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主要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临床上少见,占全身肿瘤的0.03%,占头颈部肿瘤的0.6%,发生于副神经节细胞,后者来源于胚胎期的神经嵴。该瘤富含血管,生长缓慢,多数为良性。颈静脉球体瘤是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统称,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颈静脉球、鼓岬或沿Jacobson’s神经分布的部位。若任其生长可压迫邻近组织、累及脑神经及侵蚀颅底骨质而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对颈静脉球体瘤治疗方案的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理想的治疗方案是彻底切除肿瘤并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19年来手术治疗的颈静脉球体瘤病例,总结手术治疗经验,分析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措施,为临床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VEGF、IGF-1、ERK1、ERK2、HIF-1α、HIF-2α蛋白表达的变化,SDH亚单位B、C、D基因突变及SDH活性测定,探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标志物预测肿瘤的发生、生物学行为以及遗传倾向。第一部分颈静脉球体瘤手术治疗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1987年7月至2006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47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故共计行手术51例次,术后随访资料完整者38例。51例次手术中经外耳道入路4例次,耳后入路8例次,耳-颈或颅-颈联合入路39例次。其中肿瘤全切44例次(86.3%),次全切除5例次(9.8%),大部分切除2例次(3.9%)。全组手术病例无死亡。手术并发症依次为重度传导性聋占41.2%,面神经麻痹29.4%,后组脑神经麻痹27.5%,脑脊液漏5.9%,全聋5.9%,眩晕5.9%,脑梗死2.0%,腮腺漏2.0%,耳廓部分坏死2.0%。并发症的发生与肿瘤类型、大小及累及的结构有关。随访38例,随访时间为5.3年(1.5年-16.4年),无瘤生存30例,带瘤生存6例,2例死亡。1例颅内广泛受累,侵犯脑干、小脑、斜坡等部位死亡。1例术后1.5年死于神经母细胞瘤。本组手术结果显示,颈静脉球体瘤手术全切除率及治疗安全性大大提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应该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案。第二部分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1、选择有完整病历资料的33例颈静脉球体瘤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MVD、肿瘤细胞增殖标记指数(PCNALI)及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体瘤中VEGF表达阳性者MVD、PCNA LI均较阴性者高,VEGF表达与MVD、PCNA LI及肿瘤临床生长率呈正相关(P<0.05),提示VEGF可能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在颈静脉球体瘤的血管形成及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33例颈静脉球体瘤及9例正常肾上腺髓质中IGF-1、ERK1/2的表达。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体瘤中IGF-1、ERK1/2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肾上腺髓质(P<0.05),提示IGF-1、ERK1/2可能具有促进肿瘤形成及发展的作用。IGF-1表达与ERK1/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提示IGF-1可能通过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其生物学效应。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33例颈静脉球体瘤、17例颈动脉体瘤和9例正常肾上腺髓质中HIF-1α、HIF-2α及VEGF的表达。结果发现:多数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中有HIF-1α、HIF-2α及VEGF的表达,且HIF-1α、HIF-2α的表达均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正常肾上腺髓质无HIF-1α、HIF-2α及VEGF的表达。据此推测,HIF-1α、HIF-2α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而促进血管生成,进而促进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的形成及发展。颈静脉球体瘤与颈动脉体瘤组织中HIF-1α、HIF-2α及VEGF的表达无显著差异,说明这两种副神经节瘤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4、收集13例散发性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病例,分别提取外周血及肿瘤组织DNA,进行SDH亚单位B、C、D基因突变分析及肿瘤组织SDH活性测定。结果发现:1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SDHD外显子1有c.3G>C突变,这使得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被异亮氨酸代替,可能影响翻译的蛋白质的功能。肿瘤组织中2/7例SDH活性检测为阳性。提示SDH亚单位基因突变可能在散发性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形成中发挥作用,SDH失活可能是多数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共同特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副神经节瘤论文; 颈静脉球体瘤论文; 颈动脉体瘤论文; 手术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论文;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论文; 低氧诱导因子论文; 琥珀酸脱氢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