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沥青路面冬季修补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万新龙[1](2021)在《偏高岭土-矿渣用于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材料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董雨[2](2021)在《溶剂型坑槽冷补材料研究》文中认为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作用下,沥青路面坑槽冷补二次损坏时有发生,降低路面修补品质,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现有研究及调查表明,坑槽冷补二次损坏原因主要有坑槽修补材料与原有路面材料界面粘结强度不高、坑槽修补材料早期强度低及坑槽修补材料抗水损坏性能不强。论文针对沥青路面坑槽冷补的特点,开展溶剂型坑槽冷补料研究,以提高沥青路面坑槽修补质量及耐久性能。论文首先进行了坑槽修补界面粘结剂制备研究,通过拉伸剪切试验确定坑槽修补界面粘结剂最佳配比。采用层间拉拔和剪切试验,对比轻制沥青、乳化沥青,研究了温度及湿度对槽修补界面粘结剂粘结性能影响,并通过低温弯曲试验和抗冻融试验,对比评价三种粘结材料的粘结性能。试验表明,本文研制的槽修补界面粘结剂的粘结效果最优,满足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界面粘结要求。针对坑槽冷补料早期强度低及抗水损坏性能不强问题,开展坑槽溶剂型冷补液掺加SBS改性剂和玄武岩纤维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和易性试验、马歇尔试验优选出溶剂型冷补液最佳配比。粘附性试验和DSR试验结果表明论文研制的溶剂型冷补液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高温性能。选用了LB-13的合成级配,通过经验公式和纸迹试验确定冷补料最佳沥青用量。冷补料路用性能试验表明,溶剂型冷补料早期强度高,达到3.2KN、残留稳定度88.2%、冻融劈裂比80.3%,有效解决了路面坑槽修补材料早期强度低及抗水损坏性能不强的问题。
闫羲钛[3](2021)在《沥青路面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量逐年递增,我国公路养护里程495.31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8.8%,公路已经全面进入养护管理阶段,每年有大量的沥青路面铣刨料产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坑槽病害是当前我国路面损坏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道路养护管理的常见病害,对道路行车安全构成很大的隐患。使用热拌沥青混合料修补坑槽对施工环境要求较高,存在冬季无法及时修补的情况,而我国北方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冬季低温气候,路面坑槽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为解决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地区无法修补坑槽的问题,同时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路面铣刨旧料研制了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对稀释剂、添加剂等进行了比选与掺配比例的确定,对不同旧料掺量下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旧料掺配比例,研制出可低温使用的冷补液及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用于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地区修补坑槽使用。(2)提出旋转压实法及马歇尔击实法用于评价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能,将冷补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量化,提出施工和易值这一评价指标,避免了经验法人为主观任意性大的问题。(3)目前针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缺少一套标准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本文基于现有乳化沥青及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方法,总结改进了初始稳定度、成型稳定度、最终稳定度时的养生方法及水稳定性能、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等路用性能试验。并根据各种性能试验的室内试验结果,给出相关的建议指标。(4)通过数字散斑图像处理技术对比了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过程中位移场的异同,结果表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只产生纵向位移,而冷补沥青混合料横向位移大于纵向位移,证明冷补沥青混合料胶结料黏结性能弱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胶结料黏结性能,建议仅在冬季低温应急养护修补坑槽时使用冷补料,其他情况仍采用“热补法”进行修补。(5)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比了冷补料不同模量时坑槽周围的受力特点及相同面积下的日常切割养护的方形坑槽与应急养护未切割修补的圆形坑槽、椭圆形坑槽的受力特点。结果表明相同模量下的圆形、椭圆形坑槽所受的力小于方形坑槽,证实未对坑槽进行切割的应急养护措施可行。(6)对本文所研制的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实体工程验证,使用半年后并未发生二次损坏,证明本文所研发的再生冷补沥青混合料适用于我国冬季低温地区修补坑槽使用。
