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布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酯酶酶法不对称拆分dl-薄荷醇研究

洋葱布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酯酶酶法不对称拆分dl-薄荷醇研究

论文摘要

天然薄荷醇由于受天气和地域等的影响,产量和质量波动很大,近年来,利用生物法拆分dl-薄荷醇制备l-薄荷醇己经成为l-薄荷醇生产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透明圈平板初筛与转化反应气相检测复筛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了一株具有高度不对称水解dl-乙酸薄荷酯生成l-薄荷醇的菌株洋葱布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以此菌株为材料,对其培养条件,整细胞体系的转化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该菌株细胞中立体选择性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了其酶学性质,为其进一步克隆表达和相关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主要工作包括:1)以提高单位发酵液中的酶活为目标,选择菌体生长和产酶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对B. cepacia的培养条件和营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摇瓶发酵产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27%,牛肉膏1.58%,蛋白胨1.83%,K2HPO40.42%,MgSO4·7H2O 0.02%,CaCl2 0.01%,NaCl 0.5%;较优环境条件为:接种量6%,培养温度30℃,装液量15%,初始pH值为7.07.5,培养时间为48 h;在此最优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产酶,产酶量比未优化时提高了2.3倍。2)采用硫铵盐析、疏水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对B. cepacia的胞内酯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同工酶Est1的比酶活提高了近3倍,为0.77 U/mg,分子量为66 kDa;同工酶Est2的比酶活提高了近23倍,为5.91 U/mg,分子量约为37 kDa。Est1和Est2的最适pH都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30℃,活性中心都存在丝氨酸残基,且都不属于金属酶类。立体选择性受温度影响不明显,但受pH影响严重,pH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立体选择性的明显下降,添加大部分表面活性剂或抑制剂均使酶的立体选择性下降。Est1没有明显位置特异性,而Est2具有2-位特异性,它们都优先水解短链脂肪酸酯。除甲酸薄荷酯外,均优选短链l-型脂肪酸薄荷酯进行水解。因此,两目的酶都属于短链酯酶。Est1的N-末端氨基酸组成为:MHITTT,Est2的N-末端氨基酸组成为:MGARTDA,与已知Burkholderia sp.水解酶(酯酶/脂肪酶)均没有明显的同源性,说明Est1和Est2都可能是一种新酶,都属于羧酸酯酶大类(EC3.1.1.1)。3)对B. cepacia整细胞催化的dl-乙酸薄荷酯不对称水解制备l-薄荷醇的生物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添加助溶剂可改变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和整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对催化反应转化率和产物ee值(对映体过剩量)有一定的影响,添加15%的二甲亚砜对反应速率和产物ee值都有提高作用,最佳反应条件为:pH 7.0,0.067 mol/L的Na2HPO4-KH2PO4缓冲体系,温度30℃,15%二甲亚砜,1%底物,15 g/L干细胞量,反应24 h。在此最优条件下得到的l-薄荷醇的光学纯度达95%以上。通过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纯化得率为85%,l-薄荷醇单次循环总收率为66%,说明了先对dl-薄荷醇进行化学酯化再通过B. cepacia整细胞催化的不对称拆分制备l-薄荷醇是完全可行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拆分的意义与原理
  • 1.1.1 生物拆分的意义
  • 1.1.2 生物拆分的原理
  • 1.2 Burkholderia sp.酯水解酶研究背景
  • 1.2.1 Burkholderia sp. 酯酶/脂肪酶的应用研究
  • 1.2.2 Burkholderia sp.酯酶催化酯水解反应机制
  • 1.2.3 Burkholderia sp. 酯酶的分离纯化
  • 1.3 薄荷醇的性质及用途
  • 1.3.1 d-薄荷醇与l-薄荷醇的主要区别
  • 1.3.2 主要应用
  • 1.4 薄荷醇的制备方法及工艺
  • 1.4.1 物理方法
  • 1.4.2 化学方法
  • 1.4.3 生物催化合成
  • 1.5 薄荷醇的手性拆分
  • 1.5.1 利用光学活性试剂拆分
  • 1.5.2 利用非光学活性试剂拆分
  • 1.5.3 生物拆分
  • 1.6 国际上dl-薄荷醇的代表性生物拆分工艺
  • 1.6.1 南非CSIR 公司
  • 1.6.2 德国Haarmann-Reimer 公司
  • 1.6.3 酶促酯化/转酯化方法与酶促水解方法比较
  • 1.7 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 1.7.1 立题的背景
  • 1.7.2 立题的意义
