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米糠粕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及仔鹅对其利用率研究 |
2.2.2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仔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3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仔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4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5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脏器指数的影响 |
2.2.6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体尺性状的影响 |
2.2.7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肉品质的影响 |
2.2.8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70日龄鹅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2.9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70日龄鹅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米糠粕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及仔鹅对其利用率研究 |
2.3.2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仔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3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仔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
2.3.4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5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6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体尺性状的影响 |
2.3.7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鹅肉品质的影响 |
2.3.8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70日龄鹅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9 饲粮中使用米糠粕对70日龄鹅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碎米的饲料营养价值及在鹅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动物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1.4 饲养管理 |
3.1.5 指标测定及方法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碎米主要营养物质含量 |
3.2.2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3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体尺性状的影响 |
3.2.4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5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裸皮颜色评分的影响 |
3.2.6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7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8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肉品质的影响 |
3.2.9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碎米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 |
3.3.2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3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体尺性状的影响 |
3.3.4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5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裸皮颜色评分的影响 |
3.3.6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
3.3.7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脏器指数的影响 |
3.3.8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肉品质的影响 |
3.3.9 饲粮中使用碎米对鹅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在仔鹅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和检测方法 |
4.1.2 试验设计 |
4.1.3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生长性能 |
4.2.2 体尺性状 |
4.2.3 血清生化指标 |
4.2.4 裸皮颜色评分 |
4.2.5 屠宰性能 |
4.2.6 脏器指数 |
4.2.7 肉品质 |
4.2.8 肠道组织形态 |
4.2.9 肠道相对长度和相对重量 |
4.3 讨论 |
4.3.1 生长性能 |
4.3.2 体尺性状 |
4.3.3 血清生化指标 |
4.3.4 裸皮颜色评分 |
4.3.5 屠宰性能 |
4.3.6 脏器指数 |
4.3.7 肉品质 |
4.3.8 肠道组织形态 |
4.3.9 肠道相对长度和重量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鹅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生物信息分析 |
5.2 α多样性分析 |
5.2.1 alpha多样性指数 |
5.2.2 物种多样性稀释曲线和物种累积箱型图 |
5.3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
5.3.1 基于OTU的花瓣图和Venn图 |
5.3.2 70日龄仔鹅盲肠门水平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分布 |
5.3.3 70日龄仔鹅盲肠属水平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分布 |
5.4 β多样性分析 |
5.4.1 PCoA分析 |
5.4.2 LEfSe分析 |
5.5 讨论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基于LC-MS/MS分析的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仔鹅肠道代谢组的影响 |
第一小节 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仔鹅十二指肠代谢组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食糜代谢组学分析 |
6.1.3 代谢物的鉴定 |
6.2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QC样本相关分析 |
6.3.2 样本PCA分析 |
6.3.3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
6.3.4 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 |
6.3.5 具有明确代谢通路的差异代谢物 |
6.3.6 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
6.3.7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
6.3.8 KEGG富集分析 |
6.4 小结 |
第二小节 碎米配制的低蛋白饲粮对仔鹅盲肠代谢组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QC样本相关分析 |
7.3.2 样本PCA分析 |
7.3.3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
7.3.4 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 |
7.3.5 具有明确代谢通路的差异代谢物 |
7.3.6 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
7.3.7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
7.3.8 KEGG富集分析 |
7.4 讨论 |
