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 ——兼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比较

《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 ——兼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比较

论文摘要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带有山东中西部方言语法特色的文献材料,对其助词系统进行详细描写和深入分析、比较研究,具有汉语语法史研究意义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价值。 就语法研究来说,汉语史与方言的结合研究是当前的一个趋势。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剑这一结合的必要性和价值,但目前仍然以对专书语法的描写研究为主,与方言的结合研究还不多见,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都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的助词现象,对《醒世姻缘传》的助词进行研究,就是试图从一个具体的但又是系统的语法现象入手,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绪论。说明《醒世姻缘传》语言的性质,指出它是反映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文献材料,概述前人研究状况,介绍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内容以及语言材料和所用符号。 第一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系统概说”。根据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一般归类标准,把《醒世姻缘传》助词系统分为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四种类型,并从功能和分布两个方面逐一对其进行了细致描写,指出《醒世姻缘传》的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在功能表达上实际都应分为两类。 第二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了’”。先对书中动态助词“了1”和事态助词“了2”的分布环境及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特点,并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及读音进行细致比较,指出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同时认为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有主观性和非主观性之分,这种区分对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以及读音分化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将’”。详细分析了动态助词“将”的分布及使用特点,认为“将”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的延续状态,其语法意义是由动词“将”的“携带”义发展、虚化来的,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动将趋”式与“动了趋”式、“动趋”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动将趋”式的最终消失与“动趋”式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第四章“《醒世姻缘传》的助词‘可’”。在详细描写助词“可”的分布环境和关系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其与《元朝秘史》、原刊《老乞大》以及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中的助词“呵”(“可”)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有同源关系,同时从蒙汉语言接触的角度对助词“呵”(“可”)的性质和来源作了合理解释。 第五章“助词与‘VP没’类句式之间的关系”。“VP没”类句式,是指VP-neg类型中表已然的反复问句式。本章分析了《醒世姻缘传》中助词与“VP没”类句式表达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VP没”类句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指出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的“VP没”类句式有“主观性反复问句”和“客观性反复问句”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局面的形成与事态助词“来”和“了”的功能发展及分工有密切关系。 “余论”。指出从《醒世姻缘传》到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系统发展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动态助词数量减少、功能合并,事态助词系统发达、功能复杂。这种发展变化特点也促使我们对助词观察、研究的视角由语法层面扩大到了语言环境层面。此外,就如何进行方言助词的历时比较研究谈了几点想法,认为方言助词现象的历时比较研究应从挖掘古今两个助词系统的相同点入手,并同时注意借鉴和吸收新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

