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壳聚糖/季胺化壳聚糖复合物水凝胶及其对BSA的释放行为

两性壳聚糖/季胺化壳聚糖复合物水凝胶及其对BSA的释放行为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壳聚糖为基础,设计和合成了一类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复合物体系,探索将其用于蛋白质药物pH响应释放的可行性。将壳聚糖分别与丙烯酸和N-[(2-hydroxy-3-trimethylammonium)propyl](GTMAC)反应合成了两性壳聚糖(CEC)与季胺化壳聚糖(HTCC),通过胶体滴定测定两者完全复合时的化学计量比。将两种壳聚糖衍生物按照化学计量比混合,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得到复合物水凝胶。利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水凝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凝胶在不同pH下的溶胀行为和对牛血清蛋白(BSA)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methacrylamide CEC与methacrylamide HTCC的化学计量比为6.7:5.0;pH值越低,水凝胶的溶胀度越大,当pH<3.6时,溶胀度迅速增加;水凝胶对BSA的释放行为除了受溶胀度的影响外,而且还与BSA与水凝胶之间的作用力有关。进一步将壳聚糖与丙烯酸反应,制备了具有不同等电点的两性壳聚糖。胶体滴定发现,丙烯酸取代度越高,与季胺化壳聚糖(HTCC)完全复合时的化学计量比越低。通过pH-浊度滴定,我们发现CEC与HTCC在一定pH范围内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复合物形成临界pH(pHΦ)与丙烯酸取代度有关,CEC取代度越高,pHΦ越低。将CEC和HTCC按照70%化学计量比混合,通过原位光交联,制备得到CEC/HTCC复合物微凝胶。研究了为凝胶的pH敏感性与表面电势。结果表明,CEC/HTCC微凝胶呈现较好pH响应性,当介质pH低于一定数值时,粒径迅速增大,这也与pH-浊度滴定的结果吻合;Zeta电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降低,三种微凝胶的表面电势升高。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药物控释系统
  • 1.1.1 药物控释系统概述
  • 1.1.2 药物控释体系的高分子材料
  • 1.1.3 高分子药物控释系统的发展方向
  • 1.2 水凝胶在药物控释体系中的应用
  • 1.2.1 水凝胶概述
  • 1.2.2 天然高分子水凝胶
  • 1.2.3 合成高分子水凝胶
  • 1.2.4 水凝胶制备方法
  • 1.2.5 智能型水凝胶
  • 1.2.6 智能水凝胶的应用
  • 1.2.7 智能水凝胶的释药方式
  • 1.3 纳米凝胶/微凝胶及其应用
  • 1.3.1 纳米凝胶的响应机理[64]
  • 1.3.2 纳米水凝胶的合成方法
  • 1.3.3 纳米凝胶的应用
  • 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二章 两性壳聚糖/季胺化壳聚糖复合物水凝胶及BSA释放行为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2 两性壳聚糖(CEC)的制备[109]
  • 2.1.3 季胺化壳聚糖(HTCC)的制备[110]
  • 2.1.4 甲基丙烯酰胺化CEC(methacrylamide CEC)和甲基丙烯酰胺化HTCC(methacrylamide HTCC)的制备[111]
  • 2.1.5 Methacrylamide CEC和methacrylamide HTCC的胶体滴定[112]
  • 2.1.6 CEC/HTCC复合物水凝胶制备
  • 2.1.7 CEC/HTCC复合物水凝胶的表征
  • 2.1.8 CEC/HTCC复合物水凝胶的形貌
  • 2.1.9 溶胀度的测定
  • 2.1.10 pH敏感性和溶胀可逆性的测定
  • 2.1.11 BSA标准曲线的确定
  • 2.1.12 BSA包载量与释放研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CEC,HTCC,methacrylamide CEC,methacrylamide HTCC的合成与表征
  • 2.2.2 水凝胶的性能表征
  • 2.2.3 Homo-CEC、Homo-HTCC、CEC/HTCC复合水凝胶的形貌
  • 2.2.4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 2.2.5 BSA标准曲线的确定
  • 2.2.6 水凝胶对BSA的释放行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性壳聚糖/季胺化壳聚糖复合物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的初步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2 不同取代度两性壳聚糖(CEC)的制备
  • 3.1.3 季胺化壳聚糖(HTCC)的制备
  • 3.1.4 Methacrylamide CEC和methacrylamide HTCC的制备
  • 3.1.5 胶体滴定
  • 3.1.6 pH-浊度滴定[118]
  • 3.1.7 表面带正电荷CEC/HTCC复合物微凝胶的制备
  • 3.1.8 光散射粒径测试
  • 3.1.9 微凝胶形态的观察
  • 3.1.10 不同pH下Zeta电位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取代度的CEC与HTCC的胶体滴定
