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奥运会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星[1](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话语。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家话语权”的明确要求。2016年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又一次阐述了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我国的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中国话语要具有鲜明的立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大势,深刻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得以高度重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树立了旗帜。中国体育话语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中国体育赋予的宣传中国体育成就、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寄予的展示中国繁荣强盛的伟大形象,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时代重任。该文正是围绕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着重从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影响力、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权阻碍和提升策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实质内涵、本质作用、发展规律、自身特点、成就贡献、困难挑战和未来愿景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精准详实的论证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内涵博大精深,具体体现在“真、柔、利、力”四个层面,主要是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功夫、软实力、高价值和原动力。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载体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出表现效果是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的“举重若轻”和筹备北京冬奥会时的“巩固提高”。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规律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一脉相承,先后经历了初步觉醒阶段、另起炉灶阶段、困难挑战并存阶段、积极进取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五大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话语权开启新征程,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实施“六大方略”,构建“四大体制”,体现出人民性、全局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五个时代特点。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不外乎来自国际、国内和自身三个方面,国际上反华势力的阴谋破坏和涉台问题的干扰捣乱,国内困难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文革”期间的停滞不前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遇到困难挑战等。探索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重点包括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外交流、扩大体育影响,创新体育法治、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等五大具体措施。总结中国体育话语权70年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对未来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笔者充满信心、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条思考建议,以冀中国体育话语权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佳绩,再铸新辉煌。
施飞洋[2](2020)在《全球化时代韩国跆拳道成功的经验研究 ——兼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文中认为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不仅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也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悠久,体现出华夏儿女坚韧的性格和精神。武术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与发展,虽有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但不容乐观,对于这样一个饱含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运动项目来说,可发掘的内容与发展历程不该止步于此。跆拳道是韩国国术,与中国武术亦有相似之处,是一项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防身自卫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韩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跆拳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较多的国外市场。而中国武术在国内虽然市场广大,但是其推广力度远不及跆拳道的普及程度。而中国和韩国武术无论是在动作技术、制度与规则设计以及文化的背景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想要进一步推动武术的发展,学习跆拳道成功的发展经验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首先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跆拳道成功经验,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跆拳道背后蕴藏的韩国文化和精神、技术体系的构建与赛事规则的演化、推广方式、政府的作用以及国际化的过程等探索韩国跆拳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中国武术借鉴的方面。然后设计调查问卷就国民对于韩国跆拳道的看法和中国武术的传播方式、了解程度、体育文化等内容发放问卷,经过搜集和整理数据,发现相比于跆拳道的发展,从整体角度分析,中国武术相对处于劣势,经过总结,提出目前阶段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本研究以中国传统武术包含中国特色文化为基础,整合韩国跆拳道的发展经验,对中国传统武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发展提出启示。跆拳道的盛行有其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但也可以总结目前阶段适合中国武术模仿的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以中华文化为载体和呈现的中国武术,应该在借鉴跆拳道的推广策略和优势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方式在国内以及国际的舞台上进行推广和宣传。本文提出的策略能加强中国武术文化自信,打破差异,并建立全方位的武术传播渠道和规则。对中国武术走向全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廖孟雪[3](2020)在《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是竞技比赛中的金牌大户,是影响湖南省田径运动综合实力的重要因子。而田径队的综合实力与其项目布局又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其项目布局的依据主要是项目实力结构,也就是说田径项目的实力越强,其在项目布局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倾斜。以往有关田径项目布局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方法探讨项目的布局情况,缺乏质性的研究和探讨。所以,本文对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升湖南省田径队的综合实力,优化田径项目布局方面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以湖南省田径队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在调查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现状、项目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构成和项目分布,以及存在的弊端及成因。具体如下:(1)从湖南省参与全运会获取奖牌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田径队整体竞技实力不强,奖牌数量未有跨越式突破,虽然从第6-9届全运会连续4年都获得了金牌,其竞技实力基本呈现递增势头,但获得金牌的项目多变,项目实力的稳定性较差。在第10-12届全运会上金牌获取又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湖南省金牌数量的再次崛起是在第13届全运会,在该次运动会上,湖南省田径队女子短跑项目获得了优势性金牌数量,从而使湖南省的运动项目数量实现了一次飞跃。