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于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学界历来存有争议,至今仍未形成共识。如何解读才能既符合孙中山的本意,又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是目前民生史观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滞留于对民生史观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无益于我们认识其时代价值,这种解读方式实际上是脱离人和人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抽象解释。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世界的根本切入点,有必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从彰显民生的价值维度,重新阐释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历史形成,对其基本问题进行价值诠释与辨正,发掘其理论及现实意义,以吸取其“合理内核”。在社会有机体中,思想从来都是现实的投影和历史的回声。民生史观是孙中山把人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扬弃中西优秀思想成果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哲学理论。通过对民生史观要义:民生涵义论、历史进化规律论、民生“重心”论、民生动力论、互助调和论以及“三种人”合力论的再解读,从价值视角来看,民生史观彰显的是一种主体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的换位、价值取向的转变和价值评价的自觉等方面,其实质是一种凸显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人的价值的主体史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要落脚到改善民生。民生史观以民生为皈依,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关注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以均贫富和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追求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全面和谐,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出开放性、超前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的理论特色,在今天仍不失其时代价值。民生虽不是历史的重心,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民生虽不是历史进化的原动力,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互助原则在革命战争年代显得不合时宜,但在和平建设时期却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原则。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研究现状综述1.3 本文的视角与理路第二章 民生史观的形成何以可能2.1 回应时代的理论自觉2.2 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启示2.3 对中西理论渊源的扬弃2.3.1 儒家的"民生"思想2.3.2 "兼爱"与"博爱"2.3.3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3.4 "互助"与"能群"2.3.5 威廉的"求生存"思想2.4 民生史观的哲学基础2.4.1 忧国忧民的价值观2.4.2 宇宙物质进化思想2.4.3 "行先知后"的反映论2.4.4 从国情出发的实践原则和方法第三章 民生史观基本问题的诠释与辨正3.1 对定性研究和评价模式的反思3.2 民生史观理论要点的诠释3.2.1 "民生"的涵义3.2.2 "世界潮流"与主体"突驾"3.2.3 民生:社会历史的"重心"3.2.4 民生:社会进化的原动力3.2.5 互助:社会进化的原则3.2.6 "三种人"合力论3.2.7 民生史观的逻辑路径3.3 从价值维度的辨正3.3.1 民生史观的价值自觉3.3.2 民生史观的实质是什么3.4 民生史观的主要缺陷3.4.1 民生史观空想性的原因何在3.4.2 民生是唯物史观的深刻主题第四章 民生史观的理论价值4.1 民生史观的主要特色4.1.1 思想的开放性4.1.2 思维的超前性4.1.3 理论的实践性4.1.4 民族性与通俗性4.2 民生史观中的社会主义思想4.2.1 对垄断和资本家专制的批判4.2.2 对均贫富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4.2.3 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4.2.4 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4.3 民生史观中的和谐社会思想4.3.1 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勾勒4.3.2 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4.4 民生史观的现实意义4.4.1 继承与超越: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4.4.2 和而不同:确立和谐的哲学思维方式4.4.3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4.4.4 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4.4.5 互助合作: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原则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发[J]. 大连干部学刊 2010(05)
- [2].孙中山主观社会主义辨析[J]. 大理学院学报 2010(07)
标签:孙中山论文; 民生史观论文; 民生论文; 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