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学课程调整

抗战时期大学课程调整

论文摘要

抗战前,中国大学课程设置存在很多的混乱,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面对这种局面,有关部门,尤其国民政府教育部,进行了初步调整,并对举办高等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探讨。不过,鉴于抗战形势的需要,对大学课程的深入和广泛调整还是在抗战开始之后进行的。在抗战期间,有关部门,如教育部和部分大学,遵照相关原则和办法,对部分大学院系的必修和选修科目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调整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次大学课程的调整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院系的增加和系科结构的改善,大量优秀教材的编纂,不少新科研成果的涌现和大量急需人才的“出炉”等。然而,必须指出,这一次较大规模的大学课程的调整是有严重局限性的;它过于重视“政治目的”,和过度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以及强制推行“训导制”等。总之,这次课程调整成果是明显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其缺点也是突出的。本文以抗战时期大学课程调整为研究对象,对大学课程调整之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客观效果及其消极影响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抗战时期大学课程调整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大学课程调整的具体情况,包括调整原则、调整办法、科目表的颁布及调整的特点;第三部:课程调整的积极影响,如院系增多和结构的改善、优秀教材的涌现、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第四部分:课程调整的局限,极端的政治目的性、调整中千篇一律及“训导制”的消极影响。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缘由
  • 一、抗战时期大学课程调整的历史背景
  • (一) 大学课程设置的混乱与弊端
  • 1、共同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的不统一
  • 2、科目的名称分歧颇多
  • 3、课程重复较多
  • 4、对基础课程的忽视
  • 5、文理科畸形发展
  • (二) 抗战前课程的初步调整
  • 1、重复院系的裁并
  • 2、对实用学科的重视
  • 3、研究院所的设立
  • 4、医学学科的标准问题
  • (三) 关于战时教育宗旨的讨论
  • 1、彻底改革论
  • 2、维持现状论
  • 3、平战兼顾论
  • 二、抗战时期大学课程的调整
  • (一) 调整原则
  • 1、规定统一标准
  • 2、注重基本训练
  • 3、注重精要科目
  • (二) 调整办法
  • (三) 各学院分院共同必修科目表的颁布
  • (四) 各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的颁布
  • (五) 各大学课程调整情况及其特点
  • 1、西南联合大学
  • 2、武汉大学
  • 3、交通大学
  • 4、金陵大学
  • 5、西北工学院
  • 6、中央大学
  • 三、课程调整的积极影响
  • (一) 院系增多和系科结构的改善
  • (二) 优秀教材的涌现
  • (三) 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 (四) 利于人才的培养
  • 四、课程调整的局限
  • (一) 极端的政治目的性
  • (二) 调整中千篇一律
  • (三) “训导制”的消极影响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2 :1947 年已出版及正在印刷的大学用书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抗战时期大学课程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