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干燥对促进红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有重要作用。条形工夫红茶的干燥工艺基本上都是采用烘干的方式,所制红茶存在香气不高、易带青气,滋味偏淡的问题。本课题将炒干工艺引入红茶的干燥过程,探讨了烘炒结合的组合干燥工艺参数,优化了提香工艺参数,并研究了新工艺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工夫红茶相关做形工艺已有研究,但扁形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研究尚少。本课题针对扁形红茶成形与发酵难的问题,探讨了揉捻、冷冻工艺对扁形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工夫红茶做形方式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做形方式(针形、卷曲形、条形、扁形)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形红茶外形紧细匀直,色泽乌润,甜香突出,滋味甜醇,汤色叶底红明,品质得分最高;扁形红茶明显发酵不足,外形、叶底色泽花杂,带绿色,汤色橙黄,香味闷浊,得分最低。品质成分分析表明,扁形红茶除茶多酚显著高于其它做形方式茶外,可溶性糖、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其它做形方式茶,提示其发酵不足;条形红茶茶黄素、茶红素显著高于其它类型茶,其它品质成分各类茶间差异不显著。2.条形工夫红茶加工新工艺的研究干燥方式研究: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全烘、烘-炒-烘、炒-烘-烘、烘-炒-炒、全炒)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对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氨基酸含量影响显著。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在炒烘烘处理达到最高,说明先炒后烘的方式利于红茶品质的形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全炒或全烘的干燥方式不利于红茶品质的形成,而以而以炒-烘-烘、烘-炒-烘的组合处理茶样感官品质最优。综合结果表明,先炒后烘的组合干燥方式最有利于条形工夫红茶品质的形成。炒制叶含水量研究:对炒制叶不同含水量(40%、35%、30%、25%、20%)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炒制叶不同含水量对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影响显著。随含水量的降低,茶红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炒制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红茶感官品质的形成,综合感官品质以35%处理最优。综合结果表明,炒制叶含水量处理以35%-25%之间为好。提香工艺研究:采用随机试验研究了提香温度(80℃、90℃、100℃、110℃、120℃、130℃)和时间(4 min、8 min、12 min、16 min、20 min)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香工艺对茶样的内质香气和滋味有较大影响。提香温度过低,不利于去除茶样的青气;提香温度过高,易造成茶样香气和滋味带高火味。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先增后降;随着提香时间的延长,茶黄素含量略有减少。综合考虑,提香最优参数为:温度100℃、时间8 min。3.扁形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揉捻工艺研究:就揉捻时间(O min、2.5 min、5 min、7.5 min、10 min)对扁形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揉捻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含量影响极显著。随着揉捻时间的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逐渐增加,茶多酚含量显著减少,有利于减轻茶汤苦涩味。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揉捻时间的增加,对干茶外形条索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利于干茶色泽向红匀发展,因而揉捻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10 min内。冷冻工艺研究:采用随机试验研究了冷冻温度(-5℃、-10℃、-20℃)和时间(8 h、12 h、16 h、20 h、24 h、28 h)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温度、冷冻时间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影响极显著。随着冷冻时间的增长,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逐渐增加;随冷冻温度的降低,茶黄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0℃时达到最高;茶红素含量逐渐升高。冷冻温度越低,冷冻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均匀红变。综合结果表明,冷冻最优参数为:温度-10℃、时间12 h。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茶红素的提取方法及研究进展[J]. 农家参谋 2018(04)
- [2].婺源工夫红茶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相关性分析[J]. 茶业通报 2019(03)
- [3].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2)
- [4].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0)
- [5].茶红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8)
- [6].天然提取物对红茶发酵过程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6)
- [7].茶红素的生物学活性分析与研究[J]. 福建茶叶 2016(05)
- [8].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20(01)
- [9].茶红素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8)
- [10].红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7(02)
- [11].茶红素分离及稳定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02)
- [12].红茶中茶红素生物学活性研究[J]. 北京农业 2015(05)
- [13].红茶滋味成分多相分布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04)
- [14].不同外形、年份六堡茶品质变化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2016(11)
- [15].外源酶对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素转化规律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20)
- [16].微生物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特定风味成分变化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07)
- [17].常饮红茶水 走好人生路[J]. 饮食科学 2011(09)
- [18].色差法监测红茶发酵适度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0)
- [19].川红工夫加工过程多酚类物质及其相关酶的变化规律[J]. 食品科学 2015(03)
- [20].工夫红茶主要内含成分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J]. 食品科技 2011(09)
- [21].茶红素化学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3(04)
- [22].六堡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J]. 广东茶业 2016(03)
- [23].性温之疑 天凉好个“红”?[J]. 茶博览 2018(10)
- [24].信阳红品质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15(01)
- [25].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10(11)
- [26].六堡茶渥堆新工艺优化[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0(01)
- [27].不同外源酶添加对夏茶金观音红茶品质的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14(06)
- [28].不同氨基酸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转化及品质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05)
- [29].不同含水量对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 2009(05)
- [30].湿热后处理改善红茶风味品质的工艺优化及效果评价[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