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乡卫生院164354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措施和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5例艾滋病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手术治疗过程中加强医源性感染的防控措施。观察实施手术治疗的21名医护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防护情况。结果:对5例艾滋病手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针对艾滋病隔离要求的手术准备、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术中管理和术后消毒等专门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规范操作,治疗过程中未发生锐器伤、体液污染皮肤和黏膜等职业暴露情况。全程规范监测21名医护人员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消毒隔离,可有效避免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艾滋病;医源性感染;控制措施;防护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controlmeasuresandeffectsofHIV/AIDSinfection.Methods:theresearchobjectistochooseaSeptember2009-2014Augustwere5casesofAIDSpatients,theclinicaldatawereretrospectiveanalysis,onthesurgeryprocesstostrengthennosocomial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Surgicaltreatmentof21doctorsandnursesinprotectionofnosocomialinfectionintheimplementationofobservation.Results:5casesofsurgeryinpatientswithAIDSinthecourseoftreatmentbysurgeryforisolationofAIDSpreparation,medicalpersonnelprotective,intraoperativemanagementandpostoperativedisinfectionandotherspecializedhospitalinfectionmanagementmeasures,earnestlyimplement,standardizedoperation,treatmentprocesswithoutsharpinstrumentinjury,fluidcontaminationoftheskinandmucosastudentsvocationalexposure.Thewholestandardizedmonitoringof21medicalpersonnelHIVantibodieswerenegative.Conclusion:scientificmanagementmeasuresandstrictdisinfectionandisolationcaneffectivelyavoidtheoccurrenceofiatrogenicinfectionofAIDS.
[Keywords]AIDS;iatrogenicinfection;controlmeasures;protectiveeffect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传染性强、死亡率高。HIV的传播途径以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三种途径为主,其中医源性感染的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医护人员面临着医源性感染的风险[1]。本文探讨了对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措施和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4年8月共收治5例艾滋病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37.54±5.27)岁;体重46~70kg,平均体重(58.74±8.24)kg;其中男4例,女1例;感染原因包括性接触3例、静脉注射毒品2例;本次住院治疗原因包括阑尾切除术2例、腹股沟疝修补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剖宫产1例。所有患者均行CD4与病毒载量检测,其中CD4<350个/μl者2例,病毒载量>3000copies/ml者1例。
参与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治疗的医护人员共计21名,年龄22~51岁,平均(36.54±7.35)岁;其中男7名,女14名;手术医生6名、麻醉师2名、护士13名,文化程度包括本科以上15名、大专6名。一般资料见表1。
1.2防护措施
设立艾滋病患者专用手术室,制定严格的手术室隔离管理制度,设立专业感染控制护士1名,专门负责检查和监督各种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2]。
接到HIV感染患者的手术通知单后,由HIV专用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准备。配制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备用。手术间层流隔离,清除不必要的物品。手术床、接送车均铺两层一次性床罩。按照手术要求准备专用手术器械、防渗手术衣、护目镜、防护服等。手术室门外挂黄色隔离牌。手术中所需的吸引瓶、污物桶内按容积放置含氯消毒液。医护人员术前穿好防护服,佩戴双层口罩、帽子、手套、袜套、护目镜,穿好高腰水鞋。洗手完成后穿一次性防渗手术衣,将第一层手套口压入手术衣袖口下,第二层手套口压住手术衣袖口[3]。
术中建立静脉通路时选择安全型套管针,以防退出针芯时血液流出。操作过程中谨慎小心,传递锐利器械时避免直接手对手传递,需要采用弯盘过渡,防止针头、刀片等锐气损伤皮肤。术中如有血液或体液溅落地面,立即采用浸泡含氯消毒液的纱布覆盖,避免污染扩散[4]。
实施剖宫产手术时,打开羊膜腔前先开小洞,尽量吸尽羊水,注意防止羊水外溅。胎儿取出后钳夹脐带,将脐血往胎盘端挤压3~5cm后再断脐,避免脐血外溅。
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将外层帽子、口罩、护目镜、手套、一次性防渗手术衣等脱于手术室内,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消毒双手,更换清洁拖鞋后离开手术室。进行彻底个人清洁后解除隔离。手术器械关节全部打开,浸入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确保器械各部位与消毒液充分接触。浸泡后放入专用密闭转运箱中经污物通道送入供应室。采用酶清洗液浸泡5min后超声清洗15min,再采用流水、纯水冲洗、干燥、高压蒸汽灭菌。吸引瓶静置消毒30min后将液体倒入专用通道,吸引瓶洗净后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流水洗净后备用[5]。
