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方生产网络论文-潘峰华,方成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论文-潘峰华,方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球地方生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全球金融网络,全球-地方联系,区域发展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潘峰华,方成[1](2019)在《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全球金融网络:理解全球-地方经济联系的新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带来的新国际劳动分工使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成为研究全球经济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框架。与此同时,金融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经济金融化在全球不同尺度下深刻影响着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网络。因此,金融已经成为GPN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金融化带来的逻辑也日益深刻地影响到GPN的演化和运行。尽管GPN研究日益重视金融的作用,并开始研究金融业的全球生产网络,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获得国际股权投资或者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主要从生产角度理解地方经济融入全球过程的GPN难以对该现象深入分析。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GFN)为刻画和分析这个过程提供了新的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地方经济体通过高级商业服务业(Advanced Business Service, ABS)企业与世界城市(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管辖区产生联系,从而融入GFN。论文介绍了GFN的基本结构,探讨了地方经济融入GFN的主要方式及其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GFN未来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张凡,宁越敏[2](2019)在《全球生产网络、航空网络与地方复合镶嵌的战略耦合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时代国际航空运输快速增长,促进了全球各类要素在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配。依托航空运输而生的临空经济也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一股新潮流。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国际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郑州航空港区发展案例的解析,分析了临空经济与郑州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引入战略耦合的理论,总结出全球化背景下临空经济推动地方发展的叁重耦合模型:全球化和城市化完成了地方耦合的过程;跨国公司与地方政府基于供需关系完成了战略耦合的过程;航空大都市提供了上述两种耦合的空间场所,成为空间耦合的载体。(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何金廖,黄贤金,司月芳[3](2018)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与全球生产网络链接——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再现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地方—区域—全球叁个不同地理维度的产业链接网络结构和联系强度,运用叁角坐标法分别考察上海创意产业在劳动力市场、外部供给、消费市场、合作关系四个产业链环节的地方嵌入性和全球链接性,探讨学习和创新网络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链环节都表现出很强的地方黏性,尤其是在地方劳动力市场方面,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性最为显着。其次,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外部链接存在异质性,其中技术类创意部门与文化类创意部门在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本文从知识分化视角出发对以上异质性进行了解释。最后,总结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地方—全球互动关系,为揭示中国大都市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和全球网络形成机理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分析。(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陶锋,杨文婷,孙大卫[4](2018)在《地方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与企业生产率——基于双重网络嵌入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开放经济体系下,地方生产网络的培育和发展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变密切相连。文章拓展"地方集群-全球通道"模型,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检验双重网络嵌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生产网络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依赖于企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由于国内外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差异,产业集聚不利于纯内销企业的生产率增长,但有利于经常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双重网络嵌入效果还依赖于地区市场化进程和行业异质性。文章结论提示,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双链融合"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18年05期)

宋宪萍,陶纪坤[5](2017)在《全球流通网络的形成及其去地方化:空间生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自由主义零售困惑"源于跨国流通企业的全球性空间生产,跨国流通企业将全球作为自己的战略空间,借助买方市场势力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来获取高额利润。跨国流通企业通过异质空间的拓展销售和统一采购,在全球市场加速资源整合和空间扩张,形成以跨国流通企业为系统集成者的全球流通网络。全球流通网络在空间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去地方化"的倾向,这种去地方化体现了以全球流通网络中的构建者为主体、整合空间优势、寻获并配置全球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全球空间的功能整合过程。低端锁定的去地方化不断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对跨国流通企业的高度和专用依附。(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朱华友,王缉慈[6](2014)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既是生产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也是企业供应链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离与再组合的功能整合过程,并且对地方产业的前后向联系、社会资本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动力主要是网络权力的拉力和社会资本的粘性。在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网络权力的依赖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去地方化形式。企业去地方化可能会导致地方生产网络断裂,并且由于去地方化形式的不同,对企业经济绩效和地方集聚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最后,对中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去地方化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思考。(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谢维[7](2013)在《全球生产网络下我国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去地方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今,全球生产网络这一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理论上而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搜寻有利资源并整合区域优势,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而在实际情况中,跨国公司通常会紧抓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及营销战略等核心环节,而主要将其非核心的一些低端生产制造环节转出,并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和规则,整合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最大限度的获取价值。处于网络内较低层级的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困境。我国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其地理区位(临近港、澳、台)优势和生产要素(劳动力和土地)优势,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FDI)而得以逐步发展壮大。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及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我国沿海地区的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跨国公司进而将生产活动转移至生产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或是地区。集群内的企业由于过度依赖外资而被迫跟随进行转移活动,进而出现了大量企业生产活动外迁的现象。本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这一视角,对我国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去地方化进行相关研究。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合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视角,将去地方化与地方化经济相联系,对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对欧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去地方化进行了综述。然后借鉴曼彻斯特学派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主要关注价值(如何被捕获、创造和提升)、权力(企业、集体及制度权力如何被创造与维持)和镶嵌(网络镶嵌和地域镶嵌)叁个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球生产网络下集群去地方化的研究框架,主要分析了集群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以及去地方化对地方生产网络产生的影响。论文通过对比相关年份我国各省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及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结论。并通过五省集中度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具体的地域分布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了我国叁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及主要特征。实证部分则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运用前文构建的全球生产网络下集群去地方化的研究框架,对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去地方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带来的区域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选取个例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结合全文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5)

