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精微而致广大—从品味词语入手展开阅读教学

尽精微而致广大—从品味词语入手展开阅读教学

温剑飞

摘要:从品味词语入手展开阅读教学,可以化解整体把握文章难的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品味词语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强调品味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品味;词语

在初中阶段,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任务,绝大部分都需通过或借助阅读教学来完成。阅读教学是如此的重要,而阅读教学又是如此的难以把握。阅读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是一篇篇的文章,这一篇篇的文章都是相对独立、完全不同的;前一篇文章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后一篇文章几乎完全不适用。语文教师每教一篇新文章几乎都是完全创新性的劳动。每一篇文章语文教师都会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不可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又殊为不易。这两者正是阅读教学难于把握的主要原因,也是语文教学难、语文教师倍感辛劳的重要原因。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一直希望这一难题能够被破解。在实践中,笔者常常从品味词语入手展开阅读教学,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觉得这一方法应用范围广泛,使用方法简单,教学效果显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可以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借鉴。

下面先举几个例子看看品味词语是如何进行的。举例时,我们尽量重现或模拟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以更好地呈现品味词语的实际过程。

例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九年级上册)①

师作者用哪一个动词来描写孔乙己付钱的动作?生“排”。

师“排”究竟是怎么样的?哪个同学上来模仿一下?生学生上讲台模仿“排”的动作,直到其他同学满意,认为相像为止。

师从最后一位同学的模仿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是慢慢地把钱一文一文地摆在柜台上的。孔乙己为什么要这样?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样的?

①故意在向短衣帮炫耀,摆阔气。

②他舍不得手中的钱。

③他给钱时很谨慎,怕出错:多付了自己吃亏,少给了坏自己名声。

师这一动作能反映出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生孔乙己死要面子、虚荣。

师可以把“排”改为“掏”或“拿”吗?为什么?生不可以。一改,孔乙己的个性就没有那么鲜明了,就失去了小说原有的味道。

总结(师或生):孔乙己并不有钱,但他偏想摆阔气,把钱“排”出来;没想到这一“排”,却正显出了他的小气。鲁迅用一个“排”字,活生生地展示了孔乙己微妙的心理活动,活画了一个迂腐的读书人的形象。“排”是孔乙己的招牌动作。

例2: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八年级下册)

师生

师两句话中的“聪明”是什么意思?生都是“假聪明”“自作聪明”“愚蠢”的意思。

师这是什么手法?生说反话、反语。

师为什么要说反话呢?生作者在讽刺自己。

师作者为什么要毫不留情地讽刺自己呢?

生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茶房照顾“我”,本都是关心爱护“我”。“我”不但不领情、不感激,反而对父亲的行为挑剔否定;作者痛恨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用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爱。

师可以把“聪明”改为“愚蠢”吗?

生不可以。改了就没有了原文的深沉的意韵,抒情的味道就大打折扣。

总结(师或生):“聪明”并不是赞自己,而是讽刺自己的“自作聪明”,是骂自己“愚蠢”。在深深的自责背后,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聪明”一词意韵悠长,耐人寻味。

例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七年级上册)

师“抚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为什么非得说“母亲的手抚摸”,换成“大灰狼的爪子抚摸”行不行?

生不能换。“抚摸”是一种很轻很柔的动作,换了总觉得不自然不协调。

师同学们还记得母亲的手抚摸你的那种情形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母亲的抚摸又轻又柔,充满关切、充满爱怜,让人觉得亲切、舒服、温暖。

师把“抚摸”改成“轻扫”好不好?

生不好。虽然都能表达出春风又轻又柔的特点,但缺少了一种让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感。

总结(师或生):这句话从触觉去写春风,用“抚摸”一词让春风具有了慈母般的情怀,吹在脸上,让人从身到心都感到无比舒适温暖。“抚摸”一词流露出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例4: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九年级上册)

师生

师文章的第一段用什么词来评价白杨树?生“不平凡”。

师“不平凡”是什么意思?生不普通,不一般。

师“不平凡”通常是用来写人的,课文里也提到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这里的“不平凡”是不是用错了?

生没有用错。

师作者从白杨树联想到了人,赋予白杨树以人的特征。

文章哪些地方把白杨树当作人去写,赋予白杨树人的特征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找语句]

总结(师或生):作者开篇即用“不平凡”来形容白杨树,点明赞美它的原因,赋予白杨树人的特征。文章多处与此照应,用“傲然”“力争上游”“倔强”“坚强不屈”等词语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形容它的性格、概括它的精神,用“不平凡”来写白杨树可谓是形神兼备。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品味词语需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感受、理解、分析、评价,务求使学生对词语的表达意义、表达手法、表达效果都有较为真切的感受;应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情世界,理解、品味、拓展、延伸,沉醉其中,得其真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务求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好奇、欣赏、愉悦之情。品味词语要扣紧词语,但又不能局限于词语,要注意开掘词语与文章的内在联系,利用词语穿针引线,上连下缀,使品味词语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成为理解整篇文章的突破口。

