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储藏区空气监测的临床意义

无菌储藏区空气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空气监测在无菌贮存区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常瑞[1](2016)在《重金属与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河流、土壤和粮食等环境和食品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毒素污染是长期困扰中国食品安全的难题之一。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方面。本课题采用免疫学原理,制备重金属铅、镉、汞、铜和藻毒素单克隆抗体并开发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并应用于饮用水和粮食的检测。首先,成功合成了重金属免疫原和包被抗原并用于免疫和检测,分别获得有效果的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和间接竞争ELISA方法优化,获得B5-D6细胞株分泌的antiPb-ITCBE抗体亲和力常数是1.02?109 L/mol,半数抑制率IC50达到1.3 ng/m L。H7-A11细胞株分泌的anti-Cd-EDTA抗体亲和力常数是1.1?1010 L/mol,半数抑制率IC50达到1.8 ng/m L。F6-G3细胞株分泌的anti-Hg-EDTA抗体亲和力常数是1.65?109 L/mol,半数抑制率IC50达到4.8 ng/mL。C5-B11细胞株分泌的anti-Cu-EDTA抗体亲和力常数是1.26?109 L/mol,半数抑制率IC50达到3.9 ng/m L。在所筛选的重金属单克隆抗体基础上,建立了饮用水和自来水中四种重金属离子ELISA检测方法,添加回收率在84.3111.0%之间,批内变异系数(n=3)小于10%,批间变异系数(n=3)在6.3%10.7%之间。成功开发了重金属铅,镉,汞和铜的胶体金试纸条,并用于饮用水和自来水的检测。试纸条LOD分别为2 ng/m L,0.5 ng/m L,1 ng/m L和2.5 ng/mL,cut-off值为10 ng/mL,2 ng/m L,10 ng/m L和10 ng/mL。建立了大米中镉简单,快速的固液萃取方法,开发了大米中镉定量检测试纸条,最低检测限可达0.02 mg/kg。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和ICP-MS检测结果相比较,相关系数达到0.95。成功制备了藻毒素单克隆抗体,开发了胶体金试纸条应用于自来水和太湖水中藻毒素的检测,cut-off值为1 ng/mL,并开发了同时检测重金属铅和藻毒素等多种污染物试纸条。

颜宾[2](2013)在《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无菌保证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在无菌药品的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内毒素污染、颗粒物污染一直是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关注的重点。灭菌不仅要实现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最大限度是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及临床疗效,因此选择适宜的灭菌方法对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人所在工作单位是以生产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为主的药品生产企业,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实施以及本企业与欧盟GMP和FDA cGMP等国际高端市场认证的接轨,需要建立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无菌保证体系并进行相应的验证1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的工艺特点在研究本公司生产的各个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归纳出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的基本工艺流程:粗品溶解后经无菌过滤后进入结晶罐结晶,然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颗粒、包装。在无菌过滤后的各工序生产中采用的是无菌生产工艺,对空调净化系统、灭菌和除菌系统、人员无菌操作要求非常高。无菌产品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应在整个无菌工艺过程中控制微生物、内毒素和微粒污染,由于无法对半成品进行灭菌处理,并且该类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有暴露带来的污染风险,因此在该类工艺中应更关注无菌工艺的失败带来的风险。2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的主要风险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无菌保证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产品灭菌/除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控制、灭菌/除菌工艺的可靠性、包装容器的密封完整性、无菌工艺模拟验证和无菌保证管理体系。本文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作者的个人经验结合GMP实施指南,分析了影响非最终灭菌的主要风险并制定了主类风险的控制措施。3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无菌保证的验证验证是GMP的基本要求,是制药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部分。验证能够确保制药企业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世界各国GMP均对验证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我国GMP(2010版)中验证的定义为:“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在制药行业发展历程中,验证是GMP不断创新发展的里程碑,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稳定运行的必要基础,是更高的质量保证方法。验证在GMP中所体现的价值和所发挥的作用有:符合法规要求,降低患者风险;优化生产工艺,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于非最终灭菌的无菌原料药,为使生产过程符合预定的标准,保证工艺稳定运行,所做的验证主要有洁净厂房与空调净化系统验证、灭菌设备验证、无菌过滤系统验证、包装密封完整性、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人员出入B级洁净区验证、消毒剂消毒效果验证、为支持验证所做的生物指示剂含菌量复核,查出检的菌落纯化、分离和鉴定:为进行环境监控做了表面微生物擦拭法验证等。尤其对除菌过滤工艺验证和无菌工艺模拟试验进行了探索,对无菌过滤器的细菌挑战、化学兼容性试验、溶出物验证在工业化生产中如何具体实施验证进行了研究,对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具体如何实施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环境监测中发现的的菌落进行了分离并委托山东省药品检验所进行了鉴别。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结论1非最终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是基于风险分析和系统的理念,在各系统均处于有保证的前提下,无菌才能够有保证。2基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GMP)的基本原则,参考国际通行的技术指导原则,将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的无菌保证体系建立的方法及验证方法作为GMP的附录,有利于我国制药企业更好地建立无菌保证体系和验证手段。2对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影响无菌保证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和验证:(1)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控制;(2)灭菌/除菌工艺的可靠性;(3)包装容的密封性;(4)无菌工艺模拟验证(5)良好的生产质量管理等。4随着我国制药企业对非最终灭菌无菌保证的认识不断提高,通过系统的验证和良好的生产质量管理,我国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会不断的提高并与国际制药水平接轨,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的质量更有保证,人民用药更安全,也有利于我国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

张永平,聂玉娟,陈燕[3](2011)在《浅谈无菌物品存放区》文中研究表明无菌物品贮存区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存放所有无菌物品的区域,负责着全院消毒及无菌物品的供应。为配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新规范》的实施,我们不断的改进和创新,逐步探索出了更加完善的工作思路。本文仅就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1无菌物品储存

