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FP数据表的动态选择的图表绘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宇[1](2021)在《面向光伏阵列监测的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阵列会生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该光伏阵列的运行状态信息,为了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设计并实现一个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展示。使用该可视化系统,一方面有利于光伏电站运维人员对光伏阵列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另一方面,便于系统管理员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通过应用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工作人员管理中的漏洞,保证光伏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一个满足光伏阵列运维需求的可视化监测系统。首先,该系统在开发框架上选择B/S架构,方便后期的部署。其次,为了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在开发中使用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MVC)设计模式,实现系统的分模块开发。最后,选择JSP开发技术作为主体语言,使系统具有更好的跨平台能力。(2)在开发中通过Mybatis组件对数据库与其他组件进行配置,从而简化了代码,方便后期修改维护。当可视化界面刷新数据时,为减小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传输数据量,采用Ajax技术实现异步传输,仅对局部界面进行更新,从而降低了服务器的运行压力。在日志模块,使用Logback组件进行开发,在简化开发过程的同时,也优化了日志模块的性能。(3)使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对光伏阵列的参数进行辨识,之后将辨识出的参数代入拟合函数,从而拟合出光伏阵列的特性曲线。为了避免SSA算法后期出现种群多样性减少的问题,向SSA算法中加入反向学习策略,增加了算法后期的种群多样性。经实验证明:(1)在对光伏阵列的特性曲线拟合部分进行测试时,SSA算法的参数辨识精度与迭代速度均优于作为对照的三种算法。(2)用户能够在PC端浏览器上访问该可视化系统,并且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较好的交互能力。
王磊[2](2021)在《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文中认为气象行业不仅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环境的保护和灾害性气候的预报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地基遥感观测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以地基遥感观测设备为数据源的气象观测体系。这类体系的气象观测预报系统,大多依托新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设备进行平台系统建设,往往各平台系统之间独立运行,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法便捷的实现共享,通常需要外部接口转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象数据之间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型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连续探测实时性高的优势,将多源气象数据集成,最大化地为业务与研究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提取,多设备数据集成处理,多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结合相关融合产品算法,以实现多种气象预报产品综合展示,是当前气象探测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本课题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立项项目,旨在研发一套将云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三类地基遥感观测设备集成的,具有多源气象观测数据的气象业务系统。系统实现了对三类设备连续性观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以及结合众多气象产品算法生成气象指数或产品等,以充分发挥多源数据集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的优势。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算法或气象指数等内容,同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利用微波辐射计亮温反演大气温湿廓线进行相关研究,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进行应用上的改进,提出了引入完整云信息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并将算法接入系统以实现业务应用。本文研发的系统,满足了立项的项目需求,完成了相关目标,实现了三类观测设备的集成,建设了多源气象数据数据库平台,极大的便利了多源设备数据之间的融合反演,优势互补等,借助多源数据集成融合,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为气象数值预报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气象产品算法支撑和平台系统支撑。
