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超强碱论文-王兴佳,乔炜,肖达明,李淑君

固体超强碱论文-王兴佳,乔炜,肖达明,李淑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体超强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体超强碱,铝氧单钠,木质素,催化降解

固体超强碱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佳,乔炜,肖达明,李淑君[1](2019)在《铝氧单钠固体超强碱催化降解木质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木质素的活性、促进木质素的高效利用,以玉米秸秆发酵制乙醇剩余物经碱溶酸沉获得的精制木质素(PL)为原料,在以异丙醇/水的混合溶剂为反应介质、液固比为10∶1(mL∶g)、铝氧单钠固体超强碱作为催化剂条件下降解PL,得到降解木质素(DL),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降解条件,并对降解前后木质素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降解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木质素质量的20%、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150 min,此时降解木质素的产率和甲醛值分别为77.5%和0.365。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二维核磁共振(2D HSQC)、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重(TG)等分析表明:固体超强碱对木质素的催化降解很好地保留了木质素的芳香性结构;降解后DL侧链区连接键β-O-4、β-β和β-5/α-O-4含量明显降低,降解使木质素的部分Ar—O—C醚键断裂、酚羟基和醇羟基含量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和多分散性明显下降;与PL相比,DL的主热解发生温度范围变窄、最大热解速率降低。(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张敏[2](2019)在《磁性固体超强碱/酸催化剂催化淖毛湖褐煤的加氢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化石能源,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石油替代能源。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煤都用于燃烧,然而褐煤具有水分高、灰分高、热量低和易自燃等缺点,被视为劣质燃料。另一方面,由于褐煤变质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成煤植物的大分子结构,即褐煤中有机含氧量高。而绝大部分含氧有机化合物是高附加值化学品,因此有必要开发褐煤的非燃料利用技术,实现褐煤的高附加值利用。其前提是了解褐煤中有机质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和温和转化的机理。煤直接液化是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是是煤炭液化中的关键技术。褐煤大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C_(ar)—O、C_(alk)—O和C_(ar)—C_(alk)桥键,因此选择性断裂煤分子中的C_(ar)—O、C_(alk)—O和C_(ar)—C_(alk)桥键对于煤液化和获取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了一种新型磁性固体超强碱催化剂(MSSB)和一种新型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剂(MSSA)。催化剂经过一系列表征: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CO_2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CO_2/NH_3-TPD)和样品振动磁量计(VSM)等,结果表明制备的制备的MSSB和MSSA催化剂不仅负载均匀,形貌完整,具有介孔结构,而且具有超顺磁性,易回收,碱强度和酸强度分别较高。选取二苄醚(OBMDB)和二萘甲烷(DNM)作为反应探针,分别考察了MSSB和MSSA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温度、不同初始氢压、不同反应时间和不同催化剂用量下对OBMDB和DNM的反应效果,并筛选出最合适的反应条件。以新疆淖毛湖褐煤(NL)作为研究对象,为了避免附着在NL表面游离的小分子化合物影响后续的分析,将NL用丙酮/CS_2混合溶剂(1:1,v/v)在常温下进行超声萃取得到萃取残渣(ER)。ER分别在MSSB和MSSA单独催化作用下和逐级催化作用下进行催化加氢转化(CHC),并用非催化加氢裂解(NCHC)作为对比实验,上述煤样CHC和NCHC所得可溶组分(SPs)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催化剂对褐煤加氢裂解的影响。在MSSB和MSSA单独催化作用下的收率很接近,分别为16.31%和18.65%。MSSB和MSSA逐级对ER的催化作用根据加入催化剂的顺序不同得到的收率有极大的差别,先加入MSSB后加入MSSA得到收率可高达27.38%,反之收率提高不明显。并且在MSSB的作用下,ER催化加氢转化的可溶组分中酚类、醇类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说明MSSB对C_(ar)—O和C_(alk)—O桥键有较好的选择性,而MSSA的存在下,可溶组分中芳烃和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较多,说明MSSA对C_(alk)—O和C_(alk)—C_(ar)有较好的选择性。此外,在MSSA的存在下产生许多加氢化合物,说明MSSA也具有一定的加氢效果。基于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又选取苯基苄基醚(BOB)模型化合物比较MSSB和MSSA的催化加氢裂解机理,并结合煤及萃余物CHC和NCHC所得SPs的族组分分布,揭示了煤及其萃余物中芳烃和酚类的生成机理,为煤的定向解聚机理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8)

