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青少年生活中,除了家庭和同伴,学校在他们的生命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学校的归属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情感态度。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在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方面的差异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考察社会支持在交往归因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32名中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成功或失败,中学生交往归因原因归因大部分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上都不存在年级差异。性别在情感反应上存在一定差异。社会支持年级差异体现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维度上非常显著,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上不显著。性别差异只在支持总分上显著。学校归属感年级差异除学校融入维度不显著,其他维度上均呈显著水平。性别差异只在学校投入维度上有显著意义。(2)证实了初中生交往归因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无论成功和失败后的归因都在ISU维度上显著,城乡差异在部分维度上呈现显著水平。初中生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和城乡差异只体现在主观支持上。学校归属感是否独生子女差异不明显,城乡差异只在学校环境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3)成功情景下,交往归因中8个原因归因与社会支持存在一定正相关程度,回归分析发现,ESC、IUC和EUC是预测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失败情境下,交往归因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IUC、ISU和EUC三个原因是社会支持的预测变量。(4)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显著正相关,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对学校归属感有预测作用。(5)成功情境下,交往归因中ISC、IUC、IUU、ESC、EUC和学校归属感各维度都有显著正相关。ISU只和学校环境、学校投入、同伴关系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ESU和学校融入不相关。EUU和学校融入呈负相关,和其他维度不相关。失败情境下的交往归因原因与学校归属感大部分都存在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交往归因能预测学校归属感的大小。(6)分层回归和结构模型发现中学生交往归因可以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起中介作用去间接影响归属感。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1 文献综述1.1 中学生交往归因1.1.1 概念及相关研究1.1.2 交往归因的测量1.2 中学生社会支持1.2.1 概念及相关研究1.2.2 社会支持的测量1.3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1.3.1 概念及相关研究1.3.2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1.4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两两关系的研究综述1.4.1 中学生交往归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1.4.2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1.4.3 中学生交往归因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2 问题提出2.1 研究目的2.2 研究意义3 研究假设4 研究方法4.1 被试选取4.2 研究工具4.2.1 中小学交往归因量表4.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4.2.3 学校归属感量表4.3 研究程序4.4 数据处理5 结果分析5.1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特点5.1.1 中学生交往归因的年级、性别差异得分结果5.1.2 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性别差异得分结果5.1.3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性别差异得分结果5.2 初中生在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5.2.1 初中生在交往归因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5.2.2 初中生在社会支持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5.2.3 初中生在学校归属感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5.3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关系5.3.1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相关分析5.3.2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5.3.3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关系模型分析6 结果讨论6.1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特点6.1.1 中学生交往归因的年级、性别差异6.1.2 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性别差异6.1.3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性别差异6.1.4 初中生在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6.2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关系6.2.1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6.2.2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模型路径分析6.2.3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7 结论8 研究中贡献与不足参考文献附录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交往归因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学校归属感论文; 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