刘楚清[3](2021)在《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能够对人们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此类疾病患病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又极易突然发病,且致死率较高,病情发作后的最佳救治时间十分有限。若依赖于传统方式,前往医院使用特定的医疗器械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后,再对数据进行人工诊断与分析,实时性差且成本较高。当前可穿戴设备能够为人们提供近乎无感的生理数据采集服务,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远距离人体健康监护系统的不断发展,研发能够满足生理参数远程实时监测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健康数据服务平台领域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研究了针对海量健康数据的存储方案,完成了平台所包含的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测试及部署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了健康数据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实现架构。本文采用B/S模式搭建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活动管理、设备数据、设备地图、设备告警、日志监测等多个系统模块,实现了登录鉴权、数据范围设置、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健康状况异常告警等功能,方便对于用户的生理指标进行集中监护,能够及时地对于用户的异常健康状态进行告警和及时处置。2.研究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设计了关系型数据库与时序数据库混合存储方案。针对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系统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用户规模庞大等特点,本文将海量健康数据存储至时序数据库中,使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妥善存储,提高了健康数据的实时存储、检索能力,使系统的健康数据实时处理得以实现。3.研究了实时消息推送技术,实现了实时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研究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传输协议,基于跨平台技术进行移动客户端部分的开发,利用蓝牙对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并通过HTTP传输至服务器端,实现了数据从短距离到远程的中继传输。4.完成了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开发,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优化和部署。本文搭建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能够为多个场景下的日常监测及健康保健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经测试,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功能完备、可靠性高、安全性强、时延低、故障率低、平台无关性等优良的性能。
贾仁学[4](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薛璐[5](2021)在《北斗高精度数据可视化平台的组件化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精密定位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及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形变监测、地质勘查救援等多个领域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数据规模也呈现指数型增长,这导致数据分析,信息提取变得更加困难,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当今数据时代有着重要应用,该技术旨在用科学的可视化界面对数据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现,目前国内外的可视化组件设计平台如data V、Tableau等都存在一定的开发门槛,同时这些平台均针对通用型场景下的数据可视化,在一些特定场景下的应用具有局限性,不仅如此,使用这些商业级可视化平台通常伴随着较为昂贵的费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当前数据可视化、组件化技术的发展状况,对常见的几种可视化工具和可视化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设计开发出一款北斗高精度数据可视化组件平台,以便于契合北斗高精度数据产生快、数据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平台主要从“空间维P”、“时间维T”、“动态性N”等多个方面展示不同场景下的北斗高精度数据,力求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帮助用户做出正确的决策。平台主要特点如下:(1)平台的整体架构分为四层,层与层之间通过定义好的数据协议通信。表现层实现交互功能和可视化图表展示;应用服务层实现图表的探索式选择;数据转换层实现数据源的处理和转换;数据层实现本地文件、后台接口的导入。这种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以及可调试性,实现了高内聚低耦合,避免了数据流操作与用户操作混合造成的多种问题。(2)平台支持多种数据源导入,同时包含数据预处理、组件选择、可视化属性配置、交互方式选择、线上开发,线上预览等多种功能。通过本平台可以快速找到适合的图表用以展示北斗高精度数据,显着缩短用户交付产品的周期。同时页面区域划分明显,降低用户的认知难度和操作成本,在交互及用户体验上有所提升。(3)平台具有简便灵活的拖拽式界面使用方式。用户接入自定义的数据源后通过拖拽形式绘制图表组件,平台通过调用保存接口将画布信息和组件配置信存储到数据库表中,并返回相应的配置数据id。用户可以在业务界面通过地址参数携带数据库表id来查看可视化页面。目前,本平台已经成功应用到两个项目中,经实际应用和测试,平台的功能和性能基本满足开发需要。
刘丽娜[6](2021)在《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齿轮是机械传动中重要的零件,加工质量有单项几何误差和综合误差两种表征方式。单项几何误差的检测项目繁多,速度慢,适用于高精度齿轮加工过程。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快速、高效特点的单啮仪、双啮仪以及齿轮分选机等综合检测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中、低精度的齿轮加工生产线上。本文以大批量齿轮加工质量监控为对象,将统计过程控制理论融入齿轮质量控制过程中,设计了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系统能够在线对齿轮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也能对引入的离线数据进行质量溯源。系统通过监控齿轮质量的关键数据实现齿轮加工生产线工作状态的监控,预测齿轮加工质量的变化趋势,避免残次品,提高生产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系统功能要求,从齿轮质量监测、质量预测以及系统主体功能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按功能模块细化设计目标,完成功能结构设计。