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炳薪[1](2020)在《“三权分置”机制下集体林各经营主体林地流转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我国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林到户,确定了农户在集体林权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但也造成了部分林地的破碎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集体林规模化发展进程。林权流转机制的引入,解决了单个农户林地经营规模不经济发展的限制等问题,同时在市场的作用下,转入转出林地的经营主体可以实现其收益的最大化,逐渐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本文研究农户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林权流转意愿偏好,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林地流转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丰富目前我国林权流转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以产权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地租低价理论等理论为研究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福建省三明市的部分县市,采用新兴的选择实验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农户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林地流转意愿偏好分析,从个人基本特征及家庭基本情况、林地特征、社会保障政策和林权政策制度及已流转林地的流转情况方面探究不同林业经营主体的林权流转偏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走访了福建省三明市4个重点林业县市10个乡镇街道20个行政村,共收集305户有效问卷。对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对农户的林地流转意愿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家庭林地面积对农户林地转出和转入的具有显着影响,但影响方向相反,城乡社保统筹程度和林地“三权分置”中的是否可以用经营权申请林权抵押贷款和入股林业经济组织对农户的林地转出意愿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林地转出获得金额对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根据偏好程度得出农户的林地流转偏好程度最大的是城乡社保统筹程度;在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方面发现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对林地流转的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三者偏好的林地流转对象都是村集体,家庭林场和林业龙头企业对林地流转期限和林地流转类型的偏好一致。因此提出完善林地“三权分置”后续保障政策、加强对农村劳动人口的生存技能和知识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林权交易信息平台和建立农户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
林天荣[2](2019)在《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辖区内地形主要为林地,其中森林覆盖率达76.8%,林业资源产量在全省占比达四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最绿省份最绿的城市之一。该市的林业用地面积达2845万亩,其中80%以上的林地属于集体林地,人均林地面积是土地面积的4倍左右。据初步统计,林业收入占三明市人民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由此可见,林地在三明人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明市集体林业产业随着社会的变革也经历了数次的变革,林业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以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未清晰的将林权明确到个人,难以真正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1999年以来,三明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并逐渐健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为推动全国的林业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由于林业现代化社会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在权属改革中存在的集体林所有权模糊、集体林产权主体监督不到位、林地上多种使用权关系不清等问题,和集体林权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集体林权流转管理过于严格、林权流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的规范性、公平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以及在林权改革配套服务体系存在的林业投融资改革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在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要从完善集体林地权属关系立法的科学性、提升农村村民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和深化生态公益林机制改革等方面着手,从而推动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孔瑞玲[3](2018)在《福建三明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案例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是个林业大国,但实际上是一个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脆弱的国家。我国近90%的林业资源分布在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区,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作为农村金融支持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信贷模式,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对林业经济发展有过突出的贡献,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开展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推进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2018年1月9日,中国银监会、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发出推进有关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0年,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基本覆盖在适合开展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地区,优化金融服务,健全林权融资、评估、流转和收储机制。新政策的目的在于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推广绿色信贷产品,深化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业务。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省份,该省在业务开展范围、业务创新模式、贷款投放量都居国家前列,三明市是福建省林区和示范区。本文选取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为案例分析对象。本文首先分析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农村金融理论。接着阐述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现状,对当前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规模和行业特征进行了概述。本文的案例分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基本情况,并对三明市五种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和对比。第二部分对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认为其在林农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机构有效资金供给不足、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和政策方面存在问题。本文最后建议,改善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制度环境、构建完善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机制、健全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财政支持体系、深化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创新等,促进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更加合理健康的发展。