(2)当前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情况是短跑、跨栏、跳跃等项目是实力标杆;铁饼、中长跑、接力等项目是潜优势项目;中长跑、标枪、撑杆跳高等项目是弱化项目;铅球、链球、长跑等项目是空缺项目。项目布局的情况是优势项目降幅明显,构成不稳定;夺金项目数量较少,性别分项失衡;潜在优势项目数量多,发展空间大;次优项目出现下降趋势。(3)当前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布局与设置不全,田径项目的设置有待拓宽;体育项目与教学训练的结合程度欠缺、相互之间的连接度不够,体育人才的储备量不能够适应实际需求,有出现人才空缺的漏洞;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田径人才流失量明显;田径教练队伍构成的科学性有待提升,教练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欠佳;教练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训练的课程安排有待优化。(4)针对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的优化策略主要有:拓宽田径项目的布局与设置,提升整体竞争力;体育与教学相互结合,确保储备生力军的数量与质量;进一步增强对于田径项目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制度,接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队伍;对相关的教练团队进行优化升级,增强团队粘度;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大力支持,着重培养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罗姣[4](2020)在《现代夏季奥运会(1984-2020)项目设置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拥有着1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奥运会项目设置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艰难探索阶段(18961916年)、逐渐规范阶段(19201944年)、成熟与完善阶段(19481980年)、多元化阶段(1984年至今)。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商业化模式运作之后,奥运会竞赛项目在短时间内得以不断扩张,小项数量不断膨胀。2014年国际奥委会在第127次全会中提出了奥运会项目设置不再限制28个大项数量,举办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大项除了会在28个固定项目中选取还将会有35个新增临时项目,新增项目可以是已经在奥运会中出现过的项目,奥运会小项数量将控制在310个左右的改革方案。且2020东京奥运会上新增了棒垒球、攀岩、空手道、冲浪及滑板等五个项目,其项目增减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与革新的趋势,同时也对我国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从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增减变化及变化原因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维度下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分析奥运项目设置过程中,新旧更迭现象产生的内外动因,总结出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特征及规律,预测奥运会项目未来发展改革的趋势。并举例分析影响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因素以及奥运项目改革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依据新增项目设置变化规律和奥运改革方向,为我国应对奥运项目发展改革在建设体育强国发展战略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也为今后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陈思[5](2020)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往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军事权力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立场、维护国家利益,争夺国际话语权成为了国际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一直以来,中国以和平发展为理念,却不断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话语诋毁和压制,在一次次西方强势话语权打压的深刻教训中我们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掣肘。基于此,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体育强国、维护世界体育运动公平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体育实力飞速发展,然而话语权却没有获得相应程度地提升,对国家未来发展形成制约。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国际话语权为研究对象,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视域下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国家体育实力与体育国际话语权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建构关系,应该考虑观念因素的影响。中国诉求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除了重视硬实力的积累之外,还应该加强观念层面的建构。在此思想指引之下,本研究首先明确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依据学者对国际话语权权力结构中各要素地分析,将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分解研究,依权力要素将其分为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和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四个部分,分别阐释各部分的内涵,进行实力层面和观念层面存在问题地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策略。
陆乐[6](2019)在《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竞技速度滑冰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传统基础大项,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的冰上项目。新时期,发展竞技速滑是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之需,也是北京冬奥实力展现之愿。然而,当前中国速滑呈现出砥砺前行态势,亟需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帮助其在自诊现有不足的前提下,找到建设支点精准发力。因此,本文选取竞争力视角开展评价研究,旨在为更快提高项目竞技实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速滑竞争力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设计本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得出结论如下:(1)世界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呈全方位、多层级发展态势,欧洲整体优势明显,美洲与亚洲优势项目各具特色。中国在短距离项目上实力显现,并在发展进程中,依靠多方建设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小项。(2)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模型主要由十五个要素组成,包含竞技实力、成长速度、后继潜力等三个表现要素和体制建设力、一线人才支撑力、核心场馆资金投入力、科技攻关力、项目规划力、政策扶持力、后备人才储备力、基础场馆资金保障力、科研服务力、国际话语权、学校速滑奠基力、滑冰产业助推力等十二个形成要素。(3)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识别指标体系和诊断指标体系。其中,识别指标体系由表现要素组成,包括3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13个二级指标,主要识别项目的竞技水平;诊断指标体系由形成要素组成,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其下属43个三级指标,主要诊断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4)建成的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理论指导价值,能够反映出本国速滑竞争力整体情况,经过实践验证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当前项目规划力等八个版块建设良好,对竞技速度滑冰项目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科技攻关力等四个版块建设尚有欠缺,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雷茹[7](2019)在《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现状及发展策略 ——基于近10年比赛成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田径项目是历史积淀最为厚重的运动项目,素有“运动之母”的美誉,系人们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系世界大型综合赛事的金牌大户。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田径更是重头戏,其早已成为权衡一个国家(或地域)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赛事中获得的金牌(奖牌)数目逐年上升,值得令国人骄傲的是2008年奥运会跃居美国前列,排名金牌榜第一,获得历史性突破成绩。