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包接收论文-蔡文静

多包接收论文-蔡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包接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见光通信,随机接入,马尔科夫链理论,性能优化

多包接收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静[1](2017)在《多包接收VLC系统的随机接入算法研究与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种类的与日俱增,有限的射频(RF)频谱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可见光通信(VLC)以其频谱自由、无电磁干扰的特点成为无线射频通信互补技术,被期望能够克服射频通信的缺点,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近年来,VLC研究方兴未艾,但多集中于调制编码等物理层(PHY)技术,媒体接入层(MAC)的算法及协议研究相对较少。IEEE 802.15 TG7提出IEEE 802.15.7作为短距离VLC的标准,提供了四种随机接入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时隙基于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接入机制(CSMA/CA)。CSMA/CA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行随机接入过程中的碰撞,提高系统性能。但由于VLC光波束较窄且具定向性,采用载波侦听的随机接入方式仍不能避免隐藏终端的存在,因此隐藏终端问题和通信链路被遮挡现象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已有数种缓解隐藏终端的方法,例如提高发射功率、调整载波侦听阈值等。本文引入多包接收(MPR)技术解决隐藏终端问题。因此在多包接收VLC系统中,同时考虑隐藏终端及光遮挡信道情况下,如何提出合理的分析模型研究VLC系统,对进一步研究VLC有着举重若轻的意义。本文基于IEEE 802.15.7时隙CSMA/CA提出新的随机接入算法,并建模分析、优化VLC系统性能。首先,IEEE 802.15.7时隙CSMA/CA机制中,终端在竞争接入阶段(CAP)采用侦听、退避的方式竞争信道资源。由于标准中的CSMA/CA机制未考虑隐藏终端及遮挡,且不适用于接收端具有MPR能力的情况,因而本文首先致力于解决在多包接收VLC系统中,考虑光遮挡信道及欠载波侦听的情况下,如何提出适合理的接入算法及分析模型,研究系统性能指标。本文针对不饱和终端,采用On/Off马尔科夫源建模其数据生成过程;基于时隙CSMA/CA提出能够合理利用接收端MPR能力的接入算法,并利用马尔科夫链理论(Markov Chain)建模不饱和终端的数据到达过程和接入状态转移过程,将到达、遮挡以及隐藏终端的影响映射到Markov Chain转移概率中。基于此模型,推导系统性能指标,包括丢包率、吞吐量和接收功率效率,并分析到达、MPR能力、遮挡及隐藏终端对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其次,MPR技术的引入增加接收端能量消耗,且在不饱和系统的流量到达先验不可知情况下,使用固定MPR能力会造成接收端资源利用不完全,增加能量浪费且网络失去灵活性。因此,如何随着活跃终端数的动态变化调整系统参数,在保证系统吞吐量的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优化系统性能是本文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由于终端数据到达随机,活跃终端数时刻发生变化,接收端无法先验得知系统内活跃终端数,因此优化性能的第一步提出估计算法,为协调器动态提供系统中活跃终端数。第二步,提出MPR能力调整算法,令接收端根据活跃终端数调整MPR能力,周期性实现接收功率效率最大。在此基础上,提出退避窗口调整算法,终端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为目标,调整退避窗口;第叁步,提出权衡算法联合调整最优MPR能力与最优退避窗口,权衡吞吐量与接收功率效率,最大程度上实现系统性能最大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姜建,陈晨[2](2013)在《基于多包接收的物理网络编码协同通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个簇内部或者簇之间的多个点对点通信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包接收的随机物理网络编码协同通信技术。在MPR-OPNCC中采用了物理网络编码(PNC)和多包接收(MPR)机制,使得多个源节点能够在同一个时隙中进行广播,且目的节点能够从干扰的信号中检测出所要接收的数据。此外,MPR-OPNCC也是一种随机通信机制,中继节点能够根据目的节点的反馈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协同传输。从分析结果看出,MPR-OPNCC与ONCC相比具有相同的系统中断概率性能,但在系统的频谱效率方面要高一倍。(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3年07期)