张玲[4](2010)在《全氟辛烷磺酸盐的胚胎发育毒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是一类全氟性疏水线性碳链结合于多个亲水基团的化学物质,以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低表面自由能等,PFCs被广泛用于工业和生产消费领域。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C8F17SO3-)作为PFCs的代表性化合物之一,它的前体物质和相关化合物更是被大量应用于纺织品、地毯、纸张、食物包装袋等生产中。由于全球性的广泛使用,化学结构中含有稳定的C-F键的PFOS虽然在环境介质中含量非常低(日本一城区空气监测浓度为5.6pg/m3;地表水中浓度<0.1μg/L),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中PFOS浓度要显着高于环境介质,如某类比目鱼肝脏中PFOS浓度为7,760μg/L湿重,普通人群血清中PFOS含量为20 ng/mL.目前PFOS引起的毒性效应如肝脏毒性、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等得到广泛研究,PFOS暴露可引起斑马鱼胚胎出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死亡率及畸形率增加,多种蛋白表达改变、促凋亡基因p53和Bax表达上调。整体动物实验也证实PFOS暴露可引起大鼠肝细胞肥大,脂肪空泡、总胆固醇降低。新生鼠神经发育过程中的自发性行为和习惯改变、胆碱能系统功能异常、蛋白表达改变等。此外,体外实验也显示PFOS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和DNA损伤、PC-12细胞向胆碱能表型分化等。虽然人们已经部分掌握PFOS引起毒性效应的信息,但对PFOS引起一般毒性作用的敏感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PFOS引起的神经发育毒性体外研究报道甚少。目前虽认为宫内PFOS暴露可引起出生后不同时期新生鼠多个毒效应终点异常,但宫内较低剂量PFOS (2.0 mg/kg. bw)暴露是否引起相似组织形态学改变、有无可能通过活化脑组织胶质细胞而触发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凋亡尚未见报道。此外,PFOS引起脊椎模式生物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中,哪些因素可引起形态学改变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中枢神经系统(CNS)由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组成,后者包含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其中胶质细胞是CNS中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细胞群体,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系统框架,在中枢系统疾病研究中,胶质细胞的活化已成为CNS发生结构病变的病理特征之一。本文选择宫内暴露的新生鼠、斑马鱼胚胎和鼠类小胶质细胞株(N9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设想PFOS可能通过活化胶质细胞进而产生异常凋亡信号和炎症反应、改变miRNA和基因mRNA水平,干扰斑马鱼脑组织运动神经元发育和细胞增殖等方式发挥毒性作用,以探讨PFOS引起发育毒性的可能机制。第一部分宫内PFOS暴露对新生鼠肝、肺、大脑发育的影响目的:发育期大脑对各种外来刺激如外伤、缺氧、氧化应激等比成年后的脑组织更敏感,若此时大脑发育被阻滞,虽然自身有极轻微的修复功能,但损伤进程将持续进行并可能成为永久性损伤。本研究探讨宫内较低剂量PFOS暴露引起的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的潜在毒性效应。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0 mg/kg/day PFOS组,选择4 ml//kg/day的0.5% Tween-20液作为对照,从母鼠受孕后第2日染毒至受孕后第21天管饲给药。出生后的仔鼠观察存活率及体重变化,然后麻醉使其安乐死,采用HE染色研究PFOS引起的主要脏器形态学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观察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的活性及有关分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0天仔鼠全部存活相比,实验组存活率仅88.7%(P<0.01),体重下降明显(P<0.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肝脏出现局部缺血及红细胞渗出,肝索纹理不清,肝细胞形成多个空泡、巨核和多核,以上现象主要在肝门静脉周围周围。同时,实验组肺组织大量充血,肺间隔明显增厚,肺泡上皮及间质细胞增生,局部出现实变及轻微肺不张,与出生前的未成熟形态相似。首次发现实验组细小支气管管腔内被覆的上皮细胞核变大变圆,排列较紊乱,失去正常纤毛柱状上皮结构,呈现较幼稚细胞形态。脑组织仅见海马区细胞核比对照组染色深的现象。PFOS染毒后,反映小胶质细胞活性的ED-1和EMAP-Ⅱ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星型胶质细胞被激活的标志物GFAP表达出现显着升高(P<0.05),炎症因子AIF-1、参与炎症反应和凋亡发生的蛋白NFκB表达显着增加,而bak蛋白表达出现显着下调;结论:较低剂量PFOS主要引起肝、肺组织形态改变,通过诱发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以及病理学凋亡发挥损伤效应。第二部分PFOS诱导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机制研究目的:斑马鱼因其易于饲养、发育快速、性成熟期短、胚胎体外发育、易于观察和操作等成为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式脊椎动物之一。本部分拟探讨PFOS对斑马鱼胚胎神经和心脏发育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受精后6小时(6 hpf)的斑马鱼胚胎用1mg/L PFOS染毒至24,96,120,132,144,168和192 hpf, DMSO作为溶剂对照,实验中DMSO作为溶剂,其终浓度不超过0.0025%。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胚胎/幼鱼死亡率和畸形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a-tubulin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提示,采用miRNA芯片筛选出神经发育相关miRNAs,并用stem-loop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RT-PCR检测96和120 hpf时cdk5、Prdx 2和p53表达。吖啶澄(AO)染色检测凋亡细胞发生及其部位,根据miRNA芯片筛选结果用stem-loop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脏发育相关miRNAs表达。结果:PFOS染毒至132 hpf后明显增加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和畸形率,可观察到多种发育畸形如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脊柱弯曲、色素沉着降低、侧游等;α-tubulin分布结果显示对照组胚胎在72 hpf和120 hpf时脑区和近尾部2/3段脊柱区都存在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72 hpf和120 hpf时脑区和近尾部2/3段脊柱区轴突束的表达显着降低,在躯干部分运动神经元轴突束表达变得细而短;但是96 hpf时脑区轴突束表达无明显差别,而近尾部2/3段脊柱区轴突束的表达出现显着增加。PCNA分布结果显示对照组72 hpf和96 hpf时,斑马鱼胚胎PCNA仅在腮弓或咽腭弓成点状表达模式,端脑、间脑、小脑等部位均未见表达,躯干脊柱区表达成细线状,而尾部脊柱区未见表达;120hpf时在咽腭弓区出现高表达,躯干脊柱区表达成细线状,同时可见肌原纤维节有一定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1 mg/L PFOS暴露后三个时间点下腹侧和尾部脊柱区PCNA表达均明显增加,此外,在120 hpf后脑区PCNA出现点状分布,而72 hpf和96 hpf时脑区未观察到明显PCNA表达。PFOS染毒至120 hpf引起特异性表达于脑组织,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miR-124, miR-128, miR-153a/b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而miR-181b, miR-125b, miR-430家族表达下调。PFOS暴露至96 hpf和120 hpf参与神经发育调节的cdk5表达显着上调(P<0.05),随后抑制过氧化物酶基因2表达的显着性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染色显示PFOS诱导的凋亡细胞主要环绕在心脏周围,PFOS暴露至120 hpf引起心脏发育相关基因miR-138和miR-1表达显着性上调,而miR-133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OS可引起通过干扰运动神经元发育和神经细胞增殖、调节miRNAs和mRNA表达影响神经和心脏发育。第三部分PFOS诱导N9细胞凋亡及凋亡途径研究目的:多种外源性刺激引起的损伤可诱发病理性凋亡,凋亡发生有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活化两种途径,其中线粒体功能失调是凋亡的核心检验点,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引起线粒体内膜区细胞色素c释放,随后启动caspase级联效应。体外实验已证实PFOS染毒使PC-12细胞向胆碱能表型分化,但未见PFOS引起小胶质细胞的凋亡的报道。本研究以小胶质细胞系(N9)作为靶细胞,观察PFOS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发N9细胞的凋亡效应。方法:设定5,10,50,100,200μmol/L五个PFOS实验组,对照组为DMSO溶剂,各组中溶剂DMSO终浓度不超过0.5%(v/v)。用MTT法观察染毒24 h和48 h后细胞活力;PFOS染毒24 h后用PI/FDA双染、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凋亡细胞率;罗丹明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染毒24 h和48 h后凋亡相关基因p53、Bax、Bcl-2、caspase3和caspase 9基因表达。结果:PFOS能显着降低N9细胞活力,同一浓度下染毒48 h后活力下降比24 h更明显。形态学结果显示PFOS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凋亡细胞增加,凋亡率检测也证实5~200μmol/L PFOS染毒引起的凋亡细胞率分别为3.97%、8.32%、20.81%、33.26%、48.72%,与对照组(2.24%)相比,50μmol/L及更高剂量PFOS引起的凋亡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PFOS染毒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实验组细胞出现明显的核周小斑点状荧光。凋亡发生有多个基因的参与,本研究显示随剂量的增加,实验组p53、Bax、caspase 3和caspase 9基因水平呈上升趋势,Bcl-2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没有浓度依赖性。