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林岚[4](2018)在《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是当下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探索,这项改革必将对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永安市作为全国农业改革的重点示范区,研究其土地确权流转下农业规模化经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SWOT(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永安市土地确权流转及其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现状进行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所涉及农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土地确权流转试点案例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尽管土地流转、土地确权和纠纷调解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但产业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建立和保障改革成果等方面并没有根本解决。永安市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也是受制于上述因素,存在土地确权流转体系不够完善、政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矛盾纠纷还时有发生、金融服务机制不够灵活、现代农业体系没有全面实施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并就土地确权流转下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完善土地确权体系,构建农业规模化经营确权保障;二是完善土地流转体系,构建农业规模化经营流转保障;三是强化政府职能发挥,优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环境;四是化解土地矛盾纠纷,保障农业规模化经营各方权益;五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农业规模化经营市场活力;六是发展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综合效益。
沈建新[5](2015)在《基于农民权益保障的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日渐增多,然而,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矛盾、纠纷和问题也随之而来,侵权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制约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加强对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唐丹,胡卫卫,黄森慰,郑逸芳,魏倩倩[6](2015)在《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流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为例》文中认为基于福建省沙县53份农户参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意愿的问卷调查和对本地信托公司的访谈,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主要收入、土地信托流转政策的合理性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显着影响。因此,应通过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就业渠道,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等多种措施带动农户参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
林建伟[7](2015)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研究:认知与影响》文中认为当前,农村融资渠道狭窄,农户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中央出台政策鼓励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探索。但由于现行法的明确禁止,各试点地区纷纷借助“附加担保”、“组合担保”、“反担保”等形式规避风险,增加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风险认知及其影响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促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良性发展。本研究从农地融资功能出发,以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行为分析方法、典型抽样调查法、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产权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和风险理论,结合我国试点地区的实际运行模式,考察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的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其次,运用风险认知及其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福建省样本地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农户、信贷员的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意愿的影响机理。再次,以福建省样本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就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意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讨论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借鉴国外农地金融的经验,从修订法律、强化激励、风险防范、配套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机制的政策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由于农地经营权的性质限制、法律困境、市场约束以及配套条件缺乏等原因,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民生风险等各种风险。与其他信贷风险不同的是,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主要是由于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农地经营权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农地流转薄市场的约束等原因所致,应予注意并区别对待。第二,农户的法律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但失地风险认知和还款风险认知未通过显着性检验。这与有些学者的担心差距较大,表明建立在三权分置基础上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较好地规避了失地风险,在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行政推动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民生风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第三,信贷员的风险认知与农户的风险认知存在差异。现实中,信贷员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致使其行为态度谨慎,抑制了其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意愿,并间接抑制了农户的信贷需求意愿。鉴于此,金融机构应本着支持“三农”发展的愿望,着眼于防范风险而非消灭风险,审慎把握风险中隐含的机会,采取措施,鼓励信贷员积极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第四,从政府的角度看,现有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不足,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当尽快修订法律,确立抵押品限定规则、登记生效规则和抵押权实现规则;通过设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准备金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有效激励。此外,还应加强农地流转市场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和条件建设,以提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制度效率。本研究从风险认知的视角考察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机理,风险认知及其对信贷供需意愿的影响,研究的角度新颖。基于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机理具有特殊性,风险认知存在差异性并抑制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意愿的结论。据此提出的修改相关法律规则、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以及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强化激励的改进策略,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实际可操作性。
