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特性及其应用潜能研究

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特性及其应用潜能研究

论文摘要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多种农作物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中,一些真菌病毒可以引起病原真菌致病力衰退,对作物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潜力。从来自油菜罹病植株的菌核中分离获得了核盘菌菌株DT-8。DT-8表现出弱毒特性,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细且分支杂乱、色素分布不均、菌核小且菌核原基形成时间晚于健康菌株4~6天,致病力非常弱。在DT-8的菌丝中分离获得了两条小的ssDNA片段,大小分别为2kb和500bp左右。挑取DT-8的菌丝尖端进行培养,可以获得不携带这两条DNA片段的培养物,它们在生长、菌核形成和致病力等方面与正常菌株没有显著区别,但通过与DT-8接触后,它们可以重新获得2kb和500bp的DNA片段,并表现出弱毒特性,推定这两条的DNA片段与DT-8菌株的弱毒现象相关。经克隆和测序分析发现2.0kb DNA片段为单链环状DNA病毒,500bpDNA为其亚基因组,命名该病毒为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ce associated DNA virus1, SsHADV-1)。病毒SsHADV-1的基因组全长2166nt,编码两个基因,病毒链编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互补链编码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 associated protein, Rep);两个开放阅读框由大基因间隔区(Large intergenic region, LIR)和小基因间隔区(Small intergenic region, SIR)隔开,在LIR中包含复制和转录起始的相关元件,这些结构都与双生病毒科中玉米线条病毒属的病毒基因组结构相似。对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Rep的氨基酸序列与双生病毒同源性较高可以聚为一簇,Rep中包含有类似双生病毒的保守结构域和滚环复制相关的模体;而CP在已知蛋白数据库中找不到任何同源序列。透射电镜观察SsHADV-1病毒粒子形态,呈等轴球形,直径20~22nm。该发现首次证实了真菌中存在DNA病毒,也为双生病毒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一般认为真菌病毒缺乏体外传播途径,只能通过寄主的菌丝融合和繁殖进行传播,真菌病毒的这种特性也是限制利用病毒控制真菌病害的重要因子。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SsHADV-1可以在核盘菌不同营养亲和型之间较高频率地扩散,预示SsHADV-1在自然界的扩散可能不会受到寄主营养体不亲和性的限制。当纯化的病毒粒子与核盘菌菌落接触后,可以直接侵入核盘菌菌丝,使其转变成弱毒菌株;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粒子可以直接侵染所有测试的不同营养体亲和型的核盘菌菌株,表明SsHADV-1对寄主的营养亲和型没有选择性。病毒DNA没有侵染性,不能直接侵染菌丝,甚至也不能侵染核盘菌的原生质体,表明SsHADV-1的直接侵染需要有完整的病毒粒子;但研究也发现病毒DNA可以在聚乙二醇(PEG)的介导下成功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这些试验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SsHADV-1可以引起核盘菌的致病力衰退,也首次表明有些真菌病毒,如SsHADV-1,存在体外传播途径。SsHADV-1存在体外传播途径,预示该病毒对菌核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用2mg/ml SsHADV-1病毒粒子预处理离体或活体拟南芥,可以有效抑制核盘菌的侵染和菌核病发病,在所形成的病斑上可以分离到携带SsHADV-1的菌株,表明在拟南芥叶片上的SsHADV-1病毒粒子对核盘菌有侵染能力。再者,菌核病病斑形成2天后喷洒SsHADV-1病毒粗提液,可以抑制烟草和油菜叶片上的病斑扩展,保护植株免遭核盘菌杀死,表明直接利用病毒粒子具有防治菌核病的潜能。大田试验也取得了显著的防病效果,喷洒携带SsHADV-1的核盘菌菌丝片段(~1×1O5cfu/mL)使菌核病发病率降低33.56%,促进油菜产量提高16.44%。将病毒粒子涂抹在活体拟南芥叶片表面,在15天后仍能检测到病毒存在,表明病毒粒子在体外相对稳定。研究表明SsHADV-1的寄主范围非常窄,只能侵染核盘菌属内真菌,不能够侵染与核盘菌亲缘关系相近的灰葡萄孢;荧光原位杂交试验和PCR扩增试验均表明SsHADV-1不能在拟南芥细胞中复制和增殖。