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变压器的特殊温升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达,阮炜,叶衡[1](2021)在《串联补偿法在双低压变压器温升试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一种串联补偿法,阐述了该方法实现特殊双低压产品温升试验的原理,并对选定的实际产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分析过程。
许毅[2](2020)在《高压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维护运行11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其中核心设备换流变压器数量较多。换流变压器发生故障的概率约为常规变压器的2倍,出现故障后如要大修则需将其运回变压器厂进行修理。由于换流变压器体积和重量较大,且送端换流站运行地点多位于山区,运输周期长、费用高昂、协调难度大。传统的变压器现场检修,工作场地较为简陋,常使用热油喷淋法进行器身干燥,效果远逊于返厂采用的煤油气相法。且受运行设备影响,在现场进行出厂试验时干扰较大,试验效果不理想。针对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的检修大厅设置在换流站内,因此通过对大厅接地和电磁屏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大厅地网应与换流站地网相连的结论,确保大厅内和换流站内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势小于允许值。为保证换流变局放测试的要求,研究计算出了大厅应具备抗辐射以及电磁干扰能力的结果。研究提出了热油喷淋的评估指标、提出了基于800kV换流变的结构的溶剂气相干燥装置参数配置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干燥工艺控制要求。以±800kV普洱站高端HY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为例,结合现场检修大厅试验条件,确定了现场试验项目和标准。计算确定了换流变现场检修后试验所需关键设备的主要参数,充分考虑电压高的现场试验特点,设计计算了试验用均压环和防晕导线的尺寸,保证现场试验的顺利开展。换流变开展现场检修可以大大降低换流变维修费用,缩短施工周期,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朋[3](2021)在《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新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核聚变能是一种清洁(无核污染)、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就是人类为探索核聚变能和平利用的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磁体电源系统包括脉冲功率电网(PPEN)和稳态功率电网(SSEN)两部分。PPEN变压器作为脉冲功率电网的主设备之一,是保障其它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屏障,是确保电网供电安全的关键设备。PPEN变压器电磁设计的合理性、绝缘材料选择和绝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其运行性能。为此,本文主要研究PPEN变压器的电磁特性、绝缘特性和热学性能的计算模型,提出其电气绝缘与热学性能的计算方法,以确保其可以满足脉冲负载的电压耐受需求以及ITER核聚变装置实现等离子体反应的电流和电压需求。论文针对PPEN变压器的负荷特性及使用条件,建立了铁芯和绕组的电磁计算模型,推导了 PPEN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的计算方法;基于仿真软件MagNet,提出了采用有限元法对PPEN变压器中的漏磁场进行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得到了变压器的漏磁密分布情况,验证了 PPEN变压器结构设计及电磁分布的合理性。论文基于PPEN变压器主绝缘结构特点,提出了采用有限元法,运用ELECTRO电场计算软件对主绝缘的电场分布进行建模与仿真,得到了主绝缘的电场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主绝缘的绝缘裕度,论证了主绝缘的绝缘设计满足标准要求。论文基于PPEN变压器绕组纵绝缘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通过在内屏蔽连续式的高压绕组内部布置电容线匝的方式来降低绕组的冲击电压;提出了利用BB-XCX001B电压分布计算软件,建立绕组纵绝缘的等值电路模型,对其波过程进行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变压器高压绕组及绕组磁屏蔽的波过程及绝缘薄弱点。论文基于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 PPEN变压器二维稳态温度场-流体场的数学和物理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变压器的二维温度场进行仿真,得到变压器的温度场及绕组热点位置;采用安德森热点计算公式对绕组热点进行了详细计算,得到了绕组的热点温升;通过在绕组热点位置(预测值)布置光纤探针直接测量了绕组热点温度;对比分析了温度场仿真、热点计算数据和光纤探针测量结果,验证了仿真及计算结果。论文分析了变压器进行绝缘和温升试验的必要性,按照IEC60076.3:2013标准及PPEN变压器技术规范书要求,对PPEN变压器分别进行了外施耐压试验、感应耐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雷电冲击试验、操作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此PPEN变压器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绝缘强度;按照IEC 60076-2-2011标准要求及PPEN变压器技术规范书要求,对PPEN变压器进行了温升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变压器的温升性能满足标准要求。