7.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限饲对新西兰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免疫和骨骼肌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限饲和补偿生长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1.1.1 限饲和补偿生长 |
1.1.2 限饲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1.1.3 补偿生长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1.2 骨骼肌的生成及发育 |
1.2.1 骨骼肌的结构与类型 |
1.2.2 骨骼肌的生成 |
1.2.3 骨骼肌发育的分子调控 |
1.2.4 PI3K/Akt信号通路在骨骼肌生长调节中的作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
2.2.2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肠道碱性磷酸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3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肠道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生长性能和消化生理的影响 |
2.3.2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章 不同限饲水平对肉兔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限饲对肉兔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
3.2.2 限饲对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3 限饲对Akt和p70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数据过滤及质量评估 |
4.2.2 比对分析 |
4.2.3 测序结果评估 |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2.5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
4.2.6 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 |
4.2.7 差异mRNA的验证 |
4.3 讨论 |
第5章 TNNI1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TNNI1表达规律的验证与载体构建 |
5.2.2 TNNI1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3 成肌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
5.2.4 TNNI1干扰对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5 TNNI1过表达对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GO富集于肌肉系统发育的差异基因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分析与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病理生理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转录组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代谢组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饲粮ω-6/ω-3 PUFA对肉鸭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脂肪酸及其分类 |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
1.2.1 ω-3 PUFA主要来源 |
1.2.2ω-6 PUFA主要来源 |
1.3 PUFA在畜禽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
1.4 PUFA的营养生理作用 |
1.4.1 ω-3 PUFA的营养生理作用 |
1.4.2ω-6 PUFA的营养生理作用 |
1.4.3ω-6/ω-3 PUFA的营养生理作用 |
1.5 PUFA对脂质的影响 |
1.5.1 PUFA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1.5.2 PUFA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一育肥鸭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
2.1.1 育肥鸭饲料样品的采集 |
2.1.2 育肥鸭饲料样品粗脂肪和脂肪酸的测定 |
2.2 试验二饲养试验,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及饲粮 |
2.2.3 试验场地和时间 |
2.2.4 饲养试验管理 |
2.2.5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育肥鸭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
3.1.1 育肥鸭饲料粗脂肪的含量 |
3.1.2 育肥鸭饲料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 |
3.2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3.2.1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3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4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肠道指数的影响 |
3.2.5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肠道形态的影响 |
3.2.6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7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肌肉pH的影响 |
3.2.8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脂质代谢的影响 |
3.2.9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育肥鸭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
4.1.1 育肥鸭饲料粗脂肪含量 |
4.1.2 育肥鸭饲料脂肪酸的组成 |
4.1.3 育肥鸭饲料脂肪酸ω-6/ω-3 和U/S的比例 |
4.2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4.2.1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4.2.3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4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肠道指数的影响 |
4.2.5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肠道形态的影响 |
4.2.6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7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肌肉pH的影响 |
4.2.8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脂质代谢的影响 |
4.2.9 饲粮ω-6/ω-3 PUFA对樱桃谷肉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肝脏中总RNA提取和荧光定量 |
附录B:肠道组织形态切片图 |
附录C:肝脏SREBP-1c和PPARγ 免疫组化图 |
(7)种鸭及后代肉鸭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肉鸭维生素营养研究现状 |
1.1 近二十年来鸭维生素营养研究论文概况 |
1.2 维生素水平对肉鸭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
1.3 肉鸭维生素需要推荐量及影响因素 |
1.4 维生素D_3代谢物的研究进展 |
1.5 角黄素营养研究进展 |
2 种禽与子代维生素营养互作效应 |
2.1 种禽饲粮维生素与种蛋和子代质量 |
2.2 种禽饲粮25-羟维生素D_3与种蛋和子代质量 |
2.3 种禽饲粮角黄素与种蛋和子代质量 |
3 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 本研究的目的 |
2 本研究的意义 |
3 本研究的内容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_3组合对种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种鸭的饲养管理 |
1.3 考察指标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蛋性能 |