李健,宁越敏[8](2011)在《全球生产网络的浮现及其探讨——一个基于全球化的地方发展研究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以后全球化和信息化双重发展的进程中,全球经济生产组织模式发生巨大变迁,亟需新的理论框架予以解释。本文首先介绍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在以劳动分工为元理论的研究体系中,这些理论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承接关系;其次,探讨了经济地理学派与管理学派在研究路径与主要研究内容两个方面的差异;再次,以曼彻斯特经济地理学派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总结出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的主要内容:(1)价值生产与分配;(2)权力组织与网络;(3)地方镶嵌与网络镶嵌。最后提出在中国开展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1年09期)

李健,宁越敏[9](2010)在《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竞争性分析——兼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发展与生产技术进步引导了社会生产组织的变革,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层次,并重新勾画新的世界经济地图,如何正确评估和分析中国经济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近些年来,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分析视角和框架,本文以计算机产业为对象、以价值链-微笑曲线为框架,选取2008《商业周刊》、2008《财富》两份杂志上公布的IT100强企业资料,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美国、日本、台湾、中国大陆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方竞争性和网络的等级性。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在产品内分工的视野下初步揭示出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作为一般制造、代工生产等低端环节的"成本节约中心"的地位。针对台湾地区广达电脑公司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分析,更从企业角度验证了论文的基本观点。(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景秀艳,曾刚[10](2007)在《全球与地方的契合:权力与生产网络的二维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间关键资源的不均衡引致权力关系的不对称,强势企业得以领导以其为核心的企业网络。由于生产环节的组织和地域上的可分割性,居于权力优势地位的领先公司在全球招募企业组成生产网络。全球购买型领先公司通过外包与地方生产网络建立新的关系拓扑,地方生产网络的治理以全球商品链为纽带,嵌入到以领先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中。全球生产型领先公司跨境投资时无法将生产网络全盘复制,以其为主导的跨界生产网络的治理需要通过各种权力的博奕和管理上的互动来实现。(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07年03期)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时代国际航空运输快速增长,促进了全球各类要素在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配。依托航空运输而生的临空经济也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一股新潮流。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国际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郑州航空港区发展案例的解析,分析了临空经济与郑州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引入战略耦合的理论,总结出全球化背景下临空经济推动地方发展的叁重耦合模型:全球化和城市化完成了地方耦合的过程;跨国公司与地方政府基于供需关系完成了战略耦合的过程;航空大都市提供了上述两种耦合的空间场所,成为空间耦合的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潘峰华,方成.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全球金融网络:理解全球-地方经济联系的新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9

[2].张凡,宁越敏.全球生产网络、航空网络与地方复合镶嵌的战略耦合机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9

[3].何金廖,黄贤金,司月芳.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与全球生产网络链接——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8

[4].陶锋,杨文婷,孙大卫.地方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与企业生产率——基于双重网络嵌入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8

[5].宋宪萍,陶纪坤.全球流通网络的形成及其去地方化:空间生产的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7

[6].朱华友,王缉慈.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4

[7].谢维.全球生产网络下我国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去地方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8].李健,宁越敏.全球生产网络的浮现及其探讨——一个基于全球化的地方发展研究框架[J].上海经济研究.2011

[9].李健,宁越敏.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竞争性分析——兼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0

[10].景秀艳,曾刚.全球与地方的契合:权力与生产网络的二维治理[J].人文地理.2007

标签:;  ;  ;  ;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论文-潘峰华,方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