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分别利用PLS和RBFNN法对白囊耙齿菌菌丝体中多糖的含量建立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在PLS建立校正模型过程中,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法、波长变量和隐变量数对模型的影响;在RBFNN法建立校正模型过程中,考察了预处理方法,输入节的点数,隐含层的节点数和径向基的宽度对模型的影响;通过比较两种方法优选的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从而获得最佳结果。最佳白囊耙齿菌菌丝体中多糖含量的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采用最有效的光谱预处理方法为FFT;在进行MWPLS波长变量筛选时,最合适的W为85;最优的nw值为25;最合适的PLS隐变量数为7,模型的评价参数RMSEC、Rc、RMSEP分别为0.0067、0.9490和0.0070。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白囊耙齿菌菌丝体中多糖组分的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标准方法测定值,预测性能较好,能满足快速无损定量分析的要求。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第一章 绪论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简述1.1.1 近红外光谱的分析原理1.1.2 近红外光谱发展历史1.2 白囊耙齿菌的研究现状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4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研究流程1.4.1 主要研究内容1.4.2 研究目标1.4.3 研究流程1.5 本研究的重难点1.6 立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 白囊耙齿菌菌丝体样品的收集及多糖含量的测定2.1 材料与仪器2.1.1 实验仪器2.1.2 材料和试剂2.1.3 菌种与培养基2.2 实验方法2.2.1 白囊耙齿菌培养方法2.2.2 制备白囊耙齿菌菌丝体样品2.2.3 菌丝体中多糖的含量测定2.3 结果与讨论2.3.1 菌丝体中还原糖的测定2.3.2 菌丝体中总糖含量的测定2.3.3 不同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PLS 对白囊耙齿菌菌丝体中的多糖含量的测定3.1 材料与仪器3.1.1 实验仪器3.1.2 实验应用所需软件3.2 实验方法3.2.1 白囊耙齿菌菌丝体近红外光谱的采集3.2.2 蒙特卡罗偏最小二乘方法识别异常样品3.2.3 选择蒙特卡罗偏最小二乘法校正集样品数3.2.4 选择 PLS 模型的光谱预处理方法、波长变量和隐变量数3.2.5 最优 PLS 模型的建立3.3 结果与讨论3.3.1 样品近红外光谱的采集3.3.2 异常样品的识别3.3.3 校正集样品数的选择3.3.4 选择 PLS 模型光谱预处理方法、波长变量和隐变量数3.3.5 最优 PLS 模型的建立3.4 本章小结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 RBFNN 对白囊耙齿菌菌丝体中的多糖含量的测定4.1 材料与仪器4.1.1 实验仪器4.1.2 实验应用所需软件4.2 实验方法4.2.1 采集菌丝体的近红外光谱4.2.2 识别异常样本及校正集的选择4.2.3 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4.2.4 主成分得分的计算4.2.5 RBFNN 模型相关系数的选择及最优模型的建立4.2.6 最优 PLS 模型和最优 RBFNN 模型的比较4.3 结果与讨论4.3.1 光谱主成分分析4.3.2 建立白囊耙齿菌菌丝体中多糖含量的 RBFNN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4.3.3 最优PLS 模型和最优RBFNN 模型的比较4.4 本章小结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后期展望5.1 实验主要结论5.2 本文创新之处5.3 后续工作建议参考文献致谢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近红外光谱论文; 白囊耙齿菌论文; 多糖论文; 偏最小二乘法论文; 径向基神经网络论文;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白囊耙齿菌菌丝体多糖含量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