结论:PFOS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及相关基因表达改变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张文静[5](2009)在《锰职业接触工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锰是机体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锰在体内充当某些酶的活性基团、激活因子等,同时参与中枢神经的生理功能。锰及其化合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应用广泛,常用于电焊作业以增强焊接的硬度和强度。工业中锰过量接触会导致职业性锰中毒的发生,对机体的神经、免疫、生殖等各方面造成损伤。我国锰的消耗量超过千万吨,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发生率较高,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慢性锰中毒无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国家对其诊断无统一有效的标准,早期外周组织相应的标志物检测亦无相应的有力证据。之前的大多数研究都是检测工作场所周围空气中的平均锰浓度,而忽略了个体锰实际暴露剂量的测定。本课题即是从个体锰实际暴露剂量出发,研究暴露剂量与生物材料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为锰的接触评价提供依据。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测定人尿液中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并探讨锰接触工人个体实际接触剂量与生物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寻找合适的早期生物学监测指标。方法本课题选择济南市某机车车辆厂电焊作业工人270名,其中男238人,女32人,均排除各种肝、肾疾病,无其他毒物接触史,无长期药物服用史。收集此270人的血液和尿液进行分析。对尿液中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的测定进行方法学摸索和验证。根据文献参考,选择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的方法测定。尿样经0.45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经ODS色谱柱(250 mm×4.6 mm,5.0μm)室温分离,以甲醇-0.1 mol/L pH=5.6的磷酸盐缓冲液(体积比20:80)为流动相,流量1 ml/min,进样量10μl,激发波长277 nm,发射波长320 nm。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锰、尿锰和个体锰暴露剂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尿中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从血液中提取DNA进行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多态性分析,GAD67采用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MnlⅠ)进行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HO-1则通过研究启动子(GT)序列的长度进行多态性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和方差分析。结果尿中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的分离测定过程在15 min之内完成,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保留时间分别为3.18、6.54 min。高香草酸检出限为0.15μg/ml。线性范围0~25μg/ml,加标回收率84.5%~102.1%,相对标准偏差<3.44%。香草扁桃酸检出限为0.13μg/ml,线性范围0~20μg/ml,加标回收率94.7%~101.3%,相对标准偏差<2.16%。个体锰与血锰、尿锰之间均无相关性,提示血锰、尿锰均不能作为评价锰实际接触剂量的指标,即不能作为评价锰接触的暴露生物标志。个体锰暴露剂量与尿HVA之间有负相关性(r=-0.168,P<0.01),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与尿中HVA、VMA的均值有负相关性(r=-0.172,P<0.01),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尿HVA、尿中二酸均值随着个体锰接触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二者均可以作为职业性锰中毒诊断的效应生物标志物指标评价锰接触的情况。DNA经扩增、MnlⅠ酶切后将GAD67分为CC、TC、TT三种基因型,共测定132份样品。按个体锰暴露将其分为高、低两组,分析组内各基因型对应的工人尿HVA、HVA与VMA均值之间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提示GAD67的MnlⅠ酶切位点不能作为评价锰接触的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DNA经扩增、银染后将HO-1的启动子重复序列长度分为S/S,S/M,S/L,M/M,M/L和L/L六种基因型,共测定样品132份。按个体锰暴露将其分为高、低两组,分析组内各基因型对应的工人尿HVA、HVA与VMA均值之间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按是否含有L等位基因把六种基因型分为两类基因型,比较两组内工人尿HVA、HVA与VMA均值之间的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内的两类基因型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HO-1基因的L等位基因可以作为评价锰接触的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结论本实验样品前处理简单,样品稳定,保存时间长;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完成一次样品分析需要15 min,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方法各项指标均达到《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的要求,能准确测定尿液中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的含量,适用于大批样品的测定。血锰、尿锰均不能作为评价锰接触的暴露生物标志;尿HVA、尿中HVA与VMA的均值都可以作为评价锰接触的效应生物标志,尿VMA则不可以;年龄、性别是锰接触效应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GAD67 MnlⅠ型酶切位点不能作为评价锰接触的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HO-1基因启动子的L型基因位点可以作为评价个体锰接触的遗传易感生物标志。

吉秀亮[6](2009)在《mGluR1在铝致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从职业接触人群、实验动物、体外神经细胞培养三个方面出发,探讨mGluR1在铝致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人群调查研究:1)从铝厂选取电解车间退休工人35名作为接触组,选取未职业接触铝的该厂退休工人32名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的调查表,询问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文化程度、工种、工龄、退休年数、吸烟饮酒情况、生活习惯、职业变动史、自觉症状、服药史、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及家族史等;2)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测试组合(NCTB)和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退休工人进行测试; 3)Western—blot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mGluR1蛋白的表达量。2.动物实验研究:1)健康3月龄C57BL小鼠3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5mg/kg Al3+、10mg/kg Al3+和20mg/kg Al3+,腹腔注射染毒90天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法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2)①断头处死后取各组小鼠脑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损伤的形态学指标;②应用Annexin V和PI双染法进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的检测;3)用Western-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脑组织mGluR1的表达量。3.体外实验研究:1)选用新生1-3d的C57BL小鼠,取脑,分离大脑皮质和海马进行神经细胞培养。在细胞培养第5天左右,选取生长良好的同批次神经细胞,以铝对神经细胞染毒,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使铝的终浓度分别为0mM、0.5mM、1mM、2mM。