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不仅对确保ITER PPEN变压器满足ITER核聚变装置的安全运行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未来开展国内核聚变反应堆配套的脉冲电网变压器的自主设计及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江行一[4](2019)在《光伏汇流箱温升测试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开发,太阳能发电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光伏汇流箱是光伏发电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多路光伏池板和池板组通过光伏汇流箱将直流电流汇入逆变器中,才能进行直流电到交流电的转换。其设计与性能直接影响光伏并网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也关系着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成本。为了提高光伏汇流箱检测效率和准确度,本课题针对光伏汇流箱的温升试验,以工控技术为核心控制技术,设计了温升试验电源及其温升采集系统。该试验系统可以根据试验需要,满足汇流箱温升试验多支路直流电流的输入要求。该系统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并配有相关测控系统,可根据设定自行控制相关测试电流的施加以及试验过程控制,可以实时显示温升试验中的试验电流、温度测量值以及温升曲线等。本文以设计光伏汇流箱温升检测系统为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综述了光伏发电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从国内外主要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公司产品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光伏汇流箱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解决汇流箱温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制定了研发工艺路线。第二:完成了汇流箱温升测试电源的设计,提出了分级式程控技术+多相整流技术,有效的实现了测试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减少了谐波含量,电能质量较高。完成了一种基于编码方式的电流负载系统的设计,安装简洁方便,性价比高。第三:设计了较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了基于MCGS的下位机HMI系统,同时又扩展设计了基于LabVIEW上位机的设计系统,从而实现了检测过程的控制与过程监测。最后,采用研制的试验系统,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汇流箱温升了试验平台,进行了温升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系统的可用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实验室对于光伏汇流箱温升检测的要求,也证明了本文设计的温升试验系统具有较强的可用性。
田源[5](2019)在《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到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绕组变形是引起变压器内部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实时的变形检测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绕组变形检测方法对绕组局部微小变形检测灵敏度较低,无法进行故障定位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研究了变压器油中内置光纤的稳定性,提出了布里渊散射频谱的拟合方法,研究了传感光纤与绕组导线间应变传递机理,开展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进行了内置光纤的变压器油的老化特性试验,分析了含纤油样与纯油样对微水、酸值、介损和体积电阻率等参量影响规律以及对光纤本身测量精度的影响,筛选出聚酰亚胺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分别作为传感光纤的涂覆层和护套材料;分析了 2种光纤安装方法对绕组内部电场分布的影响以及影响变压器绕组和光纤内部最大场强的主要因素,对不同安装方式的光纤复合式导线进行了工频耐压试验,研究表明,本文设计的两种光纤布设方式均对变压器内部绝缘特性没有影响;对ETFE进行了电老化特性和闪络试验,研究了 ETFE的电老化寿命模型,并与油纸绝缘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TFE具有比绝缘纸更好的绝缘特性,满足变压器内部绝缘要求。提出了分布式光纤在变压器内部布线和保护方法,研制了 1台内置分布式传感光纤的35kV油浸式变压器。提出了基于互相关-LM法的布里渊频谱拟合方法和双峰拟合方法,提高了布里渊频谱拟合精度和速度,误差小于1MHz;采用布里渊-拉曼联合测量法实现了光纤应变和温度的区分测量,温度精度达±0.5℃,应变精度达±25με;获得了光纤复合式变压器绕组在不同内部环境温度下的应变分布曲线和测量精度,验证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变压器绕变形检测中的可行性。设计并研制了嵌入式光纤绕组和粘贴式光纤绕组,建立了分布式光纤与变压器绕组的轴向/弯曲应变传递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光纤应变传递率达85%以上,可有效传递导线应变;分析了影响应变传递率的主要因素,考虑了导线发生塑性形变时应变传递函数,研究了绕组变形量与光纤应变间的关联关系。对比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检测法与传统频率响应法对变压器绕组相同程度变形的检测灵敏度,试验验证了分布式光纤检测法对绕组轻微变形测量的有效性,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绕组变形检测判据;开展了变压器绕组局部温升和变形模拟试验,有效实现绕组变形定位检测,可将变形故障定位至某一饼;开展了变压器绕组不同变形类型的模拟试验,基于S变换提取绕组变形时光纤应变曲线特征量,采用极限学习机算法识别绕组故障类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4%以上。