杨露[4](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陈文浩[5](2020)在《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迅速发展,全区交通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与日俱增的交通量对于公路养护单位的压力与挑战也越来越大。作为公路路面主要受力层,沥青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大气、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的耦合作用,容易产生早期病害,导致公路使用寿命减少、行车安全性下降。采取适时科学的维修养护就显得尤为必要,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早期主动性干预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论文针对内蒙古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及能源运输、重载车辆较多导致干线公路病害严重的实际情况,结合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在调查蒙东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现有病害种类及其成因,分析本地区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路面损坏状态、路面行驶质量、路面结构强度等路况评定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结合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各种预防性养护措施的适用性,运用沥青路面的微表处、雾封层、开普封层等养护技术对不同路段进行养护作业,依托公路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施工监控与室内外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预防性养护技术能有效抑制路面病害的发展,提高公路使用性能,降低了公路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陈耿填[6](2020)在《排水沥青路面冷修补技术及其对渗透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排水沥青路面应用于高速公路的起步较晚,国内针对其功能特性、结构强度的衰减规律和养护维修方面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成果较少。现有实践中,排水沥青路面出现病害后的维修一般按照密级配沥青路面的养护方案进行,导致维修后排水沥青路面外观较差、养护效果不佳和排水能力减弱等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增加排水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并保持其原有的路用性能,论文对开级配的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展开相关研究。论文通过再修正的马歇尔试验,得到了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的最佳配合比。其组分为:矿粉用量6%、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用量7.5%、水性环氧树脂用量15%和总用水量5.0%。使用该最佳配合比制作的冷补料马歇尔试件成型稳定度达到8.43k N,符合排水沥青路面的使用要求。论文制作了排水沥青路面的车辙板试件,通过开槽修补来模拟排水沥青路面的实际修补情况,并对修补效果进行了验证。竖向拉拔试验结果表明,当洒布量为0.75L/m2时,粘层油的粘结性能最好,且论文提出的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粘结性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加速加载磨耗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磨耗次数的增加,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的磨耗值增大,粘层油洒布量对磨耗值影响较小,总体磨耗值均小于1%,表明新型冷补料耐磨性能良好;随着磨耗次数的增加,冷补料的摆值初始有所提高,随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当磨耗次数为6万次时,冷补料的摆值均保留有最高摆值的86%以上。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冷补料修补后的车辙板渗透系数随着粘层油洒布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洒布量增加到1.00L/m2时,车辙板渗透系数降低超过50%,严重影响车辙板原有的排水能力,且喷洒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车辙板渗透系数减少地更多。论文根据试验结果和路面实际工程状况,确定Seep3D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利用Seep3D计算得到排水沥青路面不同修补方案后的排水能力变化。结果表明:路面坡度一定时,随着路面宽度的增加,排水层的排水能力逐渐降低;路面宽度一定时,随着路面坡度的增加,排水层的排水能力逐渐提高;路面宽度和坡度一定时,随着粘层油洒布量的增加,修补部分路面的渗透系数逐渐降低,排水层的排水能力也随之降低。根据排水能力计算结果和暴雨强度公式,论文给出了确定粘层油洒布量的计算方法,为不同地区排水沥青路面维修工程提供指导。
刘凯迪[7](2019)在《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粘结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和汽车荷载等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多种病害,其中坑槽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路面坑槽不仅降低路面平整度,缩短道路使用寿命,而且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性,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坑槽应及时修补。目前最常用的坑槽修补材料冷补沥青混合料,可以快速、及时、方便地对坑槽进行修补。但是在材料组成、外界环境和施工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冷补沥青混合料耐久性不足,在坑槽修补后不久便发生松散剥落、凹陷、脱落、推移等多种二次破坏。为此,本文调研了哈尔滨地区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常见破坏形式及主导破坏形式,分析了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受力规律,研究了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粘结特性的影响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明确冷补沥青混合料常见的破坏形式包括松散剥落、界面破坏、凹陷、推移、脱落、泛油、裂缝等;根据道路的交通量、使用状况以及出现坑槽后的修补状况,在哈尔滨地区选择了四个路段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破坏形式展开调研,发现哈尔滨地区冷补沥青混合料会发生松散剥落、界面破坏、凹陷、推移拥包和裂缝五种形式的破坏,其中界面破坏是主导破坏形式。