但反观中国田径在近十年间三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的综合表现,发现尽管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令人称赞的优异成绩,但与世界田径强国(欧美部分强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悬殊太大。面对如此境地,我国若想在世界田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抓好田径这一大项。笔者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将近10年内举办的三奥运会以及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中国田径运动健儿的成绩及其各项目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对象,对第29-31届奥运会、第14-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田径竞技项目获得奖牌的国家(或地区)、中国田径总体竞技成绩变化、男女运动员的成绩(前8名)变化、各项群项目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并掌握中国田径各个竞技项目的动态嬗变规律,全面阐述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状况,进一步明确我国田径未来走势,归结出当下与世界范围内田径强势国家的落差,全方位立体审视国际和国内双重现状。为中国田径竞技运动项目制定系统合理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发展计划,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研究结论:1.当下世界田径竞技项目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各国(地区)间竞赛实力极不平衡,田径奖牌榜上的国家排名更迭迅速,各国(地区)间竞争实力差距缩小,各个国家都固定起自己的强势项目,国际田坛竞争愈发激烈。2.六大洲地区国家依据田径竞技实力分档为第一集团国家、第二集团国家、第三集团国家3个梯度。将其进行依次排序,表现为:欧洲、北美洲地区国家位居第一梯度,非洲地区国家系第二梯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地区国家均属于第三梯度。3.欧洲地区优势代表性项群为快速力量性项群;北美洲地区强势突出的是速度性项群;非洲地区凭借耐力性项群伫立于国际田坛;亚洲表现为快速力量性和耐力性项群稍强;大洋洲的速度性项群具备些许优势;南美洲则是耐力性项群发展相对较好。4.中国田径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头羊地位,就其自身而言实力确有提高,但与美国等田径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缺乏厚积薄发之势,竞技项目结构不均衡。整体竞技实力居于中下游档次,仍属于第三(梯度)集团国家。5.中国田径军团在最近的三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中,在诸多视角的成绩审视下,例如参赛人数、奖牌数目、晋级前八名人数等维度上均展现出良性的发展势头,田径优势项目发展基本稳定,潜优势项目进步明显,已具备冲击奖牌和夺取前八的实力,且可上升空间大,客观上存在持续发展的条件。6.当前,中国田径总体竞技水平存在“阴盛阳衰”现象,即尚处于“女强男弱”的窘境。国际大赛上无论是获得奖牌情况亦或是进入前八名人次,女子项目均优于男子项目。建议:1.深度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相关的体育政策纲要文件。以制度引启示,助力到田径项目上,切实推进田径运动的竞技训练、项目安排及布局工作贯彻到位,夯实重点、恶补短板、并深挖潜力项目,做到训练“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2.落实国家体育总局运动管理中心对于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的要求,以此为出发点,立足并贯彻到田径小项上,坚持科技引领,以科技为驱动力,更好的促进竞技田径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并坚持跨界跨项选拔人才。3.在国家田径项目布局结构中,协调田径项目布局结构,使男女项目均衡发展,齐头并进,项目合理。坚持突出优势重点项目,突破次重点项目瓶颈,并不断探寻其他潜在项目突破口。4.注重国内科研创新在体育竞技技术中的融合力度,提高体育有关科研的资金投入,将现代国际前端科技理论与国内实际训练方法,进行结合并转化应用;落实创新制度改革,带动竞赛内部机制的运行及转换,促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练与运动员模式构建,力求努力创建复合型团队,以形成我国特色的训练体制。5.完善体教结合得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体育与教育两大部门间的平稳、协调合作,加大对陈旧制度的创新改革,研究探索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新路径,避免人才流失。继续完善相关政要法律法规、赛事竞赛制度,以及其他后勤保障工作等方面。
刘惠珍[8](2019)在《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对象,满足了国家主体层面的需要,但在满足社会主体层面和个人主体层面,竞技体育的价值还有较大潜力。访谈中,大部分专家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应该在服务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深入的拓展和优化价值内容。研究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并总结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价值变迁路径,通过对价值主客体关系的梳理,探析不同阶段价值变迁的现实原因,寻找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的规律。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价值的主客体关系、变迁路径、以及变迁特征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挖掘竞技体育背后已经发生却未被凝练的价值,丰富和完善竞技体育价值的理论体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结论(1)竞技体育价值是指在竞技体育实践活动中,价值客体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其主客体关系具有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主客体一致性与对立性的统一。(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整体呈现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变迁,由功利主义逐渐向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价值目标单一阶段(1949年——1978年)、价值多元碰撞与迷失阶段(1979年——2008年)、价值回归阶段(2008年以后)三个发展阶段。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原因有: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性格三大因素。(3)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规律表现为: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对竞技体育价值发展至上而下的辐射,以及竞技体育价值观向核心价值观至下而上的主动聚合;各层次主体价值目标的选择具有适时上升规律。(4)竞技体育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高度契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竞技体育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功能。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竞技体育体现了人们对于国富民强与文明和谐的朴素心愿,其中文明是魂,富强、民主、和谐也可以看成是国家文明发展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层面,竞技体育在不断追求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诉求,其中公正为要;在个人层面,其中敬业为本,竞技体育运动员十年如一日的训练态度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回应,也是构成爱国、诚信、友善的基础。2.建议(1)竞技体育价值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的关系,既需要理论研究者对竞技体育价值主客体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并紧密结合竞技体育实践活动,正确认识价值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也需要竞技体育价值主体妥善地转化价值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竞技体育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净化竞技体育行业风气,纠正竞技体育价值主客体的异化关系,为竞技体育价值回归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新时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国家层面,政府要调整管理部门的职能重心、权限、价值取向等,以使竞技体育的服务对象、发展路径更为科学合理;社会层面,要进一步打破官方和民间组织的竞争壁垒,发动以学校、俱乐部为核心的社会力量承担相应的竞技争光任务,推进民间资本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等;个人层面,要进一步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价值,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同时注重提高个人主体的生活质量,提供多样化的竞技体育服务和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3)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应充分理解各个历史阶段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规律,立足于当前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探寻当今竞技体育价值的主体尺度,正确认识国家主体、社会主体、个人主体的价值目标。