谷长健[6](2019)在《变压器油与绕组间对流换热关键参量研究》文中指出热点温度是决定变压器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热点温度对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热路模型法是目前工程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如何建立精准的热路模型,设置合理的模型参数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准确获取变压器油与绝缘纸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是定义模型中固液界面热阻参数的关键。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实验方法得出的经验公式(特征数关联式)进而确定模型,然而式中C,n两个参量的取值是基于经验和估计得到的。在获取对流换热系数时,由于参量取值的不准确,经验公式得到的对流换热系数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以一台自然油循环冷却式的变压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变压器油与绕组间对流换热关键参量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稳态圆管法设计实验装置,模拟变压器中自然对流条件下绝缘纸的油流环境,通过对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测得不同功率下变压器油与绝缘纸之间对流换热系数,在额定功率0.14W0.455W的范围内(环境温度恒定为22℃),hi变化范围为17.7W/(m2K)20.62W/(m2K)。由经验公式得到对流换热系数模型,依据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拟合度为87.35%,求解得到模型中关键参量C为1.04,n为0.24。(2)基于热电类比法,结合变压器内部空间结构,建立变压器绕组分布式参数热路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仿真1模型中变压器油与绝缘纸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由基于实验得到的关键参量的对流换热系数模型计算给出,仿真2模型中变压器油与绝缘纸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由基于经验参量的对流换热系数模型计算给出。分别得到1倍额定功率下的仿真1温度、仿真2温度;1.3倍额定功率下的仿真1温度、仿真2温度。(3)验证基于稳态圆管法获取的对流换热系数模型中关键参量C,n。搭建温升试验平台,利用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采集变压器关键部位温度信息,实测温度与第三章得到的两种仿真温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1倍额定功率下,仿真1、仿真2最高温度与实测温度偏差为1.2℃、1.7℃;1.3倍额定功率下,仿真1、仿真2最高温度与实测温度分别偏差1.3℃、1.8℃。仿真1温度分布曲线比仿真2温度分布曲线,更接近实测温度分布曲线,验证了基于稳态圆管法获取的关键参量C,n的准确性。
何松坡[7](2019)在《换流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升的计算与分析》文中提出换流变压器作为高压直流输电的重要设备,其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换流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负载电流中含有大量高次谐波分量将导致绕组漏磁场增强,产生高次谐波损耗,使总损耗增加。由于损耗的增大将会使绕组发热增加,进而导致绕组热点温升升高。变压器的寿命受到绝缘老化的影响,而绝缘老化程度与热点温升的大小有关,因此对换流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升的研究至关重要。换流变压器在温升试验工况下,由于施加的试验电流为含高次谐波的总负载损耗等效的工频正弦电流,而换流变压器在实际运行工况下负载电流为含高次谐波的非正弦电流,所以为探究两种工况下绕组热点温升的差异,本文从发热与冷却两个角度对绕组热点温升展开讨论。由于同等数量的高次谐波电流产生的涡流损耗比正弦电流产生的涡流损耗大,所以两种工况下绕组涡流损耗的大小不同,且绕组损耗中涡流损耗与电阻损耗的占比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通过专用软件MF2D及IEC61378-2法中规定的高次谐波涡流损耗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得两种工况下绕组的涡流损耗及总损耗沿绕组轴向方向的分布,并将两种工况下负载损耗的仿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涡流损耗与电阻损耗占比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绕组损耗的分布情况,为温升计算提供热源。为了探究两种工况下绕组热点温升的差异,运用有限体积法计算软件Fluent对绕组热点温升进行仿真计算。为体现绕组损耗沿绕组轴向方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将绕组每一饼的损耗密度作为温升计算的热源,合理简化模型后,通过计算得到了两种工况下绕组热点温升及位置,并将计算结果与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绕组热点温升在实际运行工况下较温升试验工况下高3-4K,并且热点位置更靠近绕组上端部。另外,在实际运行工况下,分别探究了铁心油道对铁心及绕组热点温升的影响;绕组轴向油道是否添加导向挡板、绕组入口油流速率以及换流变压器过负载程度的不同对绕组热点温升的影响情况,为换流变压器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参考。
张英杰[8](2019)在《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西部等高海拔地区近年来借助精准扶贫政策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电力需求旺盛,同时国家碳排放目标和打赢生态保护攻坚战要求电网发展要降低损耗。而高海拔地区当前应用的大多是以硅钢片为铁心的SCB10系列干式变压器,节能效果不理想,损耗较大,在国家节能降耗政策实行和农网升级改造中面临淘汰。作为新型节能变压器的代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能大幅降低空载损耗,比以硅钢片为铁心的变压器空载损耗降低70%左右。因此研究设计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对于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非晶合金铁心铁磁材料的特性,之后分别在空载损耗和经济性上对SCBH15系列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与SCB10系列普通干式变压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在这两者上都要优于硅钢片干式变压器,因此高海拔地区节能变压器优先选择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根据变压器所处高海拔环境特点,研究高海拔自然环境对变压器运行带来的影响,通过查阅不同的国家标准对高海拔外绝缘、电气间隙、温升限值进行修正方法的探讨,确定了本次设计的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要采用的修正方法。