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刈割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绿微囊藻,黄菖蒲,种植液,刈割
刈割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昊,左胜鹏,秦晓辉,洪文秀,邵明昊[1](2019)在《刈割诱导黄菖蒲化感抑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通过刈割的方法探讨外源扰动对黄菖蒲的化感抑藻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黄菖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刈割强度呈显着正相关。地上部(茎叶部)全部刈割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藻率为70%。抑藻率随刈割强度:0刈割(对照)<1/3刈割<1/2刈割<全部刈割。刈割处理下黄菖蒲根系分泌物(培养滤液)的抑藻机制为:显着降低测试藻的叶绿素a含量,抑制藻类光合作用,并明显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产生了化感逆境胁迫作用。通过GC-MS和HPLC分析培养滤液的抑藻组分,发现乙酸异丁酯、3-甲基-2-戊酮、丙醇、乙酸丁酯、七聚乙二醇、18-冠烯-6、棕榈酸七种抑藻物质含量变化最明显,其中乙酸丁酯、丙醇、棕榈酸含量随刈割强度逐渐增大,对比未刈割处理(对照),全刈割处理下叁物质含量分别增加了9.1%、7.14%和5.58%。因此,刈割诱导了黄菖蒲种植液抑藻率增强,其中的机制是刈割明显诱导其中的抑藻物质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19)
胡文超,刘军和,贺达汉[2](2018)在《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的溢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类型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地表蜘蛛溢出效应在小麦田与玉米田之间的差异,于2015年5—7月采用陷阱法调查了银川平原不同类型苜蓿田及邻作玉米田和小麦田中的蜘蛛种类及个体数,比较苜蓿田边缘区及中心区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的时空变化以及苜蓿田刈割前后相邻农田边界处蜘蛛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取样季节共采集蜘蛛标本7 894头,隶属10科22种,其中苜蓿单作田中蜘蛛个体数量最多,共2 550头;苜蓿-小麦邻作田中蜘蛛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共17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甘肃平腹蛛Gnaphosa kansuensis为优势种,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8.08%和27.17%。非量度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显示苜蓿单作田同苜蓿邻(间)作田蜘蛛群落的结构组成差异较大,且在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存在差异。不同类型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个体数量和丰富度在取样的不同时期存在显着差异。刈割可以促进苜蓿田中地表蜘蛛向邻作农田中迁移,苜蓿刈割后与苜蓿田邻作的小麦田和玉米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范围为距界面处0~20 m。小麦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玉米田,溢出效应的持续时间为1~7 d,高于玉米田。(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艳荣[3](2016)在《苜蓿田及不同邻作农田界面地表步甲群落多样性、边际效应及其对苜蓿刈割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莒蓿产业化规模发展较快,我区苜蓿的种植面积正在扩大,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农牧场有大面积种植。研究因地制宜地利用苜蓿与不同作物邻作和间作系统,采用地面陷阱法调查比较了苜蓿田及不同邻作作物田的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季节迁移动态及时空动态,以期结合苜蓿田农事操作和生境调控来天敌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小麦-苜蓿邻作带内步甲的发生具有明显的边缘正效应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边际带>小麦带>苜蓿带,并随与界面距离的加大小麦和苜蓿地步甲多样性趋于降低,距离带间差异显着。丰度和个体数变化与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不同距离带间步甲种类和个体数变化受调查时间的明显影响。毛青步甲个体数和步甲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的时间动态表明,优势种毛青步甲个体数量和群落多样性受农田农事操作的明显影响,麦地灌水主要影响步甲优势种个体数量的分布变化,苜蓿刈割能影响不同田块步甲多样性变化。本研究提示,可以利用不同田块的农事操作,控制天敌的转移,控制害虫爆发。2.调查苜蓿地及苜蓿-玉米、苜蓿-小麦、苜蓿-防护林、苜蓿-休闲地4种邻作边缘带,共采集步甲昆虫9239头,21种。分析表明:(1)4种邻作型的苜蓿边缘地步甲丰富度为防护林-苜蓿边缘地>小麦-苜蓿边缘地=玉米-苜蓿边缘地>休闲地-苜蓿边缘地;多样性为小麦-苜蓿边缘地>防护林-苜蓿边缘地>玉米-苜蓿边缘地>休闲地-苜蓿边缘地;小麦-苜蓿边缘地的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为最高。(2)苜蓿边缘地与相邻作物边缘地步甲群落多样性比较,前者的步甲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后者。(3)地表步甲种群在苜蓿田边缘带与相邻作物田边缘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季节迁移,其迁移动态的程度受不同邻作作物类型、苜蓿刈割及灌水等农事操作的显着影响。3.通过苹果树间作苜蓿与苜蓿单作系统天敌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的调查试验的结果表明:苹果园间作苜蓿田的天敌数量和物种数高于单作苜蓿田。间作与单作模式下苜蓿田天敌群落特征时序动态来看,苹果园间作苜蓿能够提高天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优势度在时间过程中有明显的变化。刈割后两种耕作模式下,苹果园间作苜蓿田的天敌个体数和物种数增加速度快于单作苜蓿田。种植苜蓿来增加果园植被的多样性,不仅能给果园天敌昆虫提供了充足的蜜源植物及良好的栖息生境,有效增加了果园天敌发生种类和数量。(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6-03-01)