(4)竞技体育发展要从形式、内容到思想体系上紧跟新时代前进的脚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社会、个人通力合作,助力新时代的国家崛起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黄莉[9](2019)在《夏奥会中国与主要对手国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法与比较法,从体育参赛国对国际社会、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文化的影响力这4个维度,经过初选、筛选和最后确定各指标及其权重,构建了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此评价体系设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能全面评估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这有助于改变我国体育界的传统思维,促使我国竞技体育转变发展理念,改进发展方式,提升对体育软实力的重视程度。根据近5届夏季奥运会金牌与奖牌总数,筛选出中国的5个主要竞争国,也是中国的主要对手国,分别为美、英、德、俄、日,比较分析其国际影响力。经过4个维度的综合评估,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美国最强,英国与德国位居其后,中国与俄罗斯不相上下,日本排在美英德中俄之后。找出中国的主要对手国并进行国际影响力评价,有助于2020年中国参赛东京奥运会时,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构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不是将注意力仅仅放在金牌和奖牌的争夺上。
李朔[10](2019)在《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国际特征及我国的发展布局》文中指出竞技游泳项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竞技游泳项目已经成为奥运会赛场上最具竞争力的项目之一,不同的大洲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项目。我国竞技游泳项目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竞技游泳项目的发展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能否快速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我国游泳项目竞技实力水平亟待提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录像观察法以第23-31届奥运会奖牌榜为研究对象,以洲际和国家竞技游泳优势项目及游泳金牌榜优势国家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游泳单项的优势地区,探讨世界泳坛区域分布和泳坛强国的优劣势及特点的变化。对奥运会游泳比赛进行回顾和系统的分析,探析世界竞技游泳发展规律和特征,为我国的竞技游泳项目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洲际之间:各大洲间竞技实力表现不均衡。总体来说,各大洲整体实力排名情况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2.国家之间:美国实力强大,泳坛地位稳固;澳大利亚近年来处于后备人员新老交替的阶段,虽竞技实力水平相比从前有所下降,但其游泳底蕴深厚,仍具有较多闪光点;中国自游泳项目自取得成绩以来一直处于女强男弱趋势,中国男子游泳近年来在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上有所突破,逐渐打破阴盛阳衰趋势;日本的男子游泳项目实力强劲,拥有自己的优势项目;韩国游泳项目处于弱势区,但也有奖牌进账;俄罗斯一直处在第二集团;德国和法国实力发挥不均;匈牙利、荷兰一直是游泳项目的夺金大户;南非和津巴布韦带领非洲国家崛起,但夺金数量较少目前还难以威胁到世界泳坛格局。3.优势项目:在世界泳坛的大舞台上参赛的国家和人数日渐增多,竞争也日益激烈。美国代表队的整体实力强大,几乎在所有的游泳单项上都保持着明显的优势;中国和澳大利亚代表队女强男弱、阴盛阳衰趋势明显,男女项目发展不太均衡,中国代表队的重点优势项目表现在女子短距离自由泳、短距离仰泳、接力项目、蝶泳和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上;澳大利亚在自由泳、蝶泳和接力泳上表现出优势;德国和意大利在自由泳项目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匈牙利、乌克兰和爱尔兰在混合泳上表现出明显优势;在仰泳项目上英国获得过奖牌,非洲一些国家把要突破的项目放在蝶泳和混合泳上。4.引起竞技游泳项目实力区域格局改变的致因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社会基础、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和体育方面的因素。五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竞技游泳项目实力区域格局的形成,同时也引领着日后竞技游泳项目实力区域格局的演变态势。5.我国竞技游泳项目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下降阶段和发展阶段,整体发展道路崎岖坎坷,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我国竞技游泳应该重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丰富教练员的数量、优化教练员的质量、增加游泳场馆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训练和竞赛规模、丰富对外交流、科研攻关力度、扩大竞技游泳项目经费占总竞技体育项目的比重等方面。维持我国游泳优势项目、发展我国游泳潜优势项目、突破我国游泳弱势项目。在优势项目上,加强对其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防止出现优秀人才断层现象;对潜优势项目,要制定积极的方案,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稳步发展;对弱势项目,要借助优势项目带动其发展。
二、从奥运会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奥运会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建国70载,体育强中国 |
1.1.2 立在新潮头,奋斗新时代 |
1.1.3 用好体育指挥棒,建设体育新强国 |
1.1.4 小结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3.3 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权力”与“权利” |
2.1.1 “权力” |
2.1.2 “权利” |
2.2 “话语”与“话语权” |
2.2.1 “话语”的概念界定 |
2.2.2 “话语权”的起源与发展 |
2.2.3 “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2.3 “体育话语权” |
2.3.1 “体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2.3.2 “体育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
2.3.3 “体育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历史研究法 |
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3.3.1 研究创新 |
3.3.2 研究不足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构成要素 |
4.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内涵 |
4.1.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 |
4.1.3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柔” |
4.1.4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利” |
4.1.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力” |
4.1.6 小结 |
4.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 |
4.2.1 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
4.2.2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重若轻” |
4.2.3 展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 |
4.2.4 小结 |
4.3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划分 |
4.3.1 初步觉醒阶段(1949—1958 年) |
4.3.2 另起炉灶阶段(1958—1978 年) |
4.3.3 困难挑战并存阶段(1978—1990 年) |
4.3.4 积极进取阶段(1990—2001 年) |
4.3.5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 年) |
4.3.6 小结 |
4.4 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 |
4.4.1 新时代伟大历史发展新阶段 |
4.4.2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任务 |
4.4.3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特点 |
4.4.4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道路 |
4.4.5 小结 |
4.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阻碍和提升策略 |