(2)基于数据库设计需求,选用SQL Server2008完成账户信息、齿轮基本参数、齿轮质量检测数据、质量监测结果以及异常工件信息的数据字典设计,实现了数据表单动态创建,质量检测数据、质量信息数据的备份与管理。(3)采用Qt Designer设计系统主体功能模块、数据导入及误差计算模块、齿轮质量监测模块和齿轮质量预测模块,实现用户管理及多级权限设置以保障数据安全,实现在线数据采集或离线数据导入功能,可按国家标准进行误差计算,并完成齿轮质量的多种图表显示,质量异常提示报警等功能。(4)根据齿轮加工过程与齿轮质量检测数据的特点,选用最小二乘法、动态指数平滑法、自回归滑动平均法三种预测算法对齿轮加工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实现监控齿轮质量,采用仿真软件对预测算法进行验证,实现预判未知齿轮加工质量的目的。(5)以齿轮分选机跨棒距为监测项目,对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进行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监控齿轮的加工质量和生产过程状态,预测齿轮质量变化趋势,在超差时进行预警提示。
潘雪[7](2020)在《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电网是实现电力能源的承载、传输、供应、分配的重要物理基础。在电网中通常包含了大量的电力设备、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电网运营过程中需要对于上述硬件的运行情况进行严密监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的正常运营,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在电网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电网运营的状态及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测,提高电网运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供电企业在电网管理业务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支持。本文按照某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营管理业务实施情况,为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和公司内部的其他电网运行管理、调度管理、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电网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交互,在内部建立电网运营监测管理的功能模型,实现电网供电能力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效率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电网负荷压力的预测分析等功能。本文在研究工作中主要分析考察了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功能及非功能开发目标、系统的功能方案及逻辑模型设计、后台数据库的结构及功能设计、系统的功能开发工作以及运行效果展示,同时还对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考察了系统的研发成果是否达到预计要求。在技术层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基于.NET平台的技术及工具进行了系统功能开发,并选择Web开发技术对系统进行功能框架的搭建和实现,能够在公司的内部业务通信网络以及电力通信网的环境下实现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效果。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将原来需要人工手动维护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自动化实施,在综合电网运营业务中的相关状态信息和业务管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功能框架,提高公司的电网运行稳定性以及科学性,促进公司的整体电力服务质量的提高。
孔慧慧[8](2020)在《大数据探索式多维分析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大数据目前已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聚集了海量的大数据,在数据量高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结构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多维数据。这些多维数据遍布在多个不同领域,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决策力的信息资产。但当前已有的可视化系统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与问题:(1)对数据处理的速度缓慢,未实现数据图表协同更新,间接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2)降低多维数据维度的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且学习成本高,对多维数据整合、数据合表、多维数据分层等功能支持性欠缺,使多维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可视化流程构建不完善,着重研究可视化展示,造成可视化内容过于拥挤,不足以支撑多维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工作;为了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本文对大数据探索式多维分析及可视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为解决多维数据瞬息万变所带来的图表重绘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面向大数据场景的多维数据可视化实时更新方法,降低多维数据变化重绘图表造成的网络负载和网络延迟,并在多用户并发场景下,减少数据错误率,维护了系统稳定性。(2)针对多维数据进行Kylin建模,提供数据探索、图表配置、人机交互等多种数据图表交互技术,进一步提高视图探索能力,深层次分析多维数据的潜藏价值。(3)设计并实现了大数据探索式多维分析及可视化系统,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从数据接入到可视化展示的多维数据分析架构,具备数据处理和视图探索交互应用能力的多维可视化构建服务。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构建了大数据探索式多维分析与可视化系统,提供数据挖掘能力,帮助使用者将多维数据可视化为一个高效,直观,易于理解的图像,辅助其验证假设性结论。并将其应用于重点专项项目“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