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坑槽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在矩形移动均布荷载的作用下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受力规律,分析了不同深度下和水平方向上横向界面和纵向界面的受力规律,明确了荷载作用位置对于界面受力的影响,探讨了界面上危险点的位置以及危险点最易破坏的时刻,阐明了冷补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对于界面受力状况的影响规律。以斜剪试验为评价方法,以为温度、湿度、粘结剂种类、粘结剂撒布量和界面粗糙程度为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界面粘结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湿度增加,粘结剂粘度增加,界面粘结强度逐渐降低;粘结剂撒布量和界面粗糙程度存在一个最佳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明确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影响界面粘结特性的主导因素为粘结剂种类和界面粗糙程度,实际工程中应加以关注。
陈平[8](2019)在《新型高性能坑槽冷修补材料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坑槽病害是沥青路面诸多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其破损面积大,不利于行车安全。由于沥青冷补料具有随取随用、可全天候修补、施工简单快捷、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坑槽修补。但冷补料发展时间短,尤其对于溶剂型稀释沥青的冷补料,其初始稳定度较低,高温性能不佳,且耐水性不好。许多溶剂稀释型冷补料产品质量低,使用耐久性差,寿命短,往往在修补后短期内就要进行二次修补。且人们对于坑槽的修补仅仅重视冷补材料,而忽视了坑槽界面的修补效果,由于粘结不好,修复界面开裂也是坑槽修复后极为常见的二次破损类型之一。针对现有问题,本文先从坑槽界面的粘结修复出发,通过拉伸剪切测试研发了一种高效粘结的坑槽界面粘结剂,并且通过层间剪切试验和层间拉拔试验,分析其用量、环境温度、界面成型湿度对坑槽壁面粘结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抗裂试验,综合评价该坑槽界面粘结剂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研制的坑槽界面粘结剂粘结强度高,抗裂性能好。本文接着从现有溶剂稀释型冷补料低温修补效果好、高温性能不佳的角度考虑,研发一种温拌冷铺型的沥青冷补液及其混合冷补料。首先从冷补液性能试验着手,考虑到聚氨酯优异的固化性能,选用聚氨酯预聚体对其进行改性,本文先对该冷补液稀释剂以及聚氨酯掺量进行了试验测定,确定了用量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冷补液配方方案,分别进行拉拔试验、剪切试验分析其粘结性能,进行和易性试验分析其施工和易性能,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分析其混合料强度性能,最后优选出最佳方案作为冷补液的配比。并以该配比探讨本文研制的新型冷补液适用的结构类型,对沥青混合料级配结构及空隙率进行了研究,选择将常用的LB-13、AM-13、AC-13、SMA-13结构类型作为本文研究的试验对象,确定冷补料最佳级配结构。采用经验公式法,通过工作性检验及初始马歇尔稳定度进行室内试验确定冷补沥青液的最佳用量。最后,对研制的新型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储存施工和易性、强度成型规律、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以及低温抗裂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此外还定义了沥青冷补混合料耐久性能,明确以高温水稳性能为耐久性试验指标,并与相关冷补料产品进行了性能对比。表明研发的新型冷补沥青混合料具有初始稳定度高、强度成型快、最终强度高、水稳定性好,高温性能优异等优点。
常相国[9](2019)在《沥青路面裂缝修补用环氧树脂/粉体固化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裂缝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路面裂缝将降低路面平整度,影响行车舒适性,如不及时修补会诱发坑槽、沉陷等其他病害。道路养护者采用热沥青、乳化沥青、灌缝胶、灌浆液等修补材料对裂缝进行封补,但仍存在粘结性能不强、渗透性能差、耐久性不足等问题,实际修补效果较为有限。针对现有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材料存在的问题,基于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优异性能,本文利用封装技术制得粉体固化剂PCA,将其均匀分散于环氧树脂基液制备了新型环氧树脂/粉体固化剂裂缝修补材料(Epoxy Resin/Powder Curing Agent Cracks Repair Material,简称EPCRM),使用时以水作为引发剂,使固化剂释放并与环氧树脂反应形成浆液。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选取浆液粘度与固化物直拉粘结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EPCRM最佳材料配比与使用工艺:E-51占比为22.5%,环氧树脂A占比为22.5%,增韧剂占比为40%,稀释剂占比为15%,PCA用量为树脂总用量的20%;用水量为树脂与PCA总用量的30%,水温为60℃,搅拌时间为5min,搅拌速度为600r/min。对EPCRM浆液的粘度及固化物的力学性能与稳定性开展研究,并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裂缝修补材料与EPCRM进行性能对比,评价EPCRM及其固化物的性能。结果表明:EPCRM的初始浆液粘度为1354 mPa·s,可操作时间为20min;-10℃下EPCRM的拉伸强度低于沥青质修补材料,且韧性略有不足;随着温度提高至15℃,EPCRM的拉伸强度高于其他裂缝修补材料,同时断裂伸长率为80.3%,表现出良好的强度与韧性;50℃下EPCRM的压缩强度远高于其他修补材料,固化物100℃下质量损失率仅为1.57%,热稳定性优异;储存温度对EPCRM的储存稳定性影响显着,应尽量在低温条件下存放。