接着谈谈为什么要对词语进行品味。我们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

一、从教的角度分析

先从教的角度分析一下,品味词语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为什么要从品味词语入手展开阅读教学。

品味词语是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需要

我们品味的词语都是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一个句子意义的重心,是一段话内容的精华,是一篇文章思想的灵魂,利用好这些关键词语的辐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品味几个词语,就可以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如例1,我们通过品味一个“排”字,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深入地把握孔乙己这个迂腐的读书人的形象,从而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又如例3,我们通过品味“抚摸”一词,就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春风轻柔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歌颂和热爱。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文章的理解也越深刻,只有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阅读教学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品味词语,正是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需要,是阅读教学的需要。

2.品味词语是深入领会文章表达技巧的需要

学语文很重要的就是学习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是语言。大部分的修辞、表现手法都落实在某些词语身上。品味词语,就是把看不见的表达技巧化为看得见的词语,借助一个个具体鲜活的词语,让学生深入领会各种表达技巧的运用方法、运用诀窍及表达效果等。品味词语时对表达技巧细致入微的分析鉴赏,一定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是学生学习表达技巧的最佳方法。

3.品味词语是深切感受文章艺术魅力的需要

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文章中的典范,很多都充满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有的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有的是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有的是表达方法精当巧妙……无论是哪一种魅力,都是通过语言散发出来的。品味词语,正是扣紧文章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想方设法以多种方式更简易、更直白地把文章隐含在词语内的艺术成就具体化、直观化,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一篇文章无论是从语言艺术还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都是抽象的,其艺术魅力都是蕴藏内敛的;品味词语则把它转化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使之成为学生可触摸的东西。

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下面再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分析一下品味词语的作用,也就是学生能从品味词语中得到哪些收获。我们按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分成三方面去谈: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品味词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品味词语强调的是对词语的深层解读,强调的是要引起学生对词语的情感体验。因此,几乎每一个品味过的词语,都能进入主体(学生)心灵之内,依附于主体的心理结构,成为主体所有,达到掌握的程度。品味词语对学生积累词语是非常有效的。同样的道理,品味词语过程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都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共存于学生的记忆深处,成为学生难以灭失的财富。

品味词语还是一个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品味词语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的过程,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需要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概括。引导学生品味词语,就是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每一个品味的材料都是表达的典范,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模仿和借鉴的对象,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能够逐渐积累表达经验,成为表达高手。品味词语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迅速提高。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能参与、学生有参与”是品味词语这一教学设计的核心价值之一。品味词语通常是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的,有时也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发表意见,而他们又都有能力发表意见,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心理满足。品味词语同时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言外之意、意味意境、表达效果等不断被学生一一发掘出来。发现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心理期待。品味词语还是一个欣赏的过程,品味词语就是把一篇文章中语言运用最成功的地方提供给学生品尝玩味。欣赏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心理愉悦。因此,品味词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品味词语还让学生明白:好文章需细品尝。学生很容易从中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推敲语言的习惯、深入思考的习惯。这些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品味词语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尽力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这个过程很容易就引发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作品的思想产生碰撞,造成学生灵魂的内在震荡和剧烈的感情冲击。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作品美好感情的熏陶,受到作品崇高思想的启迪,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品味词语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再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词语作为品味的语言单位。

首先,词语是较小的语言单位,其含义、意韵、结构、用法等都相对简单。即使对词语进行较为全面、充分、深入的品味,学生也还能理解、接受得了。选择词语进行品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充分地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较显著。如果选择句、段、篇作为品味的材料,品得起、品得动、品得出味的学生肯定大幅减少,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词语是最常见的可供品味的语言材料,数量最为丰富,也最容易发现或被发掘出来。与句、段、篇相比,词语无疑是数量最多的,可供品味的词语自然也数量最多;词语形式简单,结构较独立完整,我们很容易就能从文章中分解出一个个的词语,接着就可以分辨这些词语是否与主题思想直接相关,是否含义深刻,是否耐人寻味,是否富于表现力,这些词语是否可以改换成其他词语等。通过分辨,我们很容易就会找到一批可供品味的词语了。

此外,词语包含丰富的语文因素,可以通过品味词语学习语文概念,掌握语言规律。虽然不要求初中学生系统掌握语法、修辞等知识,但若不了解一定的概念和规律,学生的学习便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词语是语法的基础,是很多修辞和文法的落脚点。品味词语能广泛地联系这些语文因素,从具体的语言和文章实践中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品味词语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语文学习。

词语虽小,却是构筑文章大厦的梁柱砖石,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绝妙切入口。若能充分利用和发掘阅读文本中的词语进行品味,从而展开阅读教学,必定可以收到“尽精微而致广大”之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平安学校

邮政编码:511500

标签:;  ;  ;  

尽精微而致广大—从品味词语入手展开阅读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