4.5.1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阻碍 |
4.5.2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
4.5.3 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
4.5.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 |
5.1.2 中国体育话语权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 |
5.1.3 中国体育话语权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 |
5.1.4 小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全球化时代韩国跆拳道成功的经验研究 ——兼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1 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与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迫切性 |
2 中国武术在现代化体育全球化挤压下趋于边缘化急需新的发展模式 |
3 跆拳道作为韩国民族体育成功发展给中国武术做出了表率 |
(二)问题提出 |
1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如何重振辉煌? |
2 如何在世界体育之林发出中国武术的声音? |
3 中华武术如何更好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 韩国跆拳道 |
2 中国武术 |
(二)跆拳道与武术发展的相关研究 |
1 关于韩国跆拳道发展的相关研究 |
2 关于中国武术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逻辑分析法 |
4 专家访谈法 |
5 比较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韩国跆拳道发展现状阐述 |
第一节 韩国跆拳道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韩国跆拳道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跆拳道的传播路径 |
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韩国跆拳道的成功经验分析 |
第一节 结合本土文化,构建跆拳精神 |
第二节 完善技术体系,健全赛事制度 |
第三节 丰富推广手段,拓展宣传路径 |
第四节 政府大力支持,融合军事教育 |
第五节 加强国际对话,开拓海外市场 |
第三章 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内涵深不可测,传承发展困难重重 |
第二节 各门各派各显神通,技术繁多无法复制 |
第三节 小说电影主导传播,渠道单一路径狭窄 |
第四节 民间引导制度不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第五节 民族传统归隐山林,难融国际创新不足 |
第四章 全球化时代韩国跆拳道成功发展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注重中华文化传承,增强武术的生命力 |
第二节 制度规范技术灵活,注重实用性的开发 |
第三节 开辟多种宣传渠道,弘扬中国武术精神 |
第四节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方携手推进合作 |
第五节 提高武术文化自信,融入国际体育舞台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问卷调查 |
(3)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逻辑起点:落实湖南省田径队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思考 |
1.1.2 现实动因:破解当前湖南省田径队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 |
1.1.3 本位因素:研究者作为湖南省田径队一员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田径队基本情况介绍 |
3.1.1 湖南省田径队发展历程 |
3.1.2 湖南省田径队基本情况 |
3.1.3 湖南省田径队获奖情况 |
3.2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的现状分析 |
3.2.1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的现实情况 |
3.2.2 湖南省田径队项目布局的现实情况 |
3.3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项目布局与设置不全,田径项目的设置有待拓宽 |
3.3.2 体教结合与衔接不够,后备人才储备与输送不足 |
3.3.3 人才吸引机制不健全,田径运动人才的大量流失 |
3.3.4 教练队伍结构不合理,教练团队协作攻关不明显 |
3.3.5 教练员指导水平不够,训练科学化程度有待提升 |
3.4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的优化策略 |
3.4.1 拓宽田径项目的布局与设置,提升整体竞争力 |
3.4.2 体教结合,保障后备人才的储备和输送 |
3.4.3 加强田径运动队的建设力度,吸引人才流入 |
3.4.4 优化田径教练员的队伍结构,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
3.4.5 加大科研力度,注重对田径教练员的后续培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现代夏季奥运会(1984-2020)项目设置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资料法 |
2.1.2 比较分析法 |
2.1.3 案例分析法 |
2.1.4 历史逻辑分析法 |
2.2 研究的主要思路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科学发展观理论 |
3.2 系统管理理论 |
3.3 项群理论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原则及标准 |
4.1.1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原则 |
4.1.2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标准 |
4.2 现代夏季奥运会项目的发展阶段 |
4.2.1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初期探索阶段(1896~1916年) |
4.2.2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形成规范阶段(1920~1944年) |
4.2.3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发展完善阶段(1948~1980年) |
4.2.4 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多元改革阶段(1984年~至今) |
4.3 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情况 |
4.3.1 基于各分类标准的项目所设比例变化 |
4.3.2 基于各优势类奥运项目的设置情况 |
4.4 影响1984-2020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因素分析 |
4.4.1 项目自身发展因素 |
4.4.2 影响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经济因素 |
4.4.3 影响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政治因素 |
4.4.4 影响奥运会项目设置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
4.4.5 国际体育组织 |
4.5 奥运项目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
4.5.1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变化 |
4.5.2 1984-2016年奥运会中国夺金点项目分布特征 |
4.5.3 我国奥运改革发展观念的转变 |
4.5.4 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路径 |
4.6 奥运项目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
4.6.1 扩大项目普及程度 |
4.6.2 彰显社会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 |
4.6.3 提升国际体育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度 |
4.6.4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 |
1.1.2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需要 |
1.1.3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维护体育运动公平公正的大国责任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4 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 |
1 文献综述 |
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内涵地理解 |
1.2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回顾 |
1.3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弱势原因分析 |
1.3.1 客观原因分析 |
1.3.2 主观原因分析 |
1.4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建议 |
1.4.1 提升国家体育文化吸引力 |
1.4.2 提升国家传媒影响力 |
1.4.3 输送优秀体育人才进入国际体育组织 |
2 文献评述 |
2.1 研究成果 |
2.1.1 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 |
2.1.2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
2.1.3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
