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现一种重要的蔬菜害虫——番茄

新疆发现一种重要的蔬菜害虫——番茄

一、新疆发现重要的蔬菜害虫番茄斑潜蝇(论文文献综述)

蔡欢欢[1](2020)在《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转移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花金龟亚科(Cetoniinae),对新疆的果树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威胁。由于新疆独特的农牧区结构使得牲畜粪便为白星花金龟幼虫提供了理想的滋生场所,而水果等作物又为成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使得该虫成为了新疆农业生产的重要威胁,该虫不但可通过取食造成直接影响,受害部位还易产生酸腐等次生病害,进一步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采用传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DNA分子追踪技术,筛选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的转移规律的研究方法,对该虫的寄主植物种类进行了鉴定,分析了其在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同时开展了白星花金龟成虫防控技术研究,为白星花金龟成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吐鲁番地区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发生动态气味引诱剂法调查发现:白星花金龟成虫从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中旬达到发生高峰期,随后虫量逐渐降低,8月底虫量基本消失,10月上旬结束,为害时间长达4个多月。(2)筛选白星花金龟成虫种群发生规律调查方法为了明确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的转移规律,首先对三种调查方法(气味引诱剂法、系统调查法以及DNA分子追踪技术)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气味引诱剂诱集法能够反应田间虫量及消长规律,但无法判定真实寄主;系统调查法能够判定真实寄主,但不能代表田间真实虫量;DNA分子追踪技术能够解决前两种方法的弊端,可用于白星花金龟成虫寄主间转移规律的研究。(3)明确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吐鲁番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DNA分子追踪技术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寄主共有17科26属27种植物,分别为葡萄、桑树、榆树、李、桃、蔷薇、月季、杏、蜀葵、杨树、番茄、柳树、沙枣、甜瓜、瓜尔豆、棉花、柽柳、葎草、西瓜、槐树、玉米、核桃、草香豌豆、莴苣、枣、山冬麦、戟叶鹅绒藤。其中取食最多的寄主是葡萄,其次是桃。(4)明确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吐鲁番多果树作物区的转移规律DNA分子追踪技术明确了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转移规律:6月上旬取食葡萄,到6月中旬部分成虫转移到桃和杏上;6月底至7月初部分成虫又转移到沙枣上;到8月,白星花金龟成虫只取食葡萄。(5)白星花金龟成虫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试验测定了不同位置、不同颜色以及不同类型诱捕器对白星花金龟成虫诱集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距离地面1米和1.5米处以及葡萄架面上部的诱捕器中诱集到的白星花金龟成虫比葡萄架面下部的数量多;2)在葡萄成熟前葡萄园外白星花金龟成虫的诱集量较多,而在葡萄成熟期葡萄园内白星花金龟成虫的诱集量较多;3)白星花金龟成虫更喜欢红色;4)新型诱捕器诱集到的白星花金龟成虫的数量较多。(6)寄主种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的影响不同寄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繁殖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量在寄主间存在差异,在饲养初期(6月21日-27日),取食西红柿的成虫产卵量最高,到7月上中旬达到产卵高峰期,取食桑葚产卵量最低,取食其他寄主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矫振彪,焦忠久,吴金平,朱凤娟,郭凤领,周洁,刘志雄,陈磊夫,邱正明[2](2020)在《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及种群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害虫为害严重影响湖北高山蔬菜主栽作物番茄和辣椒的商品性,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2010~2018年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不同海拔高度(400、1 200、1 600 m)生产区,通过田间调查和黑光灯诱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山番茄、辣椒害虫种类及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常见种类有6目23科42种,严重发生的有10种。高海拔地区害虫种类较低海拔地区少,其中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烟青虫、番茄斑潜蝇和桃蚜等害虫在不同海拔高度均造成严重为害,而瘤缘蝽、黑尾大叶蝉、东亚飞蝗、双斑长跗萤叶甲、大青叶蝉、青螽嘶、油葫芦等害虫随着海拔升高为害减轻;黄斑大蚊的为害在高海拔地区重于低海拔地区。