江恒[3](2017)在《合成4-甲基-1-戊烯的固体超强碱K/K_2CO_3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二聚合成的4-甲基-1-戊烯(4MP1)可用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共聚合成,而其自聚形成的聚4-甲基-1-戊烯(TPX)更是一种重要的热塑性塑料,因此,开发其合成工艺对现代高级烯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采用FT-IR、XRD、TG-DSC对固体超强碱K/K_2CO_3的表面碱位性质进行研究,并考察了固体超强碱K/K_2CO_3的制备条件以及催化合成4MP1的反应工艺条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FT-IR、TG-DSC等表征手段考查了载体的预处理条件对催化剂的表面碱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和长时间处理均可加快表面酸性分子的脱除及表面碱位的形成,并能提高催化剂的表面碱强度。从XRD结果看出,高碱金属负载量、大载体粒径、较短的碱金属负载时间会增大表面晶粒尺寸,提高催化剂的表面碱强度,并且高温条件下长时间负载会导致载体表面碱金属的流失。(2)考查了载体预处理温度、预处理时间、载体粒径,碱金属负载量、负载时间及负载温度等条件对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粒径为300μm的K_2CO_3载体在320℃下处理2h,于惰性气体氛围下负载4.3wt%碱金属K,负载时间为1.5h,此时催化剂表面碱金属分散度及碱强度较高,微晶尺寸适中,可有效地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的进行,得到丙烯单程转化率可达20%,4MP1选择性可达87%。(3)考查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稀释比和空速等因素对4MP1合成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50 ℃、8 MPa、稀释比1:1、1.0 h-1空速下,丙烯二聚合成4MP1的单程转化率可达20%,4MP1选择性达88%以上。固体超强碱催化剂能在200h以内保持高活性,丙烯转化率达19%以上,4MP1选择性达87%,反应效果较好,基本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4)4MP1的异构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180 ℃后异构化反应速率达到主反应速率的35.6%。低温及高空速可抑制催化剂异构化反应活性。丙烯分子在反应时易与4MP1在活性位上发生竞争吸附,使得高压下4MP1异构化反应较弱,而无丙烯竞争吸附时加压会增大4MP1异构化速率。(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6-02)

彭松松[4](2017)在《多孔碳固体超强碱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固体超强碱与液体碱催化剂相比有很多的优越性。作为非均相催化剂,固体超强碱易分离,碱强度强,催化活性高,重复使用效果好;并且固体碱催化剂产生很少的废液废气,对反应设备基本没有腐蚀性,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环境友好型、绿色型催化剂,固体超强碱的广泛应用顺应我国化工催化绿色发展型道路的要求。固体超强碱还可以催化多种有机反应,比如:羟醛缩合反应、烷基化反应、迈克加成反应等。其良好的催化活性和优越的目标产物选择性受到研究者的热捧。本文首先研究了介孔碳负载型固体超强碱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应用。介孔固体超强碱有很好的的耐热性能,作为绿色催化剂被应用于很多催化领域。碱性氧化物在介孔载体上分解很容易产生强碱性位点,是制备固体超强碱的很好方法。然而,碱性氧化物的分解需要很高的焙烧温度,碱性强度的产生很容易破坏载体的结构。在本章节中我们根据软模板法,以酚醛树脂为碳源,F127为介孔模板剂,制备得到有序介孔碳,TEM结果表明其孔径在5纳米左右。然后通过浸渍法负载不同质量比的碱性金属氧化物硝酸钾,在氮气保护下用管式炉在不同温度焙烧产生碱性位点。通过XRD、IR、BET、CO2-TPD、酸碱滴定等方法对制备样品的理化性质和碱性强度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当硝酸钾的负载量为20%,焙烧温度为800℃时,碱性最强,催化碳酸乙烯酯和甲醇转碳酸二甲酯的产率可达到72%。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椰壳活性碳负载型固体超强碱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应用。以孔结构丰富、孔隙发达的椰壳活性碳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不同质量比碱性前驱体的硝酸钾。在氮气保护下,用管式炉在不同温度下焙烧产生碱性位。有趣的是,制备的椰壳活性碳固体超强碱不仅具有强碱性,而且还有一定的酸性位点存在。通过XRD、IR、BET、CO2/NH3-TPD、吡啶红外、EDXS等方法对制备的椰壳活性碳固体超强碱进行表征。发现硝酸钾的分解不仅有利于强碱性位点的产生,而且其分解的越充分越有利于酸性位点的暴露,这是因为载体表面的碳原子和硝酸钾反应之后酸性位点暴露的越来越多造成的,所以材料的酸性强度也随着硝酸钾的负载量增加而增加。用制备的椰壳炭固体超强碱催化乙醇转丁醇的反应,结果表明:硝酸钾的负载量为10%,焙烧温度为800℃时,乙醇的转化率可达45.3%,丁醇的选择性最好,达到27.6%左右。当硝酸钾负载量为20%的时候,丁醇的选择性反而降低了,这说明乙醇转丁醇的反应需要适度的碱性和酸性位点。最后一部分中着重介绍了氮掺杂介孔固体超强碱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以间苯二酚为碳源,F127为介孔模板剂,叁聚氰胺为氮源,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氮掺杂介孔碳。通过氮气吸附等温线、小角XRD和透射电镜(TEM)方法对氮掺杂介孔碳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孔径在5 nm左右的氮掺杂有序介孔碳。用XPS方法对氮含量进行了测试,其含量大约在2%左右。氮原子的掺杂有利于硝酸钾的分解大大的降低了硝酸钾的分解温度,据报道氧化硅负载硝酸钾的分解温度在600℃左右,氧化硅碳夹层负载硝酸钾的分解温度在400℃左右,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的纯介孔碳负载硝酸钾的分解温度也在400℃左右,而氮掺杂介孔碳负载硝酸钾的分解温度可以达到300℃。用制备的氮掺杂介孔碳用同样的方法负载不同质量比的硝酸钾,焙烧之后催化碳酸乙烯酯和甲醇转碳酸二甲酯的反应,DMC产率最高可达30.2%。(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9)