2.2 研究不足 |
2.2.1 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缺乏对概念的深刻剖析 |
2.2.3 存在问题分析缺乏主线且缺少客观数据依托 |
2.2.4 提升策略的实用性有待增强 |
3 本文创新 |
3.1 视角创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 思路创新:以权力要素为主线进行存在问题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
3.3 策略创新: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进行提升策略研究 |
4 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 理论基础 |
1.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体系 |
1.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 概念界定与权力要素分析 |
2.1 话语权内涵分析 |
2.1.1 福柯的话语权力观 |
2.1.2 当今时代话语权的内涵分析 |
2.2 国际话语权内涵分析 |
2.3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界定 |
2.4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 |
2.4.1 产生权力的话语形式 |
2.4.2 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2.4.3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 |
2.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 |
2.1.2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 |
2.1.3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的形成 |
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2.1 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情况分析 |
2.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3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自身实力 |
3.1.1 加强冬季奥运项目实力 |
3.1.2 促进夏季奥运项目的全面发展 |
3.1.3 加强体育组织领导层人员能力培养 |
3.2 获取体育组织中的更多支持 |
3.2.1 争取欧洲国家的认同 |
3.2.2 争取非洲国家的支持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缺乏体现自身优势的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2.2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传播载体 |
2.3 缺乏西方受众接受的体育话语传播策略 |
2.3.1 思维理念差异 |
2.3.2 表达风格差异 |
3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发掘更多有吸引力的中国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1 现代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2 民族传统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2 多借助国际媒体发布中国体育声音 |
3.3 话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更贴近国外受众 |
3.4 体育对外传播过程中树立“体育身份认同”观念 |
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存在问题分析 |
2.1.1 客观原因 |
2.1.2 主观原因 |
2.2 中国体育智库存在问题分析 |
2.2.1 自身定位缺失 |
2.2.2 运营模式陈旧 |
2.2.3 理论与实践脱节 |
2.2.4 国际视野缺乏 |
3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
3.1.1 转变办刊理念,以国际化期刊为办刊目标 |
3.1.2 开设学术省思和批判专栏,增强学术自主性 |
3.1.3 完善网络版期刊构建,提升期刊网站影响力 |
3.2 提升中国体育智库的现实效用 |
3.2.1 拓宽智库人才构成渠道 |
3.2.2 建立智库成果推广机制 |
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1.1 思想层面——体育精神文化 |
1.1.1 普适性体育精神 |
1.1.2 民族体育精神 |
1.2 活动层面——体育产业文化 |
2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现代体育中精神文化价值缺失 |
2.1.1 自身定位缺失 |
2.1.2 西方认同观念缺失 |
2.2 国际体育产业文化影响力缺失 |
3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明确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价值定位 |
3.2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扩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影响力 |
3.3 以武术进奥运为持续发力点 |
3.4 深度发掘体育产业文化资源 |
3.4.1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 |
3.4.2 创建国家体育品牌文化 |
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1 界定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 |
2 分析了构成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权力要素 |
3 对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4 对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5 对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6 对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第八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1 研究局限 |
1.1 未查找到相关外文文献 |
1.2 对于各权力要素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
1.3 没有形成“权力结构”层面的完整运行机制 |
1.4 存在问题分析还需要更多实证数据依托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 学术着作 |
原着 |
译着 |
2 期刊论文 |
3 网络资料 |
4 外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时代背景:北京冬奥,竞技冰雪迎来发展诉求 |
二、现实问题:冰坛形势,速度滑冰寻求建设支点 |
三、路径探索:项目评价,洞悉不足明确发展走向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 |
(一)军事领域——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开端 |
(二)经济领域——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 |
(三)管理、政治领域——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的深入 |
(四)教育、科技领域——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的拓展 |
二、竞技体育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 |
(一)竞争力属性特征的评价 |
(二)体育强国的评价 |
(三)国家软实力的评价 |
(四)运动项目的评价 |
三、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研究 |
(一)宏观层面的发展策略视角 |
(二)微观层面的局部优化视角 |
四、现有文献启示 |
(一)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 |
(二)竞技体育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 |
(三)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理论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竞争力 |
(二)国家竞争力 |
(三)竞技速度滑冰国家竞争力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路线 |
四、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二、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
三、两大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与应用 |
(一)理论启示 |
(二)理论应用 |
第二章 国内外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世界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表现 |
一、当代国际组织驱动的竞争力走向 |
(一)项目设置突显类型多样,全面比较各国速滑实力 |
(二)青年赛事带来视角延展,考量速滑未来后继潜力 |
二、当前世界赛场呈现的竞争力态势 |
(一)洲际:欧洲优势明显,美亚排位更迭 |
(二)国际:榜单三大梯队,优项各具特点 |
(三)我国:总体趋向进步,短距优势显现 |
三、世界速滑强国提升竞争力的特征 |
(一)“高效”的世界速滑霸主荷兰 |
(二)“全局”的传统速滑强国加拿大 |
(三)“精准”的新晋速滑强国韩国 |
第二节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成因 |
一、项目规划,竞争力形成的先导 |
二、政策扶持,竞争力建设的方向 |
三、场馆、资金,竞争力保障的基石 |
(一)场馆发展 |
(二)资金投入 |