桑杰[9](2019)在《基于模型的CTCS-1级列控地面子系统仿真研究》文中指出地面子系统作为列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与车载设备的实时安全通信,也直接关系到列车在整个线路中的安全运行。CTCS-1级列控系统升级优化了 C0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兼容吸纳了 CTCS-2级、CTCS-3级列控系统的诸多优势,形成了一套适用于200km/h以下新建或改造线路的过渡型列控方案。然而CTCS-1级列控系统在跨线运营方案、兼容C0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既往关于列控系统建模仿真的研究多依托于计算机编程语言来实现;采用基于模型设计方法建模仿真列控系统的研究多见于城轨列控系统仿真或大铁车载设备仿真,部分研究仅实现了各模块的独立功能,没有实现模块到模型、再到系统的综合仿真过程。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展开对CTCS-1级列控系统地面子系统的建模仿真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深入分析了各设备、各控制系统的详细功能和接口关系后,基于Simulink/Stateflow建模方法,提出了适用于C1地面子系统的模型框架和建模仿真流程。(2)针对地面子系统各模块进行Simulink/Stateflow图形化建模,随后将模块连接整合,实现了地面子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3)将真实线路数据融入仿真研究,进行线路模型设计,通过MATLAB图形化显示环境监测Simulink/Stateflow模型的输出状态,将模型仿真结果准确显示于站场图中。(4)结合Simulink通用的检查工具筛查模型的配置及设计漏洞,通过输入不同的进路号、临时限速信息、列车位置信息来仿真C1列控系统典型列车运行场景,进而分析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并给出系统中信号机模型转为C代码的示例过程。图74幅,表13个,参考文献42篇。
程志强[10](2019)在《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林业统计数据是林业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的总称。数据可视化是指采用计算机图形学等将数据以形象直接的图形等形式呈现给数据需求者。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有利于形象有效地展现统计数据背后深层次的信息和规律,这对林业资源信息化以及林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林业统计数据资源分散,多源异构,当下仍然主要是以单一数据类别、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现,可视化水平较低、缺少个性化的交互展示方式等,这使得众多林业行业工作者很难发现并利用数据背后深层次的信息及规律。为实现不同类型林业统计数据的统一可视化,提高林业数据的可视化效果,丰富数据展现形式,方便林业工作者发现及挖掘庞大的林业统计数据中隐藏的信息、知识和规律,开展了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研究。对于统计数据年份区间跨度较大,数据格式、类别差异明显等特点,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较难实现对不同类型林业统计数据的集成及统一管理。为此,本文开展了面向系统可视化的林业统计数据规范化方法研究,通过引入元数据结构和规范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数据管理与规范化方法,构建了统一的林业统计数据标准元数据结构和规范体系。进而为不同统计数据建立了统一的数据结构,实现了不同类型数据资源、不同数据格式的集成及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林业基础性统计数据的整合集成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ASP.NET MVC的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实现不同类型统计数据的统一可视化。系统整体上由数据存储层、后台架构层、前端可视化界面层组成,相对于传统系统结构,以B/S模式下的三层结构设计系统的整体框架,具有新颖高效、便捷实用的优势。数据存储层以SQL数据库存储了中国林业产业数据、中国林业生态建设数据、中国森林灾害数据、中国林业投资数据、中国乡村林业数据及中国林业单位数据6大类共36个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资源,具体包括1998-2016年的全国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林业总产值数据、营林生产数据等,数据总量48万条。系统后台以Web Service对位于数据库中的专题信息实施整理,并为前端提供数据接口服务。此外,系统的可视化界面层由页面框架模块,页面编程语言模块,页面图表绘制模块集成构建,在三个模块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数据动态、实时的图形化展示。本研究作为实际应用研究,重视林业统计数据的可视化实际应用,与林业信息门户网站相结合,向广大用户提供林业知识服务。本系统具有林业专题地图展示,林业属性信息查询,可视化统计分析等功能,可扩展性强,适用于各类统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可视化,增强了用户的人机交互体验,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为林业工作者进行统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平台支撑。本文的研究提升了林业统计数据的可视化水平、丰富了数据展现形式,为今后统计数据的可视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VFP数据表的动态选择的图表绘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FP数据表的动态选择的图表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光伏阵列监测的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搞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发电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可视化发展 |