朱国琳[8](2015)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央大力推行农村改革政策,加快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背景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创新性产品,是为了能够帮助农户手中重要资产即农村居民房屋权、林权以及土地承包权运用其相关功能进行抵押贷款,来达到融资的效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发展,促使农民的收入有大规模的提高。而在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过程中面临到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障碍、农民认知较少等诸多问题,限制着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因此,本文试图分析以福建省为例来研究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能够提出有效的方案来解决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以农村产权理论及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根据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政策以及法律背景出发,概括其产生和演变的总体情况,并以福建省为例,突出地域性,根据对基本资料分析、具体情况研究,假设福建省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问卷设计和补充访谈进行调查研究,在福建省选择五个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发放实际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运用spss对其信度进行检查。将问卷设计问题进行纬度划分,并设计出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表。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多个变量中的共同因子。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将认知程度、市场机构是否健全、流程简易性、抵押风险、法律阻碍、隐私安全、社保健全性、金融机构的缺失这八个方面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各个因素对福建省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并用D-W指标进行检验。根据研究找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滞后的主要原因,由线性回归方程中看出农民认知程度、抵押贷款的风险以及社保的健全性这三个因素对抵押贷款的影响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而市场结构是否完善、流程简易性、法律障碍、隐私安全、金融机构的缺失这五个方面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从修改和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法律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金融风险机制、推进相关制度建立及完善四大方面来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建议修改,使政策实施效果加强。通过宏观层面来分析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弊端,并且切实的考虑到农户所真切所需要的收益点,达到研究的本质目标。
施佳璐,荣杰[9](2015)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调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福建省耕地稀缺性和重要性的特征决定着"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对福建省64个县(市、区)为期5个月调研的基础上,从福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总体情况、配套制度、流转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目前福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市场等角度提出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胡东生[10](2014)在《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突破、障碍及深化路径——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文中指出金融部门推动农村"三权"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及林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该举措对于克服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性缺陷、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总结梳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创新实践,分析"三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中的制约因素,并阐明进一步深化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创新的路径安排。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三权分置”机制下集体林各经营主体林地流转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1.1 我国集体林规模化发展面临的制约 |
1.1.2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 |
1.1.3 农户增收的迫切期望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农地流转相关研究 |
1.3.2 林地流转相关研究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林权 |
2.1.2 林权要素 |
2.1.3 研究范畴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权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资源配置理论 |
2.2.4 地租地价理论 |
2.2.5 农户行为理论 |
2.2.6 实验经济学理论 |
3 不同林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行为特征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数据来源 |
3.1.3 问卷设计 |
3.2 “三权分置”下农户林地流转特征分析 |
3.2.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 |
3.2.2 农户林地流转情况 |
3.2.3 农户林地流转意愿 |
3.3 “三权分置”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三权分置”机制下农户林地流转意愿及其偏好分析 |
4.1 农户林地流转的理论分析 |
4.2 变量设置及模型构建 |
4.2.1 水平及其属性设定 |
4.2.2 模型构建 |
4.3 实证分析 |
4.3.1 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分析 |
4.3.2 农户林地转出偏好分析 |
4.3.3 农户林地转入意愿分析 |
4.3.4 农户林地转入偏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三权分置”机制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偏好及其影响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家庭林场的林地流转偏好分析 |
5.3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林地流转偏好分析 |
5.4 林业龙头企业的林地流转偏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林地流转意愿 |
6.1.2 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户林地流转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
6.1.3 “三权分置”相关政策对农户流转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
6.1.4 林地转出获得金额和村集体收益分红对林地转出具有显着影响 |
6.1.5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林地流转的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
6.2 对策建议 |
6.2.1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林地“三权分置”后续保障政策 |
6.2.2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生存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 |
6.2.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户社会保障标准 |
6.2.4 构建林权交易信息平台,健全林权交易制度 |
6.2.5 建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中间联结机制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集体林业经营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 |
6.3.2 林权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林权相关概念 |
一、林权的概念 |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概念 |