四、体制、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
(一)体制建设 |
(二)科技服务 |
五、人才队伍,竞争力承载的主体 |
(一)运动员储备 |
(二)教练员支撑 |
六、国内外环境,竞争力助推的外援 |
(一)国内学校、产业繁荣 |
(二)国际话语权援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一节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模型 |
一、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形成的超循环路径 |
(一)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形成的反应循环 |
(二)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形成的催化循环 |
(三)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形成的超循环 |
二、当代知名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启示 |
(一)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
(二)金碚的因果模型 |
(三)中国人民大学的层次模型 |
三、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模型建立 |
(一)评价模型框架 |
(二)评价模型内容 |
第二节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一、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一)目的性 |
(二)全面性 |
(三)可比性 |
(四)可操作性 |
二、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流程 |
(一)专家组成员确定 |
(二)评价体系指标初选 |
(三)评价体系指标修订 |
(四)评价体系指标赋权 |
三、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体系建成的数理支撑 |
(一)基于积极系数的专家重视度知晓 |
(二)基于权威系数的调查结果确认与后续调查专家选择 |
(三)基于协调系数的专家意见趋同度了解 |
(四)基于评分均值、变异系数的指标筛选 |
(五)基于重测信度的调查结果稳定性验证 |
(六)基于层次赋权的指标重要度区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识别指标体系 |
一、识别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 |
(一)识别体系评价指标初建 |
(二)识别体系评价指标筛选 |
(三)识别体系评价指标确定 |
二、识别体系评价指标的赋权 |
(一)一级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
(二)二级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
(三)各指标合成权重的确定 |
第二节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诊断指标体系 |
一、诊断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 |
(一)诊断体系评价指标初建 |
(二)诊断体系评价指标筛选 |
(三)诊断体系评价指标确定 |
二、诊断体系评价指标的赋权 |
(一)一级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
(二)二级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
(三)三级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
(四)各指标合成权重的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 |
第一节 灰色关联分析下的评价指标体系验证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数据采集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实施 |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序列的建立 |
(二)体系权重下的指标得分计算 |
(三)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结果判定 |
第二节 实证数据下的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解析 |
一、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识别 |
(一)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实力 |
(二)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潜力 |
二、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诊断 |
(一)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的核心竞争力 |
(二)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的基础竞争力 |
(三)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的环境竞争力 |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提升策略 |
一、体制建设力的提升策略 |
(一)推行项目专管的主流管理方式 |
(二)完善速滑赛事的各项服务功能 |
二、一线人才支撑力的提升策略 |
(一)优化一线教练员队伍结构 |
(二)精建高水平速滑教练员培训 |
(三)扎实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建设 |
三、科技攻关力的提升策略 |
(一)打造多类型项目攻关科研团队 |
(二)提高速滑场馆设施科技含量 |
(三)落实项目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
四、后备人才储备力的提升策略 |
(一)重视跨界跨项人才选拔形式 |
(二)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三)建立青少年速滑赛事新体系 |
(四)完善基层教练员认证机制 |
(五)健全基层教练员培养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现状及发展策略 ——基于近10年比赛成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对田径定义与本质属性研究 |
2.2 关于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的相关研究 |
2.3 中国田径在世界大赛呈现问题研究 |
2.4 对中国田径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
2.5 对中国田径训练方法、理论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SWOT分析法 |
3.2.6 专家访谈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当今世界田坛竞争格局特征研究 |
4.1.1 近10年间奥运会及世锦赛田径奖牌分布 |
4.1.2 近10年间奥运会及世锦赛田径奖牌/金牌地域分布 |
4.1.3 各大洲田径项群奖牌归属动态演变分析 |
4.2 中国田径近10年竞技水平呈现研究 |
4.2.1 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参赛人数情况 |
4.2.2 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获奖情况 |
4.2.3 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进入前八名人数情况 |
4.2.4 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积分情况 |
4.2.5 参赛人数与进入前八名人数对比情况 |
4.3 中国田径在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上各项群成绩分析 |
4.3.1 中国田径速度性项群成绩分析 |
4.3.2 中国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群成绩分析 |
4.3.3 中国田径耐力性项群成绩分析 |
4.4 中国男女运动员在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上成绩研究 |
4.5 中国田径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竞技成绩研究 |
4.5.1 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优势项目成绩分析 |
4.5.2 近三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潜优势项目成绩分析 |
4.6 对中国田径竞技发展的SWOT分析 |
4.6.1 当前中国田径内部优势分析 |
4.6.2 当前中国田径内部劣势分析 |
4.6.3 当前中国田径外部机遇分析 |
4.6.4 当前中国田径外部挑战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8)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理论依据 |
1.2.2 现实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资料法 |
1.4.2.2 问卷调查法 |
1.4.2.3 专家访谈法 |
1.4.2.4 逻辑分析法 |
1.5 主要内容 |
1.6 创新之处 |
1.7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竞技体育价值相关文献资料分析 |
2.1.1 起步阶段 |
2.1.2 增长阶段 |
2.2 竞技体育价值内容研究综述 |
2.3 竞技体育价值变迁取向研究综述 |
2.4 理论综述 |
2.5 主要概念界定 |
2.5.1 竞技体育 |
2.5.2 价值 |
2.5.3 竞技体育价值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竞技体育价值内容研究 |
3.1.1 竞技体育价值主体分析 |
3.1.1.1 竞技体育价值主体内涵 |
3.1.1.2 竞技体育价值主体类型 |
3.1.2 竞技体育价值客体分析 |
3.1.2.1 竞技体育价值客体内涵 |
3.1.2.2 竞技体育价值客体特点 |
3.1.3 竞技体育价值的特点 |
3.1.3.1 价值主体的个体性 |
