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规范”概念是翻译研究发展中出现的现象,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转折点——从传统学者对翻译的求“同”及其对“翻译标准”的规定性定义到现代学者所提倡的描写翻译现象中的“异”并从中总结出“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翻译是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作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和工具,连接翻译和社会文化,透过译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可重建其遵循的“规范”,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张扬。图瑞、切斯特曼、诺德和赫曼斯等多位学者都对翻译规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图瑞和切斯特曼还分别设计了识别规范并对规范进行分类的方法。由于切斯特曼的规范覆盖面广,全面描述性强,本论文的讨论将采用切斯特曼的规范分类法。切斯特曼将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从属于前者,且又可细分为关系规范、交际规范和责任规范。《老残游记》作为中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英译文早在1929年就有了亚瑟·韦利译的刊于《亚洲》杂志的原书第三回,后来又有诸多英译本,其中哈罗德·谢迪克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广为流传,重印、再版次数颇多,因而可视为遵循翻译规范的范本。两种英译本,呈现出纷繁的语言现象,反映出中外译者各自不同的翻译策略。此论文由此切入——将《老残游记》的两英译本放入社会文化这个宏观的语境中,采用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对译本篇章外的宏观因素和篇章内的微观因素进行描述分析,重建成功译本所遵循的期待规范,并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遵循相应的专业规范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对译本的产出及一些翻译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本论文以《老残游记》及其两英译本为纬,以切斯特曼的规范理论为经,通过对理论的阐述和作品的对比,使理论结合实际,得出可信服的结论。篇章内借助于译本本身,将译本与源语文本对照比较以观察翻译策略,并进而发现翻译所遵循的规范;篇章外凭藉译本相应的时代社会背景,译论者和批评者的阐述,以及译者、编辑、出版商、读者写的评论,来析出规范。本论文将把篇章内外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观察译本中重复出现的文本模式,找出在翻译行为背后起作用的一些主要翻译规范。将规范理论运用于译本的实际分析中,如何准确发现和重建规范,如何客观分析译者为遵循规范而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及两者间的比较,并藉此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是本论文的关键所在。目前《老残游记》的英译文研究,一是多为片段性研究,只选取某一段原文的不同译文,进行静态比照;二是多停留在篇章内的对比分析,着眼点多放在文本内言语的语义和/或文本价值等微观层面。本论文将切斯特曼的规范理论用于分析中国古典小说英译本,在综合全面的抽样基础上分析整个译本,力求客观,并将译本置于社会文化的语境中,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描述性比较研究,以期对古典小说英译及其鉴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