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潜力的数值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作者: 周非非
导师: 洪延超
关键词: 层状云系,数值模拟,人工增雨潜力要素,催化供给云,降水机制,冰面过饱和水汽量,潜力综合评估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出于防灾抗旱的需要,我国广泛开展着人工增雨作业,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北方春秋季出现的大范围层状云系是人工增雨的主要对象,因此通过催化作业云系能否增加降水,即云系是否具有人工增雨潜力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减少增雨作业的盲目性,提高科学性,增强人工增雨效果,很有必要进行层状云系的人工增雨潜力研究。在判断云系增雨潜力时,有些人把降水效率作为判别人工增雨潜力的指标,也有些人用水汽含量、过冷水含量、冰晶浓度和冰面饱和区来确定潜力区。人工增雨潜力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用任何单个因子判断云系人工增雨潜力,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2年10月19日前后在河南省产生大范围降水的层状云系的观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分析了一些新的人工增雨潜力要素,提出了定性综合判断云系人工增雨潜力的思路。通过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一、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云系形成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云的宏观特征和热力学特征以及雨滴谱等,使我们对被模拟的云系有一定了解。结果表明,层状云系降水主要受高空和地面相互配合的低值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在低槽冷锋云系的地面锋面到来之前,低层存在不稳定区,且高空锋区上方也存在不稳定区。锋区存在逆温。红外卫星云图上云系色调较白亮,纹理较均匀。雷达回波中有明显的亮带,回波顶高有起伏,存在高空对流泡。目测的云状多为Fn-As op分布,有时出现雨层云。云系中存在“催化-供给”云结构。地面雨滴谱观测分析表明,小雨滴对数浓度的贡献较大,大雨滴对雨强(含水量)的贡献大。一般在雨强较大的时段,雨滴谱随之拓宽。雨滴谱基本符合M-P分布,而与Γ分布更接近。二、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了该云系。模拟的间隔12小时的位势高度场基本再现了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分布和位置,模拟的温度场与客观分析场相当一致,对流层中层槽区气旋性风场、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以及6小时累积降水量都被较好的模拟,还模拟出了实测的气柱水汽量和液态水量的演变趋势。三、云系云层结构及其与降水的关系。云系在垂直方向上云层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云系中存在“催化-供给”云。有的是从高到低连为一体的云体,其微物理结构有明显分层的特征,即由冰晶和雪粒子组成高的云层,由雪、霰粒子和过冷水构成中的云层,由云水和雨水组成低的云层。有的由在垂直方向上分离的高、中和低的云层组成,中间夹着无云区。云垂直方向的结构对降水有较大影响。连成一体的“催化-供给”云中,各种粒子的含水量较高,雪层较厚,降水强度较大; 若在高、中的云层间夹着干层,云中含水量较低,降水强度较小。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研究
1.2 云的水分收支和降水效率研究
1.3 云的可播性和人工增雨潜力研究
1.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所用资料、方法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云系结构和降水特征的实测分析
2.1 henan 云系及其降水形成的天气学条件
2.2 云系的热力学结构
2.3 云系宏观特征
2.3.1 卫星云图特征
2.3.2 雷达回波特征
2.3.3 云系宏观状况
1) 新乡站
2) 郑州、开封、新密和新郑站
3) 太康站
4) 南阳站
2.4 云系雨滴谱和降水特征
1) 临颍和西平
2) 太康站
2.5 小结
附图
第三章 henan 层状云系的数值模拟
3.1 MM5 模式及其显式云物理方案
3.2 主要参数设置和所做的改进
3.3 模拟结果与实况的对比
3.3.1 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水平风场的对比
3.3.2 累积降水量的对比
3.3.3 新乡气柱水汽量和气柱液水量的对比
3.4 小结
附图
第四章 henan 云系的云层结构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4.1 云系含水量厚度的水平分布特征
4.2 云系垂直剖面的结构特征
4.3 云系的时间剖面结构特征
4.3.1 郑州站
4.3.2 南阳站
4.4 云中各种粒子区域平均含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4.5 云中各种粒子含水量区域面积积分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4.6 小结
附图
第五章 区域云系的水分收支和转化及降水机制的分析
5.1 区域云系的水分收支和转化
5.1.1 不同水质粒的边界输送特征
5.1.2 水汽总量的分配
5.1.3 云系区域产生总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5.1.4 降水粒子形成、转化及其对降水的贡献
5.1.4.1 降水粒子形成过程
5.1.4.2 粒子间的转化过程
5.1.4.3 转化过程对雨水的贡献
5.2 云系的降水机制
5.2.1 单站降水机制
5.2.1.1 郑州站瞬时雨强最大时的降水机制
5.2.1.2 郑州站瞬时雨强较小时的降水机制
5.2.2 不同地区的降水形成环节
5.2.2.1 郑州地区
5.2.2.2 南阳地区
5.2.3 不同云层对降水的贡献
5.3 小结
附图
第六章 henan 云系增雨潜力要素的分析
6.1 增雨潜力要素分析
6.1.1 云系的宏观结构与增雨潜力
6.1.2 降水形成环节和机理
6.1.2.1 冷云过程
6.1.2.2 冰相粒子的凝华增长和撞冻增长
6.1.2.3 融化冰相粒子在云暖区收集云水增长
6.1.2.4 降水形成环节
6.1.3 云水资源
6.1.4 冰面过饱和水汽量
6.1.5 水汽条件
6.1.6 水汽凝结、凝华率与降水效率
6.2 定性综合判断增雨潜力的思路
6.3 小结
附图
第七章 人工增雨潜力要素及综合评估思路的初步验证
7.1 催化试验及其结果
7.2 催化产生的物理效应
7.2.1 云系微结构
7.2.2 降水形成环节和微物理过程产生量
7.3 增雨潜力要素的验证
7.4 小结
附图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讨论
符号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28
参考文献
- [1].人工增雨效果的统计检验研究[D]. 吴香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 [2].河南层状云系多尺度结构和人工增雨条件的研究[D]. 周毓荃.南京气象学院2004
相关论文
- [1].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 居丽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 [2].三江源地区秋季多层层状云系微物理特性和催化响应的观测研究[D]. 王黎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 [3].河南层状云系多尺度结构和人工增雨条件的研究[D]. 周毓荃.南京气象学院2004
- [4].暴雨天气动力过程及强降水增幅机理的研究[D]. 濮梅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 [5].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 姚凤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 [6].雨滴谱仪器的设计与雨滴谱资料的分析[D]. 刘红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
- [7].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 廖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 [8].层状云降水形成的中尺度双参数方案数值研究[D]. 赵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 [9].含AgI焰剂成冰特性的实验研究[D]. 苏正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 [10].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 房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标签:层状云系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 人工增雨潜力要素论文; 催化供给云论文; 降水机制论文; 冰面过饱和水汽量论文; 潜力综合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