①继续培养48h后,应用Cell Counting Kit-8检测染毒后各组神经元的细胞活力;②应用Annexin V和PI双染法进行神经细胞凋亡率的检测;2)用Western-blot检测神经细胞mGluR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人群调查研究:1)接触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工龄、学龄、吸烟、饮酒和退休年数方面均衡,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①铝接触组的消极情感愤怒-敌意和疲惫-惰性得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困惑-迷茫、忧郁-沮丧、紧张-焦虑和有力-好动得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广度包括顺序数字广度和倒序数字广度、非利手提转捷度、数字译码数和目标追踪II的正确打点数得分比对照组降低(P<0.05),而简单反应时、利手提转捷度、视觉保留时和目标追踪II打点总数得分两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MSE总分、计算力、短时记忆和语言能力得分铝接触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定向力和即刻记忆的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铝对电解铝退休工人的情感状态和神经行为均产生了损害; 3)Western–blot结果显示铝接触组mGluR1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物实验研究:1)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①定位航行实验:各组平均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5mg/kgAl3+、10mg/kgAl3+、20mg/kgAl3+组平均潜伏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空间搜索实验:各组平台象限停滞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10mg/kgAl3+、20mg/kgAl3+组平台象限停滞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①病理组织学结果:常规HE染色,镜下可见生理盐水组小鼠神经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排列整齐,随着铝染毒剂量增加,细胞排列逐渐变零乱,高剂量组可见细胞松解,胞浆浓缩、深染、细胞核体积变小、结构不清呈细胞核固缩,细胞周围出现环状带,有空染区,胞体变小的细胞增多;②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结果:各组海马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0mg/kgAl3+、20mg/kg Al3+剂量组海马细胞的凋亡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3)各组mGluR1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20mg/kgAl3+mGluR1蛋白及mRNA表达增高(P<0.05, P<0.01)。3.体外实验研究:1)①神经细胞活力试验结果:各组神经细胞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5mM Al3+、1mM Al3+、2mM Al3+剂量组神经细胞的活力低于0mM Al3+组(P<0.01);②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结果:各组神经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mM Al3+和2mM Al3+剂量组神经细胞的凋亡率显着高于0mM Al3+组(P<0.05,P<0.01);2) Western–blot结果显示:各组神经细胞mGluR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0 mMAl3+组相比, 1mMAl3+组、2mMAl3+组的mGluR1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从职业接触人群、实验动物、体外神经细胞培养三个方面研究发现, mGluR1的表达上调在铝致神经毒性机制中的起作用。

张颖[7](2009)在《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伤救治需要大量的急救消毒包,如各种手术包、胸腔引流包等,供随时外出执行急救任务时使用,通常备用存放在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在军队各级医院均有大量储备,是医疗战备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研究战备消毒包在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的储存期限,可以为不同地区军队医疗单位提供消毒物品在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中有效储存时限的信息及战备物品管理的新思路,有助于各医疗单位采取合理、有效的战备物品消毒灭菌及管理措施,从而减少战备消毒物品损耗和人力、物力浪费。方法1.战备消毒包准备、灭菌、存放:在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根据《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双层棉布包装的三种类型战备消毒包进行清洗、打包、灭菌,灭菌方式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同时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证实灭菌效果;将灭菌包放入自然环境中战备仓库的储存箱内,高原地区设开放组和密闭组储存箱。2.储存环境监测:每日监测战备仓库内温湿度、人员流动数及天气状况。3.取样培养:在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设置不同时相点,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要求对战备消毒包进行取样培养;在战备消毒包灭菌当天及每次消毒包取样前,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平板暴露法”及“物品和环境表面采样方法”,分别对战备消毒包储存环境空气、储存箱进行取样培养。4.细菌鉴定:根据细菌形态、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及VITEK细菌鉴定系统鉴定战备消毒包、空气、储存箱细菌。5.同源性实验研究:根据战备消毒包内细菌筛选战备仓库空气、储存箱内同种细菌不同菌株,提取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对16SrRNA-23SrRNA ITS区间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回收测序,测得的基因序列用ClustalW2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果1.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内陆地区战备消毒包存放在非密闭自然环境中,储存时限为40d。高原地区开放组战备消毒包在自然环境中储存时限为91d,密闭组为106d。2.战备仓库室内外环境监测结果内陆地区49d实验周期中,35d为晴天;仓库室温约为24℃~27℃,相对湿度约为50%~75%,平均每日人员流动数为6人。高原地区122d实验周期中,106d为晴天;室内温度约为-12℃~15.8℃,相对湿度约为10%~46.9%,平均每日人员流动数为22人。3.细菌学监测结果内陆地区战备消毒包内共培养出3种细菌,分别为藤黄微球菌、科氏葡萄球菌解脲亚种和腊样芽孢杆菌;战备仓库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约为465.8cfu/m3,优势菌种分别为藤黄微球菌、腊样芽孢杆菌、棒状杆菌和科氏葡萄球菌解脲亚种;储存箱内的细菌菌落总数约为1.22cfu/cm2,优势菌种分别为真菌、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原地区开放组战备消毒包内共培养出4种细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密闭组细菌为蜡样芽孢杆菌;战备仓库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约为365cfu/m3,优势菌种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木糖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环状芽孢杆菌;战备仓库开放组储存箱细菌菌落总数约为7.54cfu/cm2,优势菌种分别为腊样芽孢杆菌、栗褐芽孢杆菌、木糖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人葡萄球菌和环状芽孢杆菌,密闭组约为3.42cfu/cm2,优势菌种分别为腊样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和环状芽孢杆菌。4.同源性实验结果内陆地区战备消毒包内菌株与战备仓库空气同种细菌不同菌株之间16SrRNA– 23SrRNA ITS序列相似性约为98%~99%,与储存箱约为97%~99%;空气与储存箱同种细菌不同菌株之间的ITS序列相似性约为99%~100%。高原地区战备消毒包内菌株与战备仓库空气同种细菌不同菌株之间16SrRNA- 23SrRNA ITS序列相似性约为99%~100%,与储存箱约为99%~100%;空气与储存箱同种细菌不同菌株之间的ITS序列相似性约为99%。结论1.战备消毒包在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的储存时限具有地区性差异,内陆地区非密闭自然环境中的储存时限为40d;高原地区开放组储存时限达到91d,密闭组为106d,均长于《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时限。2.战备消毒包的储存环境因素对其储存时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当战备消毒包存放于自然环境中时,这种影响作用更为明显。3.战备消毒包内细菌来源于空气。通过ITS-PCR同源性实验,证实了内陆地区、高原地区战备消毒包内菌株与战备仓库空气同种细菌不同菌株均为同源序列。4.针对性管理策略是战备消毒包达到有效储存时限的重要保证,为战备消毒物品管理提供新思路。

赖国明[8](2008)在《库拉索芦荟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其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库拉索芦荟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植物,文中对库拉索芦荟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抑菌作用、不同部位芦荟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展开了研究,全文结果如下:库拉索芦荟多糖三个剂量组对正常小鼠血清葡萄糖的降低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均有极显着性(P<0.001,P<0.01,];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01)。库拉索芦荟多糖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对大鼠血清胰岛鬃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不显着(P>0.05)。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库拉索芦荟多糖降低正常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的作用呈制量依赖性。