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层析论文-尹萍,李博,任丹丹

电离层层析论文-尹萍,李博,任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离层层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PS,磁暴,多分辨率,电离层层析

电离层层析论文文献综述

尹萍,李博,任丹丹[1](2019)在《基于多分辨率GPS层析技术的电离层暴时LSTID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PS电离层层析技术探测电离层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特别在电离层暴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文章基于一种多分辨率层析算法,并结合美国东西部地区部分GPS地面数据对2015年3月16日-17日出现的电离层暴进行重构.首先,借助独立的测高仪数据验证多分辨率层析技术对电子密度反演的精度结果,同时也证实了电离层暴时多分辨率层析算法的适用性.其次,通过对美国东部地区2015年3月17日磁扰动最强烈时段的电离层重构,检验由磁暴引起的大尺度电离层行扰(large-scale travel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LSTID)的存在,并利用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数据分析此次电离层行扰的水平特征.同时,通过与非相干散射雷达(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ISR)观测值的对比,借助反演得到的电子密度剖面信息讨论电离层行扰在垂向上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LSTID的波长为1 200 km左右,周期为50~60 min,以350~400 m/s的波速向西南方向传播,并且电离层行扰(travel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TID)的垂向电子密度具有较可靠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丹丹[2](2019)在《基于GNSS的电离层层析及日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逐渐成熟,GNSS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GNSS技术在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日地空间环境研究的热点。电离层中电子含量变化情况、电子密度的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电离层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获取这些参数以及参数的变化情况,对电离层的扰动或电离层异常现象的研究和监测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电离层层析技术于1988年首次提出,近叁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电离层相关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电离层中电子含量和电子密度分布的复杂性,对电离层层析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迄今为止,仍没有理想的层析反演模型反映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真实分布状态,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反演精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在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电离层层析问题展开,引入CORS系统数据,采用电离层单模型(TEC/VTEC函数模型)提取穿刺点处TEC/VTEC,并利用乘法代数重构算法重构区域电子密度,进而基于层析结果对2010年11月19日江苏上空区域电离层时空变化特性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概述电离层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对电离层探测技术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2)针对电离层电子含量反演问题,在分析影响电子含量反演精度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GNSS的TEC/VTEC模型,并在TEC提取过程中重点分析了码偏差的产生以及对电子含量估计影响。最后,依据江苏CORS观测数据,采用电离层单层模型(TEC/VTEC模型)提取穿刺点处的TEC/VTEC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3)针对电离层层析问题,在TEC提取的基础上采用乘法代数重构算法(MART)重构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并与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RI201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区域重构精度较IRI2012模型提高了 73%。(4)采用2010年11月19日江苏CORS系统观测数据提取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并对该区域电子密度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电离层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2)

王文越[3](2019)在《基于混合格网层像重构的电离层层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的电离层层析技术是电离层叁维结构探测与反演的重要手段。受观测射线不均匀覆盖及叁维层析先验信息匮乏等因素影响,电离层层析反演的精度往往不高。现有提高电离层层析精度的研究主要面向反演算法的改进,较少的关注层析格网的划分。本文认为层析格网划分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层析反演的精度。为此,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了格网分辨率对电离层层析精度的影响,得出了降低部分格网分辨率可提高另一部分区域成像精度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格网层像重构的电离层层析方法,并利用平静期和磁暴期的电离层探测仪数据验证了其有效性;之后,分析了不同格网的混合形式、不同分辨率设置以及不同的分割高度对本文方法精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基于混合格网层像重构的电离层层析方法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相对于传统采用均一格网的电离层层析方法,优化后的方法在平静期RMSE及MAE可减少23.93%和19.77%,在扰动期可减少12.47%和17.98%;最后,利用本文方法对震前电离层的叁维结构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震前电离层的异常扰动这一现象。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有:(1)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格网层像重构的电离层层析方法,可有效提高电离层层析反演的精度。(2)揭示了不同格网的混合形式、不同分辨率设置以及不同的分割高度对基于混合格网层像重构的电离层层析方法精度的影响,提出了该方法的进一步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刘天弋,明峰,洪峻[4](2018)在《一种附加尺度因子的电离层层析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乘法代数重构方法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时,没有GPS测量射线穿过的电离层网格的反演精度依赖于迭代初值。就此,提出一种改进的代数重构算法——附加尺度因子的代数重构算法(Scaling-ART)。将实测STEC与迭代中当前电子密度计算的STEC的比值作为基本尺度,依据电子密度的空间相关性和网格中心到观测射线的距离,对没有信号穿过的网格也计算出对应尺度进行调整,使其向真值逐渐逼近,提高反演精度。实验证实,改进的新算法相比于原有的乘法代数重构算法能够取得更好的反演精度。(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12期)

张龙龙,朱新慧,罗远焱,戴海亮,蔡富[5](2018)在《一种基于传统MART的电离层层析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层析算法研究是电离层层析技术的关键。针对传统的乘法代数重构算法(MART)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电离层层析算法(IMART)。该算法一方面将像素内的截距值与电子含量作为组合量,构造了新的组合量;另一方面改变了松弛因子的获取方式,削弱了噪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利用GPS实测数据,对该算法的可靠性和优越性进行了仔细验证。根据统计分析和定量比较的结果,发现该算法表现出显着的重构精度且相较于其他经典层析算法有18%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英艳,郭承军[6](2018)在《基于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的电离层层析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层析重构的精度和穿过电离层的观测射线的分布和数量息息相关,由于地面观测站与卫星数量和分布的局限性,电离层大量格网内没有射线通过,进而使得没有射线穿过的格网迭代收敛后的像素值与初始值相同;然而实际反演过程中,初始值通常是由精度不高的经验电离层模型给出,从而使得电离层层析重构的精度不高。围绕这一问题,将机器学习领域的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算法拓展应用到电离层层析重构技术中,依据电离层格网空间内像素的电子密度空间平滑分布特性,为没有射线穿过的格网通过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算法计算格网像素值,解决了没有观测射线穿过的格网对初值的过度依赖问题,进而提高电离层层析重构的精度。数值模拟实验和实测数据的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相比于传统层析算法更加有效、可靠和优越。(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9期)