江恒,王启维,靳海波,杨索和,何广湘[5](2016)在《固体超强碱K/K_2CO_3催化丙烯二聚合成4-甲基-1-戊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固体超强碱3%(w)K/K_2CO_3催化丙烯二聚合成4-甲基-1-戊烯(4MP1),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丙烯进料量、m(丙烯)∶m(催化剂)及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催化剂的异构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50℃、20 h、丙烯进料量27 g、m(丙烯)∶m(催化剂)=2.7条件下,丙烯转化率为43%,二聚产物的选择性为99.3%,4MP1的选择性为86.3%,反应诱导期为3.3 h,丙烯平均反应速率为0.062 g/(g·h);催化剂可重复使用4次,在重复使用过程中,丙烯转化率、二聚产物的选择性和4MP1的选择性均缓慢下降,反应诱导时间逐渐延长。催化剂的异构化活性占二聚活性的26%,异构化活性较高。(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6年10期)

徐迪静[6](2016)在《新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Na-NaOH/γ-Al_2O_3对乙烯基降冰片烯(VNB)异构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如反应时间、催化剂选择及用量、以及反应温度等对乙烯基降冰片烯异构化反应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乙烯基降冰片烯在新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作用下异构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实验表明:固体超强碱是指碱强度(H~-)≥26.0的固体碱性物质,近年来将金属钠沉积到Al_2O_3中,制备出高效催化烯烃双键转移反应的催化剂,自此加深了对固体碱催化剂的研究。应用乙烯基降冰片烯异构的方法可以得出乙丙橡胶第叁单体乙叉降冰片烯等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乙烯基降冰片烯异构的过程中要使用到固体超强碱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10期)