于梦竹[3](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陈景芸[4](2019)在《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斑潜蝇属Liriomyza种类繁多,约有160种可为害栽培作物和观赏植物。由于这些昆虫个体小或微小(长1.3~2.1mm),形态特征相似,部分种类生态位重叠明显,种间竞争与替代迅速,鉴定工作受虫态和虫体保存完整状态的限制,因此其分类鉴定比较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混乱,给植物检疫、测报和防治等工作带来困难。2014-2017年作者调查采集了中国大陆11省、38市4771头斑潜蝇属昆虫,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种类共有5种,分别为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美洲斑潜蝇L.sativae、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番茄斑潜蝇L.bryoniae和葱斑潜蝇L.chinensis,其中前三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为害性的入侵性斑潜蝇。为了进一步研究斑潜蝇属昆虫种间和种内的形态学特征变异和基因遗传分化程度,给检疫鉴定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更便捷的鉴定方法,给斑潜蝇的分化、扩张、控制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对采集到的5种4771头斑潜蝇个体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其中对5种285头斑潜蝇个体的主要背面特征(详见附录Ⅰ)做了拍照记录和线粒体COI基因检测的验证,以期探索更稳定、快速和便捷的鉴定方法;对5种258头斑潜蝇个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和对5种255头斑潜蝇个体EF-1a基因片段序列做了种间及三叶斑潜蝇种内的遗传结构分析;对5种284头斑潜蝇个体进行了基于微卫星(SSR)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对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斑潜蝇形态鉴定特征本文研究了 5种斑潜蝇的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特征,结果与Spencer(1973)书中描述一致,经过观察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特征仍然是斑潜蝇形态鉴定中最可靠的特征。由于现有文献资料中的大多鉴定图都是引自Spencer的手绘图,缺少清晰的实物对比鉴定特征图,所以本文拍摄了 5种斑潜蝇雄性外生殖器清晰的实物特征图,作为手绘鉴定图的补充。此外,本文研究发现目前使用最频繁的斑潜蝇种类鉴定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内外顶鬃着生区域的颜色具有不稳定性和种间界限不清晰的缺点,只可作为辅助鉴定特征;2)前翅M3+4脉末段长与次末段长的比值在种内差异范围较大,种间无明显绝对的界限且比值范围重叠部分较大,无法区分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只能作为区分其它种类的辅助特征;3)斑潜蝇腹部背面观花纹多变,但三叶斑潜蝇具有独特的腹部背面特征。在不解剖、不做分子鉴定的情况下,为达到快速准确鉴定,本文总结了这5种斑潜蝇最稳定和可靠的形态鉴别特征:1)三叶斑潜蝇腹部背面中间有一条贯穿腹部背面黑色横条纹的黄色纵带将黑色条纹分割成两列,或者至少在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中间靠近下端有或大或小可明显区别于其它种类的黄色斑块在黑色条纹中形成一个明显的缺口,且大多个体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2)美洲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无明显缺口,且外顶鬃着生区域颜色为黑色;3)番茄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或整条成一个大弧形,中间无明显缺口,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4)南美斑潜蝇腿节有明显的黑色斑块,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黑色;5)葱斑潜蝇小盾片为全黑色,且内顶鬃着生区域为黄色,外顶鬃着生区域或下侧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斑潜蝇属种类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黑色斑块。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斑潜蝇种群COI基因在不同地理种群间和不同寄主植物间均表现出相对保守的特性,可以作为斑潜蝇属种类鉴定的分子依据;EF-1a基因的碱基突变率相对较高,可用于斑潜蝇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种斑潜蝇种间分化明显,其中三叶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虽然形态极其相似,但种间无基因交流,未发现杂交现象;番茄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葱斑潜蝇与4种斑潜蝇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这种关系与雄性外生殖器的相似程度一致。基于EF-1a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总体一致,但美洲斑潜蝇单倍型与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种间分化界限不明显。针对三叶斑潜蝇种内不同种群间的进一步遗传分化结果显示,这两个分别位于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基因,在三叶斑潜蝇种内分化程度和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3、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本文选用了 8个三叶斑潜蝇微卫星位点对20个三叶斑潜蝇种群和6个近似种种群的种群遗传结构做了进一步分析,总体分析结果与基于COI基因和EF-1a基因的分析结果一致。在测试样品中,5种斑潜蝇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三叶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葱斑潜蝇种间的种群之间均发生高度分化。微卫星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5种斑潜蝇之间(尤其是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之间)虽然形态极为相似,但在线粒体和核基因层面均已经发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即种间分化明显。本测试样本中三叶斑潜蝇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大于0.5,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小于0.5,说明目前中国地区三叶斑潜蝇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总体看,中国这5种斑潜蝇各个地理种群内具有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且遗传分化指数FsT较高,说明地理隔离等因素对斑潜蝇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一地理不同寄主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同一寄主不同地理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差异性,说明地理隔离对三叶斑潜蝇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很大影响,寄主植物对斑潜蝇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尚未检测到。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三叶斑潜蝇部分种群处于明显或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状态,而且大致分为两大类群,即华南沿海地区类群和江浙及以北方地区类群,从入侵路径判断,应该是华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北扩散。瓶颈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三叶斑潜蝇群体规模正处于平稳增长期。4、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全长16175 bp(GenBank登录号MG252777),包括37个线粒体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tRNA,2个核糖体rRNA)和一个非编码区(控制区),其基因排序与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Lewis et al,1995)的基本相同。该基因组有23个基因分布在J链上(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4个转运tRNA),14个基因分布在N链上(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转运tRNA和2个核糖体rRNA),16个基因间隔区总长64 bp,最短的只有1 bp,最长的有19 bp,位于tRNAGlu和tRNAPhe之间。在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里有9个基因重叠区,最长的在tRNATrp和tRNACys之间,重叠长度为8 bp。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与潜蝇科其它种类相似。此外,葱斑潜蝇基因组序列与原始祖先trnI-trnQ-trnM的分布比较一致。与已测序的5种潜蝇科昆虫一样,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没有发现重排现象,即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且基因间隔区的长度和位置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上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碱基序列对斑潜蝇属5个种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得出了一致的结果,证明葱斑潜蝇应该隶属于斑潜蝇属。