之后对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SCBH15-1250/10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进行铁心、绕组的电磁设计及计算,再进行损耗和温升的计算,计算结果符合有关标准。最后根据设计好的参数进行铁心绕组结构设计,通过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绘制变压器制造图纸,列出环氧树脂浇注工艺和温控器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局部放电试验检测绝缘缺陷。最后送到国家高原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外施耐压试验、雷电冲击试验和温升试验,试验结果通过,变压器运行良好。本论文研究设计的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来源于公司实际课题,将高海拔地区自然特点与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相结合,设计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节能变压器。通过在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进行的高海拔模拟试验,验证了本论文研究设计的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符合国家标准,为以后的量产铺平了道路。
丁杰[9](2018)在《轨道车辆关键设备振动噪声多场源耦合分析与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的轨道交通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轨道车辆乘坐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轨道交通的振动噪声问题引起高度关注,逐步成为时下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辅助变流器作为轨道车辆的关键设备,内部包括变压器、电抗器和离心风机等多个激励源,为车辆行驶中的主要振动噪声源,对其运行过程中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特性及优化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突破传统的单一因素振动噪声优化控制方法,系统地提出了针对变流器这类电磁、结构、流体多场耦合复杂系统的振动噪声预测、设计及优化控制方法,研究成果对此类复杂多场耦合系统振动噪声理论体系的构建及优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如下:(1)建立了变流器电磁振动噪声源变压器的电磁-振动-噪声多物理场仿真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试验模态参数和振动响应的预测模型修正方法,并对仿真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研究了电流谐波不对称性、铁心磁通密度、夹件刚度、绕组刚度和阻尼等关键参数对变压器本体振动和结构辐射噪声的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从减小高阶磁致伸缩力、降低位移振幅和消减共振峰值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变压器振动噪声的具体措施和方法。(2)建立了变流器气动声源离心风机及其风道气动声学仿真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基于此对风扇区域漩涡分布、柜体内外部声压级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揭示了流场与声场的内在联系,指出风扇进口速度不均匀度过大、叶片涡流过多是导致气动噪声过大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增加叶片数目、整流网及共振腔对进口流速均匀性和叶片涡流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变流器气动噪声的综合优化设计方法。(3)构建了针对变流器这类电磁-结构-流体多场耦合复杂系统的振动噪声多维度评估及优化体系;针对变流器电磁振动传递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充分融合仿真和试验数据的复杂弹性系统振动传递计算方法及相应的基于变压器隔振参数和柜体结构参数优化的减振设计方法;针对变流器整柜噪声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能量分析的变流器整柜噪声仿真预测方法,并提出了相适应的基于增加声传递损失的变流器整柜噪声优化方法。(4)针对影响变流器振动噪声的通风散热、结构轻量化和疲劳寿命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降阶法的逆变模块瞬态温升快速计算方法,预测了不同工况下的瞬态温度变化曲线,为评估风机风量和IGBT模块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基于实际运行线路的振动测试载荷谱的结构疲劳仿真流程,分析了随机振动试验标准的差异,揭示了实测振动数据对变流器柜体结构疲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徐经纬[10](2018)在《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系统开发》文中认为电力变压器是供电系统重要主设备,其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变压器试验是验证其性能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条件和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其数据多、时间长,耗费试验人员大量时间,提高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尤为重要。