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中病理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类型。病变局限于肺部,引起弥漫型肺脏改变,导致肺功能损害和呼吸困难。由于对该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其治疗就显得力不从心。纵观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多是从改善炎症,调节免疫的角度出发的。而研究表明IPF不仅仅存在炎症和免疫失调,还存在着血管内皮损伤后的异常修复,表现为血管异常生成和重构。故单单依赖目前的治疗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十分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PF发生时,运用中药组方是否可以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减轻早期的异常血管生成,从而减缓肺纤维化的进展和病情严重程度。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54只,体重200~250g,适应性饲养3天后,随机分三组, (1)生理盐水组(H组)6只(2)模型组(M组) 24只(3)中药组(Z组)24只。M组和Z组按给药后3,7,14,28天的时间点各自分成四个亚组,即M3、M7、M14、M28和Z3、Z7、Z14、Z28,均为6只大鼠。所有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用10g/L水合氯醛(40mg/kg)腹腔注射麻醉,作颈正中切口,充分暴露气管,经环状软骨下气管间隙穿刺向气管内缓慢注入药液(H组按5mL/Kg体重注入生理盐水; M组和Z组按5mg/Kg体重抽取4mg/mL注入博莱霉素)。将大鼠直立并轻轻旋转动物,使药液在肺内分布充分、均匀。Z组于造模当日给与中药水煎液灌胃,每天一次。H组和M组喂以蒸馏水。根据时间点观察每组大鼠肺的外观变化,由心脏收集血液然后放血处死,测定血浆中ET-1和vWF的含量;取左肺叶,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确定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方法行CD31抗原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右肺组织匀浆的VEGF含量。于注入生理盐水的第7天对H组大鼠做同样的处理。采用SPSS 11.5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1血浆vWF含量(用A值来间接反映):M、Z组的四个亚组分别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含量均高于H组。同一时间点,Z组含量低于M组(p<0.05)。2血浆ET-1含量(pg/mL):M、Z组的四个亚组分别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含量均高于H组,并随病情发展持续升高。同一时间点,Z组含量介于M组和H组之间。Z3与M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从样本均数看,Z3(68.498)低于M3(69.130)。其他三个时间点的Z组含量明显低于M组(p<0.05)。3肺组织匀浆VEGF含量变化(ng/mgpr):M、Z组的四个亚组分别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含量均高于H组,并随病情发展持续升高。在3天和7天两个时间点,Z组含量分别为11.753,14.226;M组含量分别为12.982,16.553。上述两组亚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Z14、Z28含量分别明显低于M14、M28(P<0.05)。4血管密度结果分析:M组于3、7、28天时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4天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Z组的四个亚组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3天和第28天时,Z组与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从样本均数分析,第3天Z组(9.2717)异常血管生成情况要好于M组(9.3133);第28天Z组(1.8533)血管缺失情况要好于M组(1.2700),但差于H组(P<0.05)。5肺组织病理结果分析:对于肺泡炎:模型组、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除第14天外,同一时间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与M组相比,程度有所减轻。对于肺纤维化:仅在14、28天时,模型组、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仅Z28组与M28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其它时间点只是程度有所减轻。结论:1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是成功的。2在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血浆vWF含量增加,提示存在血管内皮的损伤。PF中血浆ET-1含量增加,肺组织匀浆中VEGF含量增加,新生血管密度早期增加,随病情进展血管密度逐渐减少,至纤维化严重时血管几乎缺失。3中药组方减少损伤保护了血管内皮,可以通过下调血浆ET-1含量及肺组织匀浆中VEGF含量,减弱异常血管生成,从而减轻肺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