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田晓东

导师: 高长青

关键词: 移植静脉,再狭窄,内膜增生,非限制性外支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文献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大隐静脉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材料之一,然而新内膜的生成及逐渐增厚导致晚期移植静脉再狭窄甚至闭塞,影响了手术的远期疗效。外支架能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管壁增厚,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细胞增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非限制性外支架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成两组,每只均实施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术,支架组(S组)在移植静脉外套以直径6mm的非限制性涤纶外支架,对照组(NS组)移植静脉外无外支架,分别于术后1周(1W)、2周(2W)、4周(4W)取材进行观察。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移植静脉的通畅情况。组织切片进行HE和弹力VG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和结构变化。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移植静脉内膜、中膜的厚度和面积,管腔面积,并计算内膜增值率(即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围面积)。切片进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别血管内的平滑肌细胞并判断其增殖情况。PCNA增殖指数以每高倍视野(×400)PCNA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计算,分别计算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外膜的PCNA增殖指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PDGF-B的表达,分别计算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和外膜的PDGF-B阳性表达率,提取移植静脉管壁总RNA后,进行反转录扩增。 结果:(1) S组术后死亡1只,闭塞性血栓形成1只,在支架与移植静脉之间有“果冻样”物质(新外膜)形成;NS组术后偏瘫并死亡1只,血栓形成1只。超声检查移植静脉通畅情况与取材时结果完全一致。(2) HE染色显示:术后1W~4W,S组和NS组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逐渐增生,S组新外膜为肉芽肿样增生,内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3) 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术后1~4W,S组和NS组内膜、中膜的厚度和面积均逐渐增加。术后1W时,S组的内膜厚度、面积和内膜增生率与NS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4W时,S组的内膜厚度、面积和内膜增生率均小于NS组,P<0.05;术后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早期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非限制性外支架对移植静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一 血管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二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肿瘤坏死因子-α通过NF-κB通路促进MSCs在氧化应激环境中的存活及迁移以防治移植静脉内膜增生[D]. 白霄.山东大学2018
  • [2].兔移植静脉早期重塑过程的转录组学研究[D]. 王群.南昌大学2016
  • [3].骨髓干细胞动员与梗死心肌修复及移植静脉桥预后的实验研究[D]. 王立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
  • [4].VEGF165基因转染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D]. 周云.昆明医学院2004
  • [5].腺病毒载体介导转染CD基因抑制大鼠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刁彦鹏.中国医科大学2005
  • [6].血管损伤静脉移植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姚双权.河北医科大学2006
  • [7].纤维蛋白胶联合反义寡核苷酸治疗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实验研究[D]. 万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8].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D]. 李拥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
  • [9].腺病毒载体对大鼠移植静脉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晶虹.中国医科大学2006
  • [10].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与增殖关系的实验研究[D]. 冯勇.中国医科大学1998

相关论文

  • [1].雷帕霉素纳米粒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曹广庆.山东大学2008
  • [2].一种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血管外支架的制备及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D]. 刘震杰.复旦大学2009
  • [3].预防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郭明珂.河北医科大学2010
  • [4].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防治静脉血管桥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陶登顺.第四军医大学2005
  • [5].腹主动脉瘤形成机制中血液动力学作用[D]. 陆清声.第二军医大学2005
  • [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防治的实验研究[D]. 何维来.浙江大学2006
  • [7].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 DNA酶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D]. 刘程伟.中国医科大学2006
  • [8].血管损伤静脉移植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姚双权.河北医科大学2006
  • [9].纤维蛋白胶联合反义寡核苷酸治疗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实验研究[D]. 万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10].可溶性支架转染c-myc反义寡核苷酸预防静脉移植物再狭窄[D]. 孙宏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

标签:;  ;  ;  ;  ;  

非限制性外支架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