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小说论文-尉艳英

自我意识小说论文-尉艳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意识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意识,评析人物,心理成长

自我意识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尉艳英[1](2017)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自发表以来在文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主人翁卡拉两次逃离经过。学者们从女性命运、女性意识、女性觉醒、心理哲学、精神分析法等角度进行评析,但都没有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分析人物行为、心理等。本文将从自我意识角度出发,评析《逃离》中主人翁卡拉的两次出逃的原因、经历、结果等,得出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人的心理成长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罗瑞霄[2](2017)在《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自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文学史认为,新时期文学是继“五四”文学之后又一座启蒙文学的高峰,它承担着破除“文革”现代迷信等重大历史任务,将人从愚昧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再次发现”。伴随新时期人道主义的复兴,实现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小说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以1977年至1984年间的新时期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该段时期小说中的个体在“文革”结束后重构自我的艰难历程。个体在面向“文革”寻找自我的路途中,会时常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滑向绝望与死亡的深渊。知青小说中,青年一代由于自身经历的特殊性,他们便有意绕开“文革”,通过对青春岁月的回溯与积极投身改革与现代化建设,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与意义。与此同时,个体也通过重建自己的信仰,重新焕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心。改革小说中,“老干部”与青年一代的形象色彩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青年一代从被怀疑,甚至是被缺席的状态,逐渐成长为改革的生力军、领导者,而“老干部”则从权威、领导者,一步步沦为保守者甚至改革的阻碍者。两代人的交锋背后蕴含着生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历程。而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小说们也将注意力伸向了一般社会,通过关注一般社会中个体自我意识的状态来反思传统,新时期的女性小说对女性群体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努力,但也揭示了女性在实现独立之后遭遇孤立的困境。部分小说也通过对爱情、亲情等伦理关系中的个体自我关注,揭露与批判了伦理关系中自我迷失、丧失的状态,并达到了一定意义的深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慧[3](2017)在《从成长小说视角研究《灿烂千阳》中玛利亚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勒德·胡赛尼是当代美国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阿富汗裔美籍作家。2003年他凭借处女作《追风筝的人》的发表夺得了一系列文学大奖,从而一举成名。到目前为止,胡塞尼出版发行的叁部小说都是以阿富汗作为其创作背景。通过他的小说,胡塞尼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阿富汗。《灿烂千阳》是胡塞尼在2007年推出的第二部力作。小说讲述了阿富汗战乱下,两位出身不同的阿富汗女性共同经受苦难的动人故事。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好评,获得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大多数学者借助于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叙事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但是鲜有学者从成长小说的视角研究其中所蕴含的成长主题。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关注的是主人公从天真到觉醒或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本论文按照成长小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结构以及典型特点,从无知、挫折、成熟叁个阶段论述了主人公玛利亚姆如何在积极精神引路人的指引下一步步觉醒、成长。通过探析主人公玛利亚姆自我意识的觉醒历程,本文揭示了男权制压迫下阿富汗女性悲惨的生活现状,继而得出结论:阿富汗女性只有通过实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勇于反抗,才能彻底改变她们被压迫的命运,最终获得身心的双重解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小说《灿烂千阳》,不仅为解读这部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丰富了成长小说这一理论的研究范畴。与此同时,本研究认为,小说主人公玛利亚姆的成长历程对现代青年女性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只有认识到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才能在婚姻生活中保持独立,获得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仕杰[4](2016)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思——评迟子建中篇小说《晚安玫瑰》》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迟子建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往往着眼于女性题材,关注着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面貌与生存状态。中篇小说《晚安玫瑰》是迟子建将创作视角转向都市生活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对赵小娥、吉莲娜、黄薇娜等几位女性生活、爱情以及精神世界的对比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当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及摆脱之路、彰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思。(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11期)

严军[5](2016)在《绣在屏风上的鸟——试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失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传奇"作家,张爱玲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以一颗忧伤孤寂的心面对"时代沉落"和"仓促""破坏"的趋势,形成了悲剧气质、苍凉心态和感伤情调。张爱玲的小说写女人的婚姻,描写具体的婚姻、恋爱、调情等过程中的人性。向我们展示女性形象艰辛的生存状态,女人还是女人,即"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的为谋生而结婚的女人"。一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本文来源于《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朱丽明,王盈盈[6](2016)在《作家的自我意识与反思——以戴维·洛奇《大英博物馆在倒塌》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是戴维·洛奇1965年创作的实验小说。小说中的戏仿和喜剧手法将洛奇从精心布局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规范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洛奇在这部作品中是如何通过戏仿的手法刻画人物、转换叙事视角、变换叙事节奏以及如何诙谐幽默地针砭罗马天主教徒婚姻生活中的问题、后布鲁姆斯伯里时代的萎靡状态从而体现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反思的。(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6年03期)

赵晶[7](2016)在《女性自我意识嬗变的真实纪录——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上世纪中后期,并在短短数十年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理论流派。从女性的视角看待自然,认为在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父权制基础上的二元结构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到中国后,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更为显着的成果。中国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精神的健康成长,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渴望建立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6年02期)