1.2.3 光伏运维监测技术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理论 |
2.1 可视化技术的相关理论 |
2.1.1 可视化基本流程 |
2.1.2 可视化设计原则 |
2.2 设计模式 |
2.2.1 可视化交互模式 |
2.2.2 架构模式 |
2.2.3 开发框架模式 |
2.3 可视化开发技术 |
2.3.1 My SQL数据库 |
2.3.2 JSP技术 |
2.3.3 Echarts |
2.4 小结 |
3 SSA辨识光伏阵列参数 |
3.1 光伏电池模型 |
3.1.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
3.1.2 工程应用下的光伏电池模型 |
3.1.3 建立目标函数 |
3.2 麻雀搜索算法 |
3.2.1 麻雀搜素算法更新策略 |
3.2.2 反向学习策略 |
3.3 麻雀搜索算法辨识光伏阵列参数 |
3.3.1 标准工况下对光伏阵列的辨识 |
3.3.2 不同环境下的辨识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2 可视化系统功能设计 |
4.3 系统实现 |
4.3.1 可视化基础功能及用户管理实现 |
4.3.2 在线监测功能实现 |
4.3.3 数据库表实现 |
4.3.4 数据查询功能实现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 |
2.1 多源气象观测数据 |
2.1.1 气象垂直观测设备 |
2.1.2 多源气象观测设备观测数据 |
2.2 系统研发相关技术研究 |
2.2.1 B/S架构 |
2.2.2 MVC与 MTV架构模式 |
2.2.3 前端可视化技术 |
2.2.4 数据库与Redis缓存技术 |
2.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象产品算法研究及实现方法 |
3.1 线性插值应用 |
3.2 改进的TlnP图制作方法 |
3.2.1 背景曲线制作 |
3.2.1.1 横纵坐标 |
3.2.1.2 状态曲线制作 |
3.2.1.3 等饱和比湿线制作 |
3.2.2 实时曲线制作 |
3.2.2.1 温度层结曲线 |
3.2.2.2 露点层结曲线 |
3.2.2.3 状态曲线 |
3.3 气象指数产品介绍与实现方法 |
3.3.1 对流有效位能CAPE与 LFC和 EL高度 |
3.3.2 沙瓦特指数 |
3.3.3 K指数 |
3.3.4 全总指数 |
3.3.5 S指数 |
3.3.6 TQ指数 |
3.3.7 交叉总指数 |
3.3.8 抬升指数 |
3.3.9 Thompson指数 |
3.3.10 深对流指数 |
3.3.11 KO指数 |
3.3.12 混合微下击暴流指数 |
3.3.13 微下击暴流潜势日指数 |
3.3.14 强天气威胁指数 |
3.3.15 风暴强度指数 |
3.3.16 雾稳定性指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入云信息的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 |
4.1 温湿廓线反演方法 |
4.2 神经网络算法 |
4.2.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3.1 探空资料云信息计算方法 |
4.3.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3.3 神经网络模型总流程 |
4.4 微波辐射计LV1 数据质量控制算法 |
4.4.1 逻辑检查 |
4.4.2 最小变率检查 |
4.4.3 降水检查 |
4.4.4 时间一致性检查 |
4.4.5 极值检查 |
4.4.6 偏差订正 |
4.5 反演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1 温度廓线反演实验 |
4.5.2 湿度廓线反演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要求 |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3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5.3.1 系统管理模块 |
5.3.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 |
5.3.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 |
5.3.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 |
5.3.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系统信息管理表设计 |
5.4.2 业务数据表设计 |
5.4.2.1 云雷达数据表 |
5.4.2.2 风廓线雷达数据表 |
5.4.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表 |
5.4.2.4 二次产品数据表 |
5.5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6.1.1 用户登录 |
6.1.2 用户、权限及日志管理 |
6.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的实现 |
6.2.1 云雷达数据解析 |
6.2.2 风廓线数据解析 |
6.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解析 |
6.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实现 |
6.3.1 气象产品指数计算 |
6.3.2 微波辐射计质制与反演 |
6.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实现 |
6.4.1 微波辐射计产品展示 |
6.4.2 云雷达产品展示 |
6.4.3 风廓线产品展示 |
6.4.4 融合产品展示 |
6.4.5 拓展产品展示 |
6.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
6.6 系统测试 |
6.6.1 测试环境说明 |
6.6.2 系统测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概述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2.2.1 系统基本功能 |
2.2.2 信息管理功能 |
2.2.3 设备数据详情功能 |
2.3 技术设计分析 |
2.3.1 系统构建技术 |
2.3.2 数据存储技术 |
2.3.3 实时消息传输技术 |
2.3.4 跨平台技术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整体设计 |
3.2 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数据模型设计 |
3.3.1 系统基本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2 核心业务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3 时序数据库设计 |