王丹丹,王玉平,沈禹颖,冯成庸[4](2015)在《刈割后施氮对冬小麦再生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冬小麦刈割后的氮素调控作用,在温室控制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陇育2号为材料,在分蘖期刈割后施氮0、0.1、0.2、0.3、0.4 g·kg-1土(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探究了冬小麦刈割后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和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刈割后施氮使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提高90%~155%(P<0.05)。施氮处理延长了小麦生长旺盛期3~6 d,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其中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29%(P<0.05),并且提高了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施氮提高了开花期茎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其中N2处理的增幅达到39%(P<0.05)。冬小麦各器官氮素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刈割后施氮使氮素转运效率提高6%左右(P>0.05),氮素收获指数提高10%~15%(P<0.05)。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穗粒数、有效穗数和收获指数较N0处理增加显着(P<0.05),且以N2处理效果最好,说明0.2 g N·kg-1土是冬小麦刈割后良好生长发育、高产、稳产、氮素高效利用的最佳施氮水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刘文惠[5](2014)在《不同农田斑块结构下农田界面捕食性天敌边际效应及其对苜蓿刈割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农田斑块结构,对麦田地面甲虫和蜘蛛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分布的时空动态进行了调查,为小麦的生产过程和害虫种群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采用地面陷阱法调查,对不同农田斑块,设计苜蓿-麦邻作与麦-麦邻作的农田界面捕食性天敌空间分布对比试验,在距离交接界面3m、6m、9m、12m、15m、18m、21m、24m、27m处设诱集小区,陷阱法诱集调查地表步甲和蜘蛛种类与数量。结果与结论:1.共获得银川平原4种不同农田结构下麦田生境中地表甲虫和蜘蛛17科,92种,计5683头。蜘蛛和步甲分别占总个体数的15.61%、31.15%。对不同农田结构下地表甲虫和蜘蛛物种多样性的田间分布和时间动态进行分析与模拟,得出:复杂农田结构较简单农田结构的调查区,表现出明显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步甲在5月上旬多样性指数最大,随后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蜘蛛在6月下旬多样性指数最大,之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灌水影响了部分地表甲虫和蜘蛛活动所致。通过绘制了毛青步甲Chlaenius pallipes和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种群密度的田间分布图,可看出复杂农田结构调查区较简单景观结构调查区二者种群数量明显较高。2.(1)不同农田界面,地表步甲和蜘蛛物种多样性和多度都表现出一定的边际效应。苜蓿-麦界面麦田距离界面15-18m范围内边际效应十分明显,距离>20m,边际效应逐渐消失。麦-麦界面的边缘效应明显弱于苜蓿-麦界面。(2)苜蓿的刈割使苜蓿田中的天敌向邻作麦田中迁移,苜蓿刈割后10天内,邻作小麦田20m内地表步甲和蜘蛛种类和个体数都有所增加,个体数较种类增长的幅度明显大、速度快。(3)绘制了苜蓿-小麦界面的地表步甲和蜘蛛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毛青步甲和星豹蛛)种群密度的空间动态分布图,能直观地看出天敌由苜蓿向小麦田的迁移过程。3.间作、套作、邻作等都是多作物耕作系统的重要方式。与单作物耕作系统相比,多作物耕作系统群落环境更为复杂,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以避免害虫的大暴发。通过调查,结果显示:(1)临近苜蓿田的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稳定性较好,远离苜蓿田的稳定性较差。在0m处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相对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都最高,27m处最低。(2)单作小麦田步甲群落的稳定性相对邻作苜蓿的小麦田要低。经差异性分析得出:邻作作苜蓿的小麦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单作小麦田差异都不显着。说明在两种种植模式下小麦田内捕食性天敌步甲群落的种类相似。而蜘蛛群落,邻作苜蓿的小麦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单作小麦田差异都显着。说明在两种种植模式下小麦田内捕食性天敌步甲群落的种类有显着的差异。这些研究可以为小规模的害虫种群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4-03-01)
何清华,黄佳芳,王维奇,仝川[6](2013)在《刈割治理互花米草对河口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短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沼泽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极易遭受外来生物的入侵。刈割是治理河口沼泽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在涨潮前和落潮后两个时段,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7d采集气样,研究了刈割治理对闽江河口鳝鱼滩互花米草沼泽生态系统CO2和CH4排放通量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经刈割治理的互花米草沼泽样地CO2和CH4排放通量都显着低于对照样地(p<0.05);其中,CO2排放通量减小的幅度大于CH4排放通量;涨潮前,刈割样地CO2排放通量在第6天开始恢复上升,CH4排放通量的增加早于CO2。落潮后,刈割样地CO2排放通量与5cm土温显着负相关(n=21,r=-0.704,p<0.01);对照样地CH4排放通量与表层土壤盐度显着负相关(n=21,r=-0.611,p<0.01)。(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赵斌,王英宇,宋桂龙,徐洪雨,王峰[7](2013)在《刈割的环境效应对边坡灌木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京承叁期边坡植被恢复养护工程为案例分析了刈割的环境效应及对边坡植被群落内灌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植被层3个主要环境指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照强度>相对湿度>温度,刈割可以显着增强植被层内部的光照强度,降低植被冠层相对湿度,增加地表温度。7、8月刈割后光照强度分别增加了3倍和7倍。同时,刈割显着促进了样方内胡枝子和紫穗槐2种灌木的生长,其中,对紫穗槐的生长促进作用显着大于胡枝子,刈割样方紫穗槐地上生物量增加幅度为138.27%,胡枝子地上生物量增加幅度为43.82%;且表现为株高越小,促进作用越明显。(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3年02期)