张志勇[5](2019)在《温室害虫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温室害虫防治实践角度,对近20年来温室害虫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温室害虫种类与鉴定、重要害虫基础生物学研究、温室害虫共生微生物研究等温室害虫基础研究成果;从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途径综述了温室害虫防治技术的主要进展。从加强植物检疫、重视温室内外害虫辗转规律研究、新型生防产品研发与应用、组合技术方案研发与应用、智慧温室害虫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及诱集及天敌庇护植物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潘立婷[6](2019)在《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文中指出潜叶蝇(agromyzid leafminers)是蔬菜、花卉的重要害虫。外来潜叶蝇的入侵加重了我国潜叶蝇危害,寄生蜂作为天敌是潜叶蝇“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主要潜叶蝇随着入侵时间,耕作制度及气候变化,发生格局产生了改变。本研究以北京地区为案例,开展了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发生时空动态的系统调查和研究,解释北京地区潜叶蝇时空动态变化,同时为潜叶蝇的防控提供指导。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潜叶蝇的组成和发生动态及其寄主植物北京地区蔬菜潜叶蝇类害虫有5种,为本地种: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 Kato,入侵种: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Blanchard)和番茄斑潜蝇Liriomyza bryoniae(Kaltenbach)。豌豆彩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发生严重,豌豆彩潜蝇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而美洲斑潜蝇主要发生于初夏、夏末和秋季,在夏末秋初发生较为严重;葱斑潜蝇呈现中度发生,偶见重度发生,主要发生于夏季;番茄斑潜蝇与其它潜叶蝇类害虫共存和零星发生;南美斑潜蝇仅采集到2头。潜叶蝇的寄主植物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豌豆彩潜蝇的寄主谱最广,有8科23种;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涉及8科16种;番茄斑潜蝇寄主植物种类少。2.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北京地区潜叶蝇上共发现寄生蜂为4科(姬小蜂科Eulophid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茧蜂科Braconidae和瘿蜂科Cynipidae)27种;其中姬小蜂科种类最多,为9属18种,金小蜂科为2属3种,茧蜂科为2属5种,瘿蜂科为1属1种。豌豆彩潜蝇的寄生蜂有4科12属22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蜂有4科9属16种,葱斑潜蝇的寄生蜂为3科7属8种。寄生蜂的时空发生动态存在明显差异。寄生蜂种类在春季凉爽季节较多,优势种为相对适宜凉爽气候的豌豆潜蝇姬小蜂;进入夏季,优势寄生蜂为适应高温的芙新姬小蜂和潜蛾姬小蜂;寄生蜂对不同寄主植物表现出一定偏好性差异。3.芙新姬小蜂隐存种复合体的遗传分化和时空发生动态基于芙新姬小蜂存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并共存发生,进一步对其进行遗传分化和时空发生动态分析,结果显示,芙新姬小蜂为隐存种复合体,全国至少存在三个隐种。COI基因和ITS2基因的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芙新姬小蜂为两个隐存种,一支为两性品系,另一支为另一隐种的孤雌产雌品系,而孤雌产雌品系对应的两性品系未在北京发现。北京地区芙新姬小蜂的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共存发生,但孤雌产雌品系数量上已经占据优势,孤雌产雌品系比两性品系相对更适应高温季节,并且两种品系具有一定对寄主植物/生境的偏好性差异。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有望成为潜叶蝇上良好的生物防治资源。本论文系统明确了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时空发生动态,不仅解释了潜叶蝇时空发生变化的原因;而且基于寄生蜂的组成和时空发生动态,也为利用寄生蜂防控潜叶蝇(如优势寄生蜂的繁育与释放应用、基于利用寄生蜂的作物布局与生态调控等)提供了实践指导。