3.4 系统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1 系统权限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2 系统其他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 信息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1 集体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2 活动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 健康数据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1 设备数据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2 设备告警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3 设备地图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4 设备日志功能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1 移动客户端整体结构 |
4.2 可穿戴设备概述 |
4.2.1 可穿戴设备使用方法 |
4.2.2 数据传输协议 |
4.3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设备绑定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2 设备测量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3 健康数据近距离传输设计与实现 |
4.3.4 健康数据远程通信传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系统部署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测试方案 |
5.2.2 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2.3 移动客户端功能测试 |
5.2.4 系统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内成果目录 |
附录 |
(4)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章节安排 |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
2.1 供水管网数据 |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
4.1 输入模块 |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
4.2 中间转换模块 |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
4.3 输出模块 |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位图矢量化 |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
5.2 图像灰度化 |
5.3 图像增强 |
5.3.1 图像平滑滤波 |
5.3.2 图像均衡化 |
5.4 图像二值化 |
5.5 图像矢量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6.1 数据信息处理 |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
6.1.3 坐标系的处理 |
6.2 数据信息发布 |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北斗高精度数据可视化平台的组件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组件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可视化相关技术研究 |
§2.1 数据可视化技术概述 |
§2.1.1 信息数据可视化分类 |
§2.1.2 可视化实现方式分类 |
§2.2 数据可视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
§2.3 数据可视化常用工具 |
§2.3.1 Excel |
§2.3.2 Echarts |
§2.3.3 D3.js |
§2.3.4 Many Eyes |
§2.4 可视化分析方法 |
§2.4.1 科学可视化法 |
§2.4.2 信息可视化法 |
§2.4.3 协同多视图可视化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件化相关技术研究 |
§3.1 组件化标准介绍 |
§3.2 组件模型介绍 |
§3.3 常见组件化交互呈现技术 |
§3.3.1 React |
§3.3.2 Vue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可视化组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平台总体设计 |
§4.1.1 平台需求分析 |
§4.1.2 平台架构设计 |
§4.1.3 平台流程设计 |
§4.1.4 平台组件设计原理 |
§4.1.5 平台使用方式 |
§4.2 平台组件化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工具栏 |
§4.2.2 组件操作 |
§4.2.3 属性、交互 |
§4.3 平台可视化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可视化设计步骤 |
§4.3.2 数据可视化图表类型及应用场景 |
§4.4 数据导入、存储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数据源导入模块 |
§4.4.2 数据传输模拟 |
§4.4.3 组件的数据引入方式 |
§4.4.4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应用 |
§5.1 平台在北斗智能形变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
§5.1.1 系统介绍 |
§5.1.2 可视化组件应用 |
§5.2 平台在北斗地质勘查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服务系统的应用 |
§5.2.1 系统介绍 |
§5.2.2 可视化组件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6)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齿轮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齿轮质量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齿轮质量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章节安排 |
2 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总体设计与数据库设计 |