高广杰,郜尧,赵海山,赵爽[7](2018)在《电离层层析VTEC投影函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通用的电离层投影函数在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向倾斜总电子含量(STEC)转换的过程中仅考虑高度角的影响,未考虑方位角的影响。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离层层析技术的新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的特点,对电子密度进行合理分层;并利用各层电子含量所占总电子含量比例确定权值。通过对穿刺射线的STEC进行分段计算,并对每段电子含量与对应权的乘积求和来确定最终的STEC值。最后,将新方法和传统方法得到的STEC值分别与"STEC真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新算法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英艳,郭承军,吴玉飞[8](2018)在《虚拟参考站技术在电离层层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层析反演的精度和穿过电离层的观测射线的分布和数量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地面测站与卫星的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匀,导致电离层层析精度不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根据反演区域内实际测站信号射线的分布和数量来合理布设虚拟参考站,通过采用布设虚拟站的方法使得反演区域内观测射线和虚拟射线均匀分布,最大限度避免格网内没有射线通过的情形。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置虚拟参考站,使虚拟参考站和原始测站均匀分布在反演区域内的方法,可以使层析精度明显提高,更加精确地重构出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含量。(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1 卫星导航应用技术》期刊2018-05-23)

张龙龙,朱新慧,韩冰[9](2018)在《一种改进松弛因子的电离层层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电离层层析技术从方法研究到理论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观测条件和测站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靠的电离层层析算法等关键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本文先介绍了电离层层析模型和常用的层析算法,然后根据电离层层析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迭代重建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松弛因子的电离层层析新算法。该算法通过调整迭代过程中的松弛因子,有效地提高了电子密度的反演精度。最后对该算法进行了实测数据的测试,证明了该算法在进行重构电子密度时的可靠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1 卫星导航应用技术》期刊2018-05-23)

王英艳,郭承军,吴玉飞[10](2018)在《基于DORIS和GNSS数据融合的叁维电离层层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层析反演的精度和穿过电离层的观测射线的分布和数量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地面测站与卫星的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匀,导致电离层层析精度不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DORIS和GNSS数据融合的叁维电离层层析方法,多源数据融合可以弥补观测信息的不足,提高电离层层析反演精度,联合多源数据反演叁维电离层层析建模也是未来电离层研究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7 卫星导航增强技术》期刊2018-05-23)

电离层层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逐渐成熟,GNSS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GNSS技术在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日地空间环境研究的热点。电离层中电子含量变化情况、电子密度的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电离层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获取这些参数以及参数的变化情况,对电离层的扰动或电离层异常现象的研究和监测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电离层层析技术于1988年首次提出,近叁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电离层相关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电离层中电子含量和电子密度分布的复杂性,对电离层层析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迄今为止,仍没有理想的层析反演模型反映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真实分布状态,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反演精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在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电离层层析问题展开,引入CORS系统数据,采用电离层单模型(TEC/VTEC函数模型)提取穿刺点处TEC/VTEC,并利用乘法代数重构算法重构区域电子密度,进而基于层析结果对2010年11月19日江苏上空区域电离层时空变化特性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概述电离层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对电离层探测技术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2)针对电离层电子含量反演问题,在分析影响电子含量反演精度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GNSS的TEC/VTEC模型,并在TEC提取过程中重点分析了码偏差的产生以及对电子含量估计影响。最后,依据江苏CORS观测数据,采用电离层单层模型(TEC/VTEC模型)提取穿刺点处的TEC/VTEC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3)针对电离层层析问题,在TEC提取的基础上采用乘法代数重构算法(MART)重构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并与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RI201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区域重构精度较IRI2012模型提高了 73%。(4)采用2010年11月19日江苏CORS系统观测数据提取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并对该区域电子密度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电离层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离层层析论文参考文献

[1].尹萍,李博,任丹丹.基于多分辨率GPS层析技术的电离层暴时LSTID特征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9

[2].徐丹丹.基于GNSS的电离层层析及日变化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王文越.基于混合格网层像重构的电离层层析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刘天弋,明峰,洪峻.一种附加尺度因子的电离层层析新方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5].张龙龙,朱新慧,罗远焱,戴海亮,蔡富.一种基于传统MART的电离层层析新算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8

[6].王英艳,郭承军.基于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的电离层层析重构[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7].高广杰,郜尧,赵海山,赵爽.电离层层析VTEC投影函数模型[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8

[8].王英艳,郭承军,吴玉飞.虚拟参考站技术在电离层层析中的应用[C].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1卫星导航应用技术.2018

[9].张龙龙,朱新慧,韩冰.一种改进松弛因子的电离层层析算法[C].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1卫星导航应用技术.2018

[10].王英艳,郭承军,吴玉飞.基于DORIS和GNSS数据融合的叁维电离层层析方法[C].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7卫星导航增强技术.2018

标签:;  ;  ;  ;  

电离层层析论文-尹萍,李博,任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