轩景丽[7](2017)在《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文中提出潜叶蝇(agromyzid leafminers)是危害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一类世界性重要小型害虫,成虫、幼虫均可发生危害。自然界中,潜叶蝇寄生蜂种类丰富,在自然控制潜叶蝇的危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多种寄生蜂在田间同域共存发生时,常常发生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作用影响了寄生蜂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并调控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Walker和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是蔬菜潜叶蝇田间发生的2种优势抑性幼虫寄生蜂,常常在田间共同发生,共享同一种寄主幼虫。这2种寄生蜂为典型的寄主致死型寄生蜂,均具有3种寄主致死(host killing)行为(寄生(parasitism)致死、寄主取食(host feeding)致死、寄主叮蛰直接致死(host stinging))。目前,关于寄生蜂间竞争作用的研究很多,寄主致死型寄生蜂的种间互作行为使种间竞争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但针对寄主致死型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主要围绕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以京郊地区发生的潜叶蝇为例,系统调查其寄生蜂种类和组成,同时明确优势寄生蜂的季节发生动态和共存情况;然后,针对我国潜叶蝇的主要发生区,系统调查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分布;最后,在室内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寄生蜂间的种间竞争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京郊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与组成为了明确京郊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组成,在2015年05-08月对北京市的潜叶蝇及其寄生蜂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优势寄生蜂随季节变化的动态。研究结果显示:共收集3种潜叶蝇,分别为豌豆彩潜蝇、葱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共收集3411头寄生蜂,分属3科(姬小蜂科Eulo Phidae、金小峰科Pteromalidae和茧蜂科Braconidae)13属28个种,其中姬小蜂科寄生蜂数量占90.9%,分9属23种;金小蜂科寄生蜂数量占6.5%,为3属4种;茧蜂科寄生蜂数量占2.6%,仅为1种。豌豆彩潜蝇在早春危害,最优寄生蜂为潜蝇姬小蜂,数量占40.9%;纵纹瑟姬小蜂为次优寄生蜂,数量占19.4%;葱斑潜蝇在春末夏初危害大葱,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其优势寄生蜂,数量分别占44.1%和20.6%;美洲斑潜蝇主要在夏季危害蔬菜作物,优势寄生蜂为潜蛾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数量分别占57.9%和22.9%。结论:自然界中,优势寄生蜂为潜蝇姬小蜂、潜蛾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田间的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具有明显的偏雌现象,这可能由外界因素(寄主植物、寄主种类及气候变化等)和寄生蜂自身因素(存在孤雌产雌个体)导致。2.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为了进一步明确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我们对潜叶蝇主要发生区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收集到7种潜叶蝇,分别为豌豆彩潜蝇、葱斑潜蝇、当归斑潜蝇、美洲斑潜蝇、三叶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豌豆彩潜蝇和美洲斑潜蝇是发生危害严重的主要潜叶蝇,豌豆彩潜蝇发生高峰期偏低温,美洲斑潜蝇嗜好高温气候,其它斑潜蝇在这两者潜叶蝇发生高峰期间进行危害。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31个省/直辖市有发现。寄主为豌豆彩潜蝇时,潜蝇姬小蜂的数量占87.3%;寄主为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时,芙新姬小蜂的数量是潜蝇姬小蜂的19.3倍;寄主为其它斑潜蝇时,潜蝇姬小蜂与芙新姬小蜂数量相当。潜蝇姬小蜂的雌雄比为1.04-8.90;芙新姬小蜂的为1.11-全雌。与豌豆彩潜蝇上羽化出的芙新姬小蜂相比,美洲斑潜蝇上羽化出的芙新姬小蜂偏雌程度更严重。结论: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两种寄生蜂能同域发生,但潜蝇姬小蜂在其豌豆彩潜蝇上占优,芙新姬小蜂在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上占优势。3.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竞争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2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以美洲斑潜蝇2龄末-3龄初幼虫为寄主,设置2种寄主密度(高vs.低)和3种寄生蜂释放方式(单独释放2对潜蝇姬小蜂vs.单独释放2对芙新姬小蜂vs.1对潜蝇姬小蜂+1对芙新姬小蜂),共6种组合处理,然后在26℃人工气候箱的培养皿条件下进行,连续观察5天。仅仅提供寄主幼虫的6种处理组合的结果显示:高密度下的控害潜力参数(寄生致死数、寄主取食数、直接致死数)比低密度下的显着高,且联合释放时的控害潜力参数均处于单独释放这两种寄生蜂之间。在低密度,联合释放时的总致死数最高,为96.2,而在高密度下,单独释放潜蝇姬小蜂时的控害效果最好。无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芙新姬小蜂的存在增加了潜蝇姬小蜂的产卵数,而潜蝇姬小蜂的出现却降低了芙新姬小蜂的产卵数,且联合释放时潜蝇姬小蜂产卵数均显着高于芙新姬小蜂的产卵数。三种寄主致死行为中,寄主取食行为对寄生蜂的控害效果贡献值最大。仅仅提供寄主幼虫+20%的葡萄糖溶液的6种处理组合的结果显示:控害潜力参数与不提供非寄主食物的变化规律一致,但无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单独释放潜蝇姬小蜂的总致死数均最高,平均分别为91.6和175.1,但与其它两种释放模式下的总致死数不显着。两种寄生蜂的非繁殖型致死比率显着高于寄生比率。结论:联合释放两种寄生蜂不会降低其控害潜力,且潜蝇姬小蜂在产卵竞争中占优势,寄主取食行为在控害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综上,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优势寄生蜂,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同域发生,随季节呈动态变化,在田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雌特性。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作用相对不强,有利于其田间联合释放控害以及采取生态调控以增强寄生蜂的控害效应。