第二节 林权相关概念界定 |
一、林木所有权 |
二、林地承包经营权 |
三、集体林权流转的界定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产权概念 |
二、产权内容 |
三、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
第一节 三明市集体林业现状 |
第二节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改革的目标形式 |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
第二节 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一、明晰产权 |
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与问题 |
第一节 改革的成效 |
一、林农增收成效明显 |
二、林业产业加快发展 |
三、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
四、社会矛盾得以妥善消除 |
第二节 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一、集体林权权属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二、集体林权流转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三、林权改革配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明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集体林地权属关系立法的科学性 |
一、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
二、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权属 |
三、明确集体林权属体系 |
第二节 提升村民小组地位和作用 |
一、提升村民小组作用 |
二、完善利益表达诉求机制 |
第三节 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 |
一、鼓励扶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
二、落实林地经营权 |
三、放活林地经营权 |
第四节 完善集体林权流转 |
一、健全完善林权流转市场 |
二、完善林权流转的方式方法 |
三、精简林权流转程序及审批环节 |
四、完善林权流转的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
第五节 深化生态公益林机制改革 |
一、赋予生态公益林更多权能 |
二、合理空间内发展林下经济 |
三、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福建三明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文献研究成果现状 |
1.2.1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存在意义 |
1.2.2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法律基础 |
1.2.3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 |
1.2.4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存在问题 |
1.2.5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完善措施 |
1.3 研究述评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本文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6.1 本文创新之处 |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基础理论 |
2.1 农村金融理论 |
2.2 外部性理论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概况 |
3.1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涵义 |
3.1.1 林地承包经营权 |
3.1.2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
3.2 我国开展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 |
3.3 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
3.3.1 增长速度快 |
3.3.2 整体规模小 |
3.3.3 贷款额度低 |
4 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案例概况 |
4.1 三明市林业基本情况 |
4.2 三明市林业经营形式 |
4.3 三明市林业经营资金来源 |
4.4 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概况 |
4.5 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 |
4.5.1 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模式 |
4.5.2 联户联保抵押贷款模式 |
4.5.3 小额贴息抵押贷款模式 |
4.5.4 担保机构抵押贷款模式 |
4.5.5 信用平台抵押贷款模式 |
4.6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五种融资模式比较 |
5 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案例分析 |
5.1 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成效评价 |
5.1.1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
5.1.2 不断完善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制度 |
5.1.3 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 |
5.1.4 促进了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
5.1.5 带动了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 |
5.2 三明市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
5.2.1 林农有效需求不足 |
5.2.1.1 贷款成本高 |
5.2.1.2 贷款周期短 |
5.2.1.3 贷款额度小 |
5.2.1.4 林农融资意识薄弱 |
5.2.2 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 |
5.2.2.1 金融机构交易成本过高 |
5.2.2.2 金融机构面临多种风险 |
5.2.2.3 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人才 |
5.2.3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环境不佳 |
5.2.3.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5.2.3.2 配套制度不完善 |
5.2.4 国家扶持力度不够 |
5.2.4.1 缺少贷款贴息政策和风险补偿政策 |
5.2.4.2 缺少政策性保险和风险转移机制 |
6 对策建议 |
6.1 改善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制度环境 |
6.1.1 完善林业法律法规 |
6.1.2 健全林木采伐制度 |
6.1.3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6.1.4 明确相关激励机制 |
6.2 构建完善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 |
6.2.1 构建完善的林权流转平台 |
6.2.2 设立专门的资源评估机构 |
6.3 强化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财政支持体系 |
6.3.1 加大财政贴息制度 |
6.3.2 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 |
6.3.3 健全森林保险机制 |
6.3.4 强化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6.4 深化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永安市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现状分析 |
2.1 永安市土地确权流转基本情况 |
2.1.1 土地确权现状 |
2.1.2 土地流转现状 |
2.2 永安市土地确权下参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农户调查 |
2.2.1 调查问卷设计 |
2.2.2 调查样本分析 |
2.2.3 满意度分析 |
2.3 永安市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SWOT分析 |
2.3.1 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优势 |
2.3.2 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劣势 |
2.3.3 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机遇 |
2.3.4 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挑战 |
3 永安市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现实困境 |
3.1 结构调整影响有限 |
3.2 确权成果保障有限 |
3.3 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
4 永安市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
4.1 农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
4.2 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