阳卫军,秦明高,刘世明[7](2015)在《含铷固体超强碱Rb_2O/γ-Al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酯交换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盐湖卤水中提取的RbCl为原料,利用原位法和浸渍法制备了含铷的固体超强碱Rb_2O/γ-Al_2O_3.以蔗糖为模板剂,以Rb_2CO_3及Al(NO_3)_3为反应物,原位法制备了Rb_2O/γ-Al_2O_3.同时以蔗糖为模板剂,先分别以Al(NO_3)_3和异丙醇铝(Al[CH(CH_3)_2]_3)为铝源制备了介孔γ-Al_2O_3,再通过浸渍RbNO_3溶液,制备了一系列的负载型Rb_2O/γ-Al_2O_3.通过优化制备条件,两种方法制备的Rb_2O/γ-Al_2O_3的碱强度均可达26.5以上,即为超强碱.把制备的超强碱Rb_2O/γ-Al_2O_3用于叁醋酸甘油酯和甲醇为模型反应物模拟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的催化酯交换反应.得到了最佳的催化反应条件:原料醇酯比8∶1,反应温度338K,反应时间4h,催化剂用量w叁醋酸甘油酯=6.0%,在此工艺条件下乙酸甲酯产率达98%以上.(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王启维[8](2015)在《碱金属负载型固体超强碱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二聚反应合成的4-甲基-1-戊烯(4MP1),被广泛用作高品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LDPE)的共聚单体,以及自聚生成新型热塑性材料聚4-甲基-1-戊烯(TPX)。在丙烯衍生产品开发领域,4MP1的研究与开发备受行业关注,因此对4MP1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金属钾熔融负载制备固体超强碱K/K_2CO_3,研究得到K/K_2CO_3适宜的制备方法,将所得催化剂用于丙烯二聚反应合成4MP1,并对表面超强碱位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了负载温度、负载时间、负载量和载体粒径对固体超强碱K/K_2CO_3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到K/K_2CO_3适宜的制备条件为负载温度150℃、负载时间1.5h、负载量3%、载体粒径120μm;催化剂制备工艺研究表明,载体表面颗粒分散度增加,有利于丙烯转化率的提高和反应诱导期的缩短,载体表面颗粒尺寸对反应二聚选择性和4MP1选择性影响较显着。2、对于3%K/K_2CO_3催化丙烯二聚制备4MP1的反应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丙烯进料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催化剂寿命及异构化活性,得到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为:采用100mL高压搅拌釜,150℃反应20h后,丙烯转化率为43%、二聚选择性接近100%、4MP1选择性为86.3%(4MP2选择性为5.3%、2MP1选择性为5.7%)、反应诱导期为3.3h、反应速率为0.062g_(丙烯)·g_(CAT)~(-1)·h~(-1);在没有丙烯竞争吸附的情况下,3%K/K_2CO_3催化4MP1异构化速率为0.016g_(4MP1)·g_(CAT)~(-1)·h~(-1),约占丙烯二聚反应速率的26%。3、指示剂法测得3%K/K_2CO_3的最高碱强度H_≥37,H_≥35的碱位浓度约为0.3mmol·g~(-1),3%K/K_2CO_3具有夺取丙烯α-H的碱强度;XRD和DSC表征证实催化剂表面存在金属K微晶粒,分散态的金属K比表面积更大,这与催化剂表现出来的高活性相符。4、通过H_2-TPR结合XRD和DSC表征进行分析,3%K/K_2CO_3的表面超强碱位应该由位于金属K晶格缺陷处的氧原子构成。微晶态金属钾颗粒将电子授予与其相连接的氧原子,增加电荷密度,降低结合能,提高给出电子对或夺取氢质子的能力,形成超强碱位。(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期刊2015-06-19)