常亚文,沈媛,董长生,龚伟荣,田子华,杜予州[8](2016)在《江苏地区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危害及种群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是一类危害蔬菜、花卉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了解其发生危害特征,可为这两种斑潜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对江苏地区的两种斑潜蝇的发生分布、危害程度以及在扬州地区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采集含有潜道的叶片,待蛹羽化为成虫后鉴定斑潜蝇种类,同时统计叶片上的潜道数量划分危害等级。【结果】美洲斑潜蝇主要在苏北地区发生危害,三叶斑潜蝇主要在苏南、苏中地区发生危害;两种斑潜蝇在江苏地区的发生危害程度均未超过3级。在扬州地区的蔬菜上仅调查到三叶斑潜蝇的危害,其危害的寄主植物有6科、12种,主要包括茄科、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的蔬菜。三叶斑潜蝇的发生危害从3月开始,11月结束,全年有3个发生危害高峰,其中在7月下旬至8月初的发生危害最重。【结论】两种斑潜蝇在江苏地区的种类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同时扬州地区三叶斑潜蝇的虫口密度随寄主和时间不同呈现的明显,因此生产上需加强对斑潜蝇发生危害进行监测,并指导斑潜蝇防治。

鲍永生[9](2016)在《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该地区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的蔬菜为主。本论文对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基本情况,包括大棚类型、各主要产区设施蔬菜种植种类、种植模式、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进行的问询调查,并对设施蔬菜虫害种类、主要种类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巴州地区大棚种类主要有四种,以普通日光温室和中小拱棚为主,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总体设施蔬菜生产模式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后和冬季生产方向发展,实现了一年两茬生产向3-4茬生产的转变。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滴灌、嫁接、穴盘育苗、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应用卷帘机、热风炉等现代机械,设施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提升。2、本州设施蔬菜虫害主要种类12科30余种,其中,斑潜蝇、小菜蛾、蚜虫、烟粉虱、叶螨、蓟马和小菜粉蝶等害虫对巴州地区的设施蔬菜为害严重。3、危害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的斑潜蝇主要有5种,分别是美洲斑潜蝇L.sativae Blanchard、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Blanchard)、豌豆斑潜蝇L.congesta(Becker)、番茄斑潜蝇L.bryoniae(kaltenbach)和葱斑潜蝇L.chinensis(Kato)。通过害虫外部形态特征及田间危害状可判断斑潜蝇的不同种类,生产上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环境友好型农药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对设施蔬菜生产的危害。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10](2013)在《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对潜叶蝇的控害特性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潜蝇姬小蜂属Diglyphus寄生蜂是潜叶蝇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文对其种类、分布、田间发生和优势度、优势种的控害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以及优势种的人工繁殖和田间应用等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更好地应用该属寄生蜂防控我国潜叶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迄今已鉴定该属寄生蜂36种,全为抑性外寄生蜂,其中针对豌豆潜蝇姬小蜂D.isaea、贝氏潜蝇姬小蜂D.begini和中带潜蝇姬小蜂D.intermedius的研究较多。雌蜂不仅可通过繁殖型的寄生方式而且还可通过非繁殖型方式(取食寄主和产卵器插入直接杀死)致死寄主。雌蜂偏好寄生大个体寄主和取食相对较小个体的寄主,且雌蜂对寄主幼虫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host-size-dependent sex allocation)。从温度适应范围和控害潜力首推为豌豆潜蝇姬小蜂。优势种的规模饲养技术已经被研发并得到了较广泛的田间应用。未来研究可主要集中于:(1)加强优势种尤其是温度适应范围广或较为耐热的种群或地理品系的研究,以增加对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和美洲斑潜蝇L.sativae的控效;(2)加强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以更高效利用;(3)因地制宜研发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技术;(4)加强潜蝇姬小蜂同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及竞争共存机制的研究,已提升对潜叶蝇的生防控制效果。