3.1.3.2 价值主体的多元化 |
3.1.3.3 价值主体的多维性 |
3.1.3.4 价值的时效性 |
3.1.3.5 社会历史性 |
3.1.4 竞技体育价值主体——客体的辩证关系 |
3.1.4.1 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
3.1.4.2 主客体实践的一致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3.2 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分析 |
3.2.1 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阶段划分 |
3.2.2 价值单一阶段价值表现(1949 年——1978 年) |
3.2.2.1 国家主体层面 |
3.2.2.2 社会主体层面 |
3.2.2.3 个人主体层面 |
3.2.3 价值多元碰撞与迷失阶段价值表现(1979 年-2008 年) |
3.2.3.1 国家主体层面 |
3.2.3.2 社会主体层面 |
3.2.3.3 个人主体层面 |
3.2.4 价值回归阶段价值表现(2008 年以后) |
3.2.4.1 国家主体层面 |
3.2.4.2 社会主体层面 |
3.2.4.3 个人主体层面 |
3.2.5 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的影响因素 |
3.2.5.1 政治因素 |
3.2.5.2 经济因素 |
3.2.5.3 民族性格因素 |
3.2.6 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的特征 |
3.2.6.1 整体呈现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格局 |
3.2.6.2 特殊时期出现主客体关系的异化 |
3.2.6.3 功利主义逐渐过渡到人文关怀 |
3.2.7 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的规律 |
3.2.7.1 核心价值观的辐射与边沿价值观的聚合双向互动 |
3.2.7.2 主体价值目标的适时上升规律 |
3.3 竞技体育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
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
3.3.2 竞技体育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
3.3.2.1 国家层面 |
3.3.2.2 社会层面 |
3.3.2.3 个人层面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夏奥会中国与主要对手国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概念界定 |
2 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2.1.1 科学性原则 |
2.1.2 目标性原则 |
2.1.3 独立性原则 |
2.1.4 可行性原则 |
2.1.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2.1.6 导向性原则 |
2.2 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
2.2.1“社会分层”理论的3个关键维度 |
2.2.2 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3个维度 |
2.3 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
2.3.1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 |
2.3.2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 |
2.4 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3 中国5个主要对手的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评价 |
3.1 美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
3.2 英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
3.3 俄罗斯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
3.4 德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
3.5 日本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
4 中国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评价 |
4.1 中国竞技体育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
4.1.1 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影响力 |
4.1.2中国与5个主要对手国在近5届奥运金牌和奖牌总数的比较 |
4.1.3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参赛行为与得到的国际声望 |
4.2 中国竞技体育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 |
4.3 中国竞技体育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 |
4.4 中国竞技体育对国际文化的影响力 |
5 结束语 |
(10)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国际特征及我国的发展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奥运会游泳项目研究背景 |
1.1.2 奥运会游泳项目研究必要性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研究 |
1.3.2 关于竞技体育优势转移现象的研究 |
1.3.3 对世界泳坛发展现状的研究 |
1.3.4 对世界泳坛格局致因的研究 |
1.3.5 对中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的研究 |
1.3.6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逻辑推理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录像观察法 |
2.3 研究范围 |
2.3.1 时间范围 |
2.3.2 空间范围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相关概念释义 |
3.1.1 竞技实力 |
3.1.2 特征 |
3.1.3 发展布局 |
3.2 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发展现状 |
3.2.1 奥运会游泳项目奖牌榜分析 |
3.2.2 奥运会游泳距离项目特征分布 |
3.2.3 奥运会游泳泳姿项目特征分布 |
3.2.4 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区域布局的洲际特征 |
3.2.5 不同国家的优势项目 |
3.3 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区域格局致因研究 |
3.3.1 自然环境层面 |
3.3.2 社会基础层面 |
3.3.3 政治制度层面 |
3.3.4 经济条件层面 |
3.3.5 体育因素层面 |
3.4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的发展历程 |
3.4.1 萌芽阶段(1952年-1959年) |
3.4.2 下降阶段(1966年-1976年) |
3.4.3 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
3.4.4 我国游泳优势项目 |
3.4.5 我国游泳项目性别分布 |
3.5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布局的SWOT分析 |
3.5.1 内部优势的分析(S) |
3.5.2 内部劣势的分析(W) |
3.5.3 外部机遇的分析(O) |
3.5.4 外部威胁的分析(T) |
3.5.5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布局SWOT-AHP模型构建分析 |
3.5.6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布局对策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从奥运会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D]. 郭嘉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全球化时代韩国跆拳道成功的经验研究 ——兼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D]. 施飞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D]. 廖孟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现代夏季奥运会(1984-2020)项目设置变化研究[D]. 罗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D]. 陈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我国竞技速度滑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陆乐.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6)
- [7]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现状及发展策略 ——基于近10年比赛成绩分析[D]. 雷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新中国竞技体育价值变迁路径研究[D]. 刘惠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夏奥会中国与主要对手国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评价研究[J]. 黄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04)
- [10]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国际特征及我国的发展布局[D]. 李朔.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