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en. Tsutsusi的分类研究

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en. Tsutsusi的分类研究

论文摘要

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en. Tsutsusi全世界约110种,是杜鹃花属中一个中等大小的亚属,分布于东亚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到南亚。根据Sleumer的系统,本亚属分三个组。在广泛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的基础上,结合花粉和种子的微形态特征,对本亚属作了全面的修订。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亚属的地理分布、可能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现代分布中心、散布途径和分布格局的形成等等。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性状的分类学意义从居群研究角度出发,在广泛采集的基础上,对一些近似类群(映山红R.simsii及其近缘种、岭南杜鹃R.mariae及其近缘种、大埔杜鹃R.taipaoense及其近缘种和贵定杜鹃R.fuchisiifolium及其近缘种)的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了以往使用的一些分类性状。如习性半常绿或落叶、冠的类型和大小可以作为亚属内种上等级划分的依据。幼枝的毛被类型、雄蕊的数目、花萼裂片大小、花丝被毛情况、花冠被毛情况等可以作为分种(种下类群)的主要依据。而雄蕊是否比雌蕊长,雄蕊是否等长等重要的分种性状不能作为划分种的依据。2孢粉学观察了84个花粉样品(映山红组Sect.Tsutsusi58种2变种;轮叶杜鹃组Sect.Brachycalyx13种1变种;Sect.Rhodora日本1种;Sect.Sciadorhodion日本2种;Sect.Pentanthera美国3个种)的微形态。本亚属的花粉均为四合花粉,呈四面体,单粒花粉近球形,具三沟孔。表面纹饰均为较模糊的网状纹饰,沟间区域的纹饰主要为致密聚颗粒状和松散聚颗粒状,少数种类聚颗粒状不明显。同种的不同产地样品间花粉形态无明显差异;花粉的直径可以区别轮叶杜鹃组和映山红组,但组内种间有时比较一致。华顶杜鹃R.huadingense从形态特征和花粉观察结果显示应该属于Sect.Pentanthera的成员。根据形态特征,我们推测其花粉的形态演化趋势应该为:小→大,聚颗粒状→近光滑。3种子的微形态特征对50个种子样品(国产映山红组Sect. Tsutsusi 33种2变种,轮叶杜鹃组Sect.Brachycalyx 4种,和近缘的羊踯躅亚属代表种R.molle,R.pentaphyllum和R.japonicum)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种子形状变化较大,而且种子均较微小,有不同程度的扁化。表皮细胞一般为披针形,外切向壁下陷成沟,两侧的径向壁与相邻细胞的径向壁一起突起成脊,但R.huadingense表皮细胞椭圆形,外切向壁向上凸起,说明可能不是本亚属成员。种子微形态在种内的不同居群样品间差异不明显,并可划分为五个类型:毛果杜鹃型R.seniavinii-type、溪畔杜鹃型R.rivulare-type、映山红型R.simsii-type、丁香杜鹃型R.farrerae-type和华顶杜鹃型R.huadingense-type,这些类型可能是分组或系的又一证据。4系统大纲和分类修订综合现有结果后,对世界映山红亚属进行了全面修订。承认了本亚属共59种,包括发现的新种湘赣杜鹃R.xiangganense和新天然杂交种云亿杜鹃R.×yunyianum,新组合亚种2个,分别是R.mariae Hance subsp.flumineum(W.P.Fang & M.Y.He)X.F.Jin & B.Y.Ding和R.chrysocalyx Lévl.subsp.meridionale(P.C.Tam)X.F.Jin & B.Y.Ding,新组合变种R.rivulare Hand.-Mazz.var.kwangtungense(Merr.)X.F.Jin & B.Y.Ding,将多达159个名称处理为异名。在亚属下,按照根据Sleumer的意见,分成映山红组Sect.Tsutsusi和轮叶杜鹃组Sect.Brachycalyx2个组(Sect.Tsusiopsis处理为Sect.Brachycalyx的异名),并对系统作了一些修正。将映山红组分为三个系,包括岭南杜鹃系Ser.Mariana和短花杜鹃系2个新系。5地理分布在标本查阅和分类修订基础上,分析了映山红亚属以及亚属内各个分类等级以及种的地理分布。将映山红亚属的分布区(东亚和印度支那区)分成:中国大陆及西南邻近地区、台日韩区(包括我国台湾、日本和韩国)、南亚区(菲律宾)三个区。采用吴征镒(1979)对我国的划分观点分亚区,并对种的分布作了分析。映山红亚属内的演化从原始的映山红系Ser.Tsutsusi,一支演化为轮叶杜鹃组Sect.Brachycalyx,一支演化成岭南杜鹃系Ser.Mariana,再由岭南杜鹃系演化形成短花杜鹃系Ser.Seniaviniana。根据种的分布特点分析,我国的南岭山地和日本中南部这两个地区是本亚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我国华南地区可能也是本亚属的起源地,自华南山地起源以后向四周散布,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分布格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杜鹃花属的分类研究简史
  • 2 映山红亚属分类研究进展
  • 3 映山红亚属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文献查阅
  • 2 标本查阅
  • 3 野外调查
  • 4 形态性状变异的测量分析
  • 5 孢粉学实验方法
  • 6 种子微形态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形态性状及其分类学意义
