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瘫痪论文-辛彩娜

精神瘫痪论文-辛彩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瘫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空间,“菲勒斯”空间,西部空间,精神瘫痪

精神瘫痪论文文献综述

辛彩娜[1](2018)在《《都柏林人》中的空间隐喻与精神瘫痪》一文中研究指出殖民时代的都柏林充斥着官方机构主导的作为殖民统治外在表征的建筑景观,城市居民特别是天主教阶层身处其中却无法得到家园式的安全感,丧失了认知图绘能力。以城市空间、"菲勒斯"空间和西部空间为聚焦点,《都柏林人》中殖民权力对都柏林城市地理和都柏林人心理图景进行了深刻的塑造,殖民权力以空间为媒介对个体身体行为和心理感受施加了决定性影响,导致了被殖民者进一步的他者化和精神瘫痪。(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徐勤丽[2](2018)在《从精神瘫痪到精神解放: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城市空间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初最着名的爱尔兰小说家之一。《都柏林人》收集了乔伊斯的十五个短篇小说,描绘了20世纪初生活在都柏林城市内外的爱尔兰中产阶级的生活。现代城市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产物。十九世纪末期,城市化在整个欧洲国家发展到了顶峰。都柏林人的城市生活在《都柏林人》中得以生动地描绘。这座城市见证了现代化不同阶段的社会变革问题和文化现象。本文认为文学中的城市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城市的忠实再现,也是对现实城市的重构和重塑。《都柏林人》的故事背景皆设在都柏林城,使之具备了阐释价值。在《都柏林人》中,城市空间在呈现城市形象和都柏林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空间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跨学科的批评理论,涵盖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和建筑等多个学科。空间批评的早期创始人有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和迈克·克朗等。在空间理论的帮助下,本文聚焦于对城市空间形象的典型分析以及都柏林人的心理状态分析。《都柏林人》的中心主题是“精神瘫痪”。通过呈现都柏林人的痛苦压抑的生活状态,乔伊斯展示了精神瘫痪的时代特征。他在国外旅居多年,与家乡都柏林有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乔伊斯厌倦了都柏林,认为它是一个失败不幸的城市。另一方面,他努力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寻找出路。在他眼中,在大英帝国和天主教的双重压力和恐吓之下,都柏林是一个灾难缠身的城市。通过历史,政治和宗教的结合,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都柏林人》的主题,加深读者对都柏林的理解。本文从六个部分展开讨论。引入部分简要介绍了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地位以及《都柏林人》的内容。十五个短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学者的多角度阐释,本章对其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第一章说明了城市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乔伊斯时代的都柏林社会背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此同时,乔伊斯在都柏林和欧洲其他城市的个人生活体验深刻影响了作者对都柏林的呈现。第二章分析了城市个人空间,外部空间和社会空间叁种形式中,都柏林人的瘫痪状态。个人空间主要指私人的家室空间。外部空间讨论了道路,码头和自然景观。社会空间包括旅舍,酒吧,教堂和舞会等。第叁章指出了造成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的叁方面原因。首先讨论了英国殖民统治对爱尔兰传统文化的敌意,其次分析了现代城市化对人们精神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后传统社会信仰的衰落加重了精神的瘫痪。第四章借助对乔伊斯追求精神解放的阐释,重新审视《都柏林人》中传统的瘫痪和停滞的主题。乔伊斯关注到都柏林人之间的爱情与关爱是促进都柏林人团结的精神力量。《都柏林人》中的人物最终得到了精神的新生,预示着社会变革的可能。最后,文章分析了乔伊斯在爱尔兰文化影响下对自我定义的追寻。通过对城市空间中都柏林人的生活状态及精神状态的分析,本文得出乔伊斯迈出了精神解放的步伐。乔伊斯试图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反省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都柏林并没有瘫痪,而是像加布里埃尔·康罗伊在“死亡”的篇末认识到“时机已到”开始了一个自我定义的新旅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梁瑾[3](2018)在《精神瘫痪下的医者仁心——鲁迅与乔伊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比较鲁迅与乔伊斯相似的人生经历,去体会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相似创作意图。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体会他们的民族之爱,家国之忧。(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06期)

意雯[4](2016)在《“丧文化”流行 精神瘫痪需警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网]最近,"葛优躺"、"熊猫瘫"等表情包走红网络,随之出现的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随感]这种自嘲、颓废、麻木的"丧文化"流行,与年轻人本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特征格格不入,如此现象,值得警觉和深思。现代社会生活(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6年12期)

刘君雅[5](2015)在《浅析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阿拉比》中的精神瘫痪和灵魂顿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本文通过分析"死胡同"、"中央的苹果树"和"阿拉比"等意象,阐释小说中凸显的精神瘫痪和灵魂顿悟主题。(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17期)

张磊[6](2013)在《《都柏林人》对精神瘫痪主题的展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都柏林人》创作的社会背景乔伊斯《都柏林人》问世于19世纪末,当时的爱尔兰政治仍处于英国政府的专制下,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虽高潮迭起,但囿于英政府的高压并没有发展起来。此时的爱尔兰经济也很不景气。在政治经济形势混乱低迷的环境(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3年08期)

