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海啸论文-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侯京明

越洋海啸论文-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侯京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越洋海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越洋海啸,评估计算,COMCOT模型,海啸危险性

越洋海啸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侯京明[1](2013)在《温州瓯江口浅滩地区越洋海啸影响评估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3.11"地震海啸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免灾难重演,各滨海国家在加强海啸基础理论研究、改进海啸预警系统的同时,还应对沿海重大工程及重点保障目标进行地震海啸灾害风险排查及再评估工作;对在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功能区划应进行全面的地震海啸安全论证。在此背景下,该文首先概括总结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地震海啸风险及历史海啸事件时空分布,简要介绍了越洋海啸传播特征。海啸源选取基于潜在可能最大海啸,选取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潜在地震海啸源,进行温州瓯江口地区越洋海啸影响评估计算。海啸数值计算模型采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COMCOT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10年智利海啸、2011年日本海啸进行了近场、远场模拟验证,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模型可信。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海啸危险性等级标准,结合评估计算结果,对瓯江口浅滩地区海啸危险性进行等级划分,获得了该地区的海啸危险性初步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在所选的10个潜在或历史海啸源产生的越洋海啸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均小于100 cm,此规模的海啸不易对该地区造成灾害性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该地区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及风险排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范婷婷,侯京明[2](2012)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越洋传播及对中国影响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刘秋兴[3](2012)在《越洋海啸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地震海啸产生的物理机制、海啸波在大洋中的传播特性以及海啸所具有的超强破坏力可能引发的巨大灾害;概述了全球地震海啸发生的频率和太平洋区域历史海啸的时空分布;整理分析了我国沿海发生海啸的频次和空间分布。针对越洋海啸传播的特点,采用基于波浪追逐原理和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的海啸数值模型对1960智利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模拟的结果与历史记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初步讨论了我国沿海地区越洋海啸的危险性,并定量阐述了越洋海啸对我国各海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2年02期)

李大鸣,付庆军,李锐[4](2010)在《越洋海啸波传播数学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内外解匹配的方法和驻相法推导了柱坐标系下地震引起的水面波动方程的解,即推导了地震海啸波生成与传播的理论方程,并对越洋地震海啸理论方程进行了求解。基于Boussinesq方程出发,建立了二维越洋海啸波传播数学模型,并对越洋海啸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方法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差分格式采用交替方向隐格式(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即ADI方法)。利用越洋海啸计算模式对发生在大洋中的地震海啸进行了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地震海啸波理论方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温瑞智,任叶飞,周正华,史大成[5](2008)在《越洋海啸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破坏性海啸基本上都是越洋海啸,如1960年智利海啸、2004年苏门答腊海啸。越洋海啸的传播机制与近场海啸不同,进行数值模拟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也不同。本文分析比较Boussinesq方程和线性浅水方程,选用后者作为进行越洋海啸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运用蛙跃格式求解微分方程。以2004年苏门答腊海啸作为算例,把计算结果与NOAA和NGDC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为以后进一步的海啸危险性分析和海啸预警等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8年04期)

付庆军[6](2006)在《越洋和局地海啸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啸是许多滨海国家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也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所确定的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虽然它的发生率很低,然而一旦发生,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对我国来说,虽然我国的海岸线很长,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啸对我国的破坏很小,在我国发生海啸的频率也比较低,但这并不代表我国不会发生海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到地震海啸的国家,2000多年来我国有记录的地震海啸大约25次,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台湾和南海沿岸。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海啸对我国的影响,并加强对海啸的研究。本文应用内外解匹配的方法和驻相法推导了地震引起的叁维水面波动方程的解,即推导出了地震海啸的理论方程,并应用理论方程对越洋地震海啸和局地地震海啸进行了求解。从连续性方程和N-S运动方程出发,推导了球面坐标下的越洋海啸控制方程和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局地海啸控制方程,分别建立了越洋海啸数值计算模式和局地海啸数值计算模式,计算方法均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差分格式采用交替方向隐格式,即ADI方法。应用越洋海啸数值计算模式,对发生在大洋中的地震海啸进行了数值计算,建立了全球地形的海啸波传播模型,并对发生在大洋中的一次地震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应用局地海啸数值计算模式,对发生在近海的地震海啸进行数值求解,建立了局地海啸的海啸波传播模型,并对发生在台湾海峡的一次地震海啸进行了模拟。在局地海啸的海啸波传播模拟中,根据引起海啸的地震的震源的形状不同,又分为点源地震海啸波传播模型和带状源海啸波传播模型,并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地震海啸进行了模拟。从越洋海啸和局地海啸的数值模拟结果来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理论方程的求解结果和数值计算的结果来看也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12-01)

越洋海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越洋海啸论文参考文献

[1].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侯京明.温州瓯江口浅滩地区越洋海啸影响评估计算[J].海洋预报.2013

[2].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范婷婷,侯京明.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越洋传播及对中国影响的数值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

[3].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刘秋兴.越洋海啸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

[4].李大鸣,付庆军,李锐.越洋海啸波传播数学模型的研究[J].海洋科学.2010

[5].温瑞智,任叶飞,周正华,史大成.越洋海啸的数值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

[6].付庆军.越洋和局地海啸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6

标签:;  ;  ;  ;  

越洋海啸论文-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侯京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