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正常CT表现

消化系统正常CT表现

(1黑龙江七台河市中医院154600;2黑龙江七台河市精煤集团医疗中心新兴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7-0227-02

1胃肠道

胃肠道疾病在影像学诊断中,仍以消化道造影检查为主,CT并非首选检查方法。但对某些消化道疾病,如恶性肿瘤向腔外侵犯的有无与程度,同周围脏器及组织间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脏器的转移等,CT检查均有较高价值,因此有利于肿瘤的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扣。此外,CT检查还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的随诊观察。CT检查多在胃肠道造影发现病变后进行。

1.1食管因食管周围有一层脂肪组织包绕,因而CT能清晰显示其断面的形态及与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因扩张的程度不同,食管壁的厚薄也不同,一般壁厚度为3mm。通常有40%~60%的人CT检查地食管充气,正常的食管内气体位置居中。

1.2胃胃适度扩张后,胃壁的厚度正常在2~5mm。虽有个体差异,但均在10mm以下。

胃底常见气液面,能产生线状伪影,必要时可采取卧或俯卧们检查。胃底左后方是脾,右前方是肝左叶。胃体垂直部断面呈圆形,与肝左叶、空肠、胰尾及脾的关系密切。结肠脾曲可在左侧显示,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出现在同一层面。连续层面观察,见胃体自左向右与胃窦部相连,胰体在其背侧。胃窦与十二指肠共同包绕胰头。

1.3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上接胃窦,向下绕过胰头及钩突,水平段横过中线,走行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静脉之间。其肠壁厚度与小肠相同。

1.4小肠充盈良好正常的小肠壁厚约3mm,回肠末端肠壁厚可达5mm。

小肠肠曲间有少量脂肪组织,系膜内有大量脂肪组织。通常空肠位于左上腹,常结肠壁厚3~5mm。

1.5大肠大肠壁外脂肪层较厚,CT图像显示清晰,轮廓光滑,边缘锐利。正常结肠壁厚3~5mm。

结肠内均含有气体,结肠肝曲和脾曲的位置一般较固定。横结肠及乙状结肠的位置、弯曲度及长度变异较大。横结肠位置多数偏前靠腹壁。直肠壶腹部位一起盆腔出口正中水平。肠壁周围脂肪层厚,肠内常含有气体及粪便。直肠脂肪层外为提肛肌和尾骨肌,盆腔两侧壁的肌肉和筋膜对称。

2肝胆胰脾

CT对密度的分辨率是平片的10倍。所以,CT可以清楚地观察肝胆胰脾这些实质性脏器,并能将因病变而造成的密度改变明显地反映出来。通过注射对比剂后增强CT扫描还能准确了解病变部位的血供情况。CT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使它成为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

2.1肝正常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为40~60HU,高于脾、胰、更高于肾。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CT,肝实质密度均匀增高。平扫时,正常肝内的管道系统(胆管、肝动、静脉和门静脉)CT值均低于肝实质。但受部分容积效应的限制,位于周边的正常管道小分支CT上多不显示。而位于肛门附近的门静脉、胆管和肝动脉的主干较粗大,则可明显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增强CT可命名这些血管与胆管清楚区分开,血管呈高密度而胆管呈低密度。螺旋CT双期扫描时,动脉期可见肝动脉有对比剂而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则门静脉变成高密度影。肝门和肝韧带裂,因有较多纤维和脂肪组织,均为低密度。

2.2胆道

2.2.1胆囊:位置、大小和外形变异很大。正常时,位于肝左内侧段(方叶)的下外侧胆囊窝内。CT可以准确定位,可发现异位胆囊。胆囊内胆汁密度近于水。胆囊边界清晰,胆囊壁菲薄,厚度约1~2mm,光滑锐利。

2.2.2肝总管与胆总管:左、右肝管汇合而成的肝总管在肝门部横断面可见呈一圆形低密度阴影,直径3~5mm位于门静脉主干的前外侧。往下的各层面里肝总管逐渐向内,并与胆囊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下段位于胰头内及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它在横断面上表现为在充满对比剂的十二指肠和胰头之间一个呈水样低密度小圆形阴影,正常直径为3~6mm。注射对比剂后,胰头部实质和血管增强,总胆管可以显示得更为清晰。

2.3胰腺胰腺是腹膜后脏器,它位于后腹膜腔中的肾前旁间隙内。周围存在脂肪层,所以它的轮廓能在CT图像上显示出来。

2.4脾脾位于左上腹的后方,上方为膈,内侧为胃底,外接胸壁。脾的膈面及胸壁侧光滑、圆隆,而其脏侧面则为凹凸不平。所以在CT横断面上表现为脾外侧缘光滑,但其内侧面形态不规则,可呈波浪花状或分叶状。

标签:;  ;  ;  

消化系统正常CT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