2.2 种鸭着色、抗氧化与钙磷代谢 |
2.3 种蛋品质 |
2.4 孵化性能 |
2.5 雏鸭质量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_3组合对子代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与着色 |
2.2 抗氧化状态 |
2.3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种鸭饲粮维生素水平及添加角黄素与25-羟维生素D_3组合与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间的互作效应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着色与羽毛发育 |
2.3 抗氧化状态 |
2.4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种鸭饲粮为高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着色与羽毛发育 |
2.3 抗氧化状态 |
2.4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五 种鸭饲粮为常规维生素水平时子代肉鸭饲粮维生素水平的配套应用方案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考察指标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着色与羽毛发育 |
2.3 抗氧化状态 |
2.4 钙磷代谢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六 饲粮维生素D_3水平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抗体对肉鸭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抗体的制备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考察指标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浆FGF-23抗体滴度 |
2.2 生长性能 |
2.3 血浆钙磷和激素水平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1 总体讨论 |
2 总体结论 |
3 本研究创新点 |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饲粮精氨酸对夏季热应激肉鸭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标(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肉鸭产业概况 |
1.2 室内旱养是现代集约化养鸭的趋势 |
1.2.1 传统水面养鸭的缺陷 |
1.2.2 室内旱养的优点 |
1.3 温热环境、热应激区和热应激 |
1.3.1 温度适中区的概念 |
1.3.2 最适生产区的概念 |
1.3.3 热应激区的概念 |
1.3.4 冷应激区的概念 |
1.3.5 热应激的概念和分类 |
1.4 肉鸭生产中的热应激问题 |
1.5 热应激对肉鸭的影响 |
1.5.1 热应激对肉鸭的采食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5.2 热应激对肉鸭免疫机能的影响 |
1.6 热应激的作用机理 |
1.6.1 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的缺陷 |
1.6.2 肠道、肝、肾损害机制的提出 |
1.6.3 缺血缺氧是肠道等外周器官损伤的原因 |
1.7 降低家禽热应激的营养策略 |
1.7.1 代谢能和粗蛋白 |
1.7.2 酸碱平衡 |
1.7.3 维生素类 |
1.7.4 铬和硒 |
1.7.5 其他添加剂 |
1.8 精氨酸的抗热应激生理作用 |
1.8.1 动物机体精氨酸来源 |
1.8.2 精氨酸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
1.8.3 精氨酸的抗热应激作用 |
1.9 精氨酸抗热应激的可能机理 |
1.10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性能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1 试验动物和基础饲粮配方 |
1.2.2 饲养管理 |
1.2.3 急性热应激试验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直肠温度和呼吸率 |
1.3.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3 白细胞总数测定 |
1.3.4 血液白细胞分类计数 |
1.3.5 免疫器官重和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1.3.6 肠道组织形态学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5 结果与分析 |
1.5.1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的影响 |
1.5.2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1.5.3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血液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影响 |
1.5.4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体重、免疫器官绝对和相对重的影响 |
1.5.5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1.6 讨论 |
1.6.1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的影响 |
1.6.2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1.6.3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血液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影响 |
1.6.4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体重、免疫器官绝对和相对重的影响 |
1.6.5 急性热应激对肉鸭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1.7 小结 |
试验二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高温热应激肉鸭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动物及基础饲粮配方 |
2.3 试验方法 |
2.3.1 饲养试验设计 |
2.3.2 环境温湿度 |
2.3.3 饲养管理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生长性能测定 |
2.4.2 血液样品的采集、处理 |
2.4.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2.4.4 白细胞总数测定 |
2.4.5 血液白细胞分类计数 |
2.4.6 免疫器官重和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4.7 肠道组织形态学检测 |
2.4.8 肉鸭屠宰性能的测定 |
2.4.9 肝脏和肌肉成分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2.6.2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6.3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血液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影响 |
2.6.4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2.6.5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2.6.6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2.6.7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肝脏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
2.7 讨论 |
2.7.1 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对夏季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2.7.2 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7.3 饲粮精氨酸对肉鸭血液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影响 |
2.7.4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2.7.5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
2.7.6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屠体性状的影响 |
2.7.7 饲粮精氨酸对夏季肉鸭肝脏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