2.1 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齿轮质量监测需求 |
2.1.2 齿轮质量预测需求 |
2.1.3 系统主体功能需求 |
2.2 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主体功能模块 |
2.2.2 齿轮质量监测数据导入及误差计算模块 |
2.2.3 齿轮质量监测模块 |
2.2.4 齿轮质量预测模块 |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2.3.1 数据库设计需求 |
2.3.2 数据字典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模块化设计与实现 |
3.1 开发环境 |
3.2 系统主体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1 登录界面设计 |
3.2.2 用户管理及权限设置界面设计 |
3.2.3 质量监测设置界面设计 |
3.2.4 质量信息查询及数据报表界面设计 |
3.3 数据导入及误差计算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1 外部数据导入 |
3.3.2 实时数据采集 |
3.3.3 误差计算 |
3.4 齿轮质量监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
3.4.1 齿轮质量监测运行图 |
3.4.2 齿轮质量监测控制图及判异 |
3.4.3 直方图及过程能力分析 |
3.5 齿轮质量预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
3.5.1 预测模型的选择 |
3.5.2 预警设置 |
3.6 本章小结 |
4 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应用测试 |
4.1 系统登陆 |
4.2 数据导入 |
4.3 齿轮质量监测 |
4.3.1 齿轮质量监测运行图 |
4.3.2 齿轮质量监测控制图及判异 |
4.3.3 直方图及过程能力分析 |
4.4 齿轮质量预测 |
4.5 质量信息查询及数据报表 |
4.5.1 质量监测记录查询 |
4.5.2 质量异常记录查询 |
4.5.3 数据报表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作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概述 |
2.1 跨平台数据整合技术 |
2.2 .NET Web开发技术 |
2.2.1 .NET Framework |
2.2.2 ASP.NET |
2.2.3 C#.NET |
2.2.4 IIS工具 |
2.3 ADO.NET组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开发背景 |
3.2 系统功能定位分析 |
3.3 系统开发目标分析 |
3.4 系统功能性开发需求 |
3.4.1 供电能力监测需求 |
3.4.2 运行效率监测需求 |
3.4.3 数据统计分析需求 |
3.4.4 模拟预测需求 |
3.4.5 数据质量监测需求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网络架构 |
4.2.2 系统逻辑架构 |
4.3 跨平台交互详细设计 |
4.3.1 交互数据类型分析 |
4.3.2 交互网络环境分析 |
4.3.3 数据交互过程设计 |
4.4 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
4.4.2 核心功能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E-R图设计 |
4.5.2 数据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架构部署 |
5.1.1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部署 |
5.1.2 系统Web服务器部署 |
5.1.3 实时通信服务器部署 |
5.2 跨平台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
5.2.1 Web服务器后台通信功能实现 |
5.2.2 实时通信服务器功能实现 |
5.3 统计图表功能实现 |
5.4 功能模块实现 |
5.4.1 供电能力监测功能实现 |
5.4.2 运行效率监测功能实现 |
5.4.3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
5.4.4 模拟预测功能实现 |
5.4.5 数据质量监测功能实现 |
5.5 系统测试分析 |
5.5.1 系统测试环境 |
5.5.2 系统测试过程 |
5.5.3 系统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大数据探索式多维分析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多维分析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探索式可视化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工作 |
1.4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
2.1 数据可视化 |
2.1.1 数据可视化定义及流程 |
2.1.2 数据可视化分类 |
2.1.3 Web可视化技术 |
2.2 数据渲染交互技术 |
2.2.1 数据处理技术 |
2.2.2 多维分析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大数据场景的多维数据可视化实时更新方法的研究 |
3.1 面向多维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3.2 基于WebSocket实时更新的设计与实现 |
3.2.1 传统的实时更新方法 |
3.2.2 WebSocket协议概述 |
3.2.3 WebSocket实时更新方法的实现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探索式智能可视化多维分析方法的研究 |
4.1 研究挑战 |
4.2 探索式智能可视化多维分析方法 |
4.2.1 数据探索技术 |
4.2.2 图表配置技术 |
4.2.3 人机交互技术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探索式多维分析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概述 |
5.1.2 业务需求 |
5.1.3 功能需求 |
5.2 可视化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架构设计 |
5.2.2 功能流程设计 |
5.3 可视化系统模块设计及实现 |
5.3.1 数据源导入模块 |
5.3.2 数据处理及建模模块 |
5.3.3 可视化多维数据模块 |
5.3.4 探索交互视图模块 |
5.3.5 视图动态组合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6.1 系统部署 |
6.2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
6.2.1 数据源导入模块测试 |