为此,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温升试验数据自动试验系统,能自动测量、记录试验过程电力变压器的温度,具有集成度高、功能丰富、实用性强等优点。论文深入研究了电力变压器试验标准、流程,并对温升试验数据的采集、记录标准进行了分析归纳。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采用片上系统级单片机C8051F060代替众多独立外设,采用USB通信控制器C8051F320实现与上位机USB通信的硬件设计方案。两控制器之间通过串口通信。C8051F060集成了包括两个16位A/D、一个八通道10位A/D、多个数字I/O口等外设资源,能满足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系统记录多路温度信号及风机开关信号的需求。C8051F320利用Silicon labs公司提供的API函数及驱动程序,极大的简化了USB通信的实现。硬件结构具有集成度高、功能丰富、扩展性强等优点,并降低了软件设计的难度。设计了包括下位机固件程序、上位机应用程序的完整软件系统。实现了多路温度信号的同时记录、处理和存储。最后分析了系统设计的不足及下一步改进方向。
二、大型变压器的特殊温升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变压器的特殊温升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串联补偿法在双低压变压器温升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串联补偿法的线路接法 |
3 实际案例介绍 |
3.1 案例产品的参数 |
3.2 等效电路计算 |
4 传统接线方案带来的影响 |
4.1 多绕组同时短接法 |
4.2 近似过载法 |
4.3 移相并联接线法 |
5 串联补偿法计算示例变压器 |
6 结论 |
(2)高压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第二章 现场检修大厅的接地及抗干扰研究 |
2.0 引言 |
2.1 现场检修大厅的接地设计研究 |
2.1.1 土壤模型 |
2.1.2 现场检修大厅接地网布置方案 |
2.1.3 现场检修大厅安全性校验 |
2.2 现场检修大厅的电磁屏蔽研究 |
2.2.1 局放测量抗扰度要求 |
2.2.2 现场检修大厅区域的电磁干扰 |
2.2.3 空间辐射干扰计算分析 |
2.2.4 工频磁场干扰计算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换流变现场干燥技术研究 |
3.0 引言 |
3.1 移动溶剂气相干燥及其装置的研制 |
3.1.1 溶剂气相干燥原理 |
3.1.2 移动溶剂气相干燥设备的组成 |
3.1.3 干燥装置主要模块主要参数的确定 |
3.1.4 溶剂气相干燥处理的关键技术 |
3.1.5 溶剂气相法干燥的特点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换流变现场试验研究 |
4.0 引言 |
4.1 现场修复后试验项目及标准 |
4.2 关键试验装置参数 |
4.2.1 调压器和励磁变压器的参数选择及配置 |
4.2.2 补偿电容器的参数选择及配置 |
4.2.3 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参数选择及配置 |
4.2.4 冲击电压发生器 |
4.2.5 均压环及防晕导线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ITER计划概述 |
1.1.2 ITER电源系统 |
1.1.3 脉冲功率电站(PPEN) |
1.1.4 PPEN变压器 |
1.2 国内外大型变压器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电场计算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波过程计算研究现状 |
1.2.3 变压器温度场及绕组热点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PPEN变压器电磁及损耗计算 |
2.1 变压器电磁计算基础 |
2.1.1 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 |
2.1.2 铁芯的计算及设计 |
2.1.3 绕组的计算及布局 |
2.2 变压器漏磁 |
2.2.1 漏磁场数学建模 |
2.2.2 漏磁场仿真计算 |
2.3 变压器损耗计算分析 |
2.3.1 空载损耗计算 |
2.3.2 负载损耗计算 |
2.3.3 总损耗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EN变压器主绝缘设计 |
3.1 变压器主绝缘结构 |
3.1.1 变压器绕组绝缘水平 |
3.1.2 变压器主绝缘结构 |
3.2 电场数值计算与分析 |
3.2.1 数学建模 |
3.2.2 主绝缘结构物理模型 |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2.4 绝缘裕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EN变压器高压绕组纵绝缘及波过程研究 |
4.1 高压绕组纵绝缘结构 |
4.2 高压绕组波过程等值电路 |
4.3 高压绕组内屏蔽纵向电容的计算 |
4.4 高压绕组波过程仿真 |
4.4.1 雷电冲击波形数学表达式 |
4.4.2 雷电冲击全波分析 |
4.4.3 雷电冲击截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PEN变压器温升机理与绕组热点的研究 |
5.1 油浸式变压器产热机理与热量传递 |
5.1.1 油浸式变压器产热机理 |
5.1.2 变压器内部热量传递过程 |
5.2 变压器温度场仿真计算 |
5.2.1 热传导过程数学建模 |
5.2.2 PPEN变压器物理建模 |
5.2.3 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
5.3 绕组热点温升计算 |
5.3.1 顶油温升计算 |
5.3.2 绕组铜油温差计算 |
5.3.3 绕组热点温升计算 |
5.4 绕组热点测量实现 |
5.4.1 测量方法选取 |
5.4.2 测量点选取 |
5.4.3 光纤探针布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PPEN变压器试验验证 |
6.1 绝缘试验 |
6.1.1 外施耐压试验 |
6.1.2 感应电压(局放)试验 |
6.1.3 雷电冲击试验 |
6.1.4 操作冲击试验 |
6.2 温升试验 |
6.2.1 温升试验综述 |
6.2.2 短路法温升试验 |
6.2.3 温升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光伏汇流箱温升测试系统的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光伏汇流箱的检测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关键问题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伏汇流箱温升测试系统总体方案 |
