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湖南娄底417100
摘要: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较弱、实践能力还需加强等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高中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古诗文,它们都可以作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内容。教师们应当将这些资源全面且有效地利用起来指导学生,使其学会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在古诗文教学中拓宽视野,增加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一项课堂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研究性学习
一、对于个体的研究
面对一个单独的个体或者是彼此存在着联系的个体,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们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了解其创作的风格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们对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例如:老师在为学生们讲解陶渊明这个作者时可以提前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搜集一些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在课堂上对于陶渊明的文章学习起来也会变得轻松。在探讨陶渊明的归隐行为是否积极时,学生们会因为在之前对于陶渊明的一生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更容易形成属于自己的看法。所以,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定会引起学生们热烈的讨论。通过学生们与教师的共同研究与探讨,有的学生会提出,陶渊明所创作的诗词并不仅仅局限于田园诗、还有咏史诗,杂诗等,他不只有冲淡平和超脱出世的心志,其实还有壮志豪情积极入世的愿望。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投身于古诗词的学习中,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二、进行比较鉴赏
对古诗文有了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作品存在着很多的共同之处。老师在进行某一古诗文的讲解时,可以拿与之思想相类似的文章作为例子进行比较,或者是将与这一作家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寻找出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以便加深学生们对于这一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为学生们讲解李密的《陈情表》时,就可向学生们提问,这篇文章与我们所了解的《祭十二郎文》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了解,经过细心的对比,学生们不难发现,前者是给皇上所写的奏折,晓之以理,理由充分;动之以情、情感丰富,语言上较为婉转;后者也是千年绝调,但其体现的是对侄儿死去的惋惜,其情感上的表达更加直接。还可以拿《陈情表》与同时代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比较,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了解,经过细心的对比,学生们不难发现,前者动之以情、情感丰富、言辞恳切;后者则是极尽嘲讽,批判性较强。另一方面李密并不绝对拒绝出仕。更不会像嵇康那样公开采取与司马氏政权不合作的态度。对于那种认为李密拒召是重视名节或对晋朝怀有某种抵触心理的说法有失偏颇。尽管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属于前朝旧臣。我们知道,当时是有一些名士采取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嵇康的朋友,已投靠司马氏的山涛写信给嵇康,劝他也出来做官,嵇康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示不再认山涛这个朋友,态度可谓坚决之至。随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即可引导学生在语言风格方面寻找这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通过学生们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与研究形成了一个整体化的认知。经过这种延伸性较强的比较,学生们对于所学文章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突破了学生的思维。
三、纵横贯通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们对于古代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那么浓厚,对于古诗词的相关创作了解的也只是表面,更别说进行主动地学习了。这时老师就可以将学生们从前学过的诗词中一些知识点,沿着历史流向,将这些必修的诗词知识点渗透延续到选修的文章中,重新进行排列,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加全面地认识,加上对其作者的了解,能够更加全面的去欣赏这一诗词,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为了方便学生们进行诗词的研究,老师可以指定几个供学生们选择的研究方向。例如:词的体制的变化;题材的变化……通过这样串联式的学习,老师与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成长进步,共同提升对于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社会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明确的规定在进行古代诗词的学习时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从中学习优秀的品格。同时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加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提升对于生活的感悟能力,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规划。通过对某一文章的学习有了人生的启发,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高中生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拥有着无限潜力,只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面对现如今的高中群体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学习,都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思维,在未来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孙卉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速读旬刊,2016。
[2]黄群英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考试周刊,2012,(5),45-45。
[3]马翠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古诗词选修课教学中的实施[D].河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