参照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结合修补材料在裂缝中的实际状况,对EPCRM的渗透性能、粘结性能、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耐热老化性能等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PCRM的渗透深度与乳化沥青相当,渗透性能优异;EPCRM的-10℃直拉粘结强度略低于沥青质修补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15℃直拉粘结强度高于其他修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拉伸粘结性能;EPCRM的界面剪切强度在全温度域内均表现出较高水平,抗剪性能优异;低温抗裂性优良,仅次于灌缝胶;水稳定性低于热熔型修补材料,但高于常温类修补材料;EPCRM经历热老化后,各项力学性能损失率较小,韧性损失较大。
王虎[10](2019)在《沥青路面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研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几十年大规模交通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凭借着其自身优点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特别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着诸多优点,但是有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裂缝。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高速都进行了改扩建,路面加铺等,但是原沥青路面存在较多的病害,裂缝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一种常见的病害,随着交通量以及荷载的不断增加,裂缝问题日趋严重,尽管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不同类型的裂缝处治材料,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耐久性差且失效率高,裂缝后期会继续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裂缝后期反弹问题,本文参考国内外路面裂缝处治材料的标准,总结分析国内外密封胶发展现状,收集相关成熟规范文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结合福建省夏蓉高速漳州段高速公路改扩建实体工程进行验证,开发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裂缝处治材料PAC-01,用来处治沥青路面的裂缝,解决裂缝处治问题给施工单位和养护单位带来的困扰。为防止裂缝再次在沥青面层中产生,通过对沥青路面裂缝产生机理分析,发现温度和荷载是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规范以及常见的裂缝材料失效模式分析,在国内外现有的的关于裂缝处治的技术标准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应于裂缝处治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内外裂缝处治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参考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结合极差和方差分析法进行了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提出了裂缝处治材料用胶结料的最佳配比A3B2C1和A3B1C3,借助于双因素分析法,采用方差分析以及综合评分法研究建议裂缝处治材料用骨料的规格为0-3mm,骨料掺量75%。以优化出的胶结料和骨料进行混合料的性能验证,从材料性能和经济成本综合考虑,提出了裂缝处治材料最佳配比,通过后期的实体工程验证总结,并结合福建省的气候条件及施工要求,提出了裂缝处治材料的技术评价标准。最后,从材料要求、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管理及验收等方面,对新开发出的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PAC-01的施工提出了具体的作业指导。本文研究开发的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PAC-01具有高流动、耐高温、易变形及强粘结等特性,是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裂缝处治材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裂缝沥青路面上继续发展的可能,是未来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沥青路面冬季修补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路面冬季修补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2)溶剂型坑槽冷补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坑槽修补二次损坏机理 |
2.1 坑槽破坏的分类及机理研究 |
2.1.1 坑槽破坏的种类 |
2.1.2 坑槽破坏机理 |
2.2 坑槽修补质量影响因素 |
2.3 坑槽修补二次破损分析 |
2.3.1 坑槽修补界面损坏 |
2.3.2 修补材料早期强度不足 |
2.3.3 修补材料水稳定性较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坑槽界面粘结剂的配制 |
3.1 材料选择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环境 |
3.2.2 实验步骤 |
3.3 坑槽界面粘结剂的配制 |
3.3.1 固化剂的掺量 |
3.3.2 稀释剂的掺量 |
3.3.3 改性剂的掺量 |
3.4 界面材料试验设计方案 |
3.4.1 界面剂的基本性能试验 |
3.4.2 界面剂的粘结性能测试方案 |
3.5 界面剂基本性能 |
3.5.1 浇筑体拉伸试验结果 |
3.5.2 BBR试验结果 |
3.6 界面粘结剂粘结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6.1 粘结剂用量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3.6.2 温度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