  • 3.2.2 不同取代度的CEC与HTCC的pH-浊度滴定
  • 3.2.3 CEC/HTCC复合物微凝胶的制备
  • 3.2.4 CEC╱HTCC复合微凝胶的pH响应性和形态表征
  • 3.2.5 CEC/HTCC复合微凝胶的表面电势
  • 3.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缓冲溶液对BSA蛋白硝化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2].低聚壳聚糖衍生物与BSA的作用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6)
    • [3].载BSA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载药率方法测定综述[J]. 长寿 2020(02)
    • [4].果胶、BSA及壳寡糖相互作用及对BSA负载效果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0(22)
    • [5].利用回溯搜索优化算法(BSA)测量圆度误差[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6].银纳米粒子增强变色酸2R的荧光及应用于BSA检测[J]. 分析测试学报 2014(10)
    • [7].一种双子表面活性剂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8].口服BSA免疫对鸡盲肠扁桃体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J]. 动物医学进展 2012(05)
    • [9].沉睡的巨人 英国老牌摩托车厂家BSA[J]. 摩托车 2009(10)
    • [10].五味子甲素与BSA的相互作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16)
    • [11].荧光光谱法探索多巴酚丁胺与BSA的相互作用[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0(04)
    • [12].荧光光谱法研究辛烷磺酸钠与BSA的相互作用[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3].荧光光谱法研究共存物对白杨素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J]. 分析科学学报 2009(06)
    • [14].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酯复合小球的制备及其对BSA吸附性能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1)
    • [15].红曲菌两种荧光代谢产物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13)
    • [16].中药蛇床子的光谱分析及其与BSA的作用[J]. 江苏中医药 2008(10)
    • [17].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对BSA控制释放的实验[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 [18].共存物对中药有效成分七叶内酯-BSA结合的扰动方式[J]. 应用化学 2008(01)
    • [19].猪去氧胆酸与BSA相互作用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20].白皮杉醇和白藜芦醇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4(01)
    • [21].叶酸修饰嵌段聚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研究[J]. 广州化工 2012(05)
    • [22].平衡透析和差示吸收光谱法研究铅(Ⅱ)与BSA的相互作用[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01)
    • [23].基于改进BSA的铁路危险货物办理站点整合优化[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20)
    • [24].银纳米线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J]. 化学研究 2019(04)
    • [25].BSA作为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细胞免疫检测阳性对照物的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07)
    • [26].银盘电极盐酸柔红霉素电化学行为及其与BSA的相互作用[J]. 电化学 2009(03)
    • [27].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在植物基因定位上的应用[J]. 科技风 2008(16)
    • [28].远红外陶瓷粉对精油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08)
    • [29].苋菜红的解离常数及与BSA的相互作用[J]. 分析试验室 2015(05)
    • [30].界面上配基种类对BSA吸附行为的影响[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07)

    标签:;  ;  ;  ;  ;  

    两性壳聚糖/季胺化壳聚糖复合物水凝胶及其对BSA的释放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