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猴玃抢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猴玃抢妇,渊源,演变,魏晋志怪
猴玃抢妇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荣[1](2005)在《“猴玃抢妇”故事的源流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猴玃抢妇”故事本为汉晋时期生活在蜀西南及南部山区一支牦牛羌的氏族起源传说,它曲折反映了当地羌人的猿猴图腾崇拜、巫术信仰、氏族抢婚、母性中心等社会文化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里,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其传入中原,并不断地融入中土的文化意识,逐渐演变为唐及其后的“猿猴抢婚”模式,而使此一区域性的民族故事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传说。 “猴玃抢妇”故事在传入中原之后,其故事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迁。本文从猴怪形象的演变、被抢妇人的心态变化、所生孩子的地位及人们对其态度的改变、故事情节的复合等方面具体阐释了这种异变。而图腾文化的式微、动物崇拜思想的衰落、中土儒、道、释等思想的浸染,正是促使其变迁的文化因素。 魏晋志怪中的“异类婚媾”故事,有着几乎相同的流变模式。它们的诞生都可以上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文化,并且都有相应的氏族推原神话与之印证。而在唐及其后的文本中,它们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与人通婚的兽类由人类的祖先、宗亲,转变为面目可恶的妖畜,人们对其态度亦由崇敬、爱护而变为憎恨、打杀。因此,魏晋志怪中此类故事,在发展形态上处于图腾崇拜的氏族推原神话与唐后的人兽婚故事的过渡阶段。它们存在,衔接起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脉络,为我们了解先民社会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探索不同时代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线索,亦为后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就是魏晋志怪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5-06-30)
王雅荣[2](2005)在《“猴玃抢妇”故事渊源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的“猴玃抢妇”故事,特指“猿猴抢婚”这一世界性母题下的最基本类型———“盗妇型”故事在唐前文本中的记述。其中,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是中国关于这一故事较早的相对完整的文本叙述,它曲折地反映了汉晋时期生活在蜀南及西南地区羌族的猿猴图腾崇拜及抢婚等社会习俗。而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环境中,羌汉杂居、通婚已为常事,两族的思想文化亦相互影响,“猴玃抢妇”故事因此得以传入内地,并逐渐融入了中原的儒、道、释等思想,图腾崇拜色彩渐渐淡化,进而发展为唐之后的“猿猴抢婚”模式。(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猴玃抢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的“猴玃抢妇”故事,特指“猿猴抢婚”这一世界性母题下的最基本类型———“盗妇型”故事在唐前文本中的记述。其中,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是中国关于这一故事较早的相对完整的文本叙述,它曲折地反映了汉晋时期生活在蜀南及西南地区羌族的猿猴图腾崇拜及抢婚等社会习俗。而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环境中,羌汉杂居、通婚已为常事,两族的思想文化亦相互影响,“猴玃抢妇”故事因此得以传入内地,并逐渐融入了中原的儒、道、释等思想,图腾崇拜色彩渐渐淡化,进而发展为唐之后的“猿猴抢婚”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猴玃抢妇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雅荣.“猴玃抢妇”故事的源流及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王雅荣.“猴玃抢妇”故事渊源新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