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英译论文-王婷婷,韩伟,张浩然

关雎英译论文-王婷婷,韩伟,张浩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关雎英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关雎》,英译,讽刺诗,新思路

关雎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韩伟,张浩然[1](2018)在《再论《诗经·关雎》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把《关雎》原诗释义分成叁大类别进行简析,再把里雅各、许渊冲、杨宪益夫妇叁个最具代表的英译本进行简析,认为《关雎》英译应当从经学视角出发,另辟蹊径,做到经学与文学结合,经典与艺术统一,寻找《关雎》英译的新思路,还原诗歌原貌,向世界传播最真实的《关雎》文化。(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何刘涛[2](2018)在《阐释学翻译论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究——以《关雎》两个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学翻译论由阐释学与翻译学相结合发展而来。由于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困难较大。阐释是古典诗歌翻译不可避免的环节,能否更好实现古典诗歌的英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以《雎鸠》两个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理论中翻译的四个过程入手,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过程。(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3期)

车明明,任梦雨[3](2018)在《“叁美论”视角下《关雎》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叁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叁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叁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叁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吴炯,王玉芬[4](2016)在《模因论视角下的《关雎》英译研究——以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叁个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研究典籍英译至今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以《关雎》为例,选取的是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叁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这叁个译本各具特色,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叁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也各不相同。基于此,结合模因论,分析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文化模因传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蒋淑媛[5](2016)在《焦点场域视角下《诗经》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安乐哲的焦点场域理论视角出发,以《关雎》英译为个案,从汉英语言的差异分析入手,研究《诗经》的英译,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借鉴。作为中国儒家四书五经的一员,《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译介中准确传达其精髓就尤为重要。目前,现存译本侧重不同,风格各异,相关研究也颇具规模。其中,大部分研究多限于语言要素的再现,而关于诗境的传达却较少论及。鉴于此,本研究拟转向安乐哲的焦点场域理论,为此问题寻求出路。该理论发轫于安乐哲对《中庸》的新诠和新译,他分析了汉语和英语的特征,认为英语是一种实体性语言,而汉语是一种“焦点与场域”的过程性语言。在过程和事件各自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世界,最终因素并不存在,只有场域中不断变化闪现的焦点,分别从各自有限的角度来聚焦整个场域。在此视角下,本研究以《诗经》开篇之作《关雎》为例,通过里雅各,韦利,宾纳,庞德,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和叶维廉八个英译本的比较,以焦点和意象为基础,通过散点透视和意象并置,探究诗境的再现方式。研究结果有二。第一,《诗经》翻译中,诗境的保留和再现尤为重要。在诗境中,单词不仅用于表达其原本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伴随而生的审美体验。第二,安乐哲的焦点场域理论有助于诗境的再现,以便为美感的自由生发创造条件。鉴于此,在《诗经》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避免拘泥于英语语法严格的形式,以确保事物之间关系的灵活性,消除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界限。本研究对《诗经》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其普适性仍有待商榷。本研究个案选自《国风》,其内容和风格与《雅》和《颂》差异较大。而且,译本收集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可考虑扩大译本数量以及进行《雅》和《颂》的对比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31)

胡小棠[6](2015)在《金风玉露一相逢——许渊冲《诗经·关雎》英译诗之“意美”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从切"题"、复"义"、炼"词"、准"时"、远"视"等五个角度对着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关雎》英译诗作一赏析,以揭示其在翻译诗歌时是如何贯彻"叁美"论,尤其是"意美"原则的。(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5年23期)

周楚[7](2015)在《从互文性角度论《诗经·国风·关雎》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诗,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语言特色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该文从互文性角度,对《关雎》叁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互文性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5年07期)

顾钧[8](2014)在《美国人最早的《关雎》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翻阅19世纪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英文刊物《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发现其中有一篇《关雎》的英译和简要的解说,刊登在第16卷第9期(1847年9月)上。译介者是美国传教士娄理华(Walter M.L(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4-07-16)

郝美娟[9](2014)在《许渊冲古诗英译语音衔接模式初探——以《关雎》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音乐的语言,语音的衔接连贯在古诗英译中非常重要,它影响到译文能否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意境。许渊冲是中国古诗翻译大家,他毕生倡导译诗的音乐美,在他的译文中,语音的衔接模式诸如:字数安排,整体押韵,上下句衔接,文内呼应等等方面的处理都恰到好处,自然和谐。笔者以其译作《关雎》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在鉴赏佳作的同时,更多的各位译者能在此方面得到启示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4年02期)

李玉良[10](2014)在《《诗经》名物翻译偏离及其诗学功能演变——以《关雎》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地域上的限制,《诗经》名物翻译须在方法和策略上做出多种选择。从翻译学、诗学、伦理学来看,把《诗经》主要作为文学文本而非历史、文化、政治文本翻译时,其名物翻译当以译诗艺术性为基本原则,必要情况下应允许名物翻译有所偏离,文化器物和地域性强的名物尤其如此。(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4年01期)

关雎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阐释学翻译论由阐释学与翻译学相结合发展而来。由于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困难较大。阐释是古典诗歌翻译不可避免的环节,能否更好实现古典诗歌的英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以《雎鸠》两个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理论中翻译的四个过程入手,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雎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婷,韩伟,张浩然.再论《诗经·关雎》英译[J].安顺学院学报.2018

[2].何刘涛.阐释学翻译论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究——以《关雎》两个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

[3].车明明,任梦雨.“叁美论”视角下《关雎》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吴炯,王玉芬.模因论视角下的《关雎》英译研究——以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叁个英译本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

[5].蒋淑媛.焦点场域视角下《诗经》英译研究[D].南京大学.2016

[6].胡小棠.金风玉露一相逢——许渊冲《诗经·关雎》英译诗之“意美”赏析[J].时代教育.2015

[7].周楚.从互文性角度论《诗经·国风·关雎》的英译[J].海外英语.2015

[8].顾钧.美国人最早的《关雎》英译[N].中华读书报.2014

[9].郝美娟.许渊冲古诗英译语音衔接模式初探——以《关雎》英译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

[10].李玉良.《诗经》名物翻译偏离及其诗学功能演变——以《关雎》英译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4

标签:;  ;  ;  ;  

关雎英译论文-王婷婷,韩伟,张浩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