4.3 保障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 |
5 永安市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土地确权体系 |
5.1.1 既要加快进度又要确保质量 |
5.1.2 既要依法依规又要因地制宜 |
5.1.3 既要有力推进又要依靠群众 |
5.1.4 既要确权颁证又要转化成果 |
5.2 完善土地流转体系 |
5.2.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管理 |
5.2.2 培育土地流转中介,强化农村劳力转移输出 |
5.2.3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升流转产出效益效率 |
5.2.4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土地流转后顾之忧 |
5.3 强化政府职能发挥 |
5.3.1 把握原则方法 |
5.3.2 优化发展环境 |
5.3.3 强化监督监管 |
5.4 化解土地矛盾纠纷 |
5.4.1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
5.4.2 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
5.4.3 矛盾纠纷妥善处置 |
5.5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
5.5.1 依托试点,大胆探索 |
5.5.2 先行先试,建立模式 |
5.5.3 创新模式,复制推广 |
5.6 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
5.6.1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 |
5.6.2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设施化发展 |
5.6.3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规范化发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农民权益保障的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概况 |
(一)流转面积逐年递增,呈规模化趋势 |
(二)流转主体日趋多元化,仍以农户为主 |
(三)流转形式多样化,以转包与出租为主 |
二、福建省农地流转所引起的农民权益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福建省农地流转所引起的农民权益问题 |
1、集体土地所有权被虚化 |
2、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弱化 |
3、土地流转选择权被剥夺 |
4、土地流转收益权被侵犯 |
(二)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成因剖析 |
1、法律与制度困境 |
2、地方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和越位 |
3、农民自身条件限制 |
4、运行机制不健全 |
(1)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 |
(2)服务机制不健全 |
(3)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
(4)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 |
三、基于农民权益保障的福建省农地流转改革对策与建议 |
(一)完善农地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支撑 |
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2、制定专门的农地流转法律 |
3、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 |
(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
(三)改善农民自身条件,尊重农民意愿 |
(四)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配套制度 |
1、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保障机制 |
2、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4、规范流转操作程序 |
(6)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流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沙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
三、受访区域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 一) 建构线性回归模型 |
( 二) 数据统计分析 |
四、影响因素分析 |
( 一) 职业因素分析 |
( 二) 家庭人数因素分析 |
( 三)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因素分析 |
( 四) 土地用途因素分析 |
(五)经营农地资金来源的畅通性因素分析 |
(六)土地信托流转政策的合理性因素分析 |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 一) 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7)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研究:认知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范畴的界定 |
1.4.1 土地承包经营权 |
1.4.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
1.4.3 风险与风险认知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述评 |
2.1.2 国内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机制设计理论 |
2.2.3 风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及其生成机理 |
3.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类别 |
3.1.1 信用风险 |
3.1.2 市场风险 |
3.1.3 操作风险 |
3.1.4 流动性风险 |
3.1.5 法律风险 |
3.1.6 民生风险 |
3.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1 农地经营权的性质限制 |
3.2.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困境 |
3.2.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借款人的信用危机 |
3.2.4 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不到位 |
3.2.5 农地经营权流转薄市场的约束 |
3.2.6 政府不当干预行为 |
3.3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模式及其风险 |
3.3.1 江苏新沂模式 |
3.3.2 宁夏同心模式 |
3.3.3 辽宁法库模式 |
3.3.4 四川崇州模式 |
3.3.5 福建明溪模式 |
3.3.6 经验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4.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机理 |
4.1 风险认知及其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
4.1.1 理论解释 |
4.1.2 理论分析框架 |
4.2 农户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机理 |
4.2.1 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认知 |
4.2.2 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机理 |
4.3 信贷员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机理 |
4.3.1 信贷员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认知 |
4.3.2 风险认知对信贷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的影响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5. 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 |
5.1 农户经济行为与金融需求的层次性 |
5.1.1 农户经济行为 |
5.1.2 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 |
5.2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意愿分析 |
5.2.1 样本地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 |
5.2.2 样本地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特征 |
5.3 风险认知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 |
5.3.1 变量选取 |
5.3.2 计量分析及判断 |
5.4 本章小结 |
6. 风险认知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的影响 |
6.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的条件与特征 |
6.1.1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条件 |
6.1.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特征 |
6.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意愿分析 |
6.2.1 金融机构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 |