术中使用的止血带采用0.5%碘伏浸泡30min,氧气湿化瓶装置的消毒与管理由专人管理,湿化瓶和橡胶管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15min。将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锐器放于利器盒中;一次性用品、安全防护用品、胎盘、引流物放入等双层防渗医用垃圾袋,喷洒含氯消毒液后扎紧,外贴标识,统一焚烧处理。手术室地面、墙面、天花板、固体表面、仪器设备表面等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采用无罩悬空吊式紫外线灯消毒2h,禁止人员进入。次日打开层流通风30min,解除隔离[6]。
1.3评价指标
所有医护人员均在参与手术治疗工作后0、4、8、12周、6、12个月监测HIV抗体。如HIV抗体阳性,认为发生医源性感染。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针刺伤、刀割伤、羊水、血液等体液污染皮肤、黏膜等意外情况。参与治疗工作后12个月内监测HI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3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传染性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发病人群以青壮年较多,有研究发现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年龄在18~45岁,即性生活活跃期。HIV可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将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直至最终丧失。艾滋病患者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较长,在感染初期常无明显症状。
由于目前临床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和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最有效措施为预防。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是感染HIV病毒的高危人群。HIV病毒的医源性感染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染,HIV感染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羊水、阴道分泌物中存在大量的HIV病毒。手术时开放性创面是病毒传播的高危窗口。HIV病毒对光、热敏感,不耐酸、耐碱,干燥环境下不易生存,酸性消毒液、高温干燥即可将其杀死。因此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可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7]。
医疗机构应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医源性感染风险等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临床处理艾滋病患者时做好切实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不必要的体液接触,防止发生医疗器械刺伤。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手术前从头到脚依次佩戴帽子、护目镜、双层口罩、手套、袜套,穿好防护服,穿好高腰水鞋,避免皮肤、黏膜的裸露。尽量减少与HIV患者血液、体液的接触。术中谨慎精细操作,避免徒手与刀片、针头等锐器直接接触,避免划破防护服,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刺伤的风险,术中污染的手术器械遵循“消毒-清洗-消毒”的处理程序,一次性医疗废弃物焚烧处理[8]。
如果不慎被锐器刺伤,应保持镇定,迅速脱去手套,将患肢下垂,立即由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量全部挤出伤口局部血液。反复挤压的同时,伤口立即采用肥皂水、流动水、生理盐水等依次进行彻底冲洗。再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按无菌伤口包扎。如HIV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溅到皮肤表面,应立即采用流动水冲洗,并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如溅入眼睛或口腔,应立即采用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在2h内服用大剂量抗病毒药物,12个月内进行HIV抗体检测。
本次研究中5例艾滋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参与手术的21名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针刺伤、刀割伤、羊水、血液等体液污染皮肤、黏膜等意外情况。21名医护人员参与治疗工作后12个月内监测HI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这一结果表明: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消毒隔离,可有效避免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晓庆,季建强,王燕,等.2012年南京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质量考评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99-100.
[2]张丽.以口腔真菌病及肺炎就诊的艾滋病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9):195.
[3]邓英丽.艾滋病合并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4-75.
[4]孙丽霞,寇美俊,吴玉梅,等.传染性手术中手术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3):150-151.
[5]郭晶,江智霞,柏晓玲,等.我国门急诊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文献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0-141.
[6]李慧如,王庆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09,6(4):45-46.
[7]怡珑珑.产房一线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23-124.
[8]梁红,夏晓琼.10例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及防护的心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