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物构效和协同作用的研究

黄酮类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物构效和协同作用的研究

论文题目: 黄酮类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物构效和协同作用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皮革化学与工程

作者: 李方

导师: 张新申

关键词: 有机金属配合物,槲皮素,金属离子,配合物结构,构效关系,协同作用,胶束微乳体系,测定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微量金属元素与活性有机分子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这在药用植物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然而,有机分子可能以什么样的基团或构型与金属元素配位络合;形成的配合物其构-效关系如何;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配合物之间显示了怎样的协同作用;配合物所具有的相关性能(如理化性能)与配体比较有无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或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可采用什么方法或措施进一步改善配合物的理化性能;等等。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根据植物药中广泛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配位络合基团的特点,论文选用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为有机配体;并且根据植物药银杏叶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分布,选择了锌、铜和铁三种元素。首先通过实验优选槲皮素配合物的形成条件,条件实验显示:除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外,反应体系的pH值是决定配合物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三种配位反应适宜的pH范围分别为:槲皮素-Zn(Ⅱ)的pH7.0~8.7,槲皮素-Cu(Ⅱ)的pH6.0~8.5,槲皮素-Fe(Ⅲ)的pH5.0~8.0。然后在所选择的优化条件下,即在最适宜的pH范围内于70℃水浴中反应40min,合成了槲皮素-Zn(Ⅱ)、槲皮素-Cu(Ⅱ)和槲皮素-Fe(Ⅲ)配位化合物。配合物合成的产率分别为:槲皮素-Zn(Ⅱ)的产率为72.5%;槲皮素-Cu(Ⅱ)的产率为68.4%;槲皮素-Fe(Ⅲ)的产率为78.2%。 对所合成的三种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

论文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

1 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物构效研究概况

1.1 微量金属元素及其配合物与生理生化作用

1.1.1 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1.1.2 金属配合物的生物功能

1.2 锌、铜和铁元素的生物功能

2 有机金属配合物与药物化学和医学

2.1 配位体作为螯合解毒药物

2.2 配合物作为抗菌抗病毒剂

2.3 配合物用于治疗其它疾病

2.4 配合物用于诊断检验

3 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及其配合物

3.1 中草药中的微量金属元素

3.1.1 微量元素与中药性味归经

3.1.2 微量元素与中药的量效关系

3.1.3 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与药理作用

3.2 中草药中的有机金属配合物

3.2.1 中草药中作为配体的活性有机成分

3.2.2 中草药中的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理作用

4 论文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1 引言

1.1 有机配体的选择

1.2 槲皮素的结构和化学特性

1.3 槲皮素的生理药理作用

1.4 槲皮素与金属元素络合研究状况

2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配位络合反应介质的选择

2.2.2 反应最佳条件的确定

2.2.3 配合物的产率

3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3.1 材料与仪器

3.2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3.3 槲皮素及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 槲皮素及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

3.5 槲皮素及配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3.6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结构的量子化学研究

3.7 槲皮素与金属离子的配位络合反应机制

3.8 配合物的络合比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3.8.1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又称Job法)

3.8.2 平衡移动法

3.8.3 等色点-连续变量法

3.9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4 小结

第三部分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抗活性氧的研究

1 引言

2 槲皮素及其金属配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1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作用的测定

2.1.1 测定原理

2.1.2 材料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结果与讨论

2.2 抗羟自由基(OH)作用的测定

2.2.1 测定原理

2.2.2 材料与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2.3 对槲皮素-金属配合物抗活性氧测定结果的分析

3 小结

第四部分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在胶束微乳体系中的理化性能研究

1 引言

2 配合物胶束溶液及其cmc的测定

2.1 表面活性剂及其胶束体系中cmc的测定方法

2.2 电导率法测定cmc基本原理

2.3 材料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

2.5.2 槲皮素-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2.5.3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表面活性剂浓度曲线

3 配合物及配合物-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的油/水分配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溶剂预饱和

3.2.2 两相分配处理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活性剂类型对槲皮素配合物油/水分配的影响

3.3.2 表面活性剂CTAB浓度对槲皮素配合物油/水分配的影响

4 反胶束体系中配合物的两相传输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相中盐浓度对槲皮素-金属配合物在两相中传输的影响

4.3.2 水相中pH对槲皮素-金属配合物萃取行为的影响

5 槲皮素及其配合物在卵磷脂小孔膜上的跨膜行为

5.1 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6 小结

第五部分 银杏叶中金属配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初探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仪器

2.2 色谱条件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 流动相及洗脱方式的选择

3.3 银杏叶提取液的分析

3.3.1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提取

3.3.2 提取液的酸解

3.3.3 银杏叶提取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论

1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 配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3 配合物构效关系及协同作用的研究——配合物抗活性氧性能的分析

4 配合物构效关系及协同作用的研究——胶束微乳体系中的配合物

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初探

6 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声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由非对称配体构筑的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 秦超.东北师范大学2006
  • [2].含氮、氧及卤素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D]. 卢静.吉林大学2006
  • [3].系列含氮氧配体的功能配(聚)合物的水热合成、结构、性质和机理研究[D]. 张献明.中山大学2002
  • [4].基于弯折型配体及富烯配体的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王鹏.山东师范大学2007
  • [5].几类重要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及稳定性的理论研究[D]. 金林.吉林大学2010
  • [6].配位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催化应用研究[D]. 王淼.浙江大学2009
  • [7].基于芳香多羧酸或杂多酸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于晓洋.东北师范大学2014
  • [8].硅取代和硅桥联金属有机锂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D]. 施和平.山西大学2004
  • [9].四硫富瓦烯(TTF)衍生物及其Ag(Ⅰ)功能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D]. 丁一.大连理工大学2009
  • [10].含氮、氧、氯配体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D]. 许晓宇.吉林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槲皮素金属配合物抗肿瘤作用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D]. 谭君.重庆大学2007
  • [2].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 刘澎.郑州大学2000
  • [3].柚皮苷提取纯化及其络合改性研究[D]. 贾冬英.四川大学2002
  • [4].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朱华.中南大学2004
  • [5].高压加工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 席军.吉林大学2005
  • [6].萜类化合物的微波反应及超声波提取黄酮研究[D]. 张加研.南京林业大学2005
  • [7].蜂胶提取活性黄酮及酯萜类新工艺和其纳米制剂[D]. 程智刚.中南大学2005
  • [8].甘薯叶柄藤中试综合提取的活性多糖、类黄酮构成及生理活性研究[D]. 罗丽萍.南昌大学2006
  • [9].黄酮苷类天然产物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D]. 阿布拉江·克依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10].黄酮类活性成分配位色谱分离技术研究[D]. 徐涛.合肥工业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黄酮类有机金属配合物及其生物构效和协同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