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阿嵯耶观音造像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学
作者: 傅云仙
导师: 阮荣春
关键词: 南诏大理,阿嵯耶观音造像,观音佛王传统信仰,民族意识,王权意识
文献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具有东南亚风格的阿嵯耶观音像出现于南诏晚期,是南诏、大理国最受尊崇的一位神祇,对于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南诏国而言,以阿嵯耶观音代替汉地观音成为主尊,其中必有原因,阿嵯耶观音的出现对南诏究竟有何意义和功能,她在南诏与唐王朝的交往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其的影响如何?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嵯耶观音圣像来源的探讨,进而分析南诏与中原唐王朝的关系及阿嵯耶观音在其中的凸现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最终揭示出阿嵯耶观音圣像后面所隐藏着的思想实质:即她是南诏国王权意识、民族意识精神的象征! 全文分为六章,各章大意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详述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由于阿嵯耶观音像独特的造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信仰,长期来都受到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其造型来源,虽有多方研究,但至今尚无定论。而阿嵯耶观音在南诏历史上所受到崇拜的至尊地位,又不得不使我们对其造型来源和在南诏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深入地探讨。其次,对中外有关阿嵯耶观音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评述。任何学术的研究都是在尊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继承才有发展。前人对阿嵯耶观音的研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以此为线索,使我们能够明确研究的方向。最后,在充分掌握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图像学、社会学、比较等方法对阿嵯耶观音造型和信仰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 第二章由对《南诏图传》制作的回顾,说明阿嵯耶观音圣像在大理地区的传说来源,然后对其造型特点以及在《南诏图传》、张胜温《梵像卷》和剑川石窟中的形象作具体论述,并与同时期,即唐宋时期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的观音像进行比较,以此说明阿嵯耶观音造型和风格均与这两地的观音像完全不同,另有其来源。根据前人的研究提示,阿嵯耶观音圣像造型可能来自东南亚。事实是否如此,需要我们对东南亚及印度的观音造型进行研究,才能最后作出结论。第三章东南亚的佛教及佛教艺术的源头在印度,不了解印度的观音造型和风格就不可能对东南亚的观音造型和风格有深入地认识,也就无法明确阿嵯耶观音造型的真正来源。因此,本章探讨了印度的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型,并指出源于印度的不同的观音造型及风格对东南亚、中国、中亚等地区都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东南亚的影响最为深刻、长久。第四章东南亚是印度化最强烈的地区,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尤其是佛教及其艺术最为明显。然而,没有佛教的传入、流行就不可能有佛教艺术的存在。在这章里,我们首先论述了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观音的信仰和传播情况,同时强调了佛教的繁荣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佛教艺术的兴旺发达,而佛教艺术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广泛传播,两者相得益彰。其次,重点论述了7-13 世纪东南亚观音造型和风格。7-13 世纪是东南亚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和密宗发展的鼎盛时期,东南亚盛行的观音造像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由于阿嵯耶观音造型来自东南亚,东南亚的观音造型就成为本章论述的重点,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之一。本章着重详述东南亚各国不同风格的观音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南诏、大理国阿嵯耶观音造像
2.1 大理地区有关阿嵯耶观音的来源及传说
2.2 阿嵯耶观音的造型特点及其在南诏、大理国绘画雕刻中的形象
2.2.1 阿嵯耶观音的造型特点
2.2.2 《南诏图传》、《梵像卷》及剑川石窟中的阿嵯耶观音像
2.3 阿嵯耶观音造像与唐宋汉地观音造像和吐蕃观音造像
2.3.1 唐宋时期汉地观音造型特点
2.3.2 十世纪以前西藏(吐蕃)的观音造型特点
2.3.3 阿嵯耶观音造型与唐宋汉地观音造型和吐蕃观音造型之比较
第三章 印度的观音信仰及观音造像
3.1 印度的观音信仰
3.2 印度的观音造型
3.2.1 贵霜王朝(公元前1 世纪—公元3 世纪)
3.2.2 笈多风格的观音像(4—6 世纪)
3.2.3 后笈多风格的观音像(6—7 世纪)
3.2.4 帕拉王朝(8—12 世纪)和中世纪印度北部的观音像
3.2.5 后笈多和中世纪时印度南部的观音像
第四章 佛教传入东南亚及7-13 世纪东南亚的观音造型
4.1 佛教传入东南亚及在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概况
4.1.1 佛教传入东南亚
4.1.2 东南亚各国佛教发展概况
4.2 7-13 世纪东南亚的观音造像
4.2.1 斯里兰卡的观音造型
4.2.2 缅甸的观音造型
4.2.3 堕罗钵底的观音造型
4.2.4 柬埔寨的观音造型
4.2.5 占婆的观音造型
4.2.6 小结
4.2.6.1 印度造型艺术对东南亚的影响
4.2.6.2 东南亚国家之间造型艺术的相互影响
第五章 阿嵯耶观音造像与东南亚观音造像的比较研
5.1 阿嵯耶观音与东南亚观音的造型与风格之比较
5.1.1 体态特征
5.1.2 头饰
5.1.3 手势和持物
5.1.4 装饰物
5.1.5 服装
5.1.6 面貌
5.2 南诏与东南亚的关系
5.2.1 友好往来
5.2.2 战争冲突
第六章 王权意识精神的象征
6.1 阿嵯耶观音信仰的原因
6.1.1 南诏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6.1.2 南诏与唐朝的矛盾冲突
6.1.3 密教观音佛王传统或信仰在印度、东南亚和唐武周的流行
6.2 阿嵯耶观音的信仰
6.2.1 阿嵯耶观音信仰及其目的
6.2.2 阿嵯耶观音信仰的对象
结 束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11-18
相关论文
- [1].藏传佛教图像研究[D]. 李翎.中央美术学院2002
- [2].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 李利安.西北大学2003
- [3].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 李正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4].佛、道造像碑源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罗宏才.南京艺术学院2004
- [5].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D]. 邱忠鸣.中央美术学院2005
- [6].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D]. 杨惠东.南京艺术学院2005
- [7].巴中石窟研究[D]. 雷玉华.四川大学2005
- [8].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D]. 李森.山东大学2005
标签:南诏大理论文; 阿嵯耶观音造像论文; 观音佛王传统信仰论文; 民族意识论文; 王权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