3.6.3 湿度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
3.6.4 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下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
3.7 修复界面抗裂性能 |
3.8 抗冻融性能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补沥青液的研制 |
4.1 冷补液材料选择原则 |
4.2 冷补液材料的选择 |
4.2.1 基质沥青 |
4.2.2 稀释剂 |
4.2.3 添加剂 |
4.2.4 纤维稳定剂 |
4.3 冷补液的配制 |
4.4 冷补液的性能测试 |
4.4.1 和易性试验 |
4.4.2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
4.4.3 冷补液的性能分析 |
4.5 与集料间的粘附性试验 |
4.6 DSR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冷补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5.1 混合料的材料选择及拌和方法 |
5.1.1 集料 |
5.1.2 矿粉 |
5.1.3 性能测试 |
5.1.4 混合料的拌和方法 |
5.2 冷补料的性能特点及强度形成机理 |
5.2.1 冷补料的性能特点 |
5.2.2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
5.3 矿料级配的确定 |
5.3.1 混合料的结构类型 |
5.3.2 最大粒径的确定 |
5.3.3 矿料级配的确定 |
5.4 沥青用量的确定 |
5.4.1 经验公式法 |
5.4.2 检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评价 |
6.1 施工和易性 |
6.2 早期强度 |
6.3 成型强度 |
6.4 水稳定性 |
6.4.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6.4.2 冻融劈裂试验 |
6.5 低温性能 |
6.6 高温性能 |
6.7 坑槽室内修补试验 |
6.7.1 早期强度评价 |
6.7.2 高温稳定性评价 |
6.7.3 耐久性评价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沥青路面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技术性能与配合比设计 |
2.1 原材料选择 |
2.1.1 沥青 |
2.1.2 新集料 |
2.1.3 旧集料 |
2.2 稀释剂比选 |
2.3 添加剂比选 |
2.4 配合比设计 |
2.4.1 级配设计 |
2.4.2 最佳沥青用量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冷补液的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 |
3.1 冷补液蒸发残留物含量测试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结果 |
3.2 冷补液蒸发残留物性能测试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3 冷补液与集料黏附性测试 |
3.3.1 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 |
3.4 冷补液黏度测定 |
3.4.1 仪器与试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 |
3.5 稀释剂稀释效果分析及影响因素 |
3.5.1 稀释效果分析 |
3.5.2 稀释效果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4 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 |
4.1 施工和易性评价方法 |
4.1.1 经验观察法 |
4.1.2 旋转压实法 |
4.1.3 马歇尔击实法 |
4.2 马歇尔稳定度及养生方法 |
4.2.1 初始稳定度 |
4.2.2 成型稳定度 |
4.2.3 最终稳定度 |
4.3 冷补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
4.3.1 机理分析 |
4.3.2 成型影响因素 |
4.3.3 冷补料强度成型特点 |
4.4 水稳定性评价方法 |
4.4.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4.4.2 冻融劈裂试验 |
4.5 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
4.5.1 车辙试验 |
4.5.2 高温单轴贯入试验 |
4.6 低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
4.7 本章小节 |
5 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验证 |
5.1 旧料掺配比例的确定 |
5.1.1 施工和易性 |
5.1.2 成型稳定度 |
5.1.3 高温稳定性 |
5.1.4 抗水损害能力 |
5.1.5 旧料掺配比例确定 |
5.2 再生冷补材料各组分比例正交试验设计 |
5.3 施工和易性 |
5.3.1 旋转压实法 |
5.3.2 马歇尔击实法 |
5.3.3 不同施工和易性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5.4 马歇尔稳定度 |
5.4.1 初始稳定度 |
5.4.2 成型稳定度 |
5.4.3 最终稳定度 |
5.5 水稳定性 |
5.5.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5.5.2 冻融劈裂试验 |
5.6 高温稳定性 |
5.6.1 车辙试验 |
5.6.2 高温单轴贯入试验 |
5.7 低温稳定性 |
5.8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及掺配比例确定 |
5.9 再生冷补材料制备工艺 |
5.10 本章小结 |
6 力学分析与实体工程验证 |
6.1 劈裂试验分析 |
6.2 坑槽仿真模拟 |
6.3 实体工程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条件 |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新构造运动 |
2.3 工程地质分区 |
2.3.1 Ⅰ类区 |
2.3.2 Ⅱ类区 |
2.4 特殊性岩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
3.2.1 路肩边沟不洁 |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