高洁[3](2013)在《功率可控的多包接收跨层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包接收技术可以同时接收多份数据包,减少信道冲突,提高无线网络的吞吐量,近年来成为无线网络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分析多包接收物理层实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调节节点发射功率,采用跨层的方式进行设计,分别设计了单跳单基站,单跳多基站两种无线网络拓扑结构下的功率可控多包接收策略。通过仿真研究表明,功率可控的多包接收跨层优化策略能显着提高提高网络吞吐量。本文主要研究和创新点为:(1)本文在物理层采用串行干扰消除实现技术,使基站能同时接收多路信号。设计了功率可控的单跳单基站无线网络多包接收优化策略。根据建立的节点信噪比模型,以最大信道速率为优化目标,以节点数据能正确解析为先决条件,建立线性规划求解模型,从而对时间片进行划分,并提出根据功率等比矩阵划分能级的概念,设计出扩充多包集合可行域的优化策略,保证了策略在多项式时间内可解。(2)在单跳单基站网络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功率可控的单跳多基站多包接收无线网络拓扑结构下的跨层优化策略。通过划分干扰集来简化能级策略,解决因多基站引入的交叉干扰。先建立已去除干扰节点的单基站最大发送集合,再以节点最低通信速率为约束条件,选择干扰节点的能级范围,按能级选择策略,扩充多包分组,重分时间片。从而对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有效求解。(3)本文提出的功率可控的多包接收跨层优化策略在对20~50个节点的1~5个基站的网络拓扑模型进行程序仿真后表明,相较传统多包策略,采用功率控制的单基站多包接收网络中,网络通信速率可提高近60%。多个基站时,随着通信范围的增大,采用功率控制的多包接收策略后,网络性能提高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高攀,姜兴龙,姜泉江,刘会杰[4](2013)在《多包接收对极轨通信星座构型设计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通信星座构型设计只针对系统覆盖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案,不能准确反映系统的通信需求,造成资源浪费。根据多包接收的SINR捕获模型,分析宽带通信体制与构型设计及卫星运动时可通信范围等参数间的联系,并在考虑多包接收制约后对星座构型设计进行改进。该设计约束的引入,可使构型方案更好地满足系统通信需求。(本文来源于《遥测遥控》期刊2013年01期)

刘文平[5](2012)在《基于多包接收的无线网络MAC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控制用户对信道的接入以实现对有限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的多址接入(MediumAccessControl,MAC)协议如CSMA、TDMA等,基于干扰避免的设计理念,无法充分利用多包接收能力。本文研究支持MPR的无线网络中分布式MAC协议的设计、实现与评估。首先分析了MPR对MAC协议设计带来的新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集合竞争的MAC协议—LCCBMAC协议。新协议的关键过程包括Head节点竞争、簇内节点确认与簇外节点竞争等。新协议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并发链路集的特性解决传统协议中无法通过一轮竞争而获得多条并发链路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性能,增加了网络整体的吞吐量。与基于单个链路的现有竞争方式不同,基于并发链路的竞争中,可并发链路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我们从网络吞吐量与链路可靠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并发链路的性能,以此为标准,我们提出来并发策略下Bad节点的概念,制定了Bad节点评价机制,包括静态网络和动态网络两个方面。以Bad-值为标准,设计Bad节点的淘汰机制,以降低并发给链路传输,特别是Head节点的传输受并发链路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保证了并发传输的可靠性和公平性。我们以USRP+GNURadio为平台,对我们设计的MAC协议进行了实测和评估。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协议相比于传统的无线网络MAC协议更加高效。然而,当网络密度较大时,链路集竞争协议的开销增长很快。如何控制它的开销以提高无线信道的利用率,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11-01)

崔苗,姚震[6](2012)在《MIMO系统多包接收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包接收MPR(Multi-Packet Reception)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无线网络吞吐量,它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数据包并进行有效的分离。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是一种实现MPR的高效技术,对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4×4天线配置下的MIMO系统MPR进行仿真并分析其误码性能。仿真分析表明,MIMO不仅能获得分集和复用增益,而且能实现一种多包接收功能并能同时正确分离多个数据包。(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2年09期)