  • 1.8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高效水解l-乙酸薄荷酯立体选择性酯酶产酶微生物筛选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种来源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2.4 培养基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d-乙酸薄荷酯、dl-乙酸薄荷酯的制备
  • 2.3.2 分析方法
  • 2.3.3 乙酸薄荷酯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 2.3.4 细胞干重的测定
  • 2.3.5 不同有机溶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6 电镜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d-乙酸薄荷酯、dl-乙酸薄荷酯的制备
  • 2.4.2 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2.4.3 最佳萃取溶剂的选择
  • 2.4.4 乙酸薄荷酯水解菌株的筛选
  • 2.4.5 B. cepacia ATCC 25416 传代稳定性考察
  • 2.4.6 B. cepacia ATCC 25416 在批式反应中的催化稳定性
  • 2.4.7 B. cepacia 水解酶与商品化水解酶比较
  • 2.4.8 B. cepacia ATCC 25416 的菌落形态及电镜照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 cepacia 发酵产l-乙酸薄荷酯水解酶过程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种
  • 3.2.2 培养基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菌种的培养
  • 3.3.2 干细胞的制备
  • 3.3.3 细胞干重的测定
  • 3.3.4 残糖含量的测定
  • 3.3.5 微生物细胞催化的不对称水解反应
  • 3.3.6 反应产物光学纯度及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 3.3.7 酶活测定方法
  • 3.3.8 实验设计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培养基组成对菌体产胞内l-乙酸薄荷酯水解酶的影响
  • 3.4.2 环境条件对菌体产整细胞l-乙酸薄荷酯水解酶的影响
  • 3.4.3 B. cepacia ATCC 25416 生长及产酶的时间进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 cepacia 立体选择性酯酶同工酶的分离纯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试剂
  • 4.2.2 菌种
  • 4.2.3 培养基
  • 4.2.4 溶液配制
  • 4.2.5 主要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菌种的培养
  • 4.3.2 反应产物光学纯度及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 4.3.3 酶活力测定方法
  • 4.3.4 粗酶底物特异性的测定方法
  • 4.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3.6 蛋白质转膜
  • 4.3.7 l-乙酸薄荷酯水解酶的纯化
  • 4.3.8 蛋白含量的测定
  • 4.3.9 蛋白分子量测定
  • 4.3.10 N-末端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B. cepacia 立体选择性水解酶胞内外分布的测定
  • 4.4.2 硫铵饱和度的确定
  • 4.4.3 粗酶的底物特异性
  • 4.4.4 疏水柱层析
  • 4.4.5 同工酶Est1 的分离纯化
  • 4.4.6 同工酶Est2 的分离纯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立体选择性酯酶同工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水解酶
  • 5.2.2 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酶最适反应pH 及pH 稳定性的测定
  • 5.3.2 酶最适反应温度及温度稳定性的测定
  • 5.3.3 金属离子、螯合剂等的影响
  • 5.3.4 表面活性剂、抑制剂的影响
  • 5.3.5 酶的三油酸甘油酯位置选择性
  • 5.3.6 酶的芳香族脂肪酸酯链长专一性
  • 5.3.7 酶的羧基薄荷酯立体专一性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pH 对同工酶酶活力的影响
  • 5.4.2 pH 对同工酶酶稳定性的影响
  • 5.4.3 温度对同工酶酶活力的影响
  • 5.4.4 温度对同工酶酶稳定性的影响
  • 5.4.5 金属离子、螯合剂的影响
  • 5.4.6 表面活性剂、抑制剂的影响
  • 5.4.7 三油酸甘油酯位置选择性
  • 5.4.8 芳香族脂肪酸酯链长专一性
  • 5.4.9 羧基薄荷酯立体专一性
  • 5.4.10 B. cepacia 胞内酯酶同工酶Est1、Est2 比较
  • 5.4.11 Est1 与Est2 N 端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 cepacia 整细胞催化dl-乙酸薄荷酯水解反应过程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菌种
  • 6.2.2 培养基
  • 6.2.3 主要试剂
  • 6.2.4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菌种的培养
  • 6.3.2 干细胞的制备
  • 6.3.3 反应介质的选取
  • 6.3.4 反应助溶剂的选取
  • 6.3.5 最适反应pH 实验
  • 6.3.6 最适干细胞量实验
  • 6.3.7 最适底物浓度实验
  • 6.3.8 最适温度实验
  • 6.3.9 最适搅拌转速实验
  • 6.3.10 最适反应时间实验
  • 6.3.11 反应产物光学纯度及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 6.3.12 反应初速度的测定