3.2.3 土路肩损坏 |
3.2.4 路缘石缺损 |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
3.3.1 盐渍土 |
3.3.2 湿陷性黄土 |
3.3.3 软弱土 |
3.3.4 杂填土 |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
4.2.2 病害调查结果 |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4.3.1 横向裂缝 |
4.3.2 纵向裂缝 |
4.3.3 块状裂缝 |
4.3.4 路面车辙 |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
5.1.3 裂缝修补办法 |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蒙东地区沥青公路路况调查分析 |
2.1 蒙东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 |
2.2 兴安盟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成因分析 |
2.2.1 裂缝类 |
2.2.2 变形类 |
2.2.3 坑槽类 |
2.3 公路路况调查 |
2.3.1 基本状况 |
2.3.2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及评价 |
2.3.3 路面状况评价 |
2.4 沥青路面性能衰减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的选用和分析 |
3.1 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分析 |
3.2 预防性养护方案选择分析 |
3.3 预防性养护技术 |
3.3.1 裂缝灌封 |
3.3.2 坑槽修补 |
3.3.3 同步碎石封层 |
3.3.4 微表处 |
3.3.5 开普封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普封层施工效果及其评价 |
4.1 原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
4.1.1 沥青 |
4.1.2 集料 |
4.2 施工工艺 |
4.2.1 同步碎石封层 |
4.2.2 微表处工艺 |
4.3 施工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开普封层中同步碎石封层实施效果对比 |
4.3.2 开普封层中微表处实施效果对比 |
4.3.3 开普封层实施前后效果对比 |
4.3.4 开普封层整体施工效果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排水沥青路面冷修补技术及其对渗透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排水沥青路面概述 |
1.3 冷补沥青混合料概述 |
1.4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强度形成机理与配合比设计 |
2.1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组成结构及其强度形成机理 |
2.1.1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性能特点 |
2.1.2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材料组成 |
2.1.3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结构 |
2.1.4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强度形成机理 |
2.1.5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强度影响因数 |
2.2 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及微观分析 |
2.2.1 原材料 |
2.2.2 制备工艺 |
2.2.3 微观结构分析 |
2.3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2.3.1 原材料 |
2.3.2 矿料级配 |
2.3.3 再修正的马歇尔试验方法 |
2.4 矿粉用量确定 |
2.5 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用量确定 |
2.6 水性环氧树脂用量确定 |
2.7 总用水量确定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修补性能评价 |
3.1 排水沥青路面车辙板制作 |
3.1.1 原材料 |
3.1.2 最佳油石比 |
3.1.3 排水沥青路面车辙板试件制作 |
3.2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粘结性能评价 |
3.2.1 拉拔试验试件制备 |
3.2.2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拉拔试验 |
3.3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耐磨性能评价 |
3.3.1 磨耗试验试件制备 |
3.3.2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磨耗试验 |
3.4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渗透性能评价 |
3.4.1 渗透系数测定原理 |
3.4.2 渗透试验试件制备 |
3.4.3 排水沥青路面冷补料渗透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eep3D数值模拟计算路面排水能力 |
4.1 排水性沥青路面的排水机制分析 |
4.2 三维渗流有限元模型计算参数 |
4.2.1 排水层渗透系数 |
4.2.2 路面几何参数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1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4.3.2 边界条件设定 |
4.4 排水沥青路面排水能力计算及分析 |
4.5 修补方案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粘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补沥青混合料常见破坏形式 |
1.2.2 界面粘结性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冷补沥青混合料破坏影响因素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哈尔滨地区冷补沥青混合料破坏形式调研 |