秦月宇珠,朴玉明[8](2015)在《女性失语到女性自我意识的呈现——论契诃夫与乔伊斯·欧茨同名小说《牵小狗的女人》中的安娜》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牵小狗的女人》被美国女性主义作家欧茨于1972年以同名小说形式进行改编。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分析这两篇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安娜,阐释契诃夫笔下的女性是处于失语状态,而欧茨改写后的安娜,则呈现出女性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寻求。(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5年07期)

王秋雨[9](2015)在《亨利·米勒自传体小说中的自我意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米勒自传体小说中的自我意识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米勒在这类作品中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追忆旅欧生涯以及婚姻生活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不加掩饰的措辞、天马行空的联想都是试图冲破传统樊篱,真正实现自我解放之举,并且在这种努力背后,是作者对人类抱有最深沉的爱和关注的体现。本论文以亨利?米勒自传性小说中的“自我”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历史环境考察与作家作品联合分析的方法,较深入地分析了亨利?米勒一系列反传统作品中所蕴含的自我意识及创作心态,肯定了其反传统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地位。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亨利·米勒自我意识的渊薮。探究了作者自我意识形成的缘由,亨利·米勒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自传体性质的,他早期的教育、外界接触、日常琐事,都会渗透在作品中,家族的遗传、家庭关系、恋爱经历也同样会左右他的情感,并且在作品中留下印记。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文本内部解读亨利·米勒自我意识的表征,较细致地考察了亨利?米勒小说中的自传性内涵,进一步指出不管是文本内容上“超我”的毁灭、“自我”的让位,“本我”的上位,还是形式上一系列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都是米勒在文本中至关重要的自我重建。可以说,他的作品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法和技术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在这些方法背后,蕴藏得是作者米勒重建自我的美好愿望。第叁章亨利·米勒自我意识的特质和深层情感。米勒本人及其作品就代表着20世纪美国人的主体意识——重现自我,完善自我,突出自我。在这一点上无需置疑,但我们不能仅凭此就把米勒归结为“文化暴徒”之列,在他污秽的语言、无逻辑的表达背后,更难能可贵的是透出一种那个时代所严重缺乏的人文关怀的情愫。尽管米勒所探求的自我解放的道路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米勒的这种精神仍然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去继续探求这条自我解放之路。(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沈扬[10](2015)在《哈尔姆斯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和人的自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哈尔姆斯(本姓尤瓦切夫)(1905-1942)是20世纪俄罗斯着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20年代后期,哈尔姆斯同一批以维坚斯基、巴赫捷廖夫、列文、瓦吉诺夫等为代表的作家成立了着名的真实艺术协会。该协会的成员称自己为“契纳利”。真实艺术协会成员们常常举行定期聚会,讨论的话题各异其趣,涉及到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这些聚会讨论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哈尔姆斯美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哈尔姆斯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鲜明地体现了作家对荒诞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态度。在本论文中,通过分析哈尔姆斯的短篇小说集《偶然事件》和中篇小说《老太婆》,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作家描写荒诞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小说中作家对荒诞现象、信仰上帝、人的自我意识、存在和自由、叙述者形象等议题的讨论。荒诞诗学与存在主义思想关系紧密,因为在存在主义者们眼中,荒诞是人和世界的本质。所以,为了更深层次地分析哈尔姆斯的小说创作,我们需要对相关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有所了解。笔者同样试图对比分析哈尔姆斯的小说创作与荒诞派文学和存在主义思想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因此,结合荒诞派文学的创作特征和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读者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哈尔姆斯的小说作品和作家本人对荒诞及存在等概念的理解。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目前国内对于哈尔姆斯小说作品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是分析其作品中的荒诞式创作手法或诗学特征。2)哈尔姆斯作为俄罗斯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既传承了果戈理、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念,同时也以个人独特的文学创作推动了俄罗斯先锋派艺术的发展,甚至也开辟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3)哈尔姆斯的小说作品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是作家本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本论文的学术新意在于:1)抓住哈尔姆斯小说作品中的互文性特点,将其小说集《偶然事件》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比分析中篇小说《老太婆》。2)从理解荒诞的不同层面并结合存在主义的存在理论和自由观,分析作品的荒诞主题以及作家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解。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1)本文挖掘出了哈尔姆斯小说作品中表现荒诞的各种手法、人物的荒诞处境、荒诞主题、主人公的形象与作家的关系。2)本文结合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哈尔姆斯作品中的荒诞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我国学界更加深入地理解俄罗斯荒诞派文学。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对于先锋派作家丹尼尔·哈尔姆斯的生平及创作的研究目前在国内仍是较少,但作家的创作风格极其鲜明,十分有趣。通过对“荒诞”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以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为代表)相关理论的掌握,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家对荒诞和自由的态度,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所置身的世界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哈尔姆斯的短篇小说集《偶然事件》和中篇小说《老太婆》,研究目的是分析小说中体现出的人物对荒诞的态度以及叙述人或作者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认知。本论文的结构:本文由引言、正文(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引言简述了20世纪20年代,在“自由竞赛”潮流中蓬勃发展的苏联文学以及各类应运而生的独具创作风格的文学团体。重点介绍了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相关的文学团体“真实艺术协会”的艺术理念以及该团体的代表作家丹尼尔·哈尔姆斯的文学创作。简述了荒诞派文学的发展,并阐述了“荒诞”这一概念的多方解释。根据论文的理论要求,简要介绍了与该论文相关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文第一章简述了文学团体“真实艺术协会”的创作理念以及哈尔姆斯的小说创作。说明哈尔姆斯的小说创作与荒诞派文学和存在主义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以哈尔姆斯的短篇小说集《偶然事件》为研究对象,从小说集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们认识荒诞的不同层面将小说集划分为五个部分:描写荒诞、感受荒诞、深陷荒诞、反抗荒诞、屈从荒诞。分别研究对应各个部分的短篇小说,并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第叁章承接第二章的研究结果,即在揭示了《偶然事件》中的世界荒诞本质以及人的荒诞命运的基础之上,以哈尔姆斯的中篇小说《老太婆》为研究对象,研究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以及作家本人对人的自我意识、信仰、自由等问题的态度。结尾回顾全文,并得出以下结论:1.哈尔姆斯的小说是以“荒诞”为基调进行创作的。因此,作品中的情节发展、人物特征、思想观念等都建立在荒诞这一本质性特征之上。2.哈尔姆斯的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互文性特点。在短篇小说集《偶然事件》和中篇小说《老太婆》之间,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共同的荒诞主题和描写荒诞的艺术手法。结合存在主义有关“世界本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产生于自由选择”等哲学理论,并借助对共同主题的细致研究,我们愈发清楚地发现,两部小说作品中荒诞意识的呈现相辅相成,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映层层递进。通过分析短篇小说集《偶然事件》,世界的荒诞本质一览无遗,进而分析中篇小说《老太婆》,我们又能够体会到人在这荒诞世界中的悲剧性命运。3.通过对中篇小说《老太婆》的详细分析,首先,借助作品中的一些隐喻性形象,如“没有指针的表盘”、“不创造奇迹的奇迹创造者”、“死去的老太婆”等,我们得出了主人公已经丧失自我意识这一先决条件。其次,通过对主人公试图摆脱死去的老太婆的情节,结合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我们指出了主人公试图摆脱荒诞命运、寻求自由之路的反抗精神。最后,通过作品中各个人物以及叙述人或作家本人对“信仰”的消极态度,得出结论:没有什么可以信仰的对象,获得自由的唯一渠道,就是不灭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4-01)

