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疆野核桃(Juglans regia)为胡桃科胡桃属植物,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伊犁巩留县野核桃沟自然保护区内,是我国珍贵的天然野生资源。本研究初步调查并分析了新疆野核桃个体的基本信息及健康状况。同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开展了新疆野核桃区域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分析了新疆野核桃群体的遗传平衡及各区域的变异和分化情况,为核桃选育优良品种及新疆野核桃核心种质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区被分成四大区域或8小区域,共生长5515株野核桃,其中距地表30 cm处地径大于10 cm的野核桃有4646株,更新的幼树有869株。调查地径大于10 cm野核桃树的径级、树皮粗糙程度、生长势等基本信息,并结合生长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2)新疆野核桃林中有2种主要病害——核桃褐斑病与核桃枯枝病,其患病率分别达到92.61%和79.98%。核桃枯枝病为致死性病害,病害等级达到3级与4级的野核桃数量占总株数的百分比已超过22%。同时,发现病害与野核桃的生存环境及生长密度有一定相关性。(3)建立了一种快速提取大规模研究材料DNA的理想方法,并利用已筛选的13对SSR引物对提取的野核桃DNA进行SSR-PCR扩增,结果获得了13个多态性位点。对13个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平衡分析,发现约有70%的位点达到遗传平衡。通过各引物位点的Nei’s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s多样性指数的值,确定了新疆野核桃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新疆野核桃8个小区域间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与Nei’s多样性指数均显示野核桃林的遗传变异在各小区域内部。根据GST(0.024)估算Nm(9.9631),表明新疆野核桃是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发生遗传分化的机率较低。(5)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UPGMA法对新疆野核桃8个小区域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遗传距离的基础上,可以将8个小区域分成2大类,第一大类又可以分成2个亚类。同时,发现聚成一类的小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域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