2.8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3.1 主要结论 |
3.2 创新点 |
3.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二 文献综述 |
1 肉鸭饲粮能量及磷需要量的研究 |
1.1 能量需要量的研究 |
1.2 磷需要量的研究 |
2 植酸酶与NSP酶在肉鸭上的研究现状 |
2.1 植酸酶 |
2.2 NSP酶 |
3 复合酶的应用现状 |
4 影响酶制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
4.1 动物种类及年龄 |
4.2 饲粮类型 |
4.3 饲粮营养水平 |
4.4 酶制剂种类及添加量 |
5 存在的问题 |
6 试验目的及意义 |
三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液态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消化器官发育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1.3 试验饲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考察指标 |
1.5.1 生长性能 |
1.5.2 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 |
1.5.3 胫骨灰分、钙和磷 |
1.5.4 消化器官相对重量和肠道相对长度 |
1.5.5 肠道形态 |
1.5.6 屠宰性能 |
1.5.7 饲粮能量利用率及饲粮代谢能的测定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2.1.1 生长性能 |
2.1.2 屠宰性能 |
2.2 饲粮代谢能和消化器官发育 |
2.2.1 饲粮能量利用率及饲粮代谢能值 |
2.2.2 消化器器官相对重量及消化道相对长度 |
2.2.3 肠道形态 |
2.3 钙磷代谢 |
2.3.1 血清Ca、P含量和ALP活性 |
2.3.2 胫骨Ash、Ca和P含量 |
3 讨论 |
3.1 降低饲粮营养水平及添加酶制剂对肉鸭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降低营养水平及添加酶制剂对能量利用率、消化器官发育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3.3 降低营养水平及添加酶制剂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低营养水平饲粮添加液态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饲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考察指标 |
1.5.1 生长性能 |
1.5.2 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 |
1.5.3 胫骨灰分、钙和磷 |
1.5.4 消化器官相对重量和肠道相对长度 |
1.5.5 屠宰性能 |
1.5.6 代谢试验 |
1.6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2.1.1 生长性能 |
2.1.2 屠宰性能 |
2.2 养分利用率和消化器官发育 |
2.2.1 养分利用率 |
2.2.2 消化器官相对重量和相对长度 |
2.3 钙磷代谢 |
2.3.1 血清Ca、P含量和ALP活性 |
2.3.2 胫骨Ash、Ca和P含量 |
3 讨论 |
3.1 降低营养水平及添加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降低营养水平及酶制剂的添加对肉鸭养分利用率及消化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 降低营养水平及酶制剂的添加对肉鸭钙磷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四 总体讨论 |
五 总体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和饲养阶段划分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养鸭业的现状 |
2 肉鸭的能量需要 |
2.1 能量水平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影响肉鸭能量需要的因素 |
2.2.1 物种与品种 |
2.2.2 生长阶段和性别 |
2.2.3 环境条件 |
3 肉鸭的蛋白质需要 |
3.1 蛋白质水平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肉鸭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3.1.2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肉鸭胭体组成的影响 |
3.2 影响肉鸭蛋白质需要的因素 |
3.2.1 品种 |
3.2.2 生长阶段 |
4 肉鸭的能量蛋白比 |
5 肉鸭饲养阶段的划分 |
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各组日粮配方 |
2.4 饲养管理及结果记录 |
2.4.1 育雏前准备 |
2.4.2 饮水与饲喂 |
2.4.3 记录与管理 |
2.4.4 育雏条件 |
2.5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能量蛋白质水平及两者的互作对肉鸭体增重的影响 |
3.2 能量蛋白质水平及两者的互作对耗料量和料肉比的影响 |
3.3 经济效益分析 |
4 讨论 |
4.1 能量水平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蛋白水平对生产生产性能的影响 |
4.3 蛋白能量水平互作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 不同能量与蛋白质水平组合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肉鸭生产的饲养方式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鸭分组 |
2.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4 饲养管理 |
2.5 测定指标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养方式对成活率的影响 |
3.2 饲养方式对增重的影响 |
3.3 饲养方式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3.4 经济效益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1 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育肥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2 两种饲养方式对肉鸭生长的影响 |
第五章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不足 |
1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限制饲养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影晌(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J]. 俞伟辉. 饲料研究, 2021(12)
- [2]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肉用性能、肉品质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较分析[D]. 杨婷铄. 扬州大学, 2021
- [3]稻谷部分副产物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仔鹅上的比较研究[D]. 陈晓帅. 扬州大学, 2021(02)
- [4]限饲对新西兰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免疫和骨骼肌发育的影响[D]. 周彤. 扬州大学, 2021
- [5]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D]. 张亚茹.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6]饲粮ω-6/ω-3 PUFA对肉鸭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的影响[D]. 李孟孟.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种鸭及后代肉鸭维生素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D]. 任周正.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8]饲粮精氨酸对夏季热应激肉鸭性能的影响[D]. 朱伟. 武汉轻工大学, 2013(04)
- [9]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D]. 黄学琴.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10]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和饲养阶段划分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D]. 曹现峰.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