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极显着(P<0.001,P<0.01);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01):其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库拉索芦荟多糖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通过对库拉索芦荟抑菌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芦荟汁和高温处理后对各供试菌种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芦荟汁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抑制作用增强,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不是很明显。并且在试验所选浓度范围内芦荟汁稀释后其抑菌能力较弱,需要在高浓度时才体现出抑菌作用。在较高浓度下,其抑菌的热稳定性较好。通过试验对库拉索芦荟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了库拉索芦荟叶肉、叶表皮、根中以及芦荟叶不同部位芦荟苷的含量,结果表明:芦荟叶表皮中芦荟苷含量(79.88±0.86μg/g)约为芦荟叶肉(5.71±0.06μg/g)的14倍,库拉索芦荟根中含有芦荟苷,且含量较高(22.98±0.58 mg/g)。通过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的库拉索芦荟中芦荟苷和多糖的含量和不同时期库拉索芦荟中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叶类在库拉索芦荟生长2年以后,其芦荟苷的含量(34.16μg/g)即可得到最佳效果,再延长其生长期,其芦荟苷含量增长缓慢。凝胶类中芦荟苷在4年的生长期后虽然能达到最高含量(14.88μg/g),但其含量较低。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库拉索芦荟中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库拉索芦荟生长期的增长,多糖含量也随之变化,多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在在2年期达到最高(凝胶类平均值达到1405mg/L,全叶类平均值达到709 mg/L)。在整个生长期内,凝胶类多糖含量比全叶类要高。通过本次试验,得到的结论为:在加工过程中,可不必去掉叶表皮,可同时与叶肉组织一道加入药品生产中;同样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必去掉根,可与其他药用部位一起用药。库拉索芦荟采收期定为2年期可以获得较高含量的芦荟苷和芦荟多糖。芦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抑菌剂添加到食品中以抑制部分微生物的污染。

温艳华[9](2007)在《国产无菌原料药冲击美欧市场认证壁垒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制药行业GMP实施已经15年左右,但是美欧专家认为中国厂家离美欧GMP严格要求差距很大,符合出口美欧市场的中国原料药制造商仅占总数的30%左右,只有少数几家无菌原料药企业通过了欧盟EDQM认证,至今尚未有一家国产无菌原料药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本文从FDA最新的六大系统审计法的法规研究出发,全面比较了FDA、欧盟、中国CGMP认证法规的差异,系统调研了国内多家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现状,经研究发现,我国国产无菌原料药冲击美欧市场的最大障碍在于无菌工艺平面的总体设计上,在于生产软件的高标准要求上,在于验证实施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上,在于生产人员的无菌意识上,国内药企必须汲取欧美以及WHO的科学管理思想,学习国际规则,加盟PIC/S,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微生物、微粒、细菌内毒素的污染,通过新技术、培训和员工的无菌意识保证产品质量,进行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所有工艺过程必须严格按照验证过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产品放行不能仅通过最终的检测合格来判定,可参照参数放行原则。我国作为目前原料药生产排名第一的国家,是完全有能力冲击美欧市场的认证壁垒的,中国制造无菌原料药要走得更远、更高,则必须在质量标准和认证文件上下功夫,真正地规范无菌生产和质量管理。

敖俊红[10](2007)在《重症监护及移植病房环境和患者体内曲霉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曲霉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曲霉球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侵袭性曲霉病的发生有关。近年来,随着骨髓及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肿瘤药物的大量应用,侵袭性曲霉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尽管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与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但医院环境中曲霉含量、曲霉种类以及其变化也间接影响着医源性曲霉感染的发生。有研究资料表明,高危患者病房或医院附近环境的修缮和建筑施工与医源性侵袭性曲霉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医院环境存在曲霉孢子的污染,同时也证实了大多数免疫抑制患者侵袭性曲霉病的发生与医院环境污染有关。曲霉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传统的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方法不能满足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断。同时,尽管给予较强抗真菌治疗,但侵袭性曲霉病的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50%以上。目前,两性霉素B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有资料表明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也可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但随着抗真菌药的广泛应用,感染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下降,正确合理地选择抗真菌药物及对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已成为一个突出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实验以肝移植病房、脑外和中心ICU病房环境和病房的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体内曲霉存在状况和医院病房环境曲霉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监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追踪患者体内曲霉感染的来源,探讨特比奈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氟胞嘧啶单独和联合用药时对环境和患者监测中分离鉴定的曲霉的敏感性,并分析曲霉药敏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为针对性开展预防和治疗曲霉感染提供重要的依据。二、方法和结果1.2005年11月4日-2006年10月23日采用LWC-Ⅰ型离心式空气采样器对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空气、物表、水源以及外界空气等环境标本进行收集培养和鉴定。结果发现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中心ICU病房及外界空气真菌浓度分别为123.63cfu/m3、139.90cfu/m3、7cfu/m3和214cfu/m3。中心ICU病房空气真菌浓度明显低于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空气真菌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病房空气和物表中五种常见真菌依次为青霉、枝孢霉、链格孢霉、曲霉和酵母菌。肝移植病房空气真菌浓度与病房温度和湿度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637,P<0.01;脑外ICU病房空气真菌浓度与病房温度和湿度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34、0.573,P<0.01。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物表真菌的浓度分别为0.181cfu/cm2、0.110 cfn/cm2和0.211cfu/cm2,不同病区物表真菌污染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房治疗台面、空调入风口、空调出风口、水龙头表面真菌浓度分别为0.035 cfu/cm2、0.156cfu/cm2、0.706cfu/cm2和0.145cfu/cm2,病房空调出风口真菌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物表真菌浓度,治疗台面真菌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物表真菌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水源真菌浓度分别为2.9cfu/500ml、2.86cfu/500ml、2.94cfu/500ml,三个病区水源真菌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源分离的五种常见真菌依次为酵母菌、念珠菌、曲霉、青霉和红酵母。2.对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环境及高危患者鼻腔、咽部和痰液标本进行监测培养,结果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中心ICU病房空气曲霉浓度分别12cfu/m3、10.75cfu/m3和Ocfu/m3,中心ICU病房空气曲霉浓度明显低于肝移植病房和脑外ICU病房,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空气曲霉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环境中五种常见的曲霉依次为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杂色曲霉和棒曲霉,肝移植病房和脑外ICU病房空气曲霉浓度与与活动人员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7、0.467,P<0.05。