2.1 引言 |
2.2 冷补沥青混合料常见破坏形式 |
2.2.1 文献调研 |
2.2.2 冷补沥青混合料常见破坏形式 |
2.3 哈尔滨地区冷补沥青混合料典型破坏形式调研 |
2.3.1 调研路段选取 |
2.3.2 调研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荷载下的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受力特性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限单元法概述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路面结构和材料参数 |
3.3.2 模型尺寸、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
3.3.3 荷载形式定义 |
3.4 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受力规律分析 |
3.4.1 不同深度下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受力规律分析 |
3.4.2 水平方向上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受力规律分析 |
3.4.3 冷补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对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受力规律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粘结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原材料基本性质 |
4.2.1 冷补沥青混合料 |
4.2.2 粘结剂 |
4.2.3 热拌沥青混合料 |
4.3 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粘结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斜剪试验 |
4.3.2 界面粘结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4 界面粘结特性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4.4.1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
4.4.2 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新型高性能坑槽冷修补材料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坑槽界面粘结剂配制及性能测试 |
2.1 材料选择及技术性质 |
2.2 实验设计 |
2.2.1 实验环境 |
2.2.2 实验步骤 |
2.3 坑槽界面粘结剂的配制 |
2.3.1 环氧树脂、固化剂试配 |
2.3.2 填料的添加试配 |
2.3.3 稀释增韧剂的添加试配 |
2.3.4 促进剂的添加试配 |
2.4 坑槽界面粘结剂性能试验设计方案 |
2.4.1 基本性质试验方案 |
2.4.2 界面粘结性能试验方案 |
2.5 坑槽界面粘结剂的性能测试 |
2.5.1 粘结剂基本性质 |
2.5.2 修复界面拉拔剪切性能 |
2.5.3 修复界面抗裂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冷补液的研制 |
3.1 沥青冷补液稀释方法 |
3.1.1 溶剂型稀释法 |
3.1.2 乳剂型稀释法 |
3.2 制备方法 |
3.2.1 基本材料介绍 |
3.2.2 沥青冷补液制备工艺 |
3.3 稀释剂用量对冷补液性能的影响 |
3.4 聚氨酯掺量对冷补液性能的影响 |
3.5 冷补液的配制及性能试验 |
3.5.1 拉拔试验 |
3.5.2 剪切试验 |
3.5.3 和易性试验 |
3.5.4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
3.5.5 冷补液的性能测试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补沥青混合料设计 |
4.1 集料选择与混合料制备 |
4.2 矿粉掺量的确定 |
4.3 冷补料级配研究 |
4.3.1 级配结构类型研究 |
4.3.2 空隙率研究 |
4.4 冷补料级配确定 |
4.4.1 确定集料的最大粒径 |
4.4.2 确定集料的级配类型 |
4.5 确定最佳冷补液用量 |
4.5.1 经验公式法 |
4.5.2 检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
5.1 冷补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能的评价 |
5.2 冷补沥青混合料强度的评价 |
5.2.1 5h初始强度 |
5.2.2 中期强度和后期强度 |
5.3 冷补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评价 |
5.4 冷补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评价 |
5.5 冷补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评价 |
5.6 坑槽维修后冷补料整体耐久性评价 |
5.6.1 坑槽维修后耐久性试验方法 |
5.6.2 坑槽修补后整体耐久性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沥青路面裂缝修补用环氧树脂/粉体固化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与形成机理 |
1.3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与实践现状 |
1.4 现有裂缝修补材料存在的不足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环氧树脂 |
2.1.2 固化剂 |
2.1.3 成膜材料 |
2.1.4 增韧剂 |
2.1.5 稀释剂 |
2.1.6 沥青混凝土 |
2.1.7 其他裂缝修补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EPCRM的性能试验 |
2.2.2 EPCRM的路用性能试验 |
第三章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材料EPCRM的制备与优化研究 |
3.1 沥青路面化学类灌缝材料的性能要求 |
3.2 EPCRM的反应机理与制备方法 |
3.2.1 EPCRM的反应机理 |
3.2.2 EPCRM的制备方法 |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EPCRM材料配比与使用工艺优化 |
3.3.1 正交试验方法 |
