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都江堰,自古维护着川西平原生态平衡与安全。它与青城山紧相毗连,构成独特的地理区位,具备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山体造型奇特等旅游资源优势,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本论文以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景区为研究对象,首次以分形理论作指导,通过实地调查,对景区空间结构的特征、演变及优化进行研究,成果如下:(1)对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现状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景观资源类型丰富,以江河潭池等水景数目最多,其次是地景和生景,各地形地势相互拼接、叠加、咬合,使整个景观空间结构体系明显。研究区用地复杂,是功能区、景区、保护区等整合并用的用地结构,用地类型按照所占面积大小排列依次是:风景游赏用地、林地、水域、园地、居民社会用地、游览设施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耕地。(2)采用分形方法来研究风景名胜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是可行的。在166个采样点中,按照形成时间、开发力度与分形结构,选取84个代表景点,并根据不同的生态地形地貌特征、人类干扰及土地利用等特征对景点进行划分,其中具有一级分形结构特征的景点18个,二级分形结构特征的景点是66个。(3)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风景名胜区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分形为理论依据,通过对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地形资料及测定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研究区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景点系统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强,系统的有序度高,空间结构紧致,具有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但三个组成部分的形态类型自相似性不同,就自组织发展趋势,青城前山景区优势最强,都江堰景区最不稳定,青城后山景区被优化空间最大。(4)运用分形理论,借助GIS技术,对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景点从中心向外围有递变(递增或递减)的趋势,且在不同方向上递变的比率不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一是景区景点系统内在的自组织作用,二是景区空间外部的他组织作用,正是这两者的对立统一促进了景区空间结构发展。(5)提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景区空间体系的优化策略:在分形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兼顾以自然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主的价值理性优化。通过形态演进自组织特征,中心地体系发展,整体的全局集成水平,局部集成水平,以及全局与局部结构关系上的分析,指出都江堰景区、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景区空间结构发展的不同侧重点,提出基于分形理论最优化与价值理性最大化的理想空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