朱洁[7](2013)在《精神瘫痪的《都柏林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斯·乔伊斯是欧美着名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20世纪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都柏林人》共包含15个短篇故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姐妹们》《遭遇》及《阿拉比》是关于(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15期)

吴晓梅[8](2012)在《从“精神瘫痪”走向“精神顿悟”与“重生”——乔伊斯短篇小说《死者》的主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唐跃跃[9](2012)在《人格面具下的精神瘫痪——《亡人》中的集体潜意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力图描绘爱尔兰中下层生活,反映社会精神和道德瘫痪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为这部小说集的压轴篇,《亡人》无疑是表现瘫痪这一主题的集大成者。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中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一角度进行解读,可以更直观地探讨《亡人》中加勃里埃尔精神瘫痪的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2年06期)

张磊,王萍[10](2012)在《《都柏林人》中精神瘫痪的主题分析——宗教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的精神瘫痪,是指都柏林人在都柏林压抑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麻木、沉闷、无助、空虚等精神状态,它表现在都柏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疾病,无法摆脱。本文从《都柏林人》这部系列作品中的几个故事入手,通过人物刻画、情节设置、道具采用等角度探讨了精神瘫痪主题在都柏林人宗教生活描写中的体现,从而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特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精神瘫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初最着名的爱尔兰小说家之一。《都柏林人》收集了乔伊斯的十五个短篇小说,描绘了20世纪初生活在都柏林城市内外的爱尔兰中产阶级的生活。现代城市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产物。十九世纪末期,城市化在整个欧洲国家发展到了顶峰。都柏林人的城市生活在《都柏林人》中得以生动地描绘。这座城市见证了现代化不同阶段的社会变革问题和文化现象。本文认为文学中的城市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城市的忠实再现,也是对现实城市的重构和重塑。《都柏林人》的故事背景皆设在都柏林城,使之具备了阐释价值。在《都柏林人》中,城市空间在呈现城市形象和都柏林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空间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跨学科的批评理论,涵盖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和建筑等多个学科。空间批评的早期创始人有亨利·列斐伏尔,米歇尔·福柯和迈克·克朗等。在空间理论的帮助下,本文聚焦于对城市空间形象的典型分析以及都柏林人的心理状态分析。《都柏林人》的中心主题是“精神瘫痪”。通过呈现都柏林人的痛苦压抑的生活状态,乔伊斯展示了精神瘫痪的时代特征。他在国外旅居多年,与家乡都柏林有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乔伊斯厌倦了都柏林,认为它是一个失败不幸的城市。另一方面,他努力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寻找出路。在他眼中,在大英帝国和天主教的双重压力和恐吓之下,都柏林是一个灾难缠身的城市。通过历史,政治和宗教的结合,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都柏林人》的主题,加深读者对都柏林的理解。本文从六个部分展开讨论。引入部分简要介绍了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地位以及《都柏林人》的内容。十五个短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学者的多角度阐释,本章对其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第一章说明了城市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乔伊斯时代的都柏林社会背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此同时,乔伊斯在都柏林和欧洲其他城市的个人生活体验深刻影响了作者对都柏林的呈现。第二章分析了城市个人空间,外部空间和社会空间叁种形式中,都柏林人的瘫痪状态。个人空间主要指私人的家室空间。外部空间讨论了道路,码头和自然景观。社会空间包括旅舍,酒吧,教堂和舞会等。第叁章指出了造成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的叁方面原因。首先讨论了英国殖民统治对爱尔兰传统文化的敌意,其次分析了现代城市化对人们精神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后传统社会信仰的衰落加重了精神的瘫痪。第四章借助对乔伊斯追求精神解放的阐释,重新审视《都柏林人》中传统的瘫痪和停滞的主题。乔伊斯关注到都柏林人之间的爱情与关爱是促进都柏林人团结的精神力量。《都柏林人》中的人物最终得到了精神的新生,预示着社会变革的可能。最后,文章分析了乔伊斯在爱尔兰文化影响下对自我定义的追寻。通过对城市空间中都柏林人的生活状态及精神状态的分析,本文得出乔伊斯迈出了精神解放的步伐。乔伊斯试图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反省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都柏林并没有瘫痪,而是像加布里埃尔·康罗伊在“死亡”的篇末认识到“时机已到”开始了一个自我定义的新旅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瘫痪论文参考文献

[1].辛彩娜.《都柏林人》中的空间隐喻与精神瘫痪[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徐勤丽.从精神瘫痪到精神解放: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城市空间解读[D].西南大学.2018

[3].梁瑾.精神瘫痪下的医者仁心——鲁迅与乔伊斯的比较研究[J].明日风尚.2018

[4].意雯.“丧文化”流行精神瘫痪需警惕[J].天风.2016

[5].刘君雅.浅析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阿拉比》中的精神瘫痪和灵魂顿悟(英文)[J].校园英语.2015

[6].张磊.《都柏林人》对精神瘫痪主题的展现[J].长城.2013

[7].朱洁.精神瘫痪的《都柏林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8].吴晓梅.从“精神瘫痪”走向“精神顿悟”与“重生”——乔伊斯短篇小说《死者》的主题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

[9].唐跃跃.人格面具下的精神瘫痪——《亡人》中的集体潜意识解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

[10].张磊,王萍.《都柏林人》中精神瘫痪的主题分析——宗教生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  

精神瘫痪论文-辛彩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