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典诗歌英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若愚,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华裔汉学家
古典诗歌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1](2019)在《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刘若愚(James J. Y. Liu)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美国华裔学者,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和诗学的过程中,刘若愚翻译了李商隐的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学术传统和翻译视角,既不同于宇文所安等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汉学家,也有别于许渊冲、汪榕培等国内文学翻译家。从译者身份、原文解读和译本建构叁个层面,探讨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促使我们思考中国译者、西方译者、西方华裔译者的不同翻译理路,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思维方式和诗学传统。这对于探索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多元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延卿,王健芳[2](2019)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历史虽由来已久,但对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始终存在,尚无定论。该文从英汉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单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所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2期)
张铂[3](2019)在《论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翻译历来是困扰学者们的难题。雪莱认为译诗是徒劳无益的,德国诗人摩尔根斯特恩甚至指出,诗歌翻译只分坏的和次坏两种。译诗难,难在诗歌翻译时难免有所失,而失去的往往是原诗中的意美,本文想要谈论的正是古诗英译中的意美问题。(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15期)
王健[4](2018)在《从跨文化角度探讨我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诗歌是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华文化的至宝,古典诗歌的英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诗歌博大而精深,这对其英译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翻译者必须具备一定文化底蕴以及跨文化的视角。本文主要从跨文化角度英译传播的相关定义、译者从跨文化角度进行古典诗歌英译应具备的要素等方面对从跨文化角度探讨我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做出了探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5期)
万秋滨,仲晓娟,张玉凤,孙岩[5](2018)在《基于许渊冲“叁美”翻译理论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赢得中外学者的喜爱。国外学者们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古典诗词又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一直是翻译者的难题。许渊冲先生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大家,他提出一套完整的诗词翻译理论体系——"叁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叁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对古诗英译翻译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12期)
何刘涛[6](2018)在《阐释学翻译论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究——以《关雎》两个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学翻译论由阐释学与翻译学相结合发展而来。由于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困难较大。阐释是古典诗歌翻译不可避免的环节,能否更好实现古典诗歌的英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以《雎鸠》两个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理论中翻译的四个过程入手,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过程。(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3期)
崔东丹[7](2018)在《操控与重写:庞德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庞德,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发现者,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常为人所乐道,进而形成一个具有学术生命力的研究话题。本文以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为研究对象。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来获取资料,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定性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依次梳理了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方面的操纵下对中国古典诗歌格式,韵律,意象,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改写。本文通过分析可得,庞德对中国诗歌意境的移植,对中国诗歌凝练的语言推崇旨在印证他的语言能量观。而中国诗歌中的语言正是他所要寻求的语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不惜改变中国诗歌原本的意象,格式和韵律也要以达到他的语言目的。此外,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触及到道家诗学中的“立象尽意”的文化内涵。在庞德意识形态和诗学倾向的双重操控下,中国古典诗学之本,成就了庞德所倡导的绝对暗喻,并进一步充实了他的诗学。由此可见,从描述性的角度梳理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操控和重写,不仅可以窥见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缘由,还可以对他在翻译过程中所受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和概述。总体来说,本文认为通过梳理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进而去探究他通过操控和重写达到合理挪用异国文化的目的,可以引导读者更为公正、客观去看待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庞德诗歌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黄丽萍[8](2018)在《“叁美”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探析——以《孔雀东南飞》的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难度极高。许渊冲先生提出了"叁美论",即古诗翻译要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的标准。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孔雀东南飞》的英译本韵律协调、对仗工整、炼词达意,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芳[9](2018)在《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柳”意象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柳"意象作为诗人借以抒情言志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借助"柳"意象来或抒发情怀,或一展抱负,或讽喻时事,或借柳自喻。然而,就古典诗歌的英译而言,意象翻译成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视阈,采用案例分析,研究古典诗歌中的"柳",准确解读其中的"柳"意象,并分析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柳"意象所采用的策略。在对"柳"意象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古诗中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在译文中得以展现。(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4期)
乔现荣,项楠[10](2018)在《审美主客体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质量评析——以唐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而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则是提高中国文化英译质量的一种途径,所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已建立完善的翻译美学体系,以其理论中关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观点,进行《唐诗叁百首》古诗不同译法的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质量的保证必须基于其自有形式美与非形式美,再辅以译者主观能动性,否则将引起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古典诗歌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历史虽由来已久,但对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始终存在,尚无定论。该文从英汉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单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所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典诗歌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洁.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李延卿,王健芳.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困境[J].海外英语.2019
[3].张铂.论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美问题[J].校园英语.2019
[4].王健.从跨文化角度探讨我国古典诗歌的英译[J].北方文学.2018
[5].万秋滨,仲晓娟,张玉凤,孙岩.基于许渊冲“叁美”翻译理论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8
[6].何刘涛.阐释学翻译论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究——以《关雎》两个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
[7].崔东丹.操控与重写:庞德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剖析[D].宁波大学.2018
[8].黄丽萍.“叁美”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探析——以《孔雀东南飞》的英译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
[9].张芳.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柳”意象的英译[J].海外英语.2018
[10].乔现荣,项楠.审美主客体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质量评析——以唐诗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