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物表曲霉浓度分别为0.02cfu/cm2、0.010cfu/cm2和0.037cfu/cm2,中心ICU病房物表曲霉污染程度明显高于肝移植病房和脑外ICU病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移植病房与脑外ICU病房物表曲霉污染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房治疗台面、空调入风口及出风口、水龙头曲霉浓度分别为0.006cfu/cm2、0.013cfu/cm2、0.122cfu/cm2和0.013cfu/cm2,ICU病房空调出风口曲霉污染程度较严重,治疗台面曲霉染程度较轻。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水源曲霉浓度分别为0.68cfu/500mL、0.5cfu/500ml和0.34cfu/500ml,三个病区水源曲霉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源分离的常见曲霉依次为黄曲霉、黑曲霉、烟曲霉和杂色曲霉。从5例高危患者的鼻腔、咽部和痰液共分离出33株黄曲霉和3株烟曲霉,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方法对分离自环境和患者体内的黄曲霉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发现脑外ICU 2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与病房环境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相同,中心ICU病房3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与病房环境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均不相同,但2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相同。3.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M38-A方案探讨了两性霉素B(AmB)、特比奈芬(TBF)、伊曲康唑(ICZ)、氟胞嘧啶(5-FC)和氟康唑(FCZ)在单独和联合用药时对曲霉的敏感性,单独用药时AmB、TBF和ICZ取100%生长抑制为最小抑菌浓度(MIC),5-FC和FCZ取50%生长抑制为最小抑菌浓度,联合用药时取100%生长抑制为最小抑菌浓度,以部分抑菌浓度(FIC)来判定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为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为相加作用,1<FIC≤2为无关作用,FIC>2为拮抗作用。结果发现特比奈芬对烟曲霉的MIC值(MIC=1.578μg/ml)明显高于黄曲霉和黑曲霉,伊曲康唑对黄曲霉的MIC值较低(MIC=0.104μg/ml),两性霉素B对黑曲霉的MIC值较低(MIC=0.094μg/ml),而对黄曲霉MIC值较高(MIC=1.809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氟康唑和氟胞嘧啶对曲霉MIC值较高(MIC分别为25.77μg/ml和3.1μg/ml)。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均存在耐药菌株,且大部分为临床分离株。特比奈芬联合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对曲霉菌属产生较好的协同相加作用(FIC=0.13~2.5,FIC=0.25~3),两性霉素B联合特比奈芬对曲霉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FIC=0.28~4.99),氟胞嘧啶和氟康唑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曲霉菌属表现为拮抗和无关作用(FIC=0.28~16.7,FIC=0.25~16),仅对少数菌株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应用RAPD技术对同种曲霉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曲霉的药敏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基因型的烟曲霉和黑曲霉分别对特比奈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存在差异,而不同基因型黄曲霉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不存在差异。三、结论1.真菌存在于医院病房空气、物表以及水源中,空气中真菌全年均有分布,且5~6月、9~10月为2个高峰期,室内外峰期基本一致。病房温度和相对湿度与病房空气真菌浓度具有相关性。脑外ICU病房空气真菌污染程度较高,中心ICU病房空气真菌污染程度较低;病房空调出风口真菌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治疗操作台面真菌污染程度较低。2.肝移植病房、脑外ICU病房和中心ICU病房存在不同程度曲霉污染,脑外ICU2例患者体内分离的黄曲霉和环境中分离的黄曲霉基因型相同,推测患者感染的黄曲霉可能来源于医院环境中。3.单独用药时不同抗真菌药物对曲霉菌种的敏感性具有差异。特比奈芬联合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在体外对曲霉具有协同和相加作用,其效果优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曲霉的基因型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具有相关性。

二、空气监测在无菌贮存区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监测在无菌贮存区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与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重金属概述
        1.2.1 铅
        1.2.2 镉
        1.2.3 汞
        1.2.4 铜
    1.3 重金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基于光谱分析为基础的元素分析技术
        1.3.2 基于伏安极谱分析为基础的电化学分析技术
        1.3.3 基于纳米材料和生物识别为基础的快速分析技术
    1.4 藻毒素概述
        1.4.1 理化性质
        1.4.2 毒性危害和限量
    1.5 藻毒素检测方法概述
        1.5.1 仪器检测方法
        1.5.2 免疫检测方法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金属铅、镉、汞、铜单克隆抗体筛选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和耗材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溶液
        2.2.4 实验动物和细胞
        2.2.5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重金属包被原合成
        2.3.2 重金属免疫原合成
        2.3.3 偶联抗原的紫外鉴定
        2.3.4 完全抗原的电泳鉴定
        2.3.5 小鼠免疫
        2.3.6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和抑制测定
        2.3.7 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2.3.8 单克隆抗体纯化和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抗原鉴定
        2.4.2 偶联抗原的电泳鉴定
        2.4.3 动物免疫效果检测
        2.4.4 细胞株的筛选
        2.4.5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
    2.5 讨论
        2.5.1 抗原设计
        2.5.2 抗原合成
        2.5.3 抗体产生和细胞筛选
        2.5.4 抗体纯化
        2.5.5 抗体交叉反应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金属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建立和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和耗材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步骤
        3.3.1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3.3.2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优化
        3.3.3 间接竞争ELISA的标准抑制曲线
        3.3.4 饮用水和自来水添加实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3.4.2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优化
        3.4.3 间接竞争ELISA的标准抑制曲线
        3.4.4 饮用水和自来水添加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金属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和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溶液
    4.3 实验方法
        4.3.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4.3.2 单克隆抗体标记金纳米粒子
        4.3.3 试纸条的组装
        4.3.4 试纸条性能测试
        4.3.5 实际样品检测
    4.4 结论与分析
        4.4.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4.4.2 标记体系pH的优化
        4.4.3 标记体系抗体用量优化
        4.4.4 试纸条性能测试
        4.4.5 实际样品中重金属胶体金试纸条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米中重金属镉胶体金快速筛查技术研究
    5.1 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试剂和材料