2.1 光伏汇流箱的基本介绍及温升测试需求分析 |
2.1.1 光伏汇流箱的基本介绍 |
2.1.2 光伏汇流箱温升检测需求分析 |
2.2 光伏汇流箱温升检测相关标准要求 |
2.3 光伏汇流箱温升检测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汇流箱温升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温升测试系统参数分析 |
3.2 硬件部分设计方案 |
3.2.1 程控稳流源试验系统硬件搭建 |
3.2.2 温升数据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3 软件部分设计方案 |
3.3.1 下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软件设计 |
3.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检测系统及结果分析 |
4.1 温升的测量方法 |
4.2 温升测量点固定方法 |
4.2.1 埋入固定法 |
4.2.2 焊接固定法 |
4.2.3 表贴固定法 |
4.3 实验设备 |
4.3.1 恒温试验箱 |
4.3.2 试验电源要求 |
4.3.3 试验导线的选取 |
4.3.4 温升实验设计 |
4.3.5 数据采集系统 |
4.4 现场试验结果比对 |
4.4.1 光伏电站温升现场测量 |
4.4.2 实验室模拟温升检测 |
4.4.3 数据比对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绕组变形电气测量方法 |
1.2.2 变压器绕组变形非电气测量法 |
1.2.3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1.2.4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中的研究现状 |
1.3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油中内置光纤的稳定性和布设方法 |
2.1 引言 |
2.2 含纤变压器油热老化特性试验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品预处理 |
2.2.2 热老化特征参量与测量方法 |
2.2.3 测量结果 |
2.2.4 数据分析 |
2.2.5 温度标定试验 |
2.3 光纤对油中电场分布的影响 |
2.3.1 开槽导线电场仿真 |
2.3.2 粘贴式光纤电场仿真 |
2.3.3 饼间电场仿真 |
2.3.4 影响电场分布的因素分析 |
2.3.5 工频耐压试验 |
2.4 ETFE绝缘特性试验研究 |
2.4.1 电介质电老化寿命模型及升压方法 |
2.4.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4.3 电老化试验及数据处理 |
2.4.4 闪络试验 |
2.5 传感光纤在变压器内部安装和防护方法 |
2.6 内置分布式光纤的35KV油浸式变压器研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布里渊散射原理 |
3.2.1 光纤中的光散射 |
3.2.2 布里渊散射基本理论 |
3.2.3 BOTDR和BOTDA技术原理 |
3.2.4 布里渊散射频谱 |
3.2.5 布里渊频移/功率与温度/应变的关系 |
3.3 基于互相关-LM法的布里渊频谱拟合算法 |
3.3.1 数据预处理 |
3.3.2 初值选取及迭代 |
3.3.3 数据分析 |
3.3.4 双峰曲线处理 |
3.4 光纤应变、温度区分测量 |
3.4.1 布里渊-拉曼联合测量法 |
3.4.2 双参量区分测量法 |
3.4.3 绕组模型区分测量试验 |
3.4.4 内置光纤的35kV变压器应变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绕组与光纤应变关系建模和试验 |
4.1 引言 |
4.2 光纤复合式变压器绕组设计 |
4.3 光纤轴向应变传递理论 |
4.3.1 导线处于弹性形变阶段的光纤应变传递机理 |
4.3.2 影响应变传递率的参数分析 |
4.3.3 考虑导线塑性形变的光纤应变传递机理 |
4.4 光纤弯曲应变传递理论 |
4.4.1 嵌入式光纤应变传递模型 |
4.4.2 粘贴式光纤应变传递模型 |
4.4.3 影响光纤弯曲应变传递率的参数分析 |
4.5 光纤应变与绕组导线变形量的关系 |
4.6 绕组变形量与传感光纤应变的关系试验 |
4.6.1 光纤应变传递试验 |
4.6.2 变压器绕组变形程度与光纤应变关系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OTDR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与故障诊断 |
5.1 引言 |
5.2 内置分布式传感光纤的变压器绕组模型研制 |
5.3 分布式光纤应变检测方法与FRA法的检测灵敏度比较 |
5.3.1 变压器绕组仿真模型 |
5.3.2 绕组变形仿真分析 |
5.3.3 变压器绕组变形测量试验 |
5.4 变压器绕组变形定位试验 |
5.4.1 试验平台搭建 |
5.4.2 温升试验 |
5.4.3 绕组温升、变形试验 |
5.5 变压器绕组变形模式识别 |
5.5.1 基于S变换的特征量提取 |
5.5.2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识别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变压器油与绕组间对流换热关键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对流换热系数研究现状 |
1.2.1 理论分析法 |
1.2.2 数值计算法 |
1.2.3 实验测量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变压器油与绝缘纸之间的对流换热关键参量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理 |
2.3 稳态圆管法实验 |
2.3.1 稳态装置设计 |
2.3.2 实验系统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2.5 对流换热系数模型的搭建 |
2.6 曲线拟合及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热电类比法的分布式参数热路模型 |
3.1 引言 |
3.2 变压器的能量损耗 |
3.2.1 变压器的负载损耗 |
3.2.2 变压器的空载损耗 |
3.3 变压器的散热研究 |
3.3.1 变压器的散热方式 |
3.3.2 变压器的的散热过程 |
3.4 热量传递方式 |
3.4.1 热传导 |
3.4.2 热对流 |
3.4.3 热辐射 |
3.5 基于热电类比法的变压器热路模型仿真 |
3.5.1 热电类比原理 |
3.5.2 变压器分布式参数热路模型搭建 |
3.5.3 模型中参数设定及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升试验验证 |
