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重金属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尤其是废水中含有多种有害金属离子,不能被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会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对人和生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研究去除重金属废水中有害金属离子的机理及处理设备的研制对消除有害金属的危害、加强有害金属和废水的回收利用、促进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重金属废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处理都不能使其中的重金属分解破坏,只能转移其存在的位置和转变其物理和化学形态。因此,无论从杜绝对环境的污染,还是从资源合理利用来考虑,重金属废水最理想的处理原则应是水与重金属两者都回收利用。本实验在用原子吸收法对废电脑中二十多重金属元素分析测定的基础上,针对该类板中铜、铅等金属含量高的特点,提出用石灰沉淀法和乳化液膜法对废电脑中铜、铅等金属进行处理回收。石灰沉淀法通过调节pH值,根据不同金属在不同pH废水值下沉淀的特性,用石灰处理废电脑酸洗废液,采取分段中和,分步投加试剂,使各种重金属离子变成氢氧化物沉淀,以去除水中铜、铅离子,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回收一部分水。实验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为:Cu2+沉淀剂用量为0.2%-0.3%,处理时间为30 min,处理温度为室温,pH值6-8,混凝剂宜采用高价铁盐如FeSO4;对于Pb2+处理条件为pH值在8.5-9.5范围内,沉淀剂投量宜超过理论计算值的15%-20%,混凝剂宜采用高价铁盐如FeCl3,投量宜采用10.5mg/L。在这样条件下,出水中Cu2+和Pb2+浓度均低于1.0 mg/L,达到排放标准。乳化液膜法采用磷酸三丁酯-Span80-液体石蜡-煤油乳化液膜体系研究了Cu2+和Pb2+的迁移行为,探讨了膜相组成、外水相pH、内水相酸度、乳水比对Cu2+和Pb2+迁移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迁移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对含Cu2+和Pb2+废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磷酸三丁酯-Span80-液体石蜡-煤油乳化液膜体系迁移、分离Pb2+的最佳条件为:体积分数6.0% Span80,体积分数8.0%TBP,体积分数5.0%液体石蜡,体积分数81%煤油,内水相H2SO4浓度为1.0 mol/L,油内比Roi为1.0,乳水比Rew为0.2,外水相pH为3.5-4.0,迁移时间为20 min,Pb2+的迁移率可达99.4%;迁移、分离Cu2+的最佳条件:选择膜相组成为体积分数7.0%Span80,体积分数9.0%TBP、、体积分数5.0%液体石蜡,体积分数80%煤油,内水相为2.0 mol/L H2SO4,油内比Roi为1.0,乳水比Rew为0.25,外水相的pH为4.0-4.5,迁移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Cu2+的迁移率可达99.5%。最后对含Cu2+和Pb2+废水经处理后,Pb2+和Cu2+含量均可降至1.0 mg/L,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海州香薷耐Cu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12].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4].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6].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7].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8].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1].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2].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3].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4].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5].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6].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7].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8].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9].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30].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