郑丽萍,袁振乐,夏水鑫,陈平,侯昭胤[9](2015)在《甘油氢解用固体超强碱负载的铜催化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浸渍-燃烧法制备了固体超强碱Mg O-Ca O和Mg O-Sr O负载的高分散铜基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甘油氢解制备1,2-丙二醇的反应。N2吸附、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2程序升温还原和N2O氧化吸附及CO2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实验结果显示:Cu粒子均分散于Cu/Mg O-Ca O(或者Cu/Mg O-Sr O)催化剂的表面;与Cu/Mg O相比,Cu/Mg O-Ca O和Cu/Mg O-Sr O具有更强的碱性,可以加速甘油的转化。上述结果表明,甘油氢解反应中铜催化剂的活性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涂郑禹,夏君,张利峰,李贤宇,柳琦[10](2014)在《二氯丙醇环化合成环氧氯丙烷的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二氯丙醇环合反应生产环氧氯丙烷过程中所采用的催化剂进行了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种类的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并考察了这些催化剂的组分配比、焙烧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其中对于组分为BaK/γ-Al2O3的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在焙烧温度为600℃、Ba∶K∶Al=4∶1∶10,反应温度为125℃时其催化活性最高.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产品进行表征,测得1,3-DCH转化率和ECH收率可达到80.03%和74.30%.同时采用红外光谱、NH3-TPD谱图、BET比表面和表面碱强度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固体超强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化石能源,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石油替代能源。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煤都用于燃烧,然而褐煤具有水分高、灰分高、热量低和易自燃等缺点,被视为劣质燃料。另一方面,由于褐煤变质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成煤植物的大分子结构,即褐煤中有机含氧量高。而绝大部分含氧有机化合物是高附加值化学品,因此有必要开发褐煤的非燃料利用技术,实现褐煤的高附加值利用。其前提是了解褐煤中有机质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和温和转化的机理。煤直接液化是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是是煤炭液化中的关键技术。褐煤大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C_(ar)—O、C_(alk)—O和C_(ar)—C_(alk)桥键,因此选择性断裂煤分子中的C_(ar)—O、C_(alk)—O和C_(ar)—C_(alk)桥键对于煤液化和获取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了一种新型磁性固体超强碱催化剂(MSSB)和一种新型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剂(MSSA)。催化剂经过一系列表征: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CO_2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CO_2/NH_3-TPD)和样品振动磁量计(VSM)等,结果表明制备的制备的MSSB和MSSA催化剂不仅负载均匀,形貌完整,具有介孔结构,而且具有超顺磁性,易回收,碱强度和酸强度分别较高。选取二苄醚(OBMDB)和二萘甲烷(DNM)作为反应探针,分别考察了MSSB和MSSA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温度、不同初始氢压、不同反应时间和不同催化剂用量下对OBMDB和DNM的反应效果,并筛选出最合适的反应条件。以新疆淖毛湖褐煤(NL)作为研究对象,为了避免附着在NL表面游离的小分子化合物影响后续的分析,将NL用丙酮/CS_2混合溶剂(1:1,v/v)在常温下进行超声萃取得到萃取残渣(ER)。ER分别在MSSB和MSSA单独催化作用下和逐级催化作用下进行催化加氢转化(CHC),并用非催化加氢裂解(NCHC)作为对比实验,上述煤样CHC和NCHC所得可溶组分(SPs)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催化剂对褐煤加氢裂解的影响。在MSSB和MSSA单独催化作用下的收率很接近,分别为16.31%和18.65%。MSSB和MSSA逐级对ER的催化作用根据加入催化剂的顺序不同得到的收率有极大的差别,先加入MSSB后加入MSSA得到收率可高达27.38%,反之收率提高不明显。并且在MSSB的作用下,ER催化加氢转化的可溶组分中酚类、醇类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说明MSSB对C_(ar)—O和C_(alk)—O桥键有较好的选择性,而MSSA的存在下,可溶组分中芳烃和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较多,说明MSSA对C_(alk)—O和C_(alk)—C_(ar)有较好的选择性。此外,在MSSA的存在下产生许多加氢化合物,说明MSSA也具有一定的加氢效果。基于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又选取苯基苄基醚(BOB)模型化合物比较MSSB和MSSA的催化加氢裂解机理,并结合煤及萃余物CHC和NCHC所得SPs的族组分分布,揭示了煤及其萃余物中芳烃和酚类的生成机理,为煤的定向解聚机理提供了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体超强碱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兴佳,乔炜,肖达明,李淑君.铝氧单钠固体超强碱催化降解木质素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9

[2].张敏.磁性固体超强碱/酸催化剂催化淖毛湖褐煤的加氢转化[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江恒.合成4-甲基-1-戊烯的固体超强碱K/K_2CO_3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4].彭松松.多孔碳固体超强碱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5].江恒,王启维,靳海波,杨索和,何广湘.固体超强碱K/K_2CO_3催化丙烯二聚合成4-甲基-1-戊烯[J].石油化工.2016

[6].徐迪静.新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Na-NaOH/γ-Al_2O_3对乙烯基降冰片烯(VNB)异构的效果研究[J].化工管理.2016

[7].阳卫军,秦明高,刘世明.含铷固体超强碱Rb_2O/γ-Al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酯交换反应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王启维.碱金属负载型固体超强碱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5

[9].郑丽萍,袁振乐,夏水鑫,陈平,侯昭胤.甘油氢解用固体超强碱负载的铜催化剂(英文)[J].化工学报.2015

[10].涂郑禹,夏君,张利峰,李贤宇,柳琦.二氯丙醇环化合成环氧氯丙烷的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标签:;  ;  ;  ;  

固体超强碱论文-王兴佳,乔炜,肖达明,李淑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