石雷,韩江洪,石怡,魏振春[7](2012)在《多包接收无线Mesh网络的跨层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包接收是一种可有效提高无线网络吞吐量的技术.文中建立了无线mesh网络的多包接收跨层设计模型,该模型是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一股不可能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为此设计了一种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的近似最优策略,将模型中的整数变量释放到实数域空间,使原来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成为一线性规划模型,并通过反复迭代寻找近似最优解.仿真显示采用该策略的多包接收跨层模型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至少3倍.(本文来源于《应用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石雷[8](2012)在《多包接收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研究和算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包接收可以让接收端同时接收多份数据而不会产生冲突,因此可有效增大无线网络吞吐量。多包接收属于物理层实现技术,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性能,需要在链路层和网络层建立适合多包接收的传输方案。本文首先对多包接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多包接收的物理层实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数据链路层也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网络层的研究还鲜有人涉及。随后,从单跳单基站、单跳多基站和多跳单基站叁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出发,分别设计了适合不同网络条件下的多包接收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算法,并通过仿真数据表明,设计的方案可有效提高无线网络吞吐率。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单跳单基站多包接收无线网络下的跨层优化方案。在单跳单基站网络中,首先建立基于信噪比的物理层数据发送模型,然后通过研究可同时传输数据的节点集合,建立了多包接收无线网络的链路层分时传输模型。并提出了最大可行集合的概念,设计出了一种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的线性规划策略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采用了多包接收后,网络性能得到了至少50%提升。(2)建立了单跳多基站多包接收无线网络下的跨层优化方案。在单跳多基站网络中,首先引入了协议-干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包接收无线网络的分时传输模型。该模型属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在多项式时间内只能求解出节点数量不多的网络。然后引入了SF算法求解策略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可以较快地找到近似最优可行解。但是该算法的缺陷使得其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找不到可行解。因此又设计出一套贪心算法求解策略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可以保证始终能找到可行解,并且在计算速度上要优于SF算法求解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多包接收可以提升网络性能,并且贪心算法求解策略算得的结果比SF算法求解策略算得的结果更优,采用该贪心算法求解策略使网络性能至少得到了70%的提升。(3)建立了多跳单基站多包接收无线网络下的跨层优化方案。在多跳单基站网络中,首先基于协议-干扰模型和网络流量关系式建立了多包接收无线网络的分时传输和路由模型。该模型属于整数规划模型,由于模型中变量数目和约束个数过多,甚至无法用SF算法进行求解。为此,设计出一套贪心算法求解策略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该策略通过迭代反复寻找更优的目标值,每一步迭代内部又是一个线性规划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贪心算法求解策略的多包接收无线网络跨层优化方案能使网络性能得到至少3倍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徐雷,徐大专,张小飞,王俊波,徐淑芳[9](2011)在《WLAN中基于多包接收的跨层资源分配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WLAN,提出了一个基于多包接收的跨层资源分配方案.本文首先给出多个用户"共享"子信道的条件,并提出了子信道"独占"和"共享"混合模式的信道分配方案;然后,推导了满足用户QoS要求的功率和比特加载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案不仅能有效提高系统吞吐量,而且能降低平均包延时;并且具有计算复杂度低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石雷,韩江洪,魏振春[10](2011)在《多包接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跨层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包接收能有效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吞吐量,但由于该思想在物理层实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上层难以建立充分发挥多包接收性能的最优传输方案。本文根据基于信噪比的物理层数据发送模型,通过研究可同时传输数据的节点集合,建立了链路层的分时传输模型。为了使该模型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提出了最大可行集合的概念,减少了求解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最终提出基于多包接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跨层优化策略。仿真显示,采用该策略后数据传输速率比传统方案提高了1倍。(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多包接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一个簇内部或者簇之间的多个点对点通信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包接收的随机物理网络编码协同通信技术。在MPR-OPNCC中采用了物理网络编码(PNC)和多包接收(MPR)机制,使得多个源节点能够在同一个时隙中进行广播,且目的节点能够从干扰的信号中检测出所要接收的数据。此外,MPR-OPNCC也是一种随机通信机制,中继节点能够根据目的节点的反馈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协同传输。从分析结果看出,MPR-OPNCC与ONCC相比具有相同的系统中断概率性能,但在系统的频谱效率方面要高一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包接收论文参考文献

[1].蔡文静.多包接收VLC系统的随机接入算法研究与性能优化[D].吉林大学.2017

[2].姜建,陈晨.基于多包接收的物理网络编码协同通信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3

[3].高洁.功率可控的多包接收跨层优化策略[D].合肥工业大学.2013

[4].高攀,姜兴龙,姜泉江,刘会杰.多包接收对极轨通信星座构型设计影响分析[J].遥测遥控.2013

[5].刘文平.基于多包接收的无线网络MAC协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6].崔苗,姚震.MIMO系统多包接收性能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2

[7].石雷,韩江洪,石怡,魏振春.多包接收无线Mesh网络的跨层优化[J].应用科学学报.2012

[8].石雷.多包接收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研究和算法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2

[9].徐雷,徐大专,张小飞,王俊波,徐淑芳.WLAN中基于多包接收的跨层资源分配方案[J].电子学报.2011

[10].石雷,韩江洪,魏振春.多包接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跨层优化策略研究[J].电信科学.2011

标签:;  ;  ;  ;  

多包接收论文-蔡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