论文目录

  • 北京语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北京语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醒世姻缘传》语言的性质
  • 壹 方言性质
  • 贰 时代性质
  •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语言研究概述
  • 壹 方言词语考释研究
  • 贰 语法问题研究
  •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 壹 选题意义
  • 贰 研究方法和内容
  • 叁 语言材料和使用符号说明
  • 第一章 《醒世姻缘传》的助词系统概说
  • 第一节 动态助词
  • 1”'>壹 “了1
  • 1”'>贰 “着1
  • 叁 “过”
  • 肆 “将”
  • 2/的4”'>伍 “得2/的4
  • 第二节 事态助词
  • 2”'>壹 “了2
  • 2”'>贰 “着2
  • 叁 “米”
  • 肆 “可”
  • 5”'>伍 “的5
  • 第三节 结构助词
  • 1”'>壹 “的1
  • 2”'>贰 “的2
  • 1/的3”'>叁 “得1/的3”
  • 第四节 语气助词
  • 壹 陈述语气
  • 贰 疑问语气
  • 叁 祈使语气
  • 肆 感叹语气
  • 第二章 《醒世姻缘传》的助词“了”
  • 第一节 动态助词“了”
  • 壹 “了”的分布
  • 贰 “了”的功能
  • 第二节 事态助词“了”
  • 壹 “了”的分布
  • 贰 “了”的功能
  • 第三节 从古今比较看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及读音
  • 1”和“了2”的关系'>壹 《醒世姻缘传》中“了1”和“了2”的关系
  • 1形式”的关系'>贰 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工及与“了1形式”的关系
  • 叁 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及读音的变化
  • 肆 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的功能、分布与其读音分化之间的关系
  • 2形式”读音的来源及发展过程'>伍 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了2形式”读音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 陆 结语
  • 第三章 《醒世姻缘传》的助词“将”
  • 第一节“将”的分布及其功能
  • 壹 “将”的分布
  • 贰 “将”的功能
  • 第二节 “动将趋”与“动了趋”、“动趋”的关系
  • 壹 《醒世姻缘传》中“动将趋”的使用特点
  • 贰 《醒世姻缘传》中“动将趋”与“动了趋”、“动趋”的关系
  • 叁 “动将趋”与“动趋”的功能分工及其相互关系
  • 肆 从明清共时层面看《醒世姻缘传》中“将”的发展特点
  • 第四章 《醒世姻缘传》的助词“可”
  • 第一节 与助词“可”相关的句读问题
  • 第二节 “可”的分布及其功能
  • 壹 “可”的分布
  • 贰 “可”的功能
  • 第二节 近代汉语及山东中西部方言中助词“可”的性质和来源
  • 壹 对近代汉语助词“呵”性质和来源的主要看法
  • 贰 对近代汉语中出现的两个助词“呵”的认识
  • 叁 元末明初时期助词“呵”的分布及功能特点
  • 肆 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可”的读音、分布及功能
  • 伍 从元末明初到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呵”(“可”)的发展特点
  • 陆 助词“呵”(“可”)的性质和来源
  • 柒 结语
  • 第五章 助词与“VP没”类句式之间的关系
  • 第一节 《醒世姻缘传》中助词与“VP没”类句式的关系
  • 壹 助词与“VP没”类句式内部结构形式的关系
  • 贰 助词与“VP没”类句式内部语义类型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中助词与“VP没”类句式的关系
  • 壹 “VP没”类句式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 贰 助词与“VP没”类句式内部语义类型及功能表达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助词的变化与“VP没”类句式的发展
  • 壹 “VP没”类句式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中的历时发展
  • 贰 事态助词“来”、“了”与“VP没”类句式功能的发展
  • 叁 结语
  • 余论
  • 壹 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系统的发展特点
  • 贰 方言助词系统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醒世姻缘传》研究文献索引(1991——2005)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语动态助词“着”的维译研究[J]. 今古文创 2020(12)
    • [2].湖北仙桃方言的动态助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5)
    • [3].湖北仙桃方言的动态助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7)
    • [4].汉语里的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关系[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7)
    • [5].基于HSK语料库的俄罗斯留学生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J]. 北方文学 2016(26)
    • [6].视觉输入强化和规则呈现对初级欧美留学生习得汉语动态助词“过”的影响[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2016(00)
    • [7].浅析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J]. 青年文学家 2017(15)
    • [8].浅谈动态助词“了”“着”“过”的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11)
    • [9].松滋方言中动态助词“到”[J]. 青年文学家 2010(01)
    • [10].含山话中的复合动态助词“唗之”[J]. 语言科学 2018(03)
    • [11].少数民族学生动态助词“了”的偏误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7)
    • [12].对外汉语动态助词语义特征探究[J]. 学园 2017(14)
    • [13].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的习得比较初探[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14].浅论事态助词“来”的产生——兼及动态助词“来”[J]. 科技信息 2009(31)
    • [15].动态助词“着”的偏误分析以及教学方法探究[J]. 中华少年 2018(05)
    • [16].对动态助词“了_1”的对外汉语教学[J]. 散文百家 2018(11)
    • [17].贵阳方言动态助词“嘞”的语法意义[J]. 青年文学家 2009(14)
    • [18].两岸华语教材“动态助词”之研究——以《实用视听华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J]. 国际汉语学报 2011(01)
    • [19].初级阶段留学生动态助词“过”使用偏误分析[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 [20].光山方言动态助词“倒”和“的”[J]. 天中学刊 2008(04)
    • [21].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以动态助词“了”为例[J]. 亚太教育 2016(07)
    • [22].湖南湘乡金石方言动态助词“嘚”、“咖”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8(02)
    • [23].关于语气助词“了_2”的用法分析[J]. 青春岁月 2016(15)
    • [24].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02)
    • [25].汉语老挝语动态助词对比研究[J]. 汉字文化 2018(03)
    • [26].《水浒传》动态助词“得、的、地”用法分布计量研究[J]. 文教资料 2009(08)
    • [27].动态助词“着”和介词“在”的用法和区别[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3)
    • [28].对外汉语教学中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 文学教育(下) 2019(09)
    • [29].“了_1”在“行为—结果或效果”关系复句中的隐现研究[J]. 时代教育 2013(13)
    • [30].山西和顺方言助词“哩”研究[J]. 晋中学院学报 2011(01)

    标签:;  ;  ;  ;  

    《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 ——兼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