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袁超喻群力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扬州2252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逐渐上升,2007年9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开展了经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摘除结肠息肉近458例,术后发生出血16例,本文对16例术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法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74岁,平均53岁,其中腹泻腹痛8例,便血或脓血便3例,腹部不适3例,便秘2例。单发4例,多发12例。无蒂息肉2例,有蒂息肉14例。镜下息肉直径约0.5-2.5cm。术前口服阿司匹林1例,伴肠道感染1例,伴高血压2例,伴糖尿病3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前行血、尿、便常规、传染病筛查、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对于便秘患者,提前三日口服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高血压患者,术前服药控制血压。治疗前日晚进流质饮食,按常规肠镜术前准备(蓖麻油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所有病例在息肉处取活检,病理报告为非恶性肿瘤后,使用设备为OLYMPUSPCF-0260AZI结肠镜,SONYLMD-210C内镜显示系统,OLYMPUSPSD-20高频电灼器,圈套器,息肉回收器。常规进镜至远端息肉部位,多发性息肉分次由高位到低位切除,扁平无蒂息肉在基底部粘膜下层分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每点注射0.5~1ml,致病变隆起后,即圈套切除,既可预防出血和穿孔,又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小于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检钳钳取。电凝指数30~40范围,套扎处冒白烟或粘膜变白为准、反复凝切并逐渐收紧套圈,将息肉割断;息肉断离后,复查残基发白,观察10min无活动出血退镜。切下的息肉全部收回,并送病理检查。
2结果
本组16例结肠息肉,病理检查提示,炎性息肉1例,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1例。经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术后出血中,术后24小时内出血5例,术后3-10天内出血10例,术后20天出血1例。伴休克3例,伴腹痛10例,其中术后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2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例(术前已停用阿司匹林1周),术前肠道感染1例(控制肠道感染正常)。术后过度活动10例,术后用力排便1例,术后20天因病人骑三轮车1例。1例手术止血,2例内镜下止血,其余均采用保守治疗(其中输血3例)。治愈出院,随访未见再出血。
3讨论
结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种组织学类型中以腺瘤发病率为最高,50岁以上的人发病为20%~25%,70岁以上者发病率达50%(1),而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管状腺瘤癌变率约为10%~1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高达30%~40%。因此,及时的发现息肉及完整切除可有效的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结肠息肉的治疗有多种方法,而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具有适应症广、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已成为结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2)。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58例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有效率100%。本研究中,共16例术后出血,其中早期出血5例,延迟性出血11例。回顾性分析了16例术后出血的患者,原因有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②合并肠道感染病史,尽管术前严格控制感染,但术者发现息肉及周围组织仍有充血水肿,术后焦痂脱落易继发出血③有服用抗凝剂病史及术后过度活动、用力排便、创面受到刺激后焦痂裂开或部分脱落;④出院后剧烈活动或骑车,创面未完全愈合,焦痂脱落造成出血;⑤息肉体积大或无蒂息肉,术中止血欠彻底;
结肠息肉经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术后出血的处理,禁食、心电监测生命体征、绝对卧床休息、止血抗炎等积极治疗,必要时输血,经上述处理出血未控制,应及时镜下止血,严重者应手术止血(3)。
结肠息肉经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术后出血的预防,(1)重视术前准备,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7mmol/L以下;凝血功能异常应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心脑血管疾病口服阿司匹林或活血化瘀药物,术前至少应停用一周以上;严格控制肠道感染;(2)术中应仔细认真操作,止血彻底;手术结束前仔细查看创面;(3)术后应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大便通畅。1月内禁止剧烈活动、重体力劳动及骑车。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高频电凝摘除结肠息肉术方法简单,病人无明显痛苦,费用低,在严格控制出血并发症后,将是最成熟的内镜介入治疗技术。术后出血病人,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尽早镜下止血,必要时手术止血,病人愈合良好。
参考文献:
[1]赵立波.肠镜下高频电摘除结肠息肉30例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22(4):27-28.
[2]花海兵,徐美东,姚礼庆.内镜治疗直肠大息肉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9,15(1):94-96.
[3]张轶群,姚礼庆,周平红.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12):64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