6.2.2 数据处理及建模模块测试 |
6.2.3 可视化多维数据模块测试 |
6.2.4 探索交互视图模块测试 |
6.2.5 视图动态组合模块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基于模型的CTCS-1级列控地面子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控系统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2 CTCS-1级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模型的设计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分布 |
2 地面子系统模型框架设计 |
2.1 C1地面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Simulink/Stateflow建模方法概述 |
2.2.1 Simulink建模与验证方法 |
2.2.2 Stateflow基本原理 |
2.3 基于Simulink/Stateflow的模型框架设计 |
2.3.1 线路信号设备仿真模块 |
2.3.2 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模块 |
2.3.3 区域数据控制中心仿真模块 |
2.3.4 地面子系统的建模仿真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C1地面子系统模型设计 |
3.1 线路信号设备建模 |
3.1.1 信号机模块 |
3.1.2 道岔模块 |
3.1.3 轨道区段模块 |
3.2 车站计算机联锁模块 |
3.3 区域数据控制中心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线路模型的设计实现 |
4.1 数据处理与应用 |
4.1.1 基础数据表的提取、编制及整合 |
4.1.2 进路数据表与仿真模块的映射关系 |
4.2 应用邻接矩阵绘制站场图 |
4.2.1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 |
4.2.2 站场图绘制程序设计 |
4.3 地面子系统综合模型的运行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运行场景仿真与代码自动生成 |
5.1 模型的检查与分析 |
5.2 C1主要运行场景仿真 |
5.2.1 站间运行仿真 |
5.2.2 站内运行仿真 |
5.3 场景仿真结果分析 |
5.4 Simulink模型到C代码的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成果综述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项目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可视化研究 |
1.2.2 林业信息可视化应用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林业统计数据规范化方法研究 |
2.1 数据集成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 问题解决思路 |
2.3 面向系统可视化的元数据结构体系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核心技术研究 |
3.1 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
3.2 前端框架技术集成研究 |
3.3 前端编程语言对比研究 |
3.4 可视化技术对比研究 |
3.5 JSON和数据库技术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 |
4.1 面向林业数据可视化的系统设计研究 |
4.1.1 需求分析 |
4.1.2 前台的统一发布和展示 |
4.1.3 数据通信 |
4.1.4 数据库 |
4.1.5 专题地图实现方式 |
4.1.6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2 系统研建总体流程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结构设计 |
4.4 系统后台架构层设计 |
4.5 系统数据存储层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 |
4.5.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6 系统前端可视化页面层设计 |
4.7 系统功能设计 |
4.7.1 系统管理模块 |
4.7.2 地图基础操作模块 |
4.7.3 林业专题地图展示模块 |
4.7.4 属性信息查询模块 |
4.7.5 可视化统计分析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5.2 主要功能及应用展示 |
5.2.1 地图基础操作模块 |
5.2.2 林业专题地图展示模块 |
5.2.3 林业属性信息快速查询模块 |
5.2.4 可视化统计分析模块 |
5.3 实现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讨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VFP数据表的动态选择的图表绘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光伏阵列监测的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D]. 王新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D]. 王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楚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北斗高精度数据可视化平台的组件化设计与实现[D]. 薛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6]齿轮在线质量监测及质量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丽娜.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7]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潘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大数据探索式多维分析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孔慧慧.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基于模型的CTCS-1级列控地面子系统仿真研究[D]. 桑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林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程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