二、新疆发现重要的蔬菜害虫番茄斑潜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发现重要的蔬菜害虫番茄斑潜蝇(论文提纲范文)

(1)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转移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白星花金龟的生物学习性
        1.1.1 白星花金龟的发生与危害现状
        1.1.2 白星花金龟成虫发生规律
        1.1.3 白星花金龟生物学特性
    1.2 白星花金龟防控技术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物理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植食性昆虫寄主种类的鉴定
        1.3.1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间的关系
        1.3.2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的测定方法
        1.3.3 DNA分子追踪技术
    1.4 昆虫对寄主的识别定位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星花金龟成虫种群发生规律调查方法评价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昆虫和植物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2.4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2.3 试验方法
        2.3.1 气味引诱剂法对白星花金龟成虫发生动态的研究
        2.3.2 系统调查法对白星花金龟成虫在寄主间的发生动态研究
        2.3.3 DNA分子追踪技术对白星花金龟成虫转移规律的研究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白星花金龟年度发生动态
        2.5.2 白星花金龟在不同作物间的发生动态
        2.5.3 不同葡萄品种上白星花金龟的发生动态
        2.5.4 DNA分子追踪技术鉴定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植物种类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分子追踪技术的白星花金龟的寄主种类及转移规律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建立潜在寄主植物DNA库
        3.3.2 白星花金龟成虫体内植物DNA扩增率
        3.3.3 白星花金龟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
        3.3.4 不同时期白星花金龟取食的寄主植物
        3.3.5 不同年度白星花金龟取食的寄主植物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白星花金龟成虫控制技术研究
    4.1 试验地点
    4.2 试验昆虫与材料
        4.2.1 供试虫源与水果
        4.2.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不同位置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3.2 不同颜色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3.3 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3.4 诱捕器的防治效果
        4.3.5 寄主种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的影响
        4.3.6 白星花金龟成虫日活跃高峰期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位置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5.2 不同颜色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5.3 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杀效果评价
        4.5.4 诱捕器的防治效果
        4.5.5 寄主种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的影响
        4.5.6 白星花金龟成虫日活跃高峰期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及种群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1.2.1 害虫种类调查
        1.2.2 种群消长动态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
    2.2 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群动态
        2.2.1 辣椒害虫
        2.2.2 番茄害虫
3 结论与讨论

(3)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4.1 研究方法
        4.1.1 防控靶标
        4.1.2 防控目标
        4.1.3 防治原则
        4.1.4 试验地点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4)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斑潜蝇属的研究概况
        1.1 斑潜蝇属的分类研究简史
        1.2 斑潜蝇属的形态分类
        1.3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别特征
        1.3.1 三叶斑潜蝇
        1.3.2 美洲斑潜蝇
        1.3.3 南美斑潜蝇
        1.3.4 番茄斑潜蝇
        1.3.5 葱斑潜蝇
        1.4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研究概况
        1.4.1 三叶斑潜蝇
        1.4.2 美洲斑潜蝇
        1.4.3 南美斑潜蝇
        1.4.4 番茄斑潜蝇
        1.4.5 葱斑潜蝇
        1.5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 物种分化的方式
        2.1 异域物种分化
        2.2 同域物种分化
        2.3 种群分化研究概述
        2.4 昆虫本身具备的种群分化的条件
        2.5 斑潜蝇的种群分化研究
    3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3.1 线粒体简介
        3.2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
        3.3 线粒体DNA的进化
        3.4 线粒体RNA二级结构变化
        3.5 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4 微卫星标记研究概况
        4.1 微卫星序列的概念和类型
        4.2 微卫星的功能
        4.2.1 作为重组和复制密码
        4.2.2 参与结构基因的表达
        4.2.3 作为染色质折叠密码
        4.2.4 与性别决定有关
        4.2.5 与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有关
        4.2.6 参与组成端粒与着丝粒结构
        4.3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形成的机理
        4.3.1 滑链错配假说
        4.3.2 基因重组假说
        4.4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4.4.1 数量丰富
        4.4.2 丰富的多态性
        4.4.3 共显性遗传
        4.4.4 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4.4.5 检测的高效性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观察、解剖及拍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性外生殖器
        2.2 内外项鬃着生区域颜色
        2.3 翅脉M3+4脉比例
        2.4 腹部背面观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
        1.6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1.7 序列整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1 三叶斑潜蝇种群COI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2 三叶斑潜蝇种群EF-1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2 五种斑潜蝇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2.1五种斑潜蝇COI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五种斑潜蝇EF-1a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3.1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分化
        2.3.2 分子变异分析
        2.4 5种斑潜蝇单倍型系统发育
        2.4.1 5种斑潜蝇系统发育树
        2.4.2 三叶斑潜蝇种群系统发育树
        2.5 单倍型网络图
        2.5.1 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的网状图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三叶斑潜蝇及近似种种群遗传结构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微卫星序列的检测与引物设计
        1.5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检测
        1.6 微卫星位点扩增
        1.7 基因分型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 引物筛选结果
        2.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
        2.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4.1 位点间的遗传多样性
        2.4.2 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2.4.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2.5 种群遗传结构
        2.6 瓶颈效应的检测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和DNA提取
        1.2 PCR扩增和测序反应
        1.3 测序组装、注释和分析
        1.4 系统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苷酸组成
        2.2 蛋白质编码基因
        2.3 转运tRNA基因
        2.4 核糖体rRNA基因
        2.5 控制区(A+T富含区)
        2.6 系统进化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温室害虫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温室害虫基础研究
    1.1 温室害虫的种类与鉴定
    1.2 重要温室害虫基础生物学
    1.3 温室害虫共生微生物研究
2 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2.1 农业防治
    2.2 物理防治
    2.3 化学防治
    2.4 天敌及生物防治
3 温室害虫防治研究展望
    3.1 加强植物检疫
    3.2 加强温室内外害虫辗转规律研究
    3.3 新型生防产品研发与应用
    3.4 组合技术方案研究与应用
    3.5 智慧温室害虫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
    3.6 诱集植物及天敌庇护植物应用