4.1 引言 |
4.2 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研制 |
4.2.1 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原理 |
4.2.2 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设计 |
4.2.3 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测试 |
4.3 温升试验平台搭建 |
4.5.1 温升试验平台搭建 |
4.5.2 温升试验过程及结果 |
4.4 仿真温度与实测温度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换流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升的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换流变压器的热源与冷却分析 |
2.1 换流变压器的损耗 |
2.1.1 空载损耗 |
2.1.2 负载损耗 |
2.2 换流变压器的冷却 |
2.2.1 油浸式变压器冷却方式 |
2.2.2 变压器内部换热分析 |
2.3 油浸式换流变压器的温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换流变压器绕组损耗的计算与分析 |
3.1 谐波产生的机理 |
3.2 损耗产生的原因 |
3.3 绕组涡流损耗的计算方法 |
3.4 专用软件MF2D介绍 |
3.5 换流变压器绕组损耗计算结果分析 |
3.5.1 计算模型的建立和绕组漏磁场分析 |
3.5.2 两种工况下绕组损耗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换流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升的研究 |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 |
4.1.1 流体与流动的基本特性 |
4.1.2 流体场控制方程 |
4.2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原理及求解流程 |
4.3 换流变压器流体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 |
4.3.1 换流变压器二维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剖分 |
4.3.2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
4.3.3 两种工况下绕组热点温升计算结果分析 |
4.4 换流变压器热点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
4.4.1 铁心油道对铁心及绕组热点温升的影响 |
4.4.2 导向挡板的设置对绕组热点温升的影响 |
4.4.3 绕组入口油流速率对绕组热点温升的影响 |
4.4.4 负载系数的变化对绕组热点温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工作 |
2 非晶合金变压器与硅钢变压器的对比分析 |
2.1 非晶合金铁磁材料分析 |
2.2 空载损耗对比分析 |
2.3 经济性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海拔对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影响研究 |
3.1 高海拔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
3.2 高海拔条件下的参数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4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参数计算 |
4.1 电磁计算流程及主要性能参数确定 |
4.2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 |
4.3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损耗计算 |
4.4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结构设计及制造 |
5.1 主要结构CAD设计图及技术要求 |
5.2 变压器重点生产工艺及试验 |
5.3 高海拔SCBH15-1250/10变压器整体外形 |
5.4 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不同运行年限和年贴现率的情况下费用现值系数k_pv的取值 |
附录2 高海拔SCBH15-1250/10变压器的基本参数清单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轨道车辆关键设备振动噪声多场源耦合分析与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流器的振动噪声及控制 |
1.2.2 变压器的振动噪声及控制 |
1.2.3 电抗器的振动噪声及控制 |
1.2.4 离心风机与风道的振动噪声及控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全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辅助变流器振动噪声特性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辅助变流器的基本信息 |
2.3 辅助变流器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
2.3.1 自由状态整柜振动特性分析 |
2.3.2 自由状态振源振动特性分析 |
2.3.3 约束状态整柜振动特性分析 |
2.4 辅助变流器噪声特性试验研究 |
2.4.1 自由状态整柜噪声特性分析 |
2.4.2 自由状态声源噪声特性分析 |
2.4.3 约束状态整柜噪声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磁激励源振动噪声预测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振动基本理论 |
3.2.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3.2.3 变压器电磁场计算基本理论 |
3.2.4 变压器电磁振动计算基本理论 |
3.2.5 变压器电磁噪声计算基本理论 |
3.2.6 仿真方法及流程 |
3.3 变压器电磁振动预测及优化设计 |
3.3.1 变压器电磁场仿真及分析 |
3.3.2 变压器结构模态分析及模型修正 |
3.3.3 变压器电磁振动模型修正及预测 |
3.3.4 变压器电磁振动优化设计 |
3.4 变压器电磁噪声预测及优化设计 |