自我意识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般文学史认为,新时期文学是继“五四”文学之后又一座启蒙文学的高峰,它承担着破除“文革”现代迷信等重大历史任务,将人从愚昧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再次发现”。伴随新时期人道主义的复兴,实现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新时期小说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以1977年至1984年间的新时期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该段时期小说中的个体在“文革”结束后重构自我的艰难历程。个体在面向“文革”寻找自我的路途中,会时常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滑向绝望与死亡的深渊。知青小说中,青年一代由于自身经历的特殊性,他们便有意绕开“文革”,通过对青春岁月的回溯与积极投身改革与现代化建设,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与意义。与此同时,个体也通过重建自己的信仰,重新焕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心。改革小说中,“老干部”与青年一代的形象色彩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青年一代从被怀疑,甚至是被缺席的状态,逐渐成长为改革的生力军、领导者,而“老干部”则从权威、领导者,一步步沦为保守者甚至改革的阻碍者。两代人的交锋背后蕴含着生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历程。而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小说们也将注意力伸向了一般社会,通过关注一般社会中个体自我意识的状态来反思传统,新时期的女性小说对女性群体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努力,但也揭示了女性在实现独立之后遭遇孤立的困境。部分小说也通过对爱情、亲情等伦理关系中的个体自我关注,揭露与批判了伦理关系中自我迷失、丧失的状态,并达到了一定意义的深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意识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尉艳英.自我意识的觉醒——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分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

[2].罗瑞霄.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自我意识[D].浙江师范大学.2017

[3].王慧.从成长小说视角研究《灿烂千阳》中玛利亚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辽宁师范大学.2017

[4].刘仕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思——评迟子建中篇小说《晚安玫瑰》[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

[5].严军.绣在屏风上的鸟——试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失落[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6].朱丽明,王盈盈.作家的自我意识与反思——以戴维·洛奇《大英博物馆在倒塌》小说为例[J].知与行.2016

[7].赵晶.女性自我意识嬗变的真实纪录——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J].知识文库.2016

[8].秦月宇珠,朴玉明.女性失语到女性自我意识的呈现——论契诃夫与乔伊斯·欧茨同名小说《牵小狗的女人》中的安娜[J].文化学刊.2015

[9].王秋雨.亨利·米勒自传体小说中的自我意识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

[10].沈扬.哈尔姆斯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和人的自我意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

标签:;  ;  ;  

自我意识小说论文-尉艳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