  • 6.3.13 l-薄荷醇的分离提取
  • 6.3.14 l-薄荷醇的鉴定
  • 6.3.15 薄荷醇旋光度的测定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整细胞催化不对称水解反应体系的建立
  • 6.4.2 整细胞催化不对称水解反应条件的研究
  • 6.4.3 产物浓度对整细胞催化的不对称水解反应的影响
  • 6.4.4 l-薄荷醇的分离提取及鉴定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类具有充分下降性的DL共轭梯度法[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2].DL共轭梯度法的一个最优参数选择[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0(05)
    • [3].两个修正的DL共轭梯度法[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4].带有最优参数选择的修正DL共轭梯度法[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8)
    • [5].军工科研院所工程结算审计的探索与实践——以DL研究所为例[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04)
    • [6].一个带有扰动因子的修正DL共轭梯度法[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7].番茄矮化突变体dl的鉴定及遗传分析[J]. 核农学报 2015(03)
    • [8].基于DL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8)
    • [9].DL-丙氨酸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1(07)
    • [10].基于DL关联ε■~(++)规则挖掘的归纳知识发现[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20(07)
    • [1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氧化氯固体消毒剂中DL-酒石酸的含量[J]. 中国兽药杂志 2016(10)
    • [12].基于描述逻辑DL_(RBAC)的RBAC形式化模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0(11)
    •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人际关系变化研究——以H市DL社区为例[J]. 山西青年 2016(08)
    • [14].D-,L-和DL-奥硝唑随温度变化的太赫兹光谱[J]. 物理学报 2009(09)
    • [15].面向“功能受限”通讯终端的DL信息服务技术[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01)
    • [16].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与透明质酸钠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的临床对比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28)
    • [17].细胞周期素Dl在大肠癌及近端肠管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07)
    • [18].微波消旋法制备DL-赖氨酸的研究[J]. 广西轻工业 2009(09)
    • [19].基于本体DL的语义推理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11)
    • [20].DL(天津)公司的库存管理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23)
    • [21].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环保型电镀抛光液中氨基磺酸和DL-苹果酸[J]. 冶金分析 2009(04)
    • [22].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防止鸡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2(02)
    • [23].阳离子助剂DL在活性染料固色中的应用[J]. 针织工业 2012(10)
    • [24].过表达细胞周期蛋白的Dl对成熟表皮细胞去分化为表皮干细胞的作用[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16(03)
    • [25].栀早颗粒对N-甲基-DL-天冬氨酸诱导性早熟大鼠血清骨钙素水平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14(02)
    • [26].铝胁迫条件下DL-异柠檬酸-γ-内酯对杉木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0)
    • [27].DL-精氨酸/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铅[J]. 广州化工 2014(02)
    • [28].高职汽车物流“DL”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29].豆粕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J]. 饲料工业 2013(20)
    • [30].可变刚度可降解-DL-聚乳酸泡沫衬垫材料与钛合金组成接骨板系统治疗胫骨骨折[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2)

    标签:;  ;  ;  ;  ;  

    洋葱布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酯酶酶法不对称拆分dl-薄荷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