3.4.1 变压器电磁噪声预测及试验验证 |
3.4.2 变压器电磁噪声优化设计 |
3.5 半载和满载工况的变压器电磁振动噪声预测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动声源及其风道声学预测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 |
4.2.1 湍流流动基本理论 |
4.2.2 气动噪声基本理论 |
4.2.3 吸声材料 |
4.2.4 仿真方法及流程 |
4.3 离心风机和风道的流场仿真及分析 |
4.3.1 离心风机和风道的流场仿真模型 |
4.3.2 离心风机和风道的稳态流场仿真及分析 |
4.3.3 离心风机和风道的瞬态流场仿真及分析 |
4.4 离心风机和风道的气动噪声预测及分析 |
4.5 离心风机和风道的气动噪声优化设计 |
4.5.1 气动噪声优化方案 |
4.5.2 优化方案的稳态流场对比分析 |
4.5.3 优化方案的瞬态流场对比分析 |
4.5.4 优化方案的气动噪声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辅助变流器柜体振动噪声预测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基础 |
5.2.1 载荷识别基本理论 |
5.2.2 统计能量分析基本理论 |
5.2.3 仿真方法及流程 |
5.3 辅助变流器柜体模态分析及模型修正 |
5.4 辅助变流器柜体振动预测及优化设计 |
5.4.1 辅助变流器柜体振动模型修正及预测 |
5.4.2 辅助变流器柜体减振优化设计 |
5.5 辅助变流器柜体噪声预测及优化设计 |
5.5.1 辅助变流器柜体噪声预测及分析 |
5.5.2 辅助变流器柜体降噪优化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辅助变流器振动噪声派生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逆变模块的散热问题及分析 |
6.2.1 逆变模块的损耗和温升计算理论 |
6.2.2 逆变模块的稳态温度计算 |
6.2.3 基于模型降阶法的瞬态温度计算 |
6.3 变压器的散热问题及分析 |
6.3.1 变压器的损耗和温升计算理论 |
6.3.2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及分析 |
6.4 辅助变流器柜体的振动疲劳寿命问题及分析 |
6.4.1 地铁车辆实际运行的振动情况 |
6.4.2 随机振动试验标准的分析 |
6.4.3 载荷谱编制的理论及方法 |
6.4.4 柜体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2 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变压器试验研究 |
2.1 电力变压器的试验项目和要求 |
2.1.1 工序试验 |
2.1.2 成品试验 |
2.1.3 组件试验 |
2.2 电力变压器的温升试验 |
2.2.1 试验准备 |
2.2.2 试验电压、电流、容量计算 |
2.2.3 试验过程与分析判断 |
2.2.4 温升计算 |
2.2.5 试验结果判断 |
2.3 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分析 |
第3章 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电路整体设计方案 |
3.1.1 C8051F系列MCU介绍 |
3.1.2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1 USB通信电路(电源电路) |
3.2.2 手动复位电路 |
3.2.3 调试接口电路 |
3.2.4 优先权交叉开关译码器 |
3.2.5 C8051F060的交叉开关配置 |
3.2.6 C8051F320的交叉开关配置 |
3.2.7 信号处理电路 |
第4章 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下位机固件程序 |
4.1.1 开发环境 |
4.1.2 C8051F060固件程序 |
4.1.3 C8051F320固件程序 |
4.2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
4.2.1 上位机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简介 |
4.2.2 动态链接库函数相关介绍 |
4.2.3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
第5章 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系统测试 |
5.1. 系统实用性分析 |
5.2 实际测试 |
第6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不足之处与下一步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大型变压器的特殊温升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串联补偿法在双低压变压器温升试验中的应用[J]. 李林达,阮炜,叶衡. 变压器, 2021(04)
- [2]高压换流变压器现场检修关键技术研究[D]. 许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D]. 李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4]光伏汇流箱温升测试系统的设计和研究[D]. 江行一.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5]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方法研究[D]. 田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6]变压器油与绕组间对流换热关键参量研究[D]. 谷长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换流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升的计算与分析[D]. 何松坡.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8]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研究与设计[D]. 张英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轨道车辆关键设备振动噪声多场源耦合分析与控制的研究[D]. 丁杰. 湘潭大学, 2018(12)
- [10]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数据记录系统开发[D]. 徐经纬. 山东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