(6)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潜叶蝇的危害与分布
        1.1.1 国外潜叶蝇的危害与分布研究概况
        1.1.2 国内潜叶蝇的危害与分布研究概况
    1.2 寄生蜂的种类与分布
    1.3 寄生蜂的控害特性
    1.4 孤雌产雌型寄生蜂的发现
    1.5 潜蝇姬小蜂属的研究现状
    1.6 常见分子标记
    1.7 论文设计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3 技术路线
        1.7.4 目的意义
第二章 北京地区潜叶蝇的组成和发生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潜叶蝇的发生与危害调查
        2.1.2 潜叶蝇危害采集后的室内羽化处理
        2.1.3 潜叶蝇寄主植物的危害等级及偏好性划分
        2.1.4 潜叶蝇种类的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潜叶蝇种类
        2.2.2 潜叶蝇的种群发生动态
        2.2.3 潜叶蝇的寄主植物种类及其危害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潜叶蝇上寄生蜂的种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寄生蜂样品采集及收集方式
        3.1.2 寄生蜂的形态鉴定
        3.1.3 寄生蜂的分子鉴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寄生蜂种类调查
        3.2.2 寄生蜂形态识别
        3.2.3 寄生蜂的分子鉴定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寄生蜂的种群发生动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寄生蜂的组成
        4.2.2 不同寄主上寄生蜂的组成差异
        4.2.3 寄生蜂的偏好性
        4.2.4 优势寄生蜂种群发生动态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寄生蜂种类的发生差异
        4.3.2 寄生蜂的发生动态
第五章 芙新姬小蜂的遗传分化及时空发生动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芙新姬小蜂的遗传分化
        5.1.2 芙新姬小蜂不同品系的时空动态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芙新姬小蜂的遗传分化
        5.2.2 芙新姬小蜂品系间的发生动态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潜叶蝇的危害状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潜叶蝇寄生蜂的概况
        1.2.1 国外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概况
        1.2.2 国内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概况
    1.3 寄生蜂的控害特性及竞争作用
        1.3.1 寄生蜂的控害特性
        1.3.2 寄生蜂间的竞争作用
    1.4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研究概况
    1.5 优势寄生蜂的研究概况
        1.5.1 潜蝇姬小蜂的研究进展
        1.5.2 芙新姬小蜂的研究进展
    1.6 论文设计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3 技术路线
        1.6.4 目的意义
第二章 北京市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组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集时间和地点
        2.1.2 采集方法及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潜叶蝇和寄生蜂种类
        2.2.2 不同寄主上的优势寄生蜂组成比例
        2.2.3 不同科寄主植物上优势寄生蜂的组成比例
        2.2.4 同一寄主上,不同寄主植物上优势寄生蜂的组成比例
        2.2.5 优势寄生蜂随季节的变化动态
        2.2.6 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优势寄生蜂的性比差异
    2.3 结论与讨论
        2.3.1 潜叶蝇和寄生蜂种类的差异
        2.3.2 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其季节动态
        2.3.3 优势寄生蜂的性比差异
第三章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集时间和地点
        3.1.2 采集的方法及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潜叶蝇的种类及分布
        3.2.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田间分布情况
        3.2.3 两种寄生蜂在豌豆彩潜蝇危害时的分布情况
        3.2.4 两种寄生蜂在葱斑潜蝇危害时的分布情况
        3.2.5 两种寄生蜂在入侵斑潜蝇危害时的分布情况
        3.2.6 豌豆彩潜蝇危害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潜蝇姬小蜂性比
        3.2.7 豌豆彩潜蝇危害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芙新姬小蜂性比
        3.2.8 美洲斑潜蝇危害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芙新姬小蜂性比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田间的分布情况
        3.3.2 不同寄主植物上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性比情况
第四章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竞争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寄主植物
        4.1.2 供试虫源
        4.1.3 试验方法
        4.1.4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相互作用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间的相互作用
        4.2.2 寄生蜂雌蜂的产卵竞争
        4.2.3 寄生蜂的多寄生和超寄生
        4.2.4 寄生蜂三种寄主致死行为的权衡
        4.2.5 寄生蜂致死数的动态变化
    4.3 结论与讨论
        4.3.1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控害潜力
        4.3.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产卵竞争
        4.3.3 超寄生和多寄生现象
        4.3.4 寄主致死行为的权衡
第五章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非寄主食物下的竞争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寄主植物和供试虫源
        5.1.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之间的相互作用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寄主密度和不同释放模式下对寄生蜂控害效果的影响
        5.2.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产卵方面的竞争
        5.2.3 提供非寄主食物,寄生蜂的多寄生和超寄生
    5.3 结论与讨论
        5.3.1 不同寄主密度和不同释放模式下对寄生蜂控害效果的影响
        5.3.2 竞争作用对两种寄生蜂产卵的影响
        5.3.3 提供非寄主食物,两种寄生蜂的致死行为权衡
        5.3.4 对生物防治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江苏地区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危害及种群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江苏地区斑潜蝇种类分布调查
        1.1.1 田间调查方法
        1.1.2 危害等级划分
    1.2 扬州地区斑潜蝇种群动态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地区斑潜蝇发生危害规律
        2.1.1 江苏地区斑潜蝇种类及发生分布
        2.1.2江苏地区斑潜蝇危害程度调查
    2.2 扬州地区斑潜蝇的发生危害及种群动态
        2.2.1 扬州地区斑潜蝇种类、寄主及其危害程度调查
        2.2.2 扬州地区三叶斑潜蝇种群发生动态
3 讨论
    3.1 江苏地区两种斑潜蝇的发生危害
    3.2 扬州地区三叶斑潜蝇的发生动态