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SsHADV-1控制油菜菌核病。为深入研究病毒和寄主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包含部分重复序列的SsHADV-1病毒全长的侵染性克隆载体。分别将2.0、1.8、1.3或1个单位长度的病毒基因组序列正向重复连入载体pKS中,利用PEG介导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的方式实现侵染。含有两个病毒LIR的的侵染性克隆载体转染后能够得到表型异常的再生菌株,经过核酸提取、特异性引物扩增和对峙培养传毒试验分析,证明转染子中存在游离的可水平传播的SsHADV-1病毒全长;然而含有1个单位长度的病毒基因组的载体转染后不能获得带毒的转染子。统计含有两个LIR结构的不同重复长度的载体转染成功率,发现重复片段越长,获得带毒转染子的频率越高,因此推测在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释放游离病毒时,病毒重复序列之间的同源重组可能是产生病毒主要的途径。构建了缺失CP基因的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发现不含CP的缺陷病毒可以在核盘菌原生质体内复制,但是病毒核酸积累量很低而且不能系统侵染,在再生菌株中检测不到稳定存在的病毒;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替换CP基因,转染后可以在再生菌株的部分菌丝内观察到绿色荧光,但随再生菌株的生长,不能再检测到绿色荧光,说明缺乏CP的病毒在寄主中不稳定,容易丢失。这些结果说明CP基因在SsHADV-1复制和系统侵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病毒不可缺少的蛋白。本研究建立的侵染性克隆体系为研究SsHADV-1与核盘菌的互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有助于研究真菌DNA病毒和寄主的相互关系。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核盘菌和作物菌核病
  • 1.1 核盘菌及经济重要性
  • 1.2 核盘菌生活史与病害循环
  • 1.3 核盘菌致病机理
  • 1.4 作物菌核病的防治
  • 2 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 2.1 真菌病毒的分类
  • 2.2 真菌病毒的起源进化
  • 2.3 真菌病毒的传播
  • 2.4 真菌病毒与寄主关系
  • 2.5 真菌病毒侵染性克隆体系
  • 2.6 弱毒现象的机理相关研究
  • 2.7 真菌寄主抗病毒机制
  • 2.8 弱毒相关病毒与生物防治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SsHADV-1的发现和克隆分析
  • 1 材料
  • 1.1 菌株和培养方法
  • 1.2 培养基
  • 1.3 供试植物
  • 1.4 载体和引物
  • 1.5 酶和试剂盒
  • 1.6 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核盘菌菌株的分离
  • 2.2 生长速度、菌核产量的测定
  • 2.3 菌丝形态观察
  • 2.4 致病力测定
  • 2.5 核盘菌弱毒菌株DT-8中弱毒相关因子的传播特性
  • 2.6 核盘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 2.7 核酸提取和电泳
  • 2.8 SsHADV-1病毒核酸构型的酶切鉴定
  • 2.9 SsHADV-1全长序列的克隆和全长序列拼接
  • 2.10 SsHADV-1系统进化分析
  • 2.11 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
  • 2.12 SsHADV-1的基因表达分析
  • 2.13 病毒粒子的提纯
  • 2.14 SsHADV-1病毒粒体的负染观察
  • 2.15 病毒粒体的核酸和结构蛋白的检测
  • 3 结果
  • 3.1 核盘菌菌核分离情况
  • 3.2 核盘菌弱毒菌株DT-8的生物学性状
  • 3.3 弱毒因子的初步鉴定
  • 3.4 SsHADV-1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3.5 亚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 3.6 病毒粒体的负染观察及核酸、结构蛋白的检测
  • 3.7 SsHADV-1的传播特性
  • 4 讨论
  • 4.1 自然界中存在DNA病毒的真菌寄主
  • 4.2 SsHADV-1引起核盘菌弱毒性状具有生防潜能
  • 4.3 SsHADV-1具有不同于双生病毒的结构特点
  • 4.4 SsHADV-1与双生病毒的进化关系
  • 4.5 SsHADV-1的分类地位-建议建立新的病毒属--Gemycircularviruses
  • 第三章 SsHADV-1侵染性相关研究
  • 1 材料
  • 1.1 酶和引物