  • 1 习性
  • 2 幼枝
  • 3 叶
  • 4 花序
  • 5 花
  • 5.1 花萼裂片
  • 5.2 花冠
  • 5.3 雄蕊
  • 5.4 雌蕊
  • 6 果实
  • 第四章 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 1 材料来源
  • 2 实验结果
  • 2.1 花粉形状
  • 2.2 四合体大小
  • 2.3 表面纹饰
  • 2.4 萌发孔
  • 3 讨论
  • 3.1 花粉形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3.2 花粉形态差异的系统学意义
  • 3.2.1 花粉的微形态和种类划分
  • 3.2.2 花粉微形态和组的划分
  • 3.2.3 华顶杜鹃的系统位置
  • 第五章 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 1 材料来源
  • 2 实验结果
  • 2.1 种子外观
  • 2.1.1 种子形状
  • 2.1.2 种子颜色
  • 2.2 种子大小和扁化程度
  • 2.2.1 种子大小指数
  • 2.2.2 种子的扁化率
  • 2.3 种子两端形状和翅
  • 2.4 表皮纹饰
  • 3 讨论
  • 3.1 映山红亚属的种子类型
  • 3.2 同种不同产地或个体的差异
  • 3.3 几个种(变种)的处理
  • 3.4 华顶杜鹃的系统位置
  • 第六章 分类修订
  • 1 分组、系和种检索表
  • 2 分类处理
  • 2.1 轮叶杜鹃组
  • (1) 大武杜鹃
  • (2) R. quinquefolium
  • (3) R.wadanum
  • (4) 棲栏山杜鹃
  • (5) R.amagianum
  • (6) R.weyrichii
  • (7) 丁香杜鹃
  • (8) R.dilatatum
  • 2.2 映山红组
  • 2.2.1 映山红系
  • (9) 皋月杜鹃
  • (10) R.macrosepalum
  • (11) R.boninense
  • (12) R.scabrum
  • (13) R.oldhamii
  • (14) 白花杜鹃
  • (15) 美艳杜鹃
  • (16) 锦绣杜鹃
  • (17) 海南杜鹃
  • (18) R.eriocarpum
  • (19) 映山红
  • (20) R.yedoense
  • (21) R.×transiens
  • 2.2.2 岭南杜鹃系
  • (22) 大关杜鹃
  • (23) 临桂杜鹃
  • (24) 滇红毛杜鹃
  • (25) 台红毛杜鹃
  • (26) 长尖杜鹃
  • (27) 伏毛杜鹃
  • (28) 潮安杜鹃
  • (29) 志佳阳杜鹃
  • (30) R.komiyamae
  • (31) 云亿杜鹃
  • (32) 大埔杜鹃
  • (33) 溪畔杜鹃
  • (34) R.saxicolum
  • (35) 钝叶杜鹃
  • (36) 金萼杜鹃
  • (37) 南昆杜鹃
  • (38) 岭南杜鹃
  • 2.2.3 短花杜鹃系
  • (39) 腺苞杜鹃
  • (40) R .subsessile
  • (41) 金平杜鹃
  • (42) 湖南杜鹃
  • (43) 乳源杜鹃
  • (44) 湘赣杜鹃
  • (45) 贵定杜鹃
  • (46) 细瘦杜鹃
  • (47) 棕毛杜鹃
  • (48) 毛果杜鹃
  • (49) R.tsusiophyllum
  • (50) 瑶山杜鹃
  • (51) 金秀杜鹃
  • (52) 铁仔叶杜鹃
  • (53) 武夷山杜鹃
  • (54) 阳明山杜鹃
  • (55) 腊黄杜鹃
  • (56) R.tschonoskii
  • (57) 崖壁杜鹃
  • (58) 两广杜鹃
  • (59) R.serpyllifolium
  • 第七章 地理分布
  • 1 各等级的地理分布
  • 1.1 亚属的地理分布
  • 1.2 轮叶杜鹃组
  • 1.3 映山红组
  • 1.3.1 映山红系
  • 1.3.2 岭南杜鹃系
  • 1.3.3 短花杜鹃系
  • 1.4 种的地理分布
  • 2 性状的演化趋势和各个类群的系统位置
  • 2.1 性状的演化趋势
  • 2.2 亚属内各类群的系统位置
  • 3 现代分布中心
  • 4 可能的起源地
  • 5 大概起源时间
  • 6 散布路线和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
  • 第八章 结语
  • 1 形态性状的分类学意义
  • 2 孢粉学
  • 3 种子微形态
  • 4 系统大纲和分类修订
  • 5 地理分布
  • 6研 究展望
  • 附录 映山红亚属种(亚种、变种)分布图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点
  •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及参编著作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杜鹃花产业的种质资源基础:现状、问题与对策[J]. 生物多样性 2013(05)
    • [2].湖南杜鹃属植物种类及引种适应性初探[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01)
    • [3].福建大仙峰杜鹃属植物资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03)
    • [4].科学出版社新书[J]. 生物技术通报 2009(07)
    • [5].湖南省杜鹃属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10(02)
    • [6].野生杜鹃杂交亲和性及适宜的评价指标[J]. 广西植物 2017(08)
    • [7].湖南杜鹃属植物分类学考证[J]. 湖南林业科技 2012(06)

    标签:;  ;  ;  ;  ;  ;  

    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en. Tsutsusi的分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