6.2.2 信贷员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 |
6.3 风险认知影响信贷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的实证分析 |
6. 3.1变量选取 |
6.3.2 计量分析及判断 |
6.4 本章小结 |
7. 改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需机制的政策建议 |
7.1 国外农地金融的经验借鉴 |
7.1.1 德国农地金融模式 |
7.1.2 美国农地金融模式 |
7.1.3 日本农地金融模式 |
7.1.4 国外经验启示 |
7.2 相关政策建议 |
7.2.1 修订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规则 |
7.2.2 构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
7.2.3 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配套制度与条件 |
7.2.4 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8.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福建省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福建省信贷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状况问卷调查 |
致谢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
2.1 农村产权抵押贷款 |
2.1.1 农村产权 |
2.1.2 抵押贷款 |
2.1.3 农村产权抵押贷款 |
2.2 现阶段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三类模式 |
2.2.1 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贷款 |
2.2.2 林权抵押贷款 |
2.2.3 农村居民房屋抵押 |
第三章 福建省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现状分析 |
3.1 福建省具体概况 |
3.2 福建省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情况 |
3.3 福建省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开展和相关政策 |
第四章 福建省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
4.1 多种利益体冲突 |
4.1.1 农户认知不足 |
4.1.2 金融机构缺失 |
4.1.3 地方政府推行力度 |
4.1.4 隐私安全性 |
4.2 现行法律法规存在障碍 |
4.3 相关机制不完善 |
4.3.1 配套政策不完善 |
4.3.2 市场机制不健全 |
4.3.3 风险防范意识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
4.3.4 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福建农村产权抵押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基本资料分析 |
5.2 问卷设计 |
5.2.1 变量的衡量标准 |
5.3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
5.4 实证分析 |
5.4.1 变量维度的划分 |
5.5 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 |
5.5.1 因子分析 |
5.5.2 多元回归分析 |
5.6 实证剖析运行结果与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福建省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路径选择 |
6.1 修改和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法律机制 |
6.2 完善金融风险机制 |
6.2.1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
6.2.2 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 |
6.2.3 建立和完善农业的保险体系 |
6.2.4 做好风险补偿工作 |
6.3 推进相关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
6.3.1 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 |
6.3.2 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
6.3.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6.3.4 建立农村产权评估机制 |
6.3.5 增加金融机构覆盖率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调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情况 |
二、 福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配套情况与流转模式 |
1. 福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配套情况 |
2. 地方政府支持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举措与配套制度 |
(1)省级层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发证 |
(2) 县级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扶持明确政策导向 |
(3)建立农村土地登记、流转服务体系 |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模式 |
三、 福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部分县耕地面积偏小,难以大面积流转 |
2. 土地确权颁证进度迟缓 |
3. 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 |
4.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
5. 流转途径单一,缺乏收益增长机制 |
四、 促进福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
1. 建立完备的土地登记认证体系, 赋予农民“有条件”的农地处分权 |
2. 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
3. 形成自由顺畅的市场机制 |
4.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 |
(10)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突破、障碍及深化路径——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红利初显:三明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创新实践 |
(一)创新实践情况及成效 |
(二)创新实践的主要特点 |
二、现实障碍犹存: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三、改革路径探索: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创新的制度安排 |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权分置”机制下集体林各经营主体林地流转偏好研究[D]. 刘炳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D]. 林天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福建三明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案例分析[D]. 孔瑞玲.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4]土地确权下农业规模经营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D]. 林岚.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5]基于农民权益保障的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研究[J]. 沈建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12)
- [6]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流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为例[J]. 唐丹,胡卫卫,黄森慰,郑逸芳,魏倩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7]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研究:认知与影响[D]. 林建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朱国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9]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调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施佳璐,荣杰. 莆田学院学报, 2015(01)
- [10]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突破、障碍及深化路径——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 胡东生. 福建金融, 2014(11)
标签:农村改革论文; 林业论文;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论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论文; 林权抵押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