  • 2 方法
  • 2.1 滚环扩增克隆SsHADV-1
  • 2.2 PEG介导SsHADV-1病毒粒子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
  • 2.3 PEG介导SsHADV-1 DNA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
  • 2.4 病毒粒子直接侵染核盘菌
  • 2.5 SsHADV-1 DNA对完整菌丝的侵染能力
  • 3 结果
  • 3.1 PEG介导SsHADV-1病毒粒子和DNA转染核盘菌
  • 3.2 SsHADV-1的ssDNA基因组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
  • 3.3 SsHADV-1的dsDNA复制体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
  • 3.4 SsHADV-1病毒粒子直接侵染核盘菌
  • 3.5 SsHADV-1基因组DNA不能侵染完整菌丝
  • 4 讨论
  • 4.1 SsHADV-1病毒粒子的体外侵染能力
  • 4.2 SsHADV-1病毒粒子的入侵机制
  • 4.3 SsHADV-1的体外传播途径
  • 第四章 SsHADV-1生防潜能研究
  • 1 材料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方法
  • 1.2 供试植物
  • 1.3 引物及其它试剂
  • 2 方法
  • 2.1 制备SsHADV-1病毒粗提液
  • 2.2 SsHADV-1病毒粒子体外侵染不同营养亲和型菌株
  • 2.3 SsHADV-1病毒粒子的防病潜能
  • 2.4 SsHADV-1病毒粒子在叶片上稳定性检测
  • 2.5 SsHADV-1病毒在植物中复制能力检测
  • 2.6 SsHADV-1寄主范围检测
  • 3 结果
  • 3.1 SsHADV-1体外侵染核盘菌不同营养亲和型菌株
  • 3.2 SsHADV-1体外侵染核盘菌属内真菌
  • 3.3 SsHADV-1病毒粒子对拟南芥的保护作用
  • 3.4 SsHADV-1病毒粒子对带菌花瓣侵染的保护作用
  • 3.5 SsHADV-1病毒粒子对烟草植株上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 3.6 SsHADV-1病毒粒子对油菜植株上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 3.7 SsHADV-1田间生防试验
  • 3.8 SsHADV-1病毒粒子在叶片上稳定性检测
  • 3.9 SsHADV-1病毒在植物中复制能力检测
  • 4 讨论
  • 4.1 SsHADV-1的生防机理
  • 4.2 核盘菌营养亲和群非SsHADV-1应用的限制因子
  • 4.3 SsHADV-1病毒粒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第五章 SsHADV-1侵染性克隆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
  • 1.1 载体和引物
  • 2 方法
  • 2.1 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构建
  • 2.2 农杆菌介导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转化核盘菌原生质体
  • 2.3 转染子生物学特性鉴定
  • 3 结果
  • 3.1 SsHADV-1的侵染性克隆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
  • 3.2 转染子生物学性状测定
  • 3.3 缺失CP后影响病毒复制和系统侵染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构建侵染性克隆载体策略
  • 4.2 病毒全长形成机制
  • 4.3 侵染性克隆体系的潜在应用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1.1 SsHADV-1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研究
  • 1.2 SsHADV-1病毒粒子体外传播和生防潜力相关研究
  • 1.3 SsHADV-1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和应用的研究
  • 2 展望
  • 2.1 SsHADV-1的弱毒机理
  • 2.2 SsHADV-1的生物防治应用潜能
  • 2.3 SsHADV-1病毒粒子的体外侵染机制
  • 2.4 SsHADV-1的复制机制
  • 2.5 SsHADV-1的传播机制
  • 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培养基和试剂的配方
  • 附录2: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特性及其应用潜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