(9)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设施蔬菜的发展概况
        1.1.1 新疆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
        1.1.2 新疆各地州设施农业分布情况
        1.1.3 新疆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 设施蔬菜大棚的种类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1.2.1 设施蔬菜主要栽培模式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
        1.3.2 绿色防控技术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情况调查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大棚类型
        2.2.2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2.2.3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模式
        2.2.4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情况
        2.2.5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的经营、产品销售及效益
第三章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
    3.1 研究方法
        3.1.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选择
        3.1.2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种类及虫害调查
        3.1.3 虫害危害程度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设施蔬菜虫害种类
        3.2.2 主要设施蔬菜虫害危害程度
    3.3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危害
        3.3.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危害情况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设施蔬菜斑潜蝇的危害及绿色防控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斑潜蝇的危害特点
        4.2.2 斑潜蝇的形态特征及识别
        4.2.3 斑潜蝇的绿色防控
第五章 结论
    5.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5.2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情况
    5.3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斑潜蝇绿色防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对潜叶蝇的控害特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的种类和分布
2 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的田间发生和控害特性
    2.1 田间发生及优势度
    2.2 雌蜂控害的共同特性
        2.2.1 寄生特性和致死寄主的方式:
        2.2.2 寄主取食和寄生对寄主大小的偏好性:
    2.3 优势寄生蜂的温度适应性及控害潜力
3 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规模化人工饲养及田间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四、新疆发现重要的蔬菜害虫番茄斑潜蝇(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寄主转移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D]. 蔡欢欢.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及种群动态分析[J]. 矫振彪,焦忠久,吴金平,朱凤娟,郭凤领,周洁,刘志雄,陈磊夫,邱正明. 中国蔬菜, 2020(05)
  • [3]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4]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D]. 陈景芸. 扬州大学, 2019(06)
  • [5]温室害虫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志勇. 应用昆虫学报, 2019(05)
  • [6]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D]. 潘立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7]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D]. 轩景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8]江苏地区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危害及种群动态[J]. 常亚文,沈媛,董长生,龚伟荣,田子华,杜予州.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4)
  • [9]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鲍永生.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10]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对潜叶蝇的控害特性及应用[J].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 昆虫学报, 2013(04)

标签:;  ;  ;  ;  ;  

新疆发现一种重要的蔬菜害虫——番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