杨中领,张家洋,楚莉莉,李慧,肖蕊[8](2012)在《施肥和刈割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群落生物量补偿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在4个施肥处理及7个刈割水平下的群落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补偿指数的比较,分析了该类草甸群落主要特征对施肥及刈割强度差异的响应。结果表明:施肥显着增加了群落生物量,并降低物种丰富度,而刈割处理虽然增加了物种丰富度,但对群落生物量无显着影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高寒草甸由莎草科和杂草类物种占优势的群落构成逐渐向禾本科物种占优势的群落构成转变;施肥可提高群落的补偿能力,在不同施肥梯度中,刈割后植物群落补偿能力也不相同;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加刈割强度,减少刈割次数,发生超补偿的机率增大;可见,施肥是主效应,刈割对群落主要特征的影响随营养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岳彩娟,李生宝,蔡进军,陈宏亮[9](2009)在《刈割对紫花苜蓿的补偿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苜蓿适应刈割伤害的一种策略——补偿性生长,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产生的机理,补偿性生长过程中紫花苜蓿的形态与生理响应,补偿性生长产生的条件,进一步阐明了紫花苜蓿的刈割期和刈割强度对其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的补偿效应.(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周秉荣,马宗泰,李红梅,贺晓龙[10](2006)在《刈割及放牧对牧草生长的补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青海环湖区高寒草甸草场刈割及放牧对牧草的补偿性生长效应,发现轻度刈割和中度刈割后牧草为超补偿生长,重度刈割后为欠补偿生长;轻度放牧条件下可显着提高牧草总产量,中度放牧条件下基本能保持牧草总产量。(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刈割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不同类型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地表蜘蛛溢出效应在小麦田与玉米田之间的差异,于2015年5—7月采用陷阱法调查了银川平原不同类型苜蓿田及邻作玉米田和小麦田中的蜘蛛种类及个体数,比较苜蓿田边缘区及中心区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的时空变化以及苜蓿田刈割前后相邻农田边界处蜘蛛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取样季节共采集蜘蛛标本7 894头,隶属10科22种,其中苜蓿单作田中蜘蛛个体数量最多,共2 550头;苜蓿-小麦邻作田中蜘蛛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共17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甘肃平腹蛛Gnaphosa kansuensis为优势种,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8.08%和27.17%。非量度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显示苜蓿单作田同苜蓿邻(间)作田蜘蛛群落的结构组成差异较大,且在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存在差异。不同类型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个体数量和丰富度在取样的不同时期存在显着差异。刈割可以促进苜蓿田中地表蜘蛛向邻作农田中迁移,苜蓿刈割后与苜蓿田邻作的小麦田和玉米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范围为距界面处0~20 m。小麦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玉米田,溢出效应的持续时间为1~7 d,高于玉米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刈割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昊,左胜鹏,秦晓辉,洪文秀,邵明昊.刈割诱导黄菖蒲化感抑藻效应研究[C].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胡文超,刘军和,贺达汉.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的溢出效应[J].植物保护学报.2018
[3].张艳荣.苜蓿田及不同邻作农田界面地表步甲群落多样性、边际效应及其对苜蓿刈割的响应[D].宁夏大学.2016
[4].王丹丹,王玉平,沈禹颖,冯成庸.刈割后施氮对冬小麦再生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5
[5].刘文惠.不同农田斑块结构下农田界面捕食性天敌边际效应及其对苜蓿刈割的响应[D].宁夏大学.2014
[6].何清华,黄佳芳,王维奇,仝川.刈割治理互花米草对河口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短期效应[J].湿地科学.2013
[7].赵斌,王英宇,宋桂龙,徐洪雨,王峰.刈割的环境效应对边坡灌木生长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3
[8].杨中领,张家洋,楚莉莉,李慧,肖蕊.施肥和刈割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群落生物量补偿效应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
[9].岳彩娟,李生宝,蔡进军,陈宏亮.刈割对紫花苜蓿的补偿效应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研究.2009
[10].周秉荣,马宗泰,李红梅,贺晓龙.刈割及放牧对牧草生长的补偿效应[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