3.3.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3.3.3 正交试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
3.3.4 最佳方案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材料EPCRM的固有特性研究 |
4.1 EPCRM的浆液粘度 |
4.2 EPCRM固化物的力学特性 |
4.2.1 固化物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 |
4.2.2 固化物的压缩强度 |
4.3 EPCRM的稳定性 |
4.3.1 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
4.3.2 储存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材料EPCRM路用性能研究 |
5.1 EPCRM在沥青混凝土裂缝中的渗透性能 |
5.2 EPCRM与沥青混凝土缝壁的粘结性能 |
5.2.1 EPCRM与缝壁的直拉粘结强度分析 |
5.2.2 EPCRM与缝壁的界面剪切强度分析 |
5.3 EPCRM修补后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 |
5.4 EPCRM修补后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 |
5.5 EPCRM的耐热老化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沥青路面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与处治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2 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裂缝处治材料评价指标体系与性能要求 |
2.1 相关标准规范 |
2.1.1 国外标准 |
2.1.2 国内标准 |
2.2 现有裂缝处治材料评价指标 |
2.2.1 沥青基类 |
2.2.2 高分子聚合物 |
2.2.3 贴缝胶 |
2.2.4 有机硅密封胶与抗裂贴 |
2.3 现有裂缝处治材料的失效模式 |
2.4 裂缝处治材料性能要求 |
2.4.1 流动性能 |
2.4.2 高温性能 |
2.4.3 变形性能 |
2.4.4 粘结性能 |
2.4.5 裂缝处治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2.5 裂缝材料评价指标提出 |
2.5.1 现有裂缝材料评价体系分析 |
2.5.2 裂缝材料评价指标提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裂缝处治材料PAC-01 的胶结料选择及优化 |
3.1 原材料比选 |
3.1.1 基础胶 |
3.1.2 改性剂 |
3.1.3 增韧剂 |
3.1.4 抗车辙剂 |
3.2 胶结料用外加剂的优化研究 |
3.2.1 研究方法 |
3.2.2 试验指标及标准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2.4 分析结论 |
3.3 胶结料性能评价 |
3.3.1 针入度 |
3.3.2 延度 |
3.3.3 粘度 |
3.3.4 软化点 |
3.3.5 PAC-01 两种配比胶结料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裂缝处治材料PAC-01 配比确定与性能评价 |
4.1 骨料的选择 |
4.2 骨料对PAC-01 路用性能的优化研究 |
4.2.1 骨料参数选取 |
4.2.2 优化分析方法 |
4.2.3 PAC-01 试样的制备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2.5 本节小结 |
4.3 PAC-01 配比方案 |
4.4 PAC-01 混合料性能评价 |
4.4.1 流动度 |
4.4.2 贯入度 |
4.4.3 低温应变 |
4.4.4 拉拔强度 |
4.4.5 抗滑性能 |
4.5 PAC-01 配比确定 |
4.6 裂缝材料评价技术标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裂缝处治材料PAC-01 施工工艺 |
5.1 施工工艺流程 |
5.2 施工准备工作 |
5.2.1 材料准备 |
5.2.2 施工设备 |
5.2.3 人员配制 |
5.2.4 检测仪器 |
5.2.5 施工组织结构 |
5.2.6 试验路铺筑 |
5.3 现场施工工艺 |
5.3.1 处治段落标识 |
5.3.2 清理开槽 |
5.3.3 灌封材料现场制备 |
5.3.4 现场灌封 |
5.3.5 表面处理及开放交通 |
5.3.6 后期检测 |
5.4 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 |
5.4.1 材料质量控制 |
5.4.2 现场施工关键控制 |
5.4.3 裂缝处治质量验收 |
5.5 实体工程铺筑应用 |
5.5.1 项目背景 |
5.5.2 病害调查分析 |
5.5.3 试验段施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沥青路面冬季修补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偏高岭土-矿渣用于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材料试验研究[D]. 万新龙. 新疆大学, 2021
- [2]溶剂型坑槽冷补材料研究[D]. 董雨. 长安大学, 2021
- [3]沥青路面再生冷补材料研发及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 闫羲钛.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5]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D]. 陈文浩. 长安大学, 2020(06)
- [6]排水沥青路面冷修补技术及其对渗透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陈耿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冷补沥青混合料与旧路面界面粘结特性研究[D]. 刘凯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新型高性能坑槽冷修补材料研究与设计[D]. 陈平. 长安大学, 2019(01)
- [9]沥青路面裂缝修补用环氧树脂/粉体固化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常相国. 长安大学, 2019(01)
- [10]沥青路面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研发及应用[D]. 王虎.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