        5.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1.3 主要溶液
    5.2 实验方法
        5.2.1 分散固相萃取小柱 15m L制备
        5.2.2 大米样品中镉固液萃取
        5.2.3 大米样品中镉萃取效率评价
        5.2.4 大米样品中镉胶体金试纸条检测
        5.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5.2.6 实际样品的定量检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大米样品前处理
        5.3.2 大米中重金属镉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5.3.3 实际样品的定量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囊藻毒素等多种目标物检测技术研究
    6.1 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试剂和耗材
        6.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1.3 主要溶液
    6.2 实验方法
        6.2.1 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6.2.2 藻毒素胶体金试纸条制备和应用
        6.2.3 多重目标物同时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藻毒素免疫原设计和异源包被抗原合成
        6.3.2 偶联抗原的鉴定
        6.3.3 小鼠免疫
        6.3.4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和抑制测定
        6.3.5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6.3.6 单克隆抗体鉴定
        6.3.7 抗体交叉反应测定
        6.3.8 藻毒素胶体金试纸条制备和应用
        6.3.9 多重目标物同时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6.4 本章小结
论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2)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无菌保证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无菌、无菌药品的概念
    1.2 无菌药品生产工艺的划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特色与意义
第二章 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控制点
    2.1 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流程图
    2.2 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生产过程控制点和控制项目
    2.3 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生产特殊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的主要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3.1 产品灭菌/除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控制
    3.2 灭菌/除菌工艺的可靠性
    3.3 包装容器密封完整性
    3.4 无菌原料药工艺模拟试验
    3.5 无菌保证管理体系主要风险和控制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无菌保证的验证
    4.1 洁净厂房与空调净化系统验证
    4.2 灭菌/除菌工艺的可靠性验证
        4.2.1 湿热灭菌工艺的可靠性验证
        4.2.2 干热灭菌工艺的可靠性验证
        4.2.3 除菌过滤工艺验证
    4.3 包装容器的密封性验证
    4.4 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的无菌工艺模拟验证
    4.5 清洁消毒与环境监控的相关验证
        4.5.1 过滤前料液的微生物负荷检查方法验证
        4.5.2 表面的微生物负荷检查方法学验证
        4.5.3 人员出入洁净区验证
        4.5.4 消毒剂消毒效果验证
        4.5.5 环境菌的分离与鉴别
    4.6 本章小结
附件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浅谈无菌物品存放区(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菌物品储存
    1.1 存放要求
    1.2 储存有效期
2 无菌物品发放

(4)全氟辛烷磺酸盐的胚胎发育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宫内PFOS暴露对新生鼠肝、肺、大脑发育的影响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PFOS诱导斑马鱼胚胎发育及机制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PFOS诱导N9细胞凋亡及凋亡途径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致谢

(5)锰职业接触工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锰的生理功能及其吸收代谢
    2 锰的毒性
    3 锰中毒的诊断
材料与研究对象
    1 主要仪器设备
    2 主要试剂及厂家
    3 研究对象
实验方法
    1 样品的采集
    2 样品的测定
    3 基因多态性分析
    4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2 方法验证结果
    3 生物标志物测定结果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mGluR1在铝致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GluR1 在铝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问卷调查
    第二节 铝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和MMSE 得分的改变
    第三节 铝作业工人mGluR1 表达量的改变
第二部分 mGluR1 在染铝小鼠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第一节 实验动物模型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
    第二节 小鼠腹腔染毒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海马的凋亡检测
    第三节 脑组织mGluR1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第三部分 mGluR1 在铝致神经细胞损害中的作用
    第一节 原代神经细胞的细胞活力和凋亡检测
    第二节 神经细胞mGluR1 蛋白的表达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内陆地区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战备消毒包内细菌同源性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图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压力蒸汽灭菌包保存时限及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撰写论文

(8)库拉索芦荟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其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芦荟的起源
        1.2 芦荟品种
    2 芦荟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2.1 蒽醌类
        2.2 芦荟多糖类物质
        2.3 酚类化合物
        2.4 甾类和激素类化合物
        2.5 安全性
        2.6 中医对蒽醌类化合物的使用禁忌
    3 库拉索芦荟
        3.1 库拉索芦荟的形态特征
        3.2 库拉索芦荟与其他品种的比较
        3.3 库拉索芦荟活性成分
        3.4 库拉索芦荟芦荟制品及加工技术标准
    4 国内外芦荟产业发展概况
        4.1 国外芦荟产业发展概况
        4.2 我国芦荟产业发展概况
        4.3 我国芦荟产业发展的优势
        4.4 芦荟工业原料产品分类
        4.5 芦荟生产工艺流程
        4.6 芦荟产品加工技术
    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6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库拉索芦荟多糖降低血糖作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动物
        2.3 主要仪器
        2.4 主要试剂
        2.5 试验方法
        2.5.1 库拉索芦荟多糖对正常小鼠血清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2.5.2 库拉索芦荟多糖芦荟多糖对正常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2.5.3 库拉索芦荟多糖对正常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影响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库拉索芦荟多糖对正常小鼠血清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3.2 库拉索芦荟多糖芦荟多糖对正常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3 库拉索芦荟多糖对正常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库拉索芦荟抑菌作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菌种
        2.3 培养基
        2.4 仪器与设备
        2.5 方法
        2.5.1 菌种的培养方法
        2.5.2 芦荟原汁的制备
