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圈极化效应”视角下山东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定位探究

基于“圈极化效应”视角下山东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定位探究

论文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已经出现了三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区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90年代凸现发展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还有正在逐步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国的经济要素不断向这三大地区转移,三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正如许多学者所说,三大地区已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因此,讨论区域发展如果不与三大经济圈联系起来,谋求区域快速发展就会缺乏示范动力或支撑机制。在窥视三大经济圈形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三大经济圈都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且均拥有优良的港口群。可以进一步认为,三大港口群与三大经济圈的耦合发展,构成了区域经济研究中典型的“圈极化”发展态势。本文试图从规律性“归核”观点出发,将三大港口群、三大经济圈放到一个整体系统当中,基于对港口群、经济圈、全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三者之间的内在互动与协调发展规律特征,并依据区域极化发展理论揭示“港口群—经济圈”发展的内在规律,阐述“圈极化”理论框架及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认为: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增长极带”(如港口群)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同时随着经济圈的不断发展,“圈—极”将进一步带动更广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在系统概括“圈—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为探究其对区域发展战略选择和调整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山东省区域发展为实证分析对象,探讨“圈极化效应”下山东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将如何定位。基于山东与“圈-极”现象的地域和经济关联,首先结合山东省区域发展的概况,并选取主要经济指标以及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作为主要比较对象,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界定了山东区域发展面临的竞争格局。同时,以“圈极化”理论为指导,对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定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指出山东如果不悉心全面判定“圈极化效应”的影响,将面临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窘境。围绕放大利用“圈极化效应”的正面作用和减少规避“圈极化效应”的负面影响,论文对山东区域战略发展“一体两翼”的实现,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2 理论基础
  • 0.2.1 国内外经济圈研究进展
  • 0.2.2 区域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 0.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创新点
  • 1“圈极化”理论
  • 1.1 我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圈-港口极”现象
  • 1.1.1 三大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心地位:“经济圈”取向
  • 1.1.2 港口群在三大区域、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增长极”取向
  • 1.1.3 港口群聚集与三大地区发展的耦合“圈极”关系:引力模型的引证
  • 1.2 区域极化发展理论综述及应用
  • 1.2.1 主要理论要点
  • 1.2.2 区域极化发展理论的述评及应用
  • 1.3 “圈极化”理论的内涵及理论架构
  • 1.3.1 圈极化的内涵
  • 1.3.2 圈极化理论框架提出与建立的重要意义
  • 1.3.3 设想的理论构架
  • 2“圈极化效应”下山东省区域发展面临的竞争格局
  • 2.1 山东省区域发展概况
  • 2.1.1 山东省区位因素
  • 2.1.2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 2.1.3 山东省社会文化状况
  • 2.1.4 山东省科技发展状况
  • 2.2 山东省区域发展面临的竞争格局分析
  • 2.2.1 比较分析的主要对象的选择
  • 2.2.2 山东省发展优势界定
  • 2.2.3 山东省发展劣势分析
  • 2.2.4 山东省发展环境机遇态势
  • 2.2.5 山东省发展“边缘化”威胁诠释
  • 2.3 “圈极化效应”下山东发展面临的竞争格局的判定
  • 3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定位探讨
  • 3.1 山东省发展战略整合定位各种观点的比较
  • 3.1.1 山东省基于鲁日韩互动的战略整合定位探讨
  • 3.1.2 山东省基于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的战略整合定位探讨
  • 3.1.3 山东省基于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整合定位探讨
  • 3.1.4 山东省基于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整合定位探讨
  • 3.2 山东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定位阐述
  • 3.2.1 推动鲁日韩之间的次区域合作,承接日韩产业转移
  • 3.2.2 打造半岛城市群为次中心区域,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 3.2.3 主动对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加快经济发展进程
  • 3.2.4 推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
  • 4 山东省以战略整合实现区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4.1 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进区域发展与协作
  • 4.2 重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加大建设力度
  • 4.3 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4.4 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战略,实现省内区域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宁东高铁站节点极化效应分析[J]. 广西经济 2018(04)
    • [2].极化效应和全球大危机[J]. 天涯 2008(05)
    • [3].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极化效应及其破解[J]. 学术论坛 2013(05)
    • [4].天线罩去极化效应及其补偿[J]. 通信技术 2011(03)
    • [5].降雨过程与区域多极化效应[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2)
    • [6].声音[J]. 保密工作 2017(08)
    • [7].信息技术的就业极化效应与应对策略[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21)
    • [8].经济极化发展中的金融极化效应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3(11)
    • [9].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5)
    • [10].极化效应与橄榄型收入结构的达致[J]. 中国经济问题 2013(04)
    • [11].区域旅游极化效应的评价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17)
    •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转化效率及极化效应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2)
    • [13].人工智能的就业反极化效应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9(12)
    • [14].“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网络发生机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5].西部欠发达地区被“双重极化”问题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08(06)
    • [16].极化效应下广东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J]. 特区经济 2011(07)
    • [1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J]. 世界经济研究 2008(08)
    • [18].“创新极化效应”条件、问题与实现路径——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 杭州学刊 2018(02)
    • [19].京津冀协同发展“马太效应”预警:问题、成因与建议[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3)
    • [20].京沪对周边地区影响效应比较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1)
    • [21].城市化过程中的“极化效应”[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2(04)
    • [22].波特理论下的流动性过剩促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因分析[J]. 企业导报 2016(01)
    • [23].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 时代金融 2018(02)
    • [24].任命制下的官员经济增长行为[J]. 经济学(季刊) 2010(04)
    • [25].新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 时代金融 2016(20)
    • [26].液体电阻率的智能化测量[J]. 科技视界 2019(33)
    • [27].室温下表面极化效应对量子点带隙和吸收峰波长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7(13)
    • [28].沙尘暴中球形沙粒局部带电对电磁波的交叉去极化效应[J]. 中国沙漠 2011(03)
    • [29].卫星通信系统中降雨的去极化效应估计[J]. 空间电子技术 2014(01)
    • [30].降雨衰减及去极化效应[J]. 科技视界 2015(03)

    标签:;  ;  ;  

    基于“圈极化效应”视角下山东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定位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