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与对策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与对策

论文摘要

道德教育的发展轨迹既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也反应出浓烈的社会决定性,这种社会决定性的具体化就是不同的时代反映在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品质和印记。当下,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既给道德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道德教育的一切,包括其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乃至方法的运用等;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多元的文化主体以及复杂的文化价值取向,若缺乏理性的态度和恰当的处理方式,最终将不可避免的陷入道德相对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的迷茫。将对话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是积极应对多元文化挑战和利用其所带来机遇的理性选择。但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假对话”大行其道,若置之不理,真正的对话就难以展开,其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就难以实现。为了能够在道德教育中真正的开展对话,实现其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本文展开了对于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的研究,在梳理对话、道德教育中的对话以及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的基础上,呈现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有所启示和思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言部分、对话及道德教育中的对话部分、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探析、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部分、克服道德教育中对话误区的对策部分。导言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一章,在界定对话内涵,分析其平等性、理解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性的基础上,从师生关系、道德教育的过程及方法等方面入手呈现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内涵。第二章,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道德教育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引入对话的原因,并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学习者自主学习机制的形成及其道德能力提高等方面阐述了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目的。第三章,结合自己的访谈内容和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即在对话精神上,囿于表面止步实质;在对话主体上,压制学生淡化主导;在对话方式上,重视生成轻视传授;在对话过程上,追求形式漠视结果。第四章,针对四个方面的误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即确保对于对话精神理解的准确性,防止道德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兼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多元对话;坚持生成与传授之间的有效整合,避免对话基础的缺失;促进对话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平衡,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社会现实:多元文化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影响
  • (二)拨乱反正:道德教育中的“假对话”待澄清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对话
  •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第一章 对话及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 一、对话
  • (一)内涵
  • (二)精神特征
  •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
  • (一)需要说明的问题
  • (二)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的内涵
  • 第二章 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探析
  • 一、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一)教育起源的实质及学校教育环节的呼应
  • (二)道德的对话性及通达其内在品质的需要
  • (三)互动、协商是学习道德知识的重要方式
  • (四)道德教育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理性选择
  • 二、对话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 (一) 推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搭建道德教育平台
  • (二) 激发学习者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形成自主学习机制
  • (三) 促进学习者道德能力的不断提高,深化道德教育目的
  • 第三章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
  • 一、在对话精神上,囿于表面止步实质
  • 二、在对话主体上,压制学生淡化主导
  • 三、在对话方式上,重视生成轻视传授
  • 四、在对话过程上,追求形式漠视结果
  • 第四章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对策
  • 一、确保对于对话精神理解的准确性,防止道德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 二、兼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多元对话
  • 三、坚持生成与传授之间的有效整合,避免对话基础缺失
  • 四、促进对话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平衡,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目录
  • 致谢
  • 附录:访谈提纲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道德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04)
    • [2].物化时代的道德虚无主义及其批判[J]. 伦理学研究 2014(04)
    • [3].论《罗摩拉》中的道德虚无主义[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06)
    • [4].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教育的可为空间[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12)
    • [5].对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的评述[J]. 科技信息 2008(36)
    • [6].善“不与恶做对”[J]. 哲学分析 2014(05)
    • [7].浅谈庄子的虚无主义[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8].作为标准的退场与突围:历史散文的道德观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9].道德虚无主义的价值论[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0].在道德与法律之间[J]. 走向世界 2011(05)
    • [11].道德共识与大学精神重塑[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07)
    • [12].道德虚无主义的学理批判——兼论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7)
    • [13].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美学[J]. 学术月刊 2008(10)
    • [14].道德判断何以必要与可能——以人体悬挂事件为个案的分析[J]. 探索 2008(01)
    •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6].论《老子》“上德不德”的道德修养思想[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7].论新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 [18].道德虚无主义的应对:列维纳斯伦理学与教的超越性[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05)
    • [19].“反恐”还是“反贫”——与唐克军教授商榷[J]. 探索与争鸣 2009(12)
    • [20].伦理治理何以可能——治理什么与如何治理[J]. 哲学动态 2017(12)
    • [21].哈贝马斯商谈伦理中道德共识形成的逻辑[J]. 道德与文明 2009(04)
    • [2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教育现代化 2016(04)
    • [23].《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贝娄对当代社会与人生的道德追问[J]. 外语研究 2016(03)
    • [24].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 教学与研究 2013(05)
    • [25].论列宁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当代意义[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6].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论近代自然法转折的意义[J]. 学术探索 2014(01)
    • [27].为“底线伦理”辩护:论道德建设的以“退”为“进”[J]. 前沿 2013(01)
    • [28].论当前国际政治中道德的境遇[J]. 学术交流 2008(12)
    • [29].当代俄罗斯道德状况及其价值观嬗变[J]. 国外社会科学 2013(05)
    • [30].“文学性”的审美道德位移与悖谬[J]. 人文杂志 2011(04)

    标签:;  ;  ;  ;  

    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