        2.5.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5.4 芦荟汁的热稳定性的测定
        2.5.5 固体稀释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常温处理芦荟汁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3.2 热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抑菌效果
        4.2 芦荟抑菌作用的利用
    5 小结
第四章 库拉索芦荟不同部位芦荟苷含量的比较及不同时期芦荟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方法
        2.4.1 对照品制备
        2.4.2 试样制备
        2.4.3 色谱条件
        2.4.4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4.5 精密度试验
        2.4.6 回收率试验
        2.4.7 芦荟叶肉、叶表皮、芦荟根中芦荟苷的含量测定
        2.4.8 芦荟叶子中不同部位中芦荟苷的含量测定
        2.4.9 库拉索芦荟不同时期芦荟苷的含量测定
        2.4.10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工作曲线
        3.2 精密度试验
        3.3 回收率试验
        3.4 标样及试样色谱图
        3.5 芦荟叶肉、叶表皮、芦荟根中芦荟苷的含量
        3.6 芦荟叶子不同部位芦荟苷的含量
        3.7 库拉索芦荟芦荟苷动态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库拉索芦荟不同时期芦荟多糖含量动态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葡萄糖标准液的制备
        2.4.2 苯酚液的制备
        2.4.3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4.4 样品预处理
        2.4.5 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工作曲线
        3.2 库拉索芦荟不同时期多糖的含量
        3.3 1年生、2年生芦荟不同部位多糖得率与效益的比较
    4 讨论
        4.1 芦会多糖类物质的检测方法
        4.2 芦荟多糖类物质的提取
    5 小结
全文结论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国产无菌原料药冲击美欧市场认证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质量系统(Quality System)
    2.1 文件系统
        2.1.1 起草和审核
        2.1.2 批准
        2.1.3 培训
        2.1.4 生效
        2.1.5 修订
        2.1.6 文件培训中的问题
        2.1.7 跨部门的文件管理
        2.1.8 GMP文件的保密性
    2.2 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
    2.3 无菌风险评估和无菌风险管理
    2.4 无菌产品放行
    2.5 我国无菌原料药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分析
第三章 实验室系统(Laboratory System)
    3.1 环境监控
    3.2 无菌测试
    3.3 OOS(Out of specification)
    3.4 计算机系统控制
    3.5 分析方法建立和验证
    3.6 差距分析
第四章 厂房与设施(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4.1 洁净度分级
    4.2 设计与构造
        4.2.1 关键区域100级(ISO5)
        4.2.2 洁净控制区
        4.2.3 洁净区隔离
        4.2.4 空气过滤
        4.2.4.1 膜过滤
        4.2.4.2 高效过滤器(HEPA)
    4.3 控制区
    4.4 照明
    4.5 卫生与维护
    4.6 验证
        4.6.1 验证的目的和意义
        4.6.2 验证模式
        4.6.3 验证计划
        4.6.4 验证分类与范围
    4.7 验证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4.8 设施放行和再验证
第五章 设备Equipments
    5.1 设计与构造
    5.2 设备维护
    5.3 清洁与灭菌
    5.4 校验
    5.5 确认
    5.6 清洁验证
    5.7 灭菌验证
    5.8 目前我国无菌原料药药企在设备方面的主要差距:
第六章 物料系统(Raw Materials)
    6.1 总体控制
    6.2 接收与待验
    6.3 抽样与检测
    6.4 仓储
    6.5 发放
    6.6 拒收与物料重新使用
    6.7 国内药企在物料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分析
第七章 生产(Production)
    7.1 无菌生产区环境的建立和验证
        7.1.1 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效果验证
        7.1.2 工器具、标签、记录等进入无菌室前的消毒验证
        7.1.3 消毒剂消毒有效性和消毒周期的验证
    7.2 生产操作
    7.3 时间限度
    7.4 中间过程取样与控制
    7.5 混粉
    7.6 无菌生产工艺验证
        7.6.1 验证前准备
        7.6.1.1 生产设施的设计与确认
        7.6.1.2 公用工程和环境的确认
        7.6.1.3 设备与工艺的确认
        7.6.1.4 设备清洗和灭菌规程的确认
        7.6.1.5 模拟介质的选择和灭菌
        7.6.1.6 培养基的选择和灭菌
        7.6.2 验证的实施
        7.6.2.1 工艺条件的选择
        7.6.2.2 操作时限
        7.6.2.3 环境监测
        7.6.3 工艺过程的模拟
        7.6.4 工艺各步骤中的取样
        7.6.5 样品培养
        7.6.6 结果评价标准
        7.6.7 验证报告
        7.6.8 再验证
    7.7 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控制
    7.8 人员操作控制
    7.9 欧盟对蒸汽灭菌的特殊要求
        7.9.1 欧盟标准要求
        7.9.2 空气去除
        7.9.3 水的影响
        7.9.4 蒸汽的干燥程度
        7.9.5 多孔织物的灭菌
    7.10 冷冻干燥工艺验证
    7.11 我国药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主要缺陷
第八章 包装和标签(Packaging and Labeling System)
    8.1 总则
    8.2 包装材料
    8.3 标签
    8.4 包装和贴签操作
    8.5 国内无菌原料药生产药企主要缺陷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空气洁净度分级
    9.2 设施和设备
    9.3 工艺要求
    9.4 人员要求
    9.5 其它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10)重症监护及移植病房环境和患者体内曲霉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重症监护及移植病房环境和患者体内曲霉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及移植病房环境真菌监测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重症监护及移植病房环境和患者曲霉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曲霉临床和环境分离株药敏表型和基因型的比较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一 曲霉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Toll样受体及信号转导与烟曲霉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空气监测在无菌贮存区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与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邢常瑞. 江南大学, 2016(06)
  • [2]非最终灭菌无菌原料药无菌保证的建立与验证[D]. 颜宾. 山东大学, 2013(04)
  • [3]浅谈无菌物品存放区[J]. 张永平,聂玉娟,陈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1(01)
  • [4]全氟辛烷磺酸盐的胚胎发育毒性机制研究[D]. 张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5]锰职业接触工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 张文静. 山东大学, 2009(05)
  • [6]mGluR1在铝致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D]. 吉秀亮. 山西医科大学, 2009(03)
  • [7]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中战备消毒包储存时限的实验研究[D]. 张颖.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8]库拉索芦荟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其综合利用[D]. 赖国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9]国产无菌原料药冲击美欧市场认证壁垒研究[D]. 温艳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07(11)
  • [10]重症监护及移植病房环境和患者体内曲霉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敖俊红.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标签:;  ;  ;  

无菌储藏区空气监测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