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小白菊内酯对多发性骨髓瘤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目的】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实体瘤早期可分泌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宿主毛细血管增生。较多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髓血管新生明显增加,并与疾病进程及预后有关,提示血管新生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PTL)能够明显抑制MM细胞生长,但是否对MM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影响,目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小白菊内酯对MM细胞促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为MM的治疗寻找新型有效药物。【方法】体外培养人RPMI8226骨髓瘤细胞株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内皮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培养板上下室分别加入HUVEC细胞悬液和经PTL作用后的MM培养上清,一定时间后计数迁到下室的HUVEC细胞;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PTL作用48h后的MM细胞培养上清在ECM基质胶中诱导小管形成的能力。【结果】PTL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MM细胞促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3.5,5,7.5,10μmol/L的PTL迁移细胞数分别为:310±56、207±28、127±21、49±10,与阴性对照(598±4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内皮细胞形成小管的管腔面积随着PTL浓度的升高而减少,3.5μmol/L及5μmol/LPTL作用组形成的小管面积分别是0.092±0.003,0.063±0.002 mm2,与阴性对照组(0.262±0.012 mm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5及10μmol/L组则未见小管形成。【结论】本实验用内皮细胞迁移实验及小管形成实验体外模拟血管新生过程,检测了PTL对MM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结果证实,PTL能够显著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的促血管新生效应,提示PTL可能作为抗血管新生药物而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第二部分小白菊内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促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证实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PTL)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促血管新生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其机理不明确.NF-κB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与MM的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促血管新生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转录因子。本实验采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体外初步探讨PTL抑制MM促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株,以不同浓度PTL作用不同时间后检测相应的指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M细胞中p65、IκB-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MM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及IL-6的分泌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MM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活性;RT-PCR法检测细胞VEGF、IL-6、MMP2、MMP9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PTL作用48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 MM细胞中p65蛋白表达逐渐降低,而IκB-α的表达则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说明PTL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NF-κB活性有抑制作用。3.5,5,7.5,10μmol/L的PTL作用于MM细胞后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分别为2373.4±392.2、1982.3±293.3、1247.0±338.4、936. 5±168.5pg/ml,与对照组(2729.8±440.0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10μmol/L的PTL作用后培养上清中IL-6含量分别为59.6±2.8、41.4±9.8pg/ml,与对照组(187.3±43.5 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表明PTL明显抑制MM细胞中VEGF及IL-6 mRNA的表达,而MMP2及MMP9 mRNA的表达基本不受PTL的影响。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L对MM细胞MMP2及MMP9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TL能够降低NF-κB活性,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抑制VEGF及IL-6的表达,而对MMP2、MMP9的表达和分泌无影响。由此提示,PTL对多发性骨髓瘤促血管新生的抑制效应可能与其降低NF-κB活性、下调